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無湘不成軍,曾國藩的湘軍為何會成為晚清最強軍團

老威觀史 發佈 2022-11-25T13:24:51.110163+00:00

在曾國藩以前,湖南人在戰爭中並沒有什麼驚艷的表現,但曾國藩之後的百餘年,湖南人在打仗方面的天賦就突然井噴了起來,名將是出了一茬又一茬,以至於經常會有人說到,「無湘不成軍」。

自古以來,無湘不成軍,這裡所謂的「自古」,其實就是從曾國藩開始的。在曾國藩以前,湖南人在戰爭中並沒有什麼驚艷的表現,但曾國藩之後的百餘年,湖南人在打仗方面的天賦就突然井噴了起來,名將是出了一茬又一茬,以至於經常會有人說到,「無湘不成軍」。這主要是因為,曾國藩之後,湖南人就興起了從軍的風氣,在這種風氣的帶動下,湖南人踴躍參軍,參軍的人多了,名將自然就多了。

而要說到曾國藩的湘軍為何會有強悍的戰鬥力,我們就要先從清軍入關的時候說起了。

清軍入關的時候,作為滿清起家本錢的八旗,有多少人馬呢?大約18萬,分為滿、蒙、漢八旗,這三個序列各有六萬人。靠著這18萬人,就能打下大明江山嗎?顯然是不能的,不要說明朝剩餘的百萬軍隊,就連對付李自成、張獻忠的幾十萬流寇,這18萬人也是夠嗆。

因此要拿下大明江山,就要依靠偽軍,而滿清的偽軍,就是明朝投降的正規軍,他們以綠色旗幟為標誌,因此被稱為綠營。滿清入關後,綠營就成了消滅李自成、張獻忠和南明等割據勢力的主力。

那綠營兵的戰鬥力如何?至少在清朝前中期,綠營的戰鬥力還是很強的。

比如1659年,眼看鄭成功就要拿下南京,是綠營兵出城迎戰,才將鄭成功打退,澆滅了明朝光復的最後希望。

又比如三藩之亂時期,在1674年的岳陽之戰中,八旗兵怯戰,最後是綠營出來打先鋒,才一舉擊潰了吳三桂,斷絕了漢人爭奪天下的最後機會。

隨著時間的推移,綠營就成了清軍的主力,1787年,清廷在攻打台灣林爽文的時候,出動了一萬兵力,其中只有一百名八旗兵,充當了大帥的親兵,而其餘99%的士兵,都是綠營。到了這個時候,八旗就基本成了打醬油的角色。

最後到了咸豐年間,根據羅爾綱所著的《綠營兵志》。當時綠營和八旗的比例基本上是10比1,這就在事實上說明,漢人綠營成了滿清真正的主力。

康雍乾三朝,大清正規軍80萬,其中八旗兵不到20萬,其餘的60萬都是綠營。儘管綠營為大清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其龐大的規模也成了清朝皇帝的心病。畢竟滿人太少,漢人太多,如果任由漢人做大,滿人就只能吃不了兜著走了。

為了讓自己睡上安穩覺,清朝皇帝便設計出了一整套制度,來遏制綠營的發展。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分而治之,比如四川,明朝時期只有一個鎮,兵力一萬人。到了康熙時期,康熙就將四川的15000名綠營兵分成了四個鎮,每鎮兵力最多5000人,如此拆分下來,任何一個鎮就不具備造反的能力了。

除了分而治之,滿清皇帝還不遺餘力地分散了綠營兵的職能,比如八旗兵,只負責當兵打仗,屬於職業化的軍人。而綠營兵就分擔了很多雜務,如看守犯人、把守城門、維護治安、修築道路等等,目的就是不讓綠營兵專心訓練,以此削弱綠營兵的戰鬥力。

經過長期的遏制,到了清朝中後期,原本戰力強悍的綠營,就被滿清皇帝給整成了廢柴。

比如嘉慶年間,爆發了著名的白蓮教起義,當時滿清朝廷出動了數十萬綠營兵,花費了2億兩白銀和九年的時間,才勉強平定了這場叛亂,此時的綠營是沒法造反了,但作戰也不行了。

綠營兵的戰力不行,但大清朝的叛亂卻不斷湧現,既然綠營作戰不力,那叛亂該如何平定呢?於是勇營制度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了,而勇營的出現,就為後來湘軍的創建,打下了基礎。

