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在唐宋之間的五代十國亂世,究竟有多亂?一文便能瞭然於胸

煙郭說歷史 發佈 2022-11-27T04:12:56.046796+00:00

從唐朝滅亡到宋朝建立,中間僅僅隔了53年,夾在中間的五代十國亂世,混亂至極,讓人感覺恍若隔世。這期間,中原平均每隔10年就會改朝換代一次,戰亂頻繁,四分五裂,中原地區先後建立五個政權,其他地區共10國互相攻伐。

從唐朝滅亡到宋朝建立,中間僅僅隔了53年,夾在中間的五代十國亂世,混亂至極,讓人感覺恍若隔世。

這期間,中原平均每隔10年就會改朝換代一次,戰亂頻繁,四分五裂,中原地區先後建立五個政權,其他地區共10國互相攻伐。

我把這段混亂的歷史梳理出來,其實很容易理解,爭取讓大家看完此文,就能瞭然於胸。

處在唐宋之間的這53年,歷史上稱之為五代十國。

所謂五代十國,總的來說,就是在53年的時間裡:

中原地區約每隔10年就更替一個政權,分別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稱之為五代。

而中原以外的其他地區出現了10個割據政權:前蜀、後蜀、南吳(楊吳)、南唐、吳越、閩國、南楚(馬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稱之為10國。

其實五代十國是唐朝的後遺症

五代十國的這些割據政權,多數是昔日唐朝各地節度使、分封王建立的。

安史之亂爆發後,由於這場叛亂持續時間長達8年之久,唐朝各地節度使在平亂戰爭中逐漸坐大。

朝廷為了儘快平亂,對各地節度使不得不採取忍讓的態度,叛亂平定後,這些已經坐大的節度使開始不服從朝廷的管理調度,叛亂頻發。

而朝廷的內部,在平定安史之亂過程中,唐肅宗出於對武將的猜疑,開始寵信並重用宦官,以制衡武將,自此以後,宦官干政經常發生。

此後,唐朝的後半截是這樣一個情況:

朝廷內部疲於應對宦官干政,有三個皇帝被宦官殺死,有七個皇帝是宦官擁立的。

在內部政局不穩的情況下,各地藩鎮頻繁叛亂,朝廷又得忙著討伐各路叛亂的軍閥。

到了873年,皇位傳到唐僖宗手裡時,大唐帝國已然是風雨飄搖,時刻面臨傾覆的危險。

唐帝國發展到這一步,已經內部腐敗不堪,貪腐盛行,百姓陷入水深火熱,於是爆發了黃巢起義。

黃巢帶著起義軍勢如破竹,一舉攻破長安,唐僖宗驚慌之下,效仿當年的唐玄宗,逃到蜀中避難,同時召集各地節度使出兵平亂。

朝廷各地節度使迅速響應,各路大軍隨即出動,很快就將長安城圍困起來,形成暫時的對峙局面。

黃巢手下有個叫朱溫的大將,不久後將親手滅了唐朝。

負責長安東部的防禦,駐守在同州(陝西渭南大荔縣),此時他和黃巢被唐軍分割包圍。

朱溫在唐軍的圍困下,感覺快支撐不住了,於是多次寫信向黃巢求援。

但是那些信件都被黃巢手下一個叫孟楷的高級官員扣留,沒給黃巢看,即使黃巢看了,也沒用,因為長安被圍得水泄不通,不可能派出援兵。

朱溫求救無果後,決定背叛黃巢,向唐軍投降。

唐僖宗聽說後,十分開心,因為唐軍和叛軍在對峙中,急難取勝,朱溫成了左右戰局的第三方力量。

於是冊封朱溫為左金吾大將軍兼河中行營副招討使,朱溫搖身一變,成了唐帝國河中戰區的副司令長官,負責對義軍作戰。

在朱溫和各路唐軍的打擊下,黃巢迅速潰敗,逃出長安,轉戰各地。

這期間沙陀人李克用也率領沙陀騎兵與黃巢多次大戰。

但李克用和朱溫卻發生了矛盾,直接影響了後來五代十國數十年歷史!

