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謎案:河南人陳勝去北京戍邊,為何要繞道安徽大澤鄉?

文史食堂 發佈 2022-11-26T01:09:00.044774+00:00

但史料對這段起義記載得不是特別詳細,其中還存在著諸多的疑點,比如作為河南人陳勝為什麼要繞道安徽再去北京戎邊呢?

我們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運動,即陳勝吳廣起義。兩人的揭竿而起徹底動搖了秦朝的根本,雖然他們起義的本身並沒有掀起多大的風浪,但帶動的效應卻是覆水難收的。

當時各諸侯國見一個名不經傳的農民都起來反抗暴秦了,那麼自己坐擁兵力和土地的還等什麼呢?所以各地都開始起來反叛,最後形成了一個逼滅大秦的局面。

從歷史進程來看,陳勝和吳廣的起義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但史料對這段起義記載得不是特別詳細,其中還存在著諸多的疑點,比如作為河南人陳勝為什麼要繞道安徽再去北京戎邊呢?

理由疑點

以前了解大澤鄉起義的時候沒有細想過一些問題,如今想來真的還有很多疑點沒有得到解決,而且史書上也沒有給予我們詳細的解答,所以我們也只能通過蛛絲馬跡去尋找真相的可能性。

其中之一的疑點就是圍繞著兩人發動起義的理由而產生的,當時陳勝他們跟那些服徭役的人走到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寺坡鄉)的時候遭遇了連日大大雨,因此導致隊伍無法行進。

眼看著與朝廷約定的期限快要到了,此時陳勝便出來說:「如果不能按時抵達的話,按照大秦律例要被處斬」。這話可把人當場給唬住了,大家為了能活命,都紛紛選擇投靠陳勝。

那麼事實真的如陳勝說的那樣嗎?如果沒有按時抵達,大家都會被殺掉。當時秦律法的嚴苛是出了名的,不過再嚴格的律法也有其道理所在,也是不能隨便殺人的。

後來1975年湖北當地出土了一個文物《睡虎地秦簡》,上面為我們解開了謎題。上面詳細記載了秦朝對於服徭役人員的律法規範。

根據裡面的記載可以看出,要去服徭役的人如果拖延三到五天只會被責罵而已;如果遲到了十天就要被罰款,大約為一件盔甲的錢;針對根本沒去的則是罰兩件盔甲的錢。

可以看出,這都沒有涉及到人命,那麼陳勝說的失期就要問斬恐怕是唬人的說辭。司馬遷還將此事寫進了《史記》當中,應該也是聽說,而沒有經過實際考證的。

不管是陳勝是否說過這句話,如果他真的以此來忽悠大眾,那麼就可以證明大澤鄉起義並非偶然,而是早有預謀。為何這麼說呢?從陳勝他們的行軍路線就能看出端倪。

路線謎題

根據《史記》中記載,陳勝吳廣他們要去服徭役的目的地是漁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市密雲西南,他們一行人是從安徽省境內出發的,當他們揭竿起義的時候還沒走出安徽。

可是疑點就出現在這裡,據記載「陳勝,字涉,秦末陽城人」。而秦朝時期,安徽省內根本沒有陽城這個地方。雖然有人說就在安徽宿州,卻沒有任何發現。

不過後來也有人提出陽城就是河南的登封或者南陽,但是從城市的歷史沿革來看,無論是登封還是南陽都從沒有被稱為過陽城。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通過一番查找之後,終於找到陽城的正確所在之地。

據史料記載,秦朝時期在今天的河南省商水縣設立陽城縣,歸屬於陳郡管轄。陳勝吳廣起義期間,陽城被改為扶蘇。這個改名也很有意思,那麼多名字可以取,為何偏偏叫扶蘇?

因為陳勝和吳廣起義之前是以扶蘇的名義來煽動大家的,頗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意思。陳勝是扶蘇的忠實粉絲,他說如果不是秦二世迫害,由公子扶蘇繼位的話,那大秦就會不一樣。

這樣聯繫起來看,陳勝以扶蘇為榜樣起事,那麼把家鄉陽城改名為扶蘇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那麼如果陳勝是河南人,那他去北京,有兩條較近的路線可以選擇。

第一條是從陽城穿過河北地區直達北京;第二條可以走山東上北京,只不過比第一條會遠一點。但這兩條路線他都沒有選,而是繞到了安徽宿州市再上去。

從地圖上看,河南周口市和安徽宿州市之間地理位置相距並不遠,但他們處在一條平行線上。陳勝走宿州再北上,恐怕也會耽誤很多的時間,難道陳勝對此事一無所知嗎?

當然不是,作為屯長的他必須要提前規劃好路線,不然要是遲到的話如何交差呢?既然如此那麼陳勝就有故意繞遠路的嫌疑,至於他為何這麼做,那估計是早就有了起義的打算。

從陳勝後期的骨幹成員中也能看出,葛嬰、朱雞石、伍徐等這些大將都是安徽人。這就說明陳勝在接到要帶徭役前往漁陽的時候,就已經密謀起義了,而這九百名徭役就是他的「本金」。

而他與骨幹成員們集結的地點就是在大澤鄉附近,所以他才會繞道那裡,就是要完成這件事。從他們起義之前的種種行為也可以表明,這場起義早已謀劃好的。

陳勝的身份

陳勝起義之前,他通過說服吳廣跟自己干一番大事業。畢竟當時隊伍里也就他們兩是屯長,有吳廣的支持就事半功倍了。

後來他們還做了一系列的事情,比如求神問道、占卜吉凶,往魚肚子裡塞血書、讓吳廣扮成狐狸在破廟周圍故弄玄虛。這些手段和方式還真的不像一個貧農能想出來的,所以陳勝的身份也成為一個謎。

在古代一般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才會有「字」,《史記》中說陳勝的「字」叫做涉。就這點說明陳勝不可能會是貧下中農,再加上他在起義中的那些謀略和規劃,不得不讓人懷疑他曾接受過高等教育。

而且當年陳勝在給地主幹活的時候,能說出那句「燕雀焉知鴻鵠之志」的話就很不簡單。由此可見,陳勝的家世來源深厚,只不過後來可能家道中落,只能淪落到給別人種地。

那麼他是什麼家世呢?從他對國家大事以及戰場的謀略可以看出,他應該出身於軍旅世家,估計還曾到軍營當過兵。不然他也不會被任命為屯長,帶這群徭役人去往那麼遠的地方。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就可以確定陳勝在家道中落後被迫離開軍營,後來看到秦二世把朝廷弄得烏煙瘴氣,所以便有了「鴻鵠之志」,那就是起義。

然後他糾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那些安徽的骨幹成員估計是他在軍營里的認識的兄弟。恰巧此時他被徵召去北京服徭役,所以便趁著機會跟大家合謀起義。

由此可見,陳勝繞道去大澤鄉可能是有備而來的,而第一次農民起義也從偶然性變成了計劃之中的事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