在清代的影視劇中,有的士兵胸前會印有「兵」字,而有的士兵胸前則會印有「勇」字。這些胸前印有「兵」字的士兵就是綠營,屬於正式編制;而胸前印有「勇」字的士兵就是

鄉勇,屬於臨時工的性質了。

鄉勇的好處首先在於成本低,招募一名鄉勇的成本,往往只有綠營兵的幾分之一。

其次在於招募鄉勇不會占用兵籍名額,如果地方上想招募綠營兵,就要先到兵部建立兵籍檔案,然後還要去戶部申請軍餉發放。整套流程複雜不說,辦事的還都是京城的官老爺,這些人的辦事效率是出奇的低下,很多時候一名綠營兵都戰死了,兵部的兵籍還沒下來,士兵的撫恤就沒法申請。

當然,要想辦事效率高一些也不是沒辦法,你得先孝敬那些大老爺們,不把這些老爺們伺候好了,事情恐怕永遠也辦不下來。

這種情況下,地方上遇到戰事,自然就不願招募綠營,因為招募綠營太麻煩。與之相反,招募勇營就十分省事,因為是臨時工,省去了手續上的很多麻煩,並且隨招隨用,十分方便。

同時這些臨時工打起來的時候,戰鬥力還挺強的。

這是因為勇營兵都是就地招募,保衛的是自家的一畝三分地,就算官府不動員他們,他們也會拼命,更何況還給錢呢?

所以時間長了,地方上就越來越傾向於使用勇營,勇營就占用了越來越多的地方財政,而勇營占用的財政多了,發給綠營的錢就越來越少了,綠營兵的軍餉也就越來越少了,軍餉少了,綠營兵的士氣就愈發低落,士氣愈發低落,作戰就更加拉胯,作戰更加拉胯,地方就會用更多的勇營,如此惡性循環。

那綠營能改革嗎?理論上是可以的,比如李鴻章年輕的時候,見識到綠營拉胯的表現,就曾提出過解決方案,大致方針就是加強訓練、保證軍餉、增強裝備等。這個方案能解決問題,卻最終不了了之。

原因在於,當時的李鴻章還太年輕,沒有在朝廷當官的經驗。多年後等到李鴻章進了朝廷中樞,才發現朝廷其實是知道這些事的,但朝廷本來的意思就是要削弱綠營,所以綠營的問題不是不解決,而是不能解決。

天下太平的時候,儘管八旗和綠營都被清廷搞成了廢柴,但還能糊弄過去。等到太平天國鬧起來的時候,八旗和綠營就被太平軍吊打了。

八旗和綠營被吊打,那勇營能不能解決問題呢?其實也不能,原因在於前面說到的,勇營兵的戰鬥熱情來源於保衛家鄉,如果太平軍攻到村里,這些人會跟太平軍玩命。但如果太平軍走遠了,你要帶著這些勇營去追擊太平軍,就不現實了,畢竟別人家不是自己家。你要敢把他們帶出縣城,這些勇營兵分分鐘就會譁變。

所以當太平軍遇到勇營這塊硬骨頭的時候,根本不用跟他們死磕,繞過去就行了。

面對太平軍這種流動作戰的方式,勇營顯然不行,在這種情況下,曾國藩才搞出了勇營的升級版,也就是湘軍。

曾國藩認為,官軍拿太平軍毫無辦法,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敗不相救。

當時的綠營軍沒什麼協同作戰的意識,友軍出戰就在一旁看戲,如果友軍贏了他們心生嫉妒;友軍敗了,他們就袖手旁觀,眼睜睜地看著友軍全軍覆沒,自己卻無動於衷。

這種風氣如不改變,戰爭就絕無獲勝可能。

那麼怎麼改變這種現象呢?曾國藩首先就借鑑了江忠源的做法。咸豐二年,太平軍北上,江忠源帶著五千楚勇(湘軍前身)在桂林一帶三敗太平軍,甚至在戰鬥中,他還用火炮擊斃了南王馮雲山。後來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江忠源也曾在長江中下游與太平軍打過多場硬仗,勝多敗少。

為何當時別的部隊不能打,但江忠源的部隊就特別能打呢?原因就在於,江忠源根本不用綠營兵,而用家鄉招募的鄉勇。

這個做法,就給了曾國藩靈感。

到了公元1853年1月,太平軍攻破武昌,戰爭形勢一下子就變得岌岌可危。為了救急,咸豐任命了43個大臣,在南方十個省同時操辦團練,其中就有禮部右侍郎曾國藩,不過除了曾國藩,其他人都戰果一般。

曾國藩是怎麼做的呢?總結起來就兩條,一是關係網,二是高軍餉。

所謂關係網,就是利用人情關係來組建軍隊。

湘軍的作戰單位叫營,一營五百人。曾國藩規定,你能招到多少兵,你就當多大的官。你能招到10個人,你就是什(同食)長,你能招到100人,你就是哨長,你能招到500人,你就是營長。