黃巢在各路唐軍的打擊下,逐漸陷於頹勢,乾脆揮師直指朱溫的老巢汴州(河南開封),朱溫當場大驚,連忙請求李克用救援。

李克用也十分夠義氣,當即率領沙陀精騎趕來支援,李克用在追擊中,趁黃巢大軍渡過黃河,正處於半渡狀態時,發起進攻,黃巢大敗,主力被滅。

不久之後,黃巢終於到了走投無路的境地,最後被外甥所殺,官軍趕到後,順便把黃巢的外甥也了結了,至此叛亂平定。

朱溫為了感謝李克用,特意在汴州設宴款待李克用。

但這個李克用似乎情商不在線,他原本就瞧不起朱溫,三杯酒下肚後,當面說了朱溫以前的很多醜行。

李克用在酒桌上當眾折辱朱溫的行為,瞬間激怒了朱溫。

入夜後,朱溫決定幹掉李克用,他派人將李克用住的驛館圍住,四周放上柴火、易燃物,計劃燒死李克用。

大火燃起後,因醉酒睡得死死的李克用被部下用水潑醒,急忙往外逃。

關鍵時刻,突然下起大雨,大火被澆滅,李克用在部下的拼死保護下,逃出生天,兩人自此結下深仇。

此後十幾年裡,朱溫作為一方軍閥,不斷擴張,實力大增,李克用割據在山西南部一帶,與朱溫對峙。

900年,此時是唐昭宗在位,但太監劉季述將唐昭宗軟禁,改立太子李裕為帝。

但是宰相崔胤和朱溫關係好,他在朱溫的武力支持下,殺了劉季述,迎回唐昭宗,朱溫因此被封為梁王。

崔胤幹掉劉季述後,並不打算罷休,他想把所有宦官一網打盡,一個不留,這引發了宦官集團的恐慌。

於是,宦官們乾脆聯合長安附近的鳳翔節度使李茂貞,以武力對抗崔胤。

崔胤驚慌之下,矯詔請朱溫帶兵進京勤王,這一幕,與當年董卓進京何其相似。

宦官們眼見朱溫即將兵臨城下,遂將唐昭宗劫持到鳳翔,朱溫大軍抵達後,兵臨鳳翔城下。

李茂貞實力不行,迫於朱溫的武力,被迫交出唐昭宗。

朱溫迎回唐昭宗後,剁了所有宦官,僅留下三十個老弱病殘,負責伺候皇帝。

因為救駕有功,朱溫再次被封賞,唐昭宗封其為諸道兵馬副元帥,地位僅次於皇帝。

此後,朱溫在朝廷安插自己的嫡系,徹底架空皇帝,不久之後,他把唐昭宗殺掉,改立唐哀宗。

907年,朱溫殺掉了李唐宗室眾多人物,篡位稱帝,改國號為「梁」,史稱後梁,五代十國正式開始。

五代十國的發展歷程大致是這樣的:

朱溫篡唐後,建立的後梁政權,占據中原,實力強盛,屬於五代中的第一代。

其他地方的軍閥在朱溫篡位後,有些宣布臣服(表面臣服,實際自立),有些宣布自立,紛紛建立大大小小各大割據政權。

這些先後出現的割據政權被稱為十國,此時出現的幾國分別是:

