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世界 第4期 唐僧去取的大乘佛經是什麼?從佛教的三法印看本質

混沌異聞 發佈 2022-11-27T09:23:09.287173+00:00

在電視劇《西遊記》中有一幕,雲遊老僧問玄奘:剛才你宣講的是小乘佛法,可會大乘否?但實際上兩者並無高下之分,而這一期的話題 便是大、小乘的由來及其理念區別。

【混沌世界】唐僧去西天取大乘佛經是什麼?從佛教的三法印看本質(點擊觀看視頻節目)

在電視劇《西遊記》中有一幕,雲遊老僧問玄奘:剛才你宣講的是小乘佛法,可會大乘否?玄奘回答:如今東土佛法皆是小乘,未有聽聞大乘佛法。

這老僧是那觀世音菩薩所化,所提及的大乘佛法是什麼呢? 如果按電視劇中的邏輯,那大乘佛法要高過小乘。但實際上兩者並無高下之分,而這一期的話題 便是大、小乘的由來及其理念區別。

首先從名稱說起 「大」與「小」是指佛法理論範圍,而「乘」這個字是比喻「車程」或「行程」,即大行程和小行程,釋迦牟尼創教並未分大小,而其自身境界是由小至大。

哲學理念本就沒有特別清晰的界限,只有根據特定條件才可做比對。這裡使用的是最通俗的解釋, 「小乘」認為修行是個人行為,是以自我完善與解脫為目標,從了生死為始,離貪愛為本,滅盡身智為究竟的出世理念。僧眾可通過學習經文佛法,經歷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四個階段成就「羅漢果位」。 由凡人至「辟支佛」,小乘派以釋迦牟尼為教主,只認其是為唯一佛。

「大乘」是在小乘後誕生,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六度」法修行,秉持佛法慈悲、普渡眾生。以佛法救世建立淨土為目標,修正經歷無數生死,經歷千百劫難,以「摩訶般若」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覺。

所以除了自身修行,更要以救眾生為願景,最終得證「菩提薩陲」 意為覺悟有情,道心眾生,亦稱「菩薩果位」。大乘教徒所信三世十方諸佛,以釋迦牟尼如來佛為其首。

小乘中我們最熟悉的是十八羅漢,但這是誤傳 其實根據《法住記》記載,只有十六羅漢,該經唐代高僧玄奘翻譯過來,但後來流傳中又加了兩位,成了熟知的十八羅漢。由於我國大乘佛法流傳廣泛,所以菩薩更為有名,如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大勢至菩薩、彌勒菩薩、地藏菩薩、藥王菩薩等等。

為什麼我說大乘是在小乘之後出現呢? 這其實是從哲學發展的邏輯上得出的,哲學是先自身後及他人的過程。而實際證據也有,那就是「大乘」這一詞最早是出現在小乘佛經《阿含經》中。就像前面所說,佛法一開始並不區分大小,只是後來因理念上的區別而做了區別,所以也沒有什麼菩薩高於羅漢,或者大乘強於小乘固有思維。這麼計較問題的都是俗人,是不懂佛法的,違背了「三法印」中的「諸行無常」。

實際上大乘、小乘幾乎是同時傳入我國,且中原地區是以大乘為主,並不像《西遊記》電視台詞所說,中土沒有大乘佛法,而把大乘佛法傳入我國的是那達摩祖師,其為中華佛教禪宗始祖。

菩提達摩是南印度人,原名菩提多羅,生於公元386年,種姓剎帝利,傳說為南天竺過香至王第三子,出家後修行大乘佛法,師從般若多羅大師。我國南梁時期公元520-526年間,菩提達摩由印度航海至廣州,抵達後便開始宣揚佛法。而西遊記的背景是在唐代,那時已經是隋朝統一南北之後的事了。

佛教傳入我國並非一人一事,更不是哪一個方向,最早記錄是在西漢末至東漢初,約公元一世紀左右,當時有兩位傳經人,安世高和支婁迦讖,安世高所翻譯傳揚的是小乘佛經,而支婁迦讖則是大乘佛經。不過在後來的發展中,大乘佛教的規模壓過了小乘,當然也有將兩者整合起來的分支派系。佛教傳入後對於我國的哲學發展影響很大,等到了隋唐時期 天台宗、華嚴宗等本土理念形成,已經無法用大、小乘的框架來簡單分類了。

