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紅岩夾皮溝(孫炳林)

作家視野 發佈 2022-11-26T18:42:09.725055+00:00

萬盛城北緣紅岩煤礦至陡溪橋約5公里的一段峽谷,東西兩面山脈南北走向延伸,山高坡陡林密,海拔高度700米以上。

萬盛城北緣紅岩煤礦至陡溪橋約5公里的一段峽谷,東西兩面山脈南北走向延伸,山高坡陡林密,海拔高度700米以上。其間,一條孝子河自北向南奔騰不息川流而過,兩岸無人煙、無耕地,荒坡雜草叢生。河谷遍地亂石,河水時而下險灘急流激起浪花翻滾,時而入靜水沉默無語。水中鯽魚時而沖灘飄遊,時而追小蟲捕食。河谷昂首藍天白雲一線天,望陽興嘆,唯中午喜見短暫光明。

兩面高山夾一條小河,謂之峽谷,礦山人們喜稱夾皮溝。紅岩礦通訊員發重慶市級報刊頻稱「地處渝黔邊境的紅岩夾皮溝……」紅岩夾皮溝名揚天下。

獨特的自然環境,盤古開天地以來的無名山川,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5年}在夾皮溝河谷修一座古樸典雅的風雨廊橋,為東西走向,橋樓穿斗式結構,重檐歇山式屋頂,橋體長27米、寬3.3米、橋欄杆高1.2米,橋面至水面4.5米。橋下東西間距9米的兩座石橋墩,上方成梭標狀以減輕河水阻力。橋頭兩端,分別有樹齡約300年的老黃葛樹,緣色更添美景。此橋,東西兩端是陡坡,中間是溪流,故名陡溪橋,隸屬涪陵地區南川縣轄地。

陡溪橋,是連接渝黔貿易通行的鹽茶驛道。抗戰時期,國民政府修通川湘公路,此驛道行人稀少,廊橋依然壯觀,盛夏酷暑橋內納涼令人心曠神怡。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災害之後,國民經濟開始復甦,燦爛的朝暉霞光萬道映紅了山崖,喚醒了沉睡的峽谷,顯得有生氣、朝氣,隨社會發展跟上時代的步伐。

1964年,叢林公社紅岩大隊中嘴崗大壩的叢林河水,穿越1000餘米隧道,衝下約200米落差的峽谷,河水猛烈衝擊河畔直徑10餘米深水凼的水面,形成若干細小水霧騰空飄逸,似雲霧山中的大瀑布,在陽光下一道彩虹橫空輝映,顯得格外壯觀。當年,是南桐礦區少有的一道景觀。

1959年,四川省煤炭廳第一建井公司在夾皮溝孝子河東岸建紅岩礦井{海拔高度十360米}、修礦燈房、鍋爐房。西岸築1000餘米長、高約8米的河堤石牆,內填土石方形成一條狹長的平地,修礦辦公樓、職工宿舍、勞保及材料供應庫房、煤侖。



1965年12月25日,為毛主席72歲生日獻厚禮,紅岩煤礦正式投產。全礦有職工2000餘人,礦山的夜晚,燈火輝煌,小小礦燈似天空繁星閃亮,煤車歡騰,烏金奔流。凌晨4時,「烏……烏……」鍋爐房一聲氣笛長嗚,劃破夜空、振盪山谷。軍號吹響,地下尖兵翻身起床更衣工作服,取礦燈戴頭頂,坐礦車入井,冬臘月霜雪天,井口進風大巷寒風呼呼刺骨涼……

煤礦工人苦戰煤海,下班出礦井已筋疲力盡,回工人村還得邁開腳步登彎彎拐拐1265步石梯,太累了!

1970年初春,南桐礦務局籌集資金修紅岩纜車,為礦工分憂解難。由紅岩工人村家屬工和抽調有技術的工人組成施工隊,修建纜車坡道。礦運輸隊訂道班工人負責鋪設420米長的鋼軌、單軌距1米的兩條鐵道及日常維護,為減輕鋼絲繩在軌道摩擦,軌道間斷安32個鐵地滾。山頂上機房安裝滾筒直徑兩米的大絞車,由礦機電隊工人負責機械維護。

1971年7月1日,兩輛纜車一上一下飛馳在鐵道上似脫僵的駿馬隆隆歡歌,全程只需3分鐘就可分別到達上下車場,每輛車箱一側有上中下三道門可方便人員進出,每輛車箱上端底部設有自動剎車裝置,確保安全行駛。

紅岩夾皮溝的纜車能爬上高坡,這是破天荒的新鮮事,礦山人們奔走相告,爭先恐後地一睹為快,親身體驗乘纜車騰雲駕霧的感受。

纜車軌道之長,重慶市內首屈一指,雄居亞州第一。紅岩夾皮溝纜車創41年安全運行無重大事故的奇蹟。

1964年,我國面臨美國和蘇聯兩霸威協,毛主席制定了「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戰略方針,沿海一線的國防設施,遷到四川內地,稱三線建設。


1966年秋,一架直升飛機在紅岩夾皮溝低空盤旋。次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建字二0四部隊一個營,進駐夾皮溝建海防九一一庫。孝子河兩岸荒地極少,沿河畔兩岸零零散散的荒地建辦公樓及庫房。修庫區公路、庫房需大量碎石。紅岩子弟校老師組織初中學生學工學農,每人一把兩端小中間粗的小鐵錘到夾皮溝河畔打碎石,量方計價增加勤工儉學收入。

庫房建成後,主要存放由武隆白馬四0六廠生產的海防炮,再用汽車運到東林火車站裝上火車運到海防前線,友鄰紅岩煤礦駕駛員駕解放牌貨車支援運炮。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隨國防軍力提升,三線建設結束史命。

2021年春夏,南川區政府籌集資金,由江津專業施工隊重新修復了腐爛斷裂的百年風雨廊橋。當年,紅岩子弟校學生春遊野炊的陡溪橋已煥然一新,慕名前來觀償的人群絡繹不絕。

九一一庫遷走了,紅岩煤礦關閉了,纜車停運了,紅岩夾皮溝山清水秀自然風光依然,礦山遺留的設施仍有利用價值。有熱心人設計了修建紅岩夾皮溝礦山公園的方案,期盼資金投入圓夢想,為萬盛全域旅遊再添風彩!


作者簡介

孫炳林,重慶人,萬盛紅岩學校退休,先後在《老同志生活》《老同志園地》《人文萬盛》《萬盛史苑》等媒體發表作品多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