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都去哪了?數百萬契丹人消失不見,一封信件揭開謎團

一見歷史 發佈 2022-11-26T21:06:41.230102+00:00

這是歷代考古學家不約而同的看法,因此可知,要想知道契丹人消失的秘密,就必須先找到有關他們的古代遺蹟,這件事從很早之前便開始了,不過相信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首個發現契丹遺蹟且產生興趣研究的並非是中國人,而是一位比利時的傳教士。

閱讀之前,麻煩您點一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96年,北京大學古代史研究中心內,著名契丹文化專家劉鳳翥收到了一封神秘來信,信件上的內容並不多也不複雜,但卻令他不由的站了起來,隨即連連驚呼道: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啊!」

至於劉鳳翥如此重視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這封信不單揭開了一件塵封了千年之久的往事,亦是極有可能破解一個世界性的未解之謎,那就是曾經輝煌一時的契丹人消失之謎!

那麼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份信中到底寫了什麼?偌大的契丹族百姓又究竟去了哪裡呢?

無解的碑文

若想了解一個文明,如果它還健在可以觀察現今的人們,如果它早已滅亡,便只能通過歷史遺蹟。

這是歷代考古學家不約而同的看法,因此可知,要想知道契丹人消失的秘密,就必須先找到有關他們的古代遺蹟,這件事從很早之前便開始了,不過相信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首個發現契丹遺蹟且產生興趣研究的並非是中國人,而是一位比利時的傳教士。

這位傳教士名叫克爾文,上世紀初隨著清朝的滅亡,他跟隨教會來到了中國傳教,但與其他傳教士一心傳播愛與教義的理念不同,他來到中國的真實目的其實是為了斂財。

到達中國後,克爾文第一站就來到了如今的內蒙古地界,他的想法也很簡單,那就是尋找曾經盛極一時的蒙古人寶藏。

為此克爾文可謂是費盡了千辛萬苦,這才終於在一夥盜墓賊的幫助下找到了一處千年前的古墓。

打點關係進入墓中後,克爾文找到了不少奇珍異寶,可其中最讓他感到興奮的卻並非金銀,而是一座墓碑。

墓碑上的文字七扭八歪,不明所以的克爾文當即找到了當地牧民詢問,結果沒成想對方竟也表示不認識,覺得這不像是蒙古人的文字,無奈之下克爾文只得先將墓碑帶回國內,隨後將碑文拓印並刊登在報紙上尋求世人的幫助。

這件事快速引起了各方學者的重視,不少人都爭相來到中國查閱相關資料,希望破解石碑上的秘密,但遺憾的是,歷經多年也始終無人能夠參透,他們唯一的收穫也只是通過鑑定,得知這石碑是距今1000多年前的產物。

然而外國人不清楚中國歷史,我們本國的考古學家卻是知道的,他們清楚1000年前正值中國的北宋時期,而在這時內蒙古地區是被遼國所統治的,也就是說這石碑極有可能是契丹人的歷史遺蹟!

契丹早在七百多年前便已消亡,所以該石碑的發現意義重大,只要是能夠參透其中的奧秘,那對於研究契丹人的文化、歷史的幫助亦是極大的。

不過凡事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由於契丹人是突然消失的,其存留下來的文明遺蹟也是少得可憐,想要通過蛛絲馬跡去推演文字的意義無疑是大海撈針,於是在無奈之下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也只好是暫時放棄了研究,轉而將目標對準了契丹消失的真正原因。

契丹的興衰

關於契丹,相信很多人只知道耶律阿保機、與北宋並立、檀淵之盟,又或是通過《天龍八部》等相關影視劇聽說過一些情況,對於其真正的情況卻是鮮有人知。

但實際上契丹人的強大遠遠超過大家的想像,曾經東起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側包含外興安嶺的他們不單創造出了盛極一時的文明,更是我國少數民族政權中首屈一指的存在。