從地理上來看,以我國為中心向外擴散 至日本、韓國、蒙古等佛教多是大乘架構,而泰國、緬甸、滇傳是小乘架構,但具體到細節方面 又無法去定性 其實也無需去定性。

我國老莊思想為道家,佛教哲學在流傳中與之交融,所以我國的佛教與其他地方大不相同。有日本學者木村泰賢指出,中國佛教流於理論層面,實踐者很少,所以不論大乘、小乘都算不上「正統」。 甚至可以說,我國的佛教表面看起來有大乘之象,實際卻是小乘行為。

這種行為是什麼樣的呢?就如我查找資料過程中,諸多說法和解釋都有其根源。但看過之後又迷茫起來,直到認為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本質的修行體悟 ,而不是去糾結出自那一派系,糾結孰優孰劣。

拿我個人來說,我最早接觸佛經是因為奶奶,她從寺廟裡帶回經文,但因年老看不清字了,就讓還在上小學的我讀給她聽。那經文內容我早就忘記,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裡面有不少繁體字,這導致我經常翻閱字典,後來又因此對傳統文化有了興趣,甚至還曾裝模做樣背過《心經》。

從本質上來說,經書是指導類書籍,用來記載前人的修行體悟,幫助後來者少走彎路。但在宗教流傳中,經書加入了很多「咒語」 以增加其神秘感,到後來經書成了象徵性的東西,比如喪葬請人念經。如果理解了本質就會明白經書是給活人看的,是用來指導修行,並不是其他用途。

在理解這層邏輯後,看看那些光會背經,卻從不去理解經文意義,探究哲學思想的人是多麼的可悲。

佛教作為理論哲學大宗教,自是有一套終極印證體系,用來判斷是不是真的「佛」法。這個理論叫「三法印」 ,需知不論任何經文或學說,只要與三法印契合不了,就不是真正的佛法,這三法印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諸行無常」不難理解,意為世間事沒有常態,世間人沒有常行,所謂常態是一時之態,或會瞬息改變。求長生不死,求太平永世,皆非無常。只有了悟「諸行無常」 理解無常是基礎,才能看清現實,進而看透得失、是非、功過、情慾。一旦理解了這些,便不會因改變而痛苦,因為這便是無常。

「諸法無我」其中「法」的意思是指方法、想法,所謂存在於「法」中的「我」 並不是真正的我,甚至存在於其他人口中的我,也並非真正的我,過去的我不是我,未來的我也不是我。因為執著而生一切念,唯有放下我,才能明白「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涅槃是指滅除一切痛苦和安樂,是圓滿的寂靜。若單純認為涅槃是死亡那是淺了, 眾生在輪迴中受苦,唯有徹悟涅槃境界,使自身死而不復,不生則不滅,永得寂靜。所以修佛修的不是永生,而是涅槃。

這「三法印」高於佛經本身,是對佛教所有行為的定性準則,在了解它們後能得出佛法最基本的理念「空」 ,諸法無常是空,諸法無我是空,涅槃寂靜是空,這種「空」不是想像的空,是「真空」 ,是由心及行的空。

照這個邏輯再去看求神拜佛,求的是什麼? 拜的是什麼呢? 還有另一詞「佛系」 ,被人們誤以為不作為,或不上進為佛。實際上那並不是,對於佛來說,就不存在「佛系」 因為一切皆為空。

空這個概念在哲學思想上難形容,但在數學上卻很直觀,零便是指什麼也沒有,不存在任何數的時候,就以零來表示。在理解了佛教核心思想後,便能進一步明白佛所說的「解脫」是什麼意思。

人可以理解一個事物的存在,卻很難理解其不存在,所以佛教用了很多辦法來解釋「空」 。不可否認,如果使自身思想真正達到「空境」 ,那便不會再有痛苦,不會再有情慾,一切將歸於寂靜。

但這種思想過於「絕望」 它否定了一切,甚至它自身的存在。相比之在「空」之前,還有一個「有」 ,它起源於中華文明早期的黃老思想,統稱其為「道」。 相比佛門的「空」性, 「道」卻是哲學思想的另一境界。

好了,這一期至此結束。下一期給大家帶來我國本土宗教「道教」 ,如果對此感興趣的話可以關注我,也可以在評論中友善討論。我是混沌,我們下期再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