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世界 第3期 反種姓、奴隸制度思潮下誕生的佛教,一個無神的宗教

混沌異聞 發佈 2022-11-26T20:59:42.776377+00:00

在亞洲這片富饒的土地上,誕生出了兩大文明古國,如今它們分別是印度和中國。在古印度這一宗教名為「婆羅門」 ,其思想源自原始習俗。

混沌世界 第3期 反種姓、奴隸制度思潮下誕生的佛教,一個無神的宗教

在亞洲這片富饒的土地上,誕生出了兩大文明古國,如今它們分別是印度和中國。印度一名來源於印度河,梵語意為河流。古印度便是沿河發跡,文明早期由母系氏族走向父系,然後出現家庭觀念,發展出祖先崇拜,形成祭祀階級,最終演化成宗教。

在古印度這一宗教名為「婆羅門」 ,其思想源自原始習俗。對於未知事物崇拜為「神」 ,對於弱肉強食階級體系建立名稱,編寫出《梵文》、《森林書》、《奧義書》等經典。

這些典籍記載了「婆羅門」對世界認知的思想,它認為「梵」是唯一真實,自我、個人都源自於梵。 是人塑造了整個物質世界,這世界是種「幻覺」 。如果在這幻覺世界中「造孽」了,那下一世便會成為較低的「瓦爾那」 ,甚至成為牲畜。只有遵循「達摩」思想,才能轉世上位。以至於成為真正的「梵」。這一思想是古印度奴隸制的宗教解釋,把所有的苦難歸咎於上輩子的「孽債」。 最終這套體系在文明的演化下,成了大家耳熟能詳的種姓制度。而後來同文明下誕生的「佛教」,便繼承了部分這種思想。

公元前600年,古印度在婆羅門思想的影響下 奴隸制發展迅猛,階級分化嚴重。這催生出了對立的反抗思潮,如今統稱它們「沙門」。這思潮很快演化成了宗教,主要理念與婆羅門對立, 佛教便是這一時期萌芽的。

同時期的還有「順世論」, 它可能是最早的「唯物主義」思想。宣揚世界是由物質構造,物質是由地、水、風、火四大元素形成,認為物質因元素運動,是獨立的內在力量,進而否定了「神」的存在。也是在這種思想下,順世論宣揚人人平等,反對奴隸制度,反對輪迴學說,指出幸福即不在天堂,也不在來世,而在今生,這一理論在當時影響了其他反抗婆羅門的宗教。

比如「耆那教」 它的創立者公認為「筏馱摩那」,號稱「大雄」 。該教主張修持與實踐,而不是單純的思想傳播,在對抗婆羅門中屬於實戰派,在當時民間十分活躍。

有的人受壓迫會反抗,而有些人則選擇承受。所以在當時出現了「生活派」 宣揚宿命論 ,認為世界運轉有著一套不可改變的規律,在世為人不論情形好壞,一切都有定數,入教是為了更嚴格地約束自己,以「適應」這世上苦難。

迦毗羅衛國位於如今尼泊爾境內,公元前7世紀,釋迦族遷入建立部落共和國。淨飯王被推舉執政,其子便是「釋迦牟尼」。 「釋迦」是族姓 ,牟尼」是尊稱,意為「寂默」 家姓為喬達摩(也翻譯為喬答摩), 名叫「悉達多」, 釋迦牟尼是後來者對「喬達摩·悉達多」的尊稱。

因是王族血統悉達多從小受婆羅門思想教育,卻在長大後越發對此不滿,加上「沙門思潮」的湧現,悉達多捨棄王族生活,出家遊歷學習。在深入了解多個派別思想後,融合貫通創立了「佛教」 覺悟時年35歲(亦有稱30歲)。 後傳教至舍衛城,感化拘薩羅國波斯匿王入教,至此名下約有弟子500餘人,其中甚者10人 後世稱為十大弟子。

悉達多在世時,對於佛法皆言傳身教,並未留下文字經典。直到悉達多涅槃(逝世)後 ,眾弟子擔心佛法失傳,遂著手編寫整理經文,將佛教學說歸納出三法印、四諦、八正道、十二緣起、三十七道品等等。

為何擔心失傳呢? 那當然是因為遭到了婆羅門的打壓,佛教雖發源於迦毗羅衛國,傳教在古印度中,興盛卻是在後來的公元前300年「犍陀羅地區」 ,位於如今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之間, 屬於「古絲綢之路」要道。

公元前334年,希臘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大帝東征,消滅了波斯帝國。版圖延申到了中亞腹地健陀羅王國,後亞歷山大逝世,希臘帝國分裂,犍陀羅地區被希臘文明的塞琉古王國占據。佛教在此時入主與希臘文化交融演變,並在古絲綢之路的帶動下開始流傳,而中華文明時值春秋戰國。