在契丹人強盛時,別說是中原王朝要俯首稱臣了,就連中亞、西亞甚是至俄羅斯都受到過他們的打壓,以至於時至今日很多亞洲國家都將我們中國叫做契丹。

並且契丹也不是在宋朝時才出現的,早在北魏時期契丹一族便在偏遠的北方地區誕生並逐漸發展了起來。

隋唐時,契丹部落已然初具雛形卻依舊十分弱小,為了生存下去他們成為了中原王朝的附庸,甘願俯首稱臣換取保護與和平。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安史之亂後,此時的唐王朝由盛轉衰,而這也讓契丹人瞅准了時機,他們一點點的推進、擴大自己的地盤、擺脫唐王朝的統治,成為了一個獨立且強大的少數民族部落。

公元907年,朱溫廢唐帝自立,曾經無比強大的唐王朝徹底滅亡,那麼此時的契丹人在做什麼呢?沒錯,他們再度抓住了這個機會,趁著五代十國中原混戰之際,契丹人快速崛起,他們在耶律阿保機的帶領下也終於迎來統一,並建都通遼成立起了自己的國度。

契丹國的發展速度快得驚人,從建國到滅掉渤海國統一北方,他們只用了不到二十年,不過強大也是對比而言的,此時的他們就如同三國時期的少數民族政權一般,對內無敵對外卻是誰也打不過。

無奈,契丹國只得一邊發展一邊等待時機,而就在公元936年他們苦苦等待的時機終於到了。

彼時後唐節度使石敬瑭發起叛亂,可實力卻遠遠不及李從珂,故而為了活命他只好四處求援,這也就釀成了一樁為禍中原數百年的慘劇,那就是石敬瑭冒天下之大不韙自稱兒皇帝,割讓燕雲十六州,而接受燕雲十六州的正是契丹國。

得到了燕雲十六州後,契丹的實力大漲,外加石敬瑭每年的供奉,他們的經濟實力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如此一來契丹的野心也逐漸上漲,從原先甘願偏安一隅,變成了整合力量建立「遼王朝」轉戰中原。

遼國的出現對彼時的中原王朝來說無疑是心腹大患,所幸就在此時宋太祖趙匡胤橫空出世,黃袍加身奪取政權,四方征戰統一南方,這才有了和遼國對戰的資本。

其實據歷史學家推測,北宋剛剛建立之時是有機會擊敗遼國,奪回燕雲十六州一統華夏的,但遺憾的是,趙匡胤並不想付諸武力,而是希望通過贖買兵不血刃拿回領土。

趙匡胤的想法是對是錯我們不做評價,可他卻是實實在在地耽誤了王朝的大一統,因為就在他之後,北宋竟然再未出現過一個能征善戰且好戰的皇帝,唯一敢於和遼國鬥爭的宋太宗趙匡義還是個不通戰事的廢材,別說是奪回故土了,他本人都淪為了「高梁河車神」顏面掃地。

在這之後北宋與遼國的戰力天平就發生了逆轉,遼國一直壓著北宋打,在宋真宗時期甚至將北宋險些打到遷都,若不是寇準等主戰派態度強硬,恐怕靖康之恥就要提前發生了。

所幸此時的遼國也到達了強弩之末,由於補給線太長,打到宋境已經是他們的極限,於是出於穩妥考慮,在蕭太后的主張下,臭名昭著的「檀淵之盟」出台了,宋遼兩國簽訂了和平協議,規定宋朝要每年向遼國朝貢「歲幣」,而拿了錢後遼國則保證不再侵犯宋朝的領土。

如此不平等條約對於宋朝人來說無疑是屈辱的,但對於遼國卻是利好消息,本來缺衣少糧的他們有了這筆「歲幣」後國內迎來了空前的經濟發展,百姓富裕了國家自然強盛了不少,他們的文化也隨之迎來了巔峰時期。

此時的遼王朝可謂是歷朝歷代中經濟、政治、文化最發達的少數民族政權,而這也就是中亞、西亞,乃至俄羅斯人都十分仰慕、懼怕契丹的原因所在,不過凡事有利也有弊,經濟的發達令文化鼎盛,卻也讓這個馬背上長大的民族逐漸喪失了他們引以為傲的戰鬥力。

遼國末期,朝廷中從上至下都遍布著奢靡的氣息,大家都只知道享樂閒玩,每天玩鷹逗犬不亦樂乎,不僅如此,隨著欲望的增長,他們也開始逐漸變得貪婪,不再滿足於宋朝提供的歲幣,轉頭將矛頭對準了草原上其他的少數民族,例如女真人就是如此。

