幸運的職業生涯——一位退休專家的自傳(3)

霍霍的小世界 發佈 2022-11-25T10:23:08.966589+00:00

文:宋清林首發頭條號:霍霍的小世界我家祖墳冒青煙了,1979年,我竟然考上了大學——迎來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個高光時刻。我家祖祖輩輩務農,這一次是真的跳龍門了,我也是我們村第一個考上大學的學子,後面5年間都再沒人考取。幸運女神為我打開了索取智慧之門,開啟了通向神奇境界、探索真知之道。

文:宋清林

首發頭條號:霍霍的小世界

我家祖墳冒青煙了,1979年,我竟然考上了大學——迎來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個高光時刻。我家祖祖輩輩務農,這一次是真的跳龍門了,我也是我們村第一個考上大學的學子,後面5年間都再沒人考取。幸運女神為我打開了索取智慧之門,開啟了通向神奇境界、探索真知之道。

1983年7月大學畢業之後,我被直接分配到二汽工作,當時的二汽屬於三線建設的工廠,在山區,沒人願意來,那個時候來二汽,我們教導員還跟我做了一通思想工作,我很痛快地同意了。幸運的人總是走運,我一來到二汽的當年,就發了兩個月的雙工資,是二汽歷史上從未有過的。

從83年開始一直到2021年近40年間。東風從年產幾萬輛,發展到年產近400萬輛,整體效益一直很好。

因為東風公司一直大步向前發展,在我整個職業生涯中,東風公司的汽車產量呈幾何級數增加,效益也呈幾何基數增加,我的收入當然與之同步,同樣呈幾何級數增加,在這麼好的職業生涯中,加之我的工作能力又強,你想不幸運都難。雖然中間有那麼幾次小的波折,但是,總的趨勢是呈幾何基數向前發展的,幸運一直持續到我的職業生涯結束。

我退休半年不到,上周在環球港超市購物時,碰到龔首席,他說現在的崗位工資減半發放,在我的職業生涯當中,是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情的。

真的是對自己由衷的感嘆——多麼幸運的職業生涯啊!

1977年恢復高考,很多老三屆的高中生參加了77年和78年的高考,當時,錄取比例非常小,所以77年和78年的應屆高中生考上大學的人數非常少。到了1979年,也還有少部分的老三屆高中生參加高考,成績好的,上兩年基本錄取走了,相對來說,79年的應屆高中生錄取的比例相對前兩年要高一些,所以,我被錄取了,這也該是一種幸運吧!

但是那個時候招收的總的比例還是相當少的,考上大學是相當了不起的。我在這相對少的比例當中,幸運的成為一名大學生。參加工作時,由於前些年大學沒招生,正兒八經的中年知識分子幾乎沒有,只有一些快50歲相對較老的技術人員,我們一進廠就成了香餑餑,當年分到車橋廠——51廠,設備科的有四個大學生、加前面51廠自己培養的5個1981年畢業的中專生。

一是很多工作等著人去做,二是上一代人的子女等著找對象。二就不談,先說一。

我一參加工作就被重用,有很多項目可干,83年7月參加工作,只在機修隊幹過三個月機器維修實習,按照當時廠里的規定,新進廠的大學畢業生是要到一線勞動一年的,我沒有到一線,只在機修隊幹了三個月維修工作,就被抽到設備科設計組從事技術工作。

從此開始了我的幸運的職業生涯,一開始,由盤旭師傅帶著我,開始設計小項目,在1984年年終,我們分到二汽的第六個同學在我們廠聚會的時候。他們在專欄裡面看到我有三項技術成果,展示在工廠的宣傳欄裡面,這個我還不知道,是陳宏偉的老婆小吳見到我時告訴我的。