第一國,前蜀。

907年,被李唐封為蜀王的王建宣布自立為帝,國號為」蜀「,史稱後蜀。

第二國,楊吳。

李唐分封楊行密為吳王,他的兒子楊渥繼承王位後,大臣徐溫發動政變,殺楊渥,改立其子楊隆演為主,史稱楊吳(南吳),是十國的第二國。

楊吳屬於五代十國前期南方最強大的割據政權,其版圖囊括今江西全境、湖北東部、安徽江蘇兩省淮河以南地區,此外還占有淮北一隅的海州(今江蘇連雲港)。

第三國,吳越。

907年,李唐分封的越王錢鏐宣布臣服於朱溫,被改封為吳越王,但實際上割據在浙江、福建一帶,史稱吳越。

第四國,南楚。

907年,武安軍節度使馬殷臣服於朱溫,被後梁封為楚王,但實際上割據一方,史稱南楚(馬楚)。

南楚的版圖大致相當於湖南全境和廣西大部、貴州東部和廣東北部。

第五國,閩國。

909年,琅邪郡王、威武軍節度使王審知接受朱溫的冊封,被封為閩王,割據於福建大部,史稱閩國。

以上這些割據政權,共同構成了五代十國的第一代版本。

五代十國形成初期,朱溫建立的後梁北部還有李克用割據於山西南部,稱為前晉,劉仁恭背叛李克用後,割據於山西北部及燕雲之地。

李克用和朱溫之間的仇恨由來已久,雙方經常爆發戰爭,而且還和北面的劉仁恭也經常互相攻伐。

後來李克用和劉仁恭和解,同時與契丹遼國的開國帝王耶律阿保機結為兄弟,形成李克用、耶律阿保機、劉仁恭三角同盟。

朱溫篡唐後,李克用身染重病,於908年去世,其子李存勖繼承了他的位置。

李克用臨死前,拿出三支箭給李存勖,要他做三件事:

將來想打下黃河以南,就必須先除掉劉仁恭這個反覆無常的人,以解後顧之憂。

契丹的耶律阿保機曾與我結為兄弟,發誓要共同匡扶大唐,卻背信棄義,和逆黨往來,你要把他毒打一頓。

第三件就是和朱溫之間的仇恨,李克用要求李存勖領兵滅了朱溫。

李存勖後來把這三支箭供於宗廟,每干一件事,請出第一支箭,讓貼身將領背著作為前鋒。勝利歸來之日,帶著俘虜將箭送回宗廟。

但李存勖繼位之初,國內政局不穩,李克用的養子李存顥、李存實等人有兵權在手,比李存勖年長,認為不應該是李存勖繼位。

所以這些反對者試圖發動叛亂,幹掉李存勖,再投降朱溫。

但是李存勖也不是吃素的,他搶先行動,設計殺掉了這些反對者,穩定了政局之後,才開始謀劃對外征伐。

李克用去世的這一年(908年),朱溫率軍進攻潞州,李存勖穩定國內局勢後,揮師南下,通過潞州之戰、柏鄉之戰,大敗朱溫。

尤其是柏鄉之戰後,朱溫在河北的實力大減,前晉與後梁之間攻守易形,朱溫逐漸處於守勢。

打敗朱溫後,李存勖便著手解除後顧之憂,於911年舉兵討伐北面的劉仁恭。

此時劉仁恭已經被自己的兒子劉守光囚禁,劉守光繼任燕王之位,為了抵抗李存勖,劉守光和朱溫結成同盟。

912年,李存勖兵臨城下後,劉守光迅速向朱溫求援,朱溫立即親率大軍北上救援,結果被李存勖的部下打得大敗。

不久之後,李存勖一舉攻滅劉守光政權,俘虜劉仁恭、劉守光父子,奪取了燕雲之地。

戰敗的朱溫,回到老巢後羞憤成疾,病入膏肓。

朱溫生性殘暴,好色成癮,經常強占大臣的妻女,連自己的兒媳都招來侍寢。

913年,朱溫在臨死前想傳位於養子朱友文,正好親兒子朱友珪的老婆也在皇宮陪朱溫從事娛樂活動,她探聽到風聲後,立馬就把信息傳給了朱友珪。

朱友珪對於朱溫把皇位傳給乾兒子這事兒,作為親生的兒子,他是極度不滿的,於是先發制人,發動政變,親手了結了朱溫,登上帝位。

但是朱友珪弒父殺兄的行徑招致朝野上下的不滿,朱溫的第四子朱友貞直接起兵攻入皇宮,廢了朱友珪,成為後梁皇帝。

但朱友貞的運氣不大好,剛當上皇帝,屁股還沒坐熱,李存勖的大軍就打過來了。

李存勖帶著軍隊和後梁開戰後,一直打到916年,攻占了後梁在黃河以北的絕大部分地盤,從此以後,後梁實力大減。

917年,壽州刺史盧文進叛附契丹,引耶律阿保機親率50萬大軍南下入侵,李存勖派李嗣源等率7萬大軍北上增援,大敗契丹軍。

李嗣源大軍在幽州城外把耶律阿保機毒打了一頓,斬俘數以萬計,繳獲物資無數。

就在李存勖毒打耶律阿保機的這一年,南方發生了變化。

917年,割據在嶺南兩廣一帶的劉龑宣布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這是五代十國的第六國。

