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歐「奇幻漂流」大獲成功,美國隊長普利希奇蹚出一條路

新京報 發佈 2022-11-27T05:23:16.152111+00:00

棒球、橄欖球、籃球、冰球,四大體育聯盟在美國的影響力毋庸置疑,相較之下,足球好像從來不是美國觀眾的首選,美國職業足球大聯盟更多時候是大牌球星「養老」的去處。

棒球、橄欖球、籃球、冰球,四大體育聯盟在美國的影響力毋庸置疑,相較之下,足球好像從來不是美國觀眾的首選,美國職業足球大聯盟更多時候是大牌球星「養老」的去處。不過每逢世界盃到來,從鄧普西到普利希奇,他們從不乏綠茵場上披荊斬棘的球星。

美國上一次參加世界盃還是2014年,鄧普西連續3屆世界盃進球,讓很多球迷熱血沸騰,那時的普利希奇還不滿16歲,一場職業比賽未打。2018年世界盃預選賽,普利希奇13場貢獻7球5次助攻,球隊最終無緣決賽圈。今年的卡達,24歲的普利希奇戴著隊長袖標首戰世界盃。他在美國首戰威爾斯中送出關鍵助攻,今晨戰平英格蘭,當選全場最佳球員。

兩戰兩平積2分,11月30日3時,美國將在小組賽末輪對陣伊朗,贏球即可鎖定一個16強名額。屆時無論結果如何,能夠率領美國重返世界盃舞台,普利希奇已經圓滿完成任務。除了在場上親自攻城拔寨,他為年輕球員們蹚出的這條路,才是這支美國隊最寶貴的財富。

美國隊長

接棒鄧普西,普利希奇也有黑暗時期

過往21屆世界盃,美國曾10次參賽,除了1930年首屆世界盃的4強,最好成績為2002年8強。不過,給球迷留下更深刻印象的是2006年、2010年、2014年3屆世界盃,很多人記住了那個不斷帶來驚喜的「美國隊長」鄧普西。

連續3屆世界盃,鄧普西都有進球入帳,還在2010年、2014年率隊闖進16強。同時期的俱樂部生涯,鄧普西也曾在富勒姆取得成功,是當時英超賽場的著名射手。美國無緣2018年世界盃後,鄧普西淡出綠茵場,普利希奇接棒成為新一代「美國隊長」。

與鄧普西相比,普利希奇成名更早,職業生涯軌跡也有很大不同。

父親是足球教練,母親是老師,自出生起,普利希奇跟隨父母往返於英國、美國,大部分時間接受的是業餘足球訓練。到了10歲那年,他開始參加系統訓練,在美國隊各年齡段訓練營嶄露頭角,2013年代表球隊參加U17錦標賽時,普利希奇吸引了歐洲俱樂部的注意。

與英格蘭一戰,效力於切爾西的美國隊長普利希奇當選最佳球員。 圖/IC photo

拋出橄欖枝的是德甲豪門多特蒙德,那時普利希奇剛滿15歲。父母起初有些猶豫,因為當時還沒有美國人在德甲聯賽取得成功。做決定的是普利希奇本人,年少的他看著父母,眼神堅定,「我準備好了。」

剛搬到德國那段時間,普利希奇和父親住在一個小公寓裡,平時除了參加多特蒙德梯隊的訓練,還要在當地的公立高中學習德語。面對陌生的環境,普利希奇曾有過一段「黑暗時期」,「我為什麼要來這裡,努力會有回報嗎,如果我進不了一線隊怎麼辦?」

好在普利希奇沒有等待太久,好運很快眷顧到他身上。加入多特蒙德U17梯隊不到一年後,正在上課的普利希奇收到教練的簡訊,「一線隊邀請你參與訓練。」幾個月後,普利希奇正式登陸德甲賽場,緊接著是歐冠賽場。

旅歐範例

蹚出一條路,率領「青年軍」重回舞台

目前這支美國隊26人大名單中,多達17人效力於歐洲聯賽,其中大部分球員的職業生涯受到普利希奇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講,普利希奇是美國新一代國腳們的「領路人」。

普利希奇在歐洲賽場發揮亮眼,無論是他在美國青年隊同時期的隊友,還是眾多未登陸職業賽場的後輩,深感震撼的同時,也沿著普利希奇蹚出的路,選擇到歐洲聯賽發展。從麥肯尼、薩金特到泰勒·亞當斯、雷納、阿倫森,無論是誰,普利希奇都會將經驗傾囊相授,以幫助他們快速適應環境,在球隊立足。

當普利希奇剛登陸德甲聯賽時,在歐洲五大聯賽效力的美國球員共13人。而在2021-2022賽季,這一數字上升至26人,且平均年齡大幅下降至21.2歲。這批球員中的大多數人跟隨球隊來到卡達,美國隊成為32強中最年輕的球隊之一。

與熟悉的英格蘭球員交手,普利希奇在場上遊刃有餘。

旅歐球員越來越多,國家隊陣容和實力明顯增強,但普利希奇和隊友衝擊世界盃的過程並不順利。2018年世界盃預選賽,美國隊無緣出線,普利希奇賽後在場邊痛哭的場景讓人記憶猶新,「無緣世界盃的傷痛不會輕易消散,可能直到我站上世界盃的賽場,一切才會結束。」

過去4年,普利希奇的俱樂部生涯繼續大踏步前進,以6400萬歐元的價格轉會切爾西。首個賽季便在英超賽場上演「帽子戲法」,2020-2021賽季幫助切爾西捧起歐冠冠軍獎盃,最近兩個賽季仍是球隊的主力球員之一。

今年3月,卡達世界盃中北美及加勒比海區預選賽結束,美國隊以第3名的身份和加拿大、墨西哥攜手出線,普利希奇終於圓夢世界盃。最近一周,率隊先後戰平威爾斯、英格蘭後,普利希奇信心滿滿,「我們為自身的表現感到自豪。我們想要去更遠的地方,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最後一場小組賽,我們必須贏。」

新京報記者 徐邦印

編輯 王春秋

校對 劉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