湘軍起家時招募了五千人,分為十個營,這十個營,都是營長自行招募哨長,哨長自行招募什長,什長招募士兵組建而成的。

這樣做的好處就在於,大家都互相認識,什長招的都是自己人,不是親朋就是好友,在戰場上同生共死。而什長又是哨官的自己人,哨官又是營官的自己人,營官又都是曾國藩的自己人。

這些人不是族親就是姻親,再不然就是門生故吏,這種全都是自己人的部隊,就很有戰鬥力,因為把每個人都凝聚在一起的,並不是什麼忠君報國、儒家大義這類虛頭巴腦的東西,而是實實在在的社會關係網。

在這種情況下,跟你一起當兵的都是你的親朋好友,他們遇到危險了,你能逃嗎?你敢逃嗎?如果你扔下他們跑了,你能回家嗎?你的家族會接納你嗎?顯然是不可能的。在中國傳統社會,如果一個人不能被自己的親族接納,這就比死還難受。所以這些人上了戰場就只能拼命,大家一起活著回去。

到了後來,隨著戰事愈發激烈,各級軍官陣亡的現象就多了起來。於是曾國藩下令,如果營官陣亡,哪怕這個營的其他人都還活著,這個營也要就地解散,然後委派新的營官重新募兵,以確保營官在內的各級軍官都是他曾國藩的自己人。同時,每一級軍官陣亡的處理方式,都是如此,湘軍從組建到最終解散,始終嚴格執行了兵由將選、兵隨將走的原則,確保了每個將領帶的都是子弟兵。

不過說到這裡,你也會產生疑問,當兵打仗是要玩命的,會有人踴躍加入這個行當嗎?這點您別說,還真的有人願意從事這個行當,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曾國藩開出了高工資,自然就有人願意加入湘軍了。

怎麼個高工資呢?這需要對比,就拿綠營兵來說,馬兵每月發2兩銀子,步兵發1兩5錢,此外無論什麼兵,每月額外可以獲得三斗米的福利。這個待遇標準是清朝初年就定死了的,直到清末也沒改變。

以明末清初的物價來說,這個待遇還算可以,所以清朝初年的綠營兵是很有戰鬥力的。

但到了咸豐年的時候,兩百年都過去了,物價較清初上漲了四倍多,綠營兵的待遇卻紋絲不動,如果只拿這點死工資,養家餬口都會成問題。

所以當時就出現了我們前幾期視頻,江南、江北大營中的各種亂象,當兵的不好好當兵,把當兵當成了副業,把各種買賣當成了主業,這其實就是綠營兵的真實寫照。

那麼曾國藩的湘軍能領到多少薪水呢?最基層的步兵,每月發4兩2錢,是綠營待遇的好幾倍,而且從不拖欠,遇到大仗還提前發,所以湘軍跟著大帥打仗,說出遠門就出遠門,從不皺個眉頭。

這還是基層士兵,至於軍官的薪水就更驚人了,湘軍的營官,每月能領到50兩銀子,一年就是600兩,這是什麼概念呢?

比如綠營中的提督,拿的也是這個待遇,但提督是從一品的武官,一省之內,僅次於總督、巡撫,大清全國也才19位提督,提督基本上就相當於軍區司令,上將等級的大官。

而在湘軍,你只要當上了營官這樣的中層軍官,就能享受頂級大官的待遇,這種待遇能不誘人麼?

如果你是一個湖南鄉下的農民,聽說湘軍能有這麼好的待遇,你的親戚族人都去了,你的哥們好友都去了,你能不去嗎?就算你不去,恐怕你的老婆都會成天吵著要你去。

當然,曾國藩給湘軍發放如此高額的薪水,這自然是要不少錢的,在湘軍的全盛時期,兵員超過了12萬人,這麼多人,每人還要高薪,這錢的問題是怎麼解決的呢?

說到這裡,我們就要提到厘金了。所謂厘金,其實是一種商業稅,大致分為坐厘和行厘。所謂坐厘,是針對商戶徵收的一種稅,類似於保護費,按期徵收;所謂行厘,是設卡針對旅行商人徵收的通行費,按商品價值徵收。

剛開始收厘金的時候,稅率為一厘,也就是1%,厘金之名就由此而來。到了後來,大家發現厘金是個好玩意,就越收越多,到了光緒年間,有些地方的厘金,甚至都收到了五厘。

而曾國藩正是靠著這些厘金,才解決了湘軍的軍費問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