視野再回到北方,李存勖解決了契丹入侵問題後,繼續揮師南下,計劃攻滅後梁政權。

從917年到920年,晉軍和後梁軍交戰無數,互有勝負,正當李存勖加緊往南打時,後院起火了。

921年,義武節度使王處直勾結耶律阿保機,引契丹軍南下,所以在922年,李存勖不得不親率五千騎兵北上馳援,在望都大敗契丹軍。

923年,李存勖解決掉所有的麻煩後,揮師南下,一舉攻滅後梁,並在魏州稱帝,改國號為「唐」,史稱後唐,這是五代十國的第二代。

此時的後唐政權,已經完成了對整個北方的統一,實力強盛,李存勖遂趁勢發兵一舉攻滅了前蜀。

後唐政權至此占據天下半壁江山,實力冠絕當世,無任何一個割據政權能與之抗衡。

但李存勖整個人開始變得不思進取,沉迷於戲曲,還自己登台唱戲,寵信戲子。

甚至讓那些戲子參與朝政,他立的皇后劉氏也不是好鳥,天災之年還大肆搜刮百姓,甚至連士兵都吃不飽也無人過問,這直接導致後唐政局混亂。

攻滅後蜀後,在戲子和皇后劉氏的讒言和干預下,後唐功臣郭崇韜被殺,其他還有一些大臣被害死,這引發其他將領不滿。

於是在926年爆發了魏州兵變,李存勖派出大將李嗣源率軍平亂,結果士兵們半路挾持了李嗣源,反叛李存勖,要求李嗣源繼承帝位。

隨後李存勖親率大軍平叛,結果士兵早就對他不滿了,離心離德,李存勖大敗後退回洛陽,結果手下將領和士兵不願意跟著他,發動兵變,射殺了李存勖。

事發後,由於李嗣源是李克用的養子,開國功臣,威望極高,被大家擁立為帝。

李嗣源繼位後,採取了與民休息的國策。

後唐帝國從此罷兵休戰,輕徭薄賦,致力於內政的治理,五代以來戰亂頻繁的局面終於有所緩解。

就在後唐發生內亂期間,南平王、荊南節度使高季興反叛後唐,宣布自立,割據於湖北江陵一帶,史稱南平政權,這是五代十國中第七國。

值得注意的是,926年,李嗣源登基後,覺得自己不具備帝王之才,因此祈求上天,說自己是個老實人,不懂得治理國家,希望上天派一個雄才大略的人物來主持天下大局。

第二年,也就是927年,趙匡胤就出生在李嗣源所在的洛陽。

李嗣源在位一共7年,在最後的那一年,李嗣源封西川節度使孟知祥為蜀王。

僅僅過了一年,孟知祥宣布自立,改國號為蜀,史稱後蜀,這是五代十國中的第八國。

李嗣源臨死前,原本對二兒子李從榮比較滿意,想傳位給他。

結果這個李從榮一聽說李嗣源病重,生怕有人搶了那個位置,乾脆集結軍隊,準備進宮搶班奪權。

誰知李嗣源一口氣又緩了過來,在收到李從榮試圖謀反的消息後,瞬間大怒,當即派乾兒子李從珂和李從吉率軍殺了李從榮。

事發後第六天,李嗣源病重,不治身亡,這一年是933年,李嗣源的兒子李從厚登基。

但是,李從厚登上帝位後,卻日益不安,當時李嗣源的乾兒子李從珂以及女婿石敬瑭各自擁兵一方,李從厚認為這是個威脅。

於是下旨將李從珂由鳳翔節度使調任河東節度使,節度使一旦離開了老巢,到了新的地方,兵將都不是自己的,那就等於沒了兵權,成了菜板上的肉。

所以,李從珂不干,並且立即舉兵謀反,率軍攻入皇宮,幹掉了李從厚,登上後唐帝位。

李從珂也和李從厚一樣,認為各地節度使擁兵一方,威脅甚大,也想削了他們兵權。

但是,李從珂太沒有腦子,他再次重蹈了李從厚的覆轍,下旨要求石敬瑭從河東節度使調任天平節度使。

石敬瑭顯然也是不乾的,可他實力不濟,舉兵反叛的話,怕是干不過李從珂。

於是,石敬瑭十分不要臉地跟契丹人勾搭上,做了一件遺禍千秋的決定!