遼國與女真的矛盾源自於一種動物——海東青,說是海東青其實就是一種長相漂亮的鷹隼,這種鷹隼是女真人的圖騰,是他們的信仰,可遼國人不單不顧這一點,還命令他們大肆捕捉隨即進貢給王室享樂,如若不從那付出的就將是生命的代價。

如此行徑對女真人來說無疑是偌大的侮辱,於是乎就在契丹人酒池肉林只知享樂之際,女真人暗地裡集結起了力量,隨後在部落首領完顏阿骨打的帶領下發起了對遼國的反叛。

對於女真人的叛亂,起初遼國並不在意,在他們看來區區幾千人的部隊能成什麼大事?他們遼國可是有著幾十萬的正規軍,一人打個噴嚏都能滅掉對方,可沒成想這種想法卻正中女真人下懷,他們利用敵人的輕敵心理大肆攻城拔寨,通過劣勢兵力誘敵深入隨後全殲,足足打了幾年這才終於引起了遼國皇帝的重視。

遼朝的最後一位皇帝耶律延禧得知此事後立刻決定御駕親征,他率領七十萬大軍準備蕩平女真,但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這場本該毫無懸念的戰役居然失敗了,不單將他這個皇帝打的落荒而逃,還讓女真人壯大了實力建立起了金國。

在這之後,遼金之間的戰鬥就呈現出了一邊倒的局勢,女真百戰百勝契丹屢戰屢敗,最後還不到十年,原先偌大的遼王朝就被金國全部攻占。

按理來說攻城略地為的就是人口和財物,女真人擊敗遼國皇室後首先要做的就是安撫民眾,繼承遼王朝留下的財富,可遺憾的是,此時的女真人早已被仇恨蒙蔽了雙眼,他們只想報復當年的血仇,因此才剛剛進城他們便對遼國的契丹人展開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以至於原先數百萬的契丹人,最終就只剩下了一百來萬。

那麼說到這裡問題來了,一百萬人也並非是個小數字,一些少數民族甚至還沒有這些人,如此多的契丹人之後去了哪裡呢?

神秘來信,契丹人的去向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早在明清時期諸多歷史學家們便做出過推測,主流觀點有三個,其一是金國人太過殘暴,這一百多萬人要麼是被當成奴隸活活累死,要麼是一點點逐步殺害,否則的話蒙古人滅金時怎會片甲不留呢?顯然這就是他們有違天和的報應。

其二是說契丹人融入了蒙古,因為蒙古和金王朝也有仇,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所以蒙古人很愉快地就接納了這批契丹人,他們之間相互融合最終契丹人也就變成蒙古人了。

其三則與前者恰恰相反,這一觀點是說契丹人並沒有留在金國也沒有去蒙古,而是輾轉南下進入了中原,由於遼宋之間有過百餘年的和平歲月,故而廣大華夏子民並不排斥契丹人,他們也就這樣散布在中國各地,最終被漢族人同化了。

這三個觀點看似都有道理,但實際上卻都存在漏洞,尤其是第一條,契丹人沒有被全部屠殺是肯定的,因為就在南宋時期中國的西部還有著一個名叫「西遼」的國家,他們是由遼國王室的後裔組成,國內大部分也都是契丹人,既然如此第一個觀點自然就不攻自破了。

那麼說說後兩者,據史學家推測這兩種情況都有可能,首先是融入蒙古,要知道西遼存續的時間並不算長,只有八十八年之久,而他們正是被蒙古帝國所滅,對於這位曾經的朋友,蒙古人是不太可能斬盡殺絕的,那麼剩餘的契丹人除了逃亡中亞、西亞的去了哪裡就顯而易見了。

其次是融入中國,這個可能性也不低,要知道中華文化歷來都有著同化外族人的特質,再加上契丹人和漢族人長得也差不多,遼國「在世」的數百年間宋遼兩國人也都互相學習過,融入起來也是比較容易的。

因此結合兩者來看,建國後就有很多專家提出過並立的看法,認為契丹人分為兩股,一部分變成了蒙古人一部分變成了中國人。

然而還是那句話,這些說法只是推測並沒有實際的證據,若想確定契丹人的去向,要麼需要找到屬於他們文化的遺蹟,要麼需要通過鑑定DNA在血緣上確定。

這兩者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所幸就在1996年時轉機出現了!