他們走了之後,我就立馬去看了看,還真的有三項成果擺在那兒,因為當時那個成果可能不算大,就是設備改造之類的,所以我只記住了其中的一項——外圓磨床靜壓軸承改成滾珠軸承,設計完成之後,要送到當時的設備修造廠——21廠去進行改造,我就得天天從51廠跑到21廠去現場指導他們施工,每天來回跑得兩個多小時,除了坐公共汽車之外,從公交車站走到廠門口要十來分鐘,在廠裡面從門口走到最裡面的車間,需要一二十分鐘。這是我參加工作不久,第一個有挑戰力的項目,而且當時跑21廠一跑一個禮拜,中午21廠管飯,是招待餐,比我們食堂飯好得多,所以,配合的時候心情愉快。這個項目迷迷瞪瞪的就出了彩,還作為技術成果,展示在工廠的宣傳欄裡面,又是同學的媳婦告訴我的,心中竊喜,事隔近40年,所以仍然記憶非常深刻。

1985年,是我到二汽的第3個年頭。EQ140已經發展成為品類齊全,且質量成熟的一流產品。隨著1981年東風汽車聯營公司成立,全國更多的小型地方汽車廠開始參與到EQ140的零部件加工乃至於整車製造、改裝當中,而二汽也憑藉著該車帶來的豐厚利潤,在缺少援建力量的情況下,於1985年達成了年產10萬台汽車的能力,產銷均占全國汽車行業的60%以上。

但從我參加工作的1983年再往前追溯5年,那時的二汽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慘!

隨著軍車需求的大幅萎縮,以EQ240(25Y)軍用越野卡車為絕對銷售主力的二汽,快速陷入虧損,每年5000台的產能只能接到1000台車的訂單,1978年廠里預計當年計劃虧損會高達3200萬元,穩坐湖北以及一機部第一大虧損大戶的「寶座」,國家不在再投資,也沒有外援,以至於時任湖北副省長張進先都替二汽的糟糕效益感到發愁。

此時,1978年春天新上任的二汽第一書記兼廠長黃正夏,決定掏出已經研發完成的EQ140這張底牌,幫助二汽打入民用市場。

首先,我們絕對不超過3200萬元的計劃虧損;

第二,我們爭取超產2000輛5噸民用車,虧損不超過2000萬元;

第三,我們還想爭取超產3000輛5噸民用車,力爭今年全面扭虧為盈。

——黃正夏在湖北工業學大慶會議上的講話

用現在話說就是:KPI指標虧損額度,必達3200萬元、挑戰一2000萬元、挑戰二0元。

不過謹慎的張省長對他的豪言壯語持懷疑態度:你今年要是真能扭虧為盈,我輸一隻眼睛給你。

此時EQ140雖然已經通過試驗,但還有部分技術問題正待解決,為此二汽還請兩位重量級人物來帶領技術攻關,一是有著豐富履歷的「一汽第一人」陳祖濤,另一位則是麻省理工碩士出身,在商用車領域大有建樹的孟少農。

在兩人的帶領下,二汽於1978年4月開始,就EQ140量產這一任務全力衝刺,一邊小批量生產,一邊想辦法改進問題。當年7月15日,二汽召開了慶功大會,這標誌著EQ140完成了量產前的全部準備。

為了快速終止虧損,二汽採用激進的轉產策略,原先作為生產重點的EQ240產能大幅縮減至2000台左右,而EQ140則在半年不到的時間內就達成了3120台產量。憑藉著明顯領先於解放CA10系產品的性能,EQ140在5噸卡車的風口上快速打開市場,當年便中止了二汽的虧損問題,同時還給國家上繳利潤130萬元。在當年也算奇蹟出現了。

1985年達成了年產10萬台汽車的能力,隨著市場的放開,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個人買車的越來越多,產量迅速攀。

1987年開始了14萬輛能力建設,我們51廠設備科設計組,接到了一項大型的設計任務——設計差速器裝配線。

十分幸運,我在差速器裝配線設計中擔任總設計和主體設計,並因此被評為14萬輛能力建設立功人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