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荔波丨秀麗風光下的少數民族文化

貴州畫報 發佈 2022-11-25T12:18:06.723256+00:00

古老神秘的少數民族荔波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縣,境內居著布依、水、瑤、苗、侗、壯、毛南等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93%。這裡自然山水風光秀麗,民族節日多姿多彩,民族風情古樸濃郁。

古老神秘的少數民族

荔波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縣,境內居著布依、水、瑤、苗、侗、壯、毛南等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93%。這裡自然山水風光秀麗,民族節日多姿多彩,民族風情古樸濃郁。獨特的山水風光自然資源優勢和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元素相輔相成,形成了特有的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方式。荔波縣依託處處是景的生態資源和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把旅遊發展與民族文化結合起來,讓少數民族文化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

古老神秘的布依族儺戲

荔波布依族儺戲,是貴州民間民俗文化,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布依族儺戲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會的「儺祭」「儺舞」,即先民們戴著神和猛獸的面具舞蹈,旨在驅邪酬神、消災祈神於這種祭祀歌舞儀式的綜合藝術。明代「調北征南」時期,大批軍隊和移民進入荔波帶來了中原和江南等地流傳的儺戲,而後,儺戲與荔波地域文化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布依儺戲。

荔波縣的「儺戲」最早用於布依「做橋」「燒香」「還願」等,流傳至今已有半個世紀。後「儺戲」取材於中國古代征戰故事,揉進神話傳奇,雜以鄉間吉語,集話劇、歌劇、舞劇為一體,劇中人物有將軍、先鋒、文官、武官、副將、婦孺等形象。儺面具均用木質雕刻成型,造型奇特,色彩神秘,栩栩如生,服裝更是瑰麗多彩,其舞姿粗獷,獨具特色。

荔波布依族儺戲分文戲和武戲,戲目主要有《酬神還願》《拜三界公爺》《祭神樹》等十餘種。荔波布依族儺戲屬儺夾戲類型,在布依族群眾中稱「橋」,分「小橋」和「大橋」。大橋7天以上,最多的13天,有戲曲表演,戴面具。小橋3天,沒有戲曲表演,不戴面具。這些文化形式都與布依族特定的自然環境密不可分。

荔波布依族儺戲具有觀賞性強,審美功能突出,娛樂性強,參與性強等特點。神秘奇特的儺戲在布依族已經傳承了上百年的歷史,由當地儺戲祭師表演的布依族儺戲,一般只在當地人的各種祭祀活動中才能看到,它是布依族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淳樸善良的布依族人民情感的表達。

遠古的瑤族猴鼓舞

在貴州省荔波縣的大山深處,古老而神秘的瑤族至今仍保持著原始古樸的民族習俗和濃郁多彩的民族風情,「瑤族猴鼓舞」就是其特有的民族民間舞蹈。

「瑤族猴鼓舞」瑤語稱「玖格朗」,源於猴子救助瑤族祖先的故事。傳說瑤族祖先從廣西遷徙經過荔波撈村遇上危難時,山中的一群猴子解救危難並一路指引道路保護祖先,後人為了紀念祖先的遷徙之苦及感恩神猴的救護,模仿祖先跋山涉水的動作及神猴聰明伶俐、抓耳撓腮、活蹦跳躍的神情姿態而產生了猴鼓舞,以前常在葬禮中跳猴鼓舞以祭祀祖先和護送亡靈,葬禮中跳猴鼓舞在砍牛致哀後進行,意在送魂,以求祖先的庇佑及亡靈的安息。

瑤族十分崇拜祖先,故而其葬禮也分外講究,它大致要經洗屍入棺、砍牛致哀、跳《玖格朗》、喝酒抬棺、淺坑置棺、長席就餐和過三朝等幾個程序,跳「猴鼓舞」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活動之一。表演時眾銅鼓手和嗡桶手站成一斜排擊鼓、擊嗡桶伴奏。舞蹈人數不限圍木鼓站成圈,做屈膝踏步動作。由單人在圈內擊木鼓而舞,一人跳完下場另一人再接著跳,每人的獨舞都帶有競技性質。由於每人的表現力不同,因而形成了多元化的表現形式,從而構成舞蹈多彩的特點。

猴鼓舞是原始社會圖騰崇拜的產物,它縮影式地展示了荔波瑤族遷徙的歷史,揭示了他們為生存而不懈奮鬥的堅強意志和不畏強暴的民族精神,為瑤族歷史的研究提供了具體的例證。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傳承方式的多樣,猴鼓舞不僅出現在祭祀活動中,而且出現在各類表演或節日活動中。

圖/熊亞平 姚先頓

編輯/王江蘭

校對/許婷

一審/廖迅

二審/夏進

三審/吳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