他認了比自己小十一歲的契丹國主耶律德光為乾爹,順便把燕雲十六州作為見面禮送給了耶律德光,以換取契丹出兵幫他謀反。

燕雲十六州乃是防備關外遊牧民族的天然屏障,此地山川阻隔,險關重重,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一旦丟了燕雲之地,中原將不得不以步兵在平原上以血肉之軀和遊牧民族的騎兵對抗。

耶律德光被石敬瑭這塊餡兒餅砸中之後,自然十分開心,於是親率五萬契丹鐵騎南下,和石敬瑭一路,長驅直入,一舉攻滅後唐。

石敬瑭遂占領後唐的地盤,於936年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晉」,同時也是契丹的兒皇帝,史稱後晉,這是五代十國中的第三代。

石敬瑭稱帝後的第二年,南方也出現了變動。

937年,楊吳政權的權臣徐知誥廢了吳王楊溥,自立為帝,改國號為「齊」。

幾年後,徐知誥自稱是唐朝建王李恪的四世孫,遂恢復本姓,並改名李昪,國號也改為「唐」,史稱南唐,這是五代十國中的第九國。

石敬瑭登上帝位後,也僅僅做了6年皇帝,便於942年一命嗚呼了。

他的兒子石重貴登基後,認為當年石敬瑭跟契丹人之間的協議是契丹人趁人之危簽訂的,所以想將其撤銷。

而且中原帝國後晉向契丹稱臣,既沒面子,還要給契丹人朝貢,很不划算。

於是派人向契丹宣布,後晉對契丹稱孫不稱臣。

耶律德光收到消息後,十分震怒,於943年率軍南下,經過三年三次大戰,直接攻滅後晉政權,石重貴也被俘。

契丹人攻破後晉首都汴梁後,耶律德光於947年宣布稱帝,改國號為遼。

他看到中原物產豐富,於是賴著不走了,同時縱兵打劫,四處搶掠。

此舉遭到中原百姓的拼死抵抗,契丹人瞬間陷入百姓的汪洋大海之中。

就在契丹人進退維谷、四面楚歌之際,原後晉的河東節度使劉知遠趁機稱帝自立,改國號為「漢」,史稱後漢,這是五代十國的第四代。

隨後,劉知遠舉起抵抗契丹的大旗,激起百姓的民族情緒後,率軍南下,契丹人在百姓的抵抗下,不得不狼狽逃回契丹。

劉知遠不費吹灰之力全部占領了後晉的所有地盤。

也在這一年,趙匡胤決定離開家鄉,四處闖蕩,開啟了浪跡天涯的生活。

而後漢皇帝劉知遠,僅僅登基一年後便去世了,劉知遠的兒子劉承佑登基為帝。

劉承佑登基之初,後漢三個節度使發動叛亂,朝廷便派出託孤大臣郭威帶兵平亂。

這時,趙匡胤在四處遊蕩無果之後,正好碰見正在行軍的郭威,於是邊去投軍,郭威和趙匡胤的父親有交情,便收下趙匡胤做了親兵。

郭威平定叛亂,凱旋迴朝後不久,又率軍北上抵禦契丹,但他的後院突然起了火。

劉知遠臨死前給劉承佑指定了幾個託孤大臣,但劉承佑覺得自己作為皇帝,一點自主權都沒有,事事都受到輔政大臣的掣肘。

所以,他決定幹掉這些所謂的輔政大臣,他先是下旨誅殺了三個重臣的全家。

接著秘密下令侍衛馬軍指揮使郭崇誅殺郭威和王峻,但是郭威在軍中威望甚高,這些將領害怕引火燒身,乾脆把這事故意泄露給了郭威。

郭威不愧是老江湖,他立馬召集手下眾將,謊稱說皇帝秘密下旨要求自己將手下眾將全部誅殺,自己下不了手,才召集大家商議對策。

大家一聽,皇帝把大家全給幹掉,這沒活路了,不如舉兵殺回京城,找皇帝算帳。

於是,郭威一聲令下,大軍回師殺回京城,劉承佑聽說郭威謀反後,當即下令殺光了郭威在京城的所有家眷。

不久之後,郭威攻入皇宮,廢了劉承佑。

正當大家以為郭威要自立為帝時,這傢伙卻假裝自己對皇位沒興趣,反而將劉知遠的養子,河東節度使劉崇的兒子劉贇擁立為帝。

此事一出,手下眾多將領和士兵紛紛驚掉了下巴,大家拼死拼活,就是要幹掉姓劉的皇帝,現在你又立一個姓劉的,將來秋後算帳咋辦?

