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消化性潰瘍嗎?

藥智道 發佈 2022-11-25T10:37:02.062752+00:00

消化性潰瘍是指在各種致病因子的作用下,黏膜發生炎性反應與壞死 、脫落、形成潰瘍,潰瘍的黏膜壞死缺損穿透黏膜肌層,嚴重者可達固有肌層或更深。

(一)定義

消化性潰瘍是指在各種致病因子的作用下,黏膜發生炎性反應與壞死 、脫落、形成潰瘍,潰瘍的黏膜壞死缺損穿透黏膜肌層,嚴重者可達固有肌層或更深。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是最常見的消化性潰瘍。

(二)病因與發病機制

發病機制:主要與胃、十二指腸黏膜的損傷因素和黏膜自身防禦-修復因素之間失平衡有關。

病因:

1、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消化性潰瘍發病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其致病能力取決於引起組織損傷的毒力因子、宿主遺傳易感性和環境因素。大量臨床研究已證實,消化性潰瘍病患者的幽門螺旋桿菌檢出率顯著高於普通人群,而根除幽門螺旋桿菌以後,消化性潰瘍復發率明顯下降。幽門螺旋桿菌依靠毒力因子的作用,在胃黏膜上皮定植,誘發局部炎性反應和免疫反應,損害黏膜的防禦-修復機制,改變黏膜侵襲因素與防禦因素之間的平衡,同時也可通過侵襲因素的增強而致病。同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增加了促胃液素和胃酸的分泌,增加了侵襲因素

2、非甾體類抗炎藥和阿司匹林

非甾體類抗炎藥和阿司匹林也是消化性潰瘍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而且在上消化道出血中起重要作用。長期應用非甾體抗炎藥,可導致一系列從糜爛到潰瘍的胃腸道黏膜病變。非甾體類抗炎藥使潰瘍出血、穿孔等併發症發生的危險性增加4~6倍,而老年人中,消化性潰瘍病及併發症發生率和死亡率均與非甾體類抗炎藥有關。

3、胃酸和胃蛋白酶

胃潰瘍患者往往存在胃排空障礙,食物在胃內瀦留,促進胃竇部分泌胃泌素,從而引起胃酸分泌增加。卓-艾綜合徵由於瘤體大量分泌胃泌素,導致高胃酸分泌狀態,過多的胃酸成為潰瘍形成的起始因素。

4、應激和心理因素

長期精神緊張、焦慮或情緒波動的人易患消化性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癒合後在遭受精神應激時,潰瘍容易復發或發生併發症。當迷走神經興奮時,胃酸升高;當交感神經興奮時,血管痙攣缺血,黏膜防禦下降,蠕動減慢,刺激G細胞分泌,胃酸升高。

5、其他藥物如糖皮質激素、部分抗腫瘤藥物、抗凝藥的使用也可誘發消化性潰瘍病,也是上消化道出血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

6、其它因素包括吸菸、飲食、遺傳、胃、十二指腸運動異常等。

(三)臨床表現

症狀:典型症狀為上腹痛,性質可有鈍痛、脹痛、劇痛、飢餓樣不適。

特點:

①慢性過程,可達數年或10餘年;

②反覆或周期性發作,發作期可為數周或數個月,發作有季節性,典型者多在季節變化時發生,如秋冬和冬春之交發病;

③部分病人有與進餐相關的節律性上腹痛,餐後痛多見於胃潰瘍,飢餓痛或夜間痛、進餐緩解多見於十二指腸潰瘍;

④腹痛可被抑酸或抗酸劑緩解。

部分患者僅表現上腹脹、上腹部不適、厭食、噯氣、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狀。還有一類無症狀性潰瘍,這些患者無腹痛或消化不良症狀,而以消化道出血、穿孔等併發症為首發症狀,可見於任何年齡,以長期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患者及老年人多見。

體徵:發作時劍突下、上腹部或右上腹部可有局限性壓痛,緩解後可無明顯體徵。

(四)診斷及鑑別診斷:

診斷:

胃鏡檢查是診斷消化性潰瘍最主要的方法。NSAID-潰瘍以胃部多見。

對消化性潰瘍應常規做尿素酶試驗、組織學檢測,或核素標記13C或14C呼氣試驗等,明確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鑑別診斷

  1. 其他引起慢性上腹痛的疾病
  2. 消化性潰瘍診斷確立,但部分病人在消化性潰瘍癒合後仍有症狀或症狀不緩解,應注意誘因是否解除,是否有慢性肝膽胰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與消化性潰瘍並存。
  3. 胃癌
  4. 胃鏡發現胃潰瘍時,應注意與惡性潰瘍相鑑別,典型胃癌潰瘍形態多不規則,常常>2cm,邊緣呈結節狀,底部凹凸不平、覆污穢狀苔。
  5. 促胃液素瘤
  6. 促胃液素瘤系一種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促胃液素瘤以多發潰瘍、不典型部位、易出現潰瘍併發症、對正規抗潰瘍藥物療效差,可出現腹瀉,高胃酸分泌,血促胃液素水平升高等為特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