早期的佛教是「無神」宗教,釋迦牟尼是一個具體的人,所宣揚的是思想中也沒有「神」的存在, 《增一阿含經》所記 「如來是身不可造作 不可摸則 不可言長言短」 所謂成佛,是源自成「梵」的思想繼承,佛並非「神」 而是一種特殊存在。

但這種無「神」卻是傳播的障礙,因為人性使然,膜拜偶像是天性。所以在希臘文明的影響下, 佛教開始塑造自己的「神」 。於是便有了佛陀像,甚至佛陀金幣。現今考古得出共識,佛陀雕像便是脫胎於希臘雕像工藝。

古希臘是人類最早誕生「共和」制的文明,而佛教宣揚的眾生平等思想與共和不謀而合,進而得以在犍陀羅地區發跡,向東傳入中華文明,向南回流印度文明。也是在這裡佛教眾多典故開始誕生,如「屍毗王割肉貿鴿」 ,「摩訶薩陲那太子捨身飼虎」等等, 這些典故對後來佛教傳播影響深遠。

說回佛教教義本身,相比猶太教的起源,佛教是出於底層而超越底層。早期佛教平等觀念是受「順世論」的影響,後來獨立發展出特有邏輯,如反對奴隸制度,階級制度,進而反對殺生。 當時入佛門有五戒,戒殺、戒盜、戒淫、戒妄、戒酒。

也從「耆那教」中獲得修行啟發 入世而脫世,看破紅塵迷障,超脫凡俗欲望,不主張祭祀,不膜拜偶像,傳教以通俗語言宣講,不排斥低種姓或奴隸入教,這些舉措後來被整理為「四諦」 即苦、集、滅、道。

人世間一切苦都叫「苦諦」 ,欲望是人生多苦的源頭 稱「集諦」 ,斬斷一切世俗苦因,進入理想境界「涅槃」 是為「滅諦」, 而這期間修行過程 謂之「道諦」,連起來便是斬斷「集諦」 脫離「苦諦」修行「道諦」 證以「滅諦」。

作為哲學思想光有名詞當然不行,佛教的種種修行門徑體悟都有記載,於是有了「三法印」「八正道」「十二緣起」「三十七道品」等等。 通過印證自身處境,選擇對應法門修行,便能滅四諦成佛,具體細節太大且繁雜,這裡就不展開細說了,如觀眾有興趣可以單獨做成節目。

縱觀佛教起源不難發現,在原始的婆羅門壓迫下,物極必反讓「沙門思潮」誕生,進而衍生出各種反對學說宗教。佛教因這「緣起」誕生,但這些卻敵不過政治國教「婆羅門」 ,最終佛教的開枝散葉,還是在希臘文明的影響下改變,進而得以廣為流傳,也是在融合之後,佛教才如希臘神話一樣擁有了多位「神」。

或許有些人不知道,原本的佛教沒有禁止結婚組建家庭,五戒中的戒淫不是戒色,直到傳入我國,因為迫於傳教「壓力」 才層層加碼到戒色、戒葷高度。

在佛教中有「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兩派,對應的是「羅漢果位」與「菩薩果位」, 這在四大名著《西遊記》中有所提及。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聞 ,這兩者並非對立分歧 而是不同的修行理念。

經過猶太教、基督宗教,以及伊斯蘭教的回顧。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其特殊性一目了然,相比前兩者 佛教沒有「神」 ,而是一種可以「觸及」的佛。在基督宗教或伊斯蘭教中 「神」是唯一且至高無上的,但「佛」卻是一種境界 是由凡人修行達成。

所以在中華文明長河中,相比帶有「排外」和「唯一」思想的基督宗教,佛教卻可以融入,這跟中華民族的文明特點有著很多關係,也是有些人提出「中國人無神論」的原因之一,而具體的就留待後面再來詳加探索。

在人類早期,對於不可掌控之物,不可預料之事,皆謂之「神」 。有些文明給神冠以「人性」 便於理解、傳揚和膜拜,但豈知「神」並非因人而為神,面對未知事物需要堅定的信心,這信心可以源自信仰的「神」 ,也可以是來自自身的「佛」 。修心修行以增修為,使之神不可畏,使神可謂,使神非神,使人即神。

佛教除了哲學意義,也是推行平等思想理念,宣揚眾生等同,啟迪現代文明思想的先驅。相比於在基督宗教壓迫下誕生的「唯物主義」 ,佛教雖為先行者,卻在哲學「唯心」上走出太遠,如今早已無法論證和評判孰優孰劣。

世間事看似息息相關,卻又獨立繁雜,大到宇宙萬物,小到做人做事,哪裡有什麼是非對錯, 有的只是當時的是非,當時的對錯。時間不會停滯不前,文明亦隨之生長改變,沒有什麼是不可改變的,亦沒有什麼是不會改變的。緣來則聚 ,緣去則散,唯心所致 ,萬法皆空。

好了這一期至此結束,如果對接下來的「佛教」內容感興趣 ,可以關注我,或者評論友善討論, 我是混沌,我們下期再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