當時身為契丹文化首席專家的劉鳳翥正在北京大學研究契丹文字,可突然間的一封來信卻打斷了他的思路,打開信封仔細一看來信人竟是內蒙古自治區某自治旗的負責人,信上的內容也很簡潔只有一句話那就是:

「內蒙古達斡爾族極有可能就是契丹人的後裔!」

聞言劉鳳翥大喜,他立刻驅車趕到了對方提供的地點,也就是莫力達瓦自治區查看情況。

到達目的地後,劉鳳翥直接找到了當地的數十名村民,沒想到對方的回答卻是出奇的一致,那就是他們正是契丹一族的後裔。

得到肯定的答覆後劉鳳翥的興奮難以言表,不過本著嚴謹的態度他還是向達斡爾族要起了證據,對此達斡爾族人並沒有反感,而是先講述了一段詭異的歷史,他們說:

「我們和周邊部族不同,他們家裡都有族譜,也都知道自己是怎麼來到這片土地上的,或是放牧路過,或是逃荒抵達,只有達斡爾族的人們根本不知道我們的祖先是誰。」

說罷,一眾牧民又帶著劉鳳翥來到了一處年代較為久遠的遺址面前,據他們說這些遺址原先都是堡壘,好像是為了抵禦敵人留下來的。

聞言劉鳳翥立刻對這些堡壘進行了大致的年代查驗,發現這正是遼朝滅亡前後時期的建築,也就是說這是為了抵禦女真人所建造的。

自此劉鳳翥已經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把握了,可讓他沒想到的是,就在接下來他竟然再次取得了進展。

給堡壘拍照取證後,劉鳳翥便準備回北京了,臨行前一眾達斡爾族牧民熱情地為其舉行了歡送儀式,儀式上大家載歌載舞殺牛宰羊,怎料就在這時,劉鳳翥卻發現了一個十分熟悉的東西,那就是一個剪紙。

這個剪紙是當地牧民為了歡迎客人所製作的,外人一般看不出什麼門道,可劉鳳翥卻不然,他一眼就看出剪紙上的圖案並非單純的蒙古文化,而是帶有契丹一族的風格!

這一發現令劉鳳翥更加堅定了自己看法,於是乎沒再猶豫他立刻就對當地牧民的DNA樣本進行了採集,隨後又將其與曾經發現的契丹人骨骼、毛髮樣本進行比對。

比對結果很快就出爐了,果不其然達斡爾人還真的與契丹古人有著十分相近的遺傳關係,也就是說契丹人的去向終於找到了!

不僅如此好事成雙,當達斡爾族人被確定為契丹人後裔的消息傳出後,國內雲南省也出現了一個自稱是契丹人後裔的家族,他們姓蔣,世世代代生活在傣族自治區中,怎麼看都不像是和契丹有關。

不過當專家們真的抵達了當地後卻驚呆了,首先和達斡爾族人不同,這群蔣家人是有著明確族譜的,族譜上記載了蔣家族人原本是耶律阿保機的後代,也就是遼國皇室後裔,在遼國滅亡後他們為了躲避戰亂這才來到了雲南生活,並且改成了蔣姓。

其次,除了族譜之外專家們還在當地發現了不少契丹人的遺蹟,例如石碑、文物等等,這些也都能證明蔣家人與契丹一族的關係。

最後,這群蔣家人也為專家們解答了契丹一族突然消亡的秘密,據他們表示契丹一族並非是族人的消亡而是文化的消亡,遼國滅亡後,金朝統治者除了屠殺契丹人外,還做出規定,那就是禁止契丹人再說契丹話、寫契丹文字,長此以往下來契丹文化自然就消失了,而沒了文化這群契丹人的後裔也就只能慢慢融入到其他民族之中,例如蒙古族和漢族。

自此契丹人憑空消失的謎團終於破解,只不過由於文化的斷層,想要了解契丹的歷史,想要翻譯契丹的文字卻仍然是世界性的難題。

那麼最後大家認為該怎樣翻譯契丹的文字,又或是該如何破解那塊石碑上的信息呢?歡迎在評論區內進行討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