郭威立了新皇帝後,立即以抵禦契丹的名義率軍往北方開進,結果半路上就出了事情。

950年12月20日,郭威的軍中不斷有人討論,將來這個姓劉的皇帝秋後算帳,大家都沒有好果子吃了,一番討論後,大家開始統一了思想。

不一會兒,大量的士兵突然湧入郭威的營帳中,將一面黃色的旗子披在郭威身上,是為黃袍加身。

大傢伙兒一致擁立郭威為皇帝,只有這樣,將來才不會遭到清算,大家才有好日子過。

這其實是郭威的計謀,他故意這麼做,士兵們害怕將來被姓劉的皇帝清算,只有自發地擁立郭威為帝。

也只有這種士兵們自下而上的擁護,郭威才能徹底掌控軍隊。

而這一幕,深深地印在了趙匡胤的腦海里,10年後,趙匡胤完整地複製了這一幕,顛覆了郭威的後周江山。

951年,郭威正式稱帝,改國號為周,史稱後周,這是五代十國的第五代。

與此同時,由於郭威先是擁立河東節度使劉崇的兒子劉贇為帝,接著舉兵謀反,殺了劉贇,直接激怒了劉崇。

劉崇便在郭威稱帝的同一個月,在太原宣布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漢」,史稱後漢,這是五代十國中的第十國。

郭威稱帝後,勵精圖治,改革弊政,使得後周國力蒸蒸日上,但他只當了4年皇帝便去世了。

郭威去世後,由於他的全家早就被劉承佑殺光了,只好立自己的內侄柴榮為帝。

柴榮於954年繼位,此後五年裡,這位雄才偉略的帝王兼工作狂,用僅僅五年的時間,改革內政,發展經濟,先後打殘了後蜀、南唐、擊敗北漢。

柴榮在位的五年裡,後周國力大漲,實力冠絕當世,周邊政權都不是對手。

柴榮在繼位的第五年,打殘了南方割據政權之後,趁遼國出現暴君,朝政混亂之機,出兵北伐,收復燕雲十六州。

可惜的是,柴榮親率大軍連下三關三州後,正當攻取幽州之時,突然病重,沒多久就去世了。

柴榮死後,他還未成年的兒子繼位,趙匡胤把當年在郭威營帳中看到黃袍加身的那一幕成功複製,奪取了後周江山,建立宋朝。

至此,五代十國宣告結束。

趙匡胤在柴榮的基礎上,先後攻滅了南方各大割據政權,完成了基本的統一。

趙匡胤死後,其弟趙光義繼位後率軍攻滅北漢,完成天下一統。

但是趙光義的軍事水平太次,有喜歡瞎指揮,兩次北伐契丹,均以失敗告終,葬送了不少趙匡胤攢下的精兵。

從此以後,終宋朝三百年,始終無法收復燕雲之地,一直到四百多年後,朱元璋派徐達、常遇春北伐,才將丟失四百多年的燕雲之地收復。

後記

五代十國之所以讓人感覺恍若隔世,主要是因為戰亂實在太頻繁,幾乎年年都在打仗,皇帝如流水般更換。

頻繁地改朝換代,讓人感覺這個時代好像有幾百年歷史一樣,實際上僅僅只是53年的軍閥混戰。

這期間,有兩個人是有能力完成天下一統的,一個是李存勖,另一個是柴榮。

李存勖的後唐,地盤比後周還大,實力強大,然而李存勖自甘墮落,寵信戲子,最終自己也死於叛亂。

柴榮是比較可惜的一個,五年,是一個很短暫的時間,對於國家治理、富國強兵來說,五年是做不了很多事的。

但柴榮卻用短短的五年,改革了弊端,整頓了朝政,完善了制度,發展了經濟,農業也興盛起來,同時吊打周邊各大軍閥。

這樣的成績,放眼歷史,也是十分厲害的角色,可惜就是短命,不然的話,完成天下一統的不會是趙匡胤。


參考資料:《舊五代史》、《新五代史》、《中國通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