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看《三國》連載6 第二回 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豎完

湯味兒 發佈 2022-11-28T11:48:56.907328+00:00

上回說到靈帝身體不行了,估計是扛不住了,董太后之前就一直勸靈帝立劉協為太子,劉協也就是後來的漢獻帝,靈帝其實也頗愛劉協,本欲打算立呢,但是因為病危,所以等於就還沒有立,中常侍蹇碩就上奏靈帝說:「如果想立太子劉協,那必須要把何進殺了,以絕後患。」

上回說到靈帝身體不行了,估計是扛不住了,董太后之前就一直勸靈帝立劉協為太子,劉協也就是後來的漢獻帝,靈帝其實也頗愛劉協,本欲打算立呢,但是因為病危,所以等於就還沒有立,中常侍蹇碩就上奏靈帝說:「如果想立太子劉協,那必須要把何進殺了,以絕後患。」靈帝覺得在理,就宣何進入宮,何進也不知道是什麼事,就跑來了,結果剛走到拱門,司馬潘隱攔住了何進:「何大人,您不能進宮啊,蹇碩打算做掉你呢!」何進腦瓜子嗡的一聲,回過神來,趕快掉頭就跑回家中。然後叫了很多官員:「我差點被人暗算,這幫宦官非要弄死我們不可,我們必須要除掉宦官,至於為什麼是這個局面,我想諸位也清楚。」

這時候,起身一人:「宦官之勢,起自沖、質之時,朝廷滋蔓極廣,安能盡誅?倘機不密,必有滅族之禍。請細詳之。(原文)」,何進看了一眼,原來是典軍校尉曹操,曹操說的啥呢,就是宦官的勢力從沖帝,質帝開始,就比較嚴重了,這個事情如果不周密考慮的話,一旦暴露,那可是有滅族風險的,本想著好心提示何進,結果何進說:「汝小輩安知朝廷大事!(原文)」你個臭小子,你懂啥,朝廷的事情哪裡容得你插嘴,曹操估計也是一臉鬱悶。正在不知所措的時候,潘隱到了:「帝已崩。今蹇碩與十常侍商議,秘不發喪,矯詔宣何國舅入宮,欲絕後患,冊立皇子協為帝(原文)」矯詔是說偽造旨意的意思,皇帝已經駕崩,現在就是要假傳聖旨,要滅掉何進,以方便冊立劉協。所以現在就是要何進進宮,才能定奪後面的事情。

操曰:「今日之計,先宜正君位,然後圖賊。(原文)」曹操說,現在首要的事情是先定新君啊,如果沒有定就大開殺戒,這傳出去都是問題啊。所以要先立君,再擒賊。何進說,那誰能配合我立君討賊呢?這時候一個人挺身而出:「我願意帶五千兵馬,殺入宮中,冊立新軍,剷除宦官,清理朝廷,以安天下。」何進一看,說的人是司徒袁逢的兒子,袁隗的侄子,名紹字本初,現為司隸校尉(原文)。這個人就是袁紹,我們先了解一下這三個人。

袁逢,字周陽 ,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縣)人。東漢時期大臣,太尉袁湯之子,冀州牧袁紹和後將軍袁術生父。出身汝南袁氏,以寬厚篤誠著稱。歷任太僕卿、司空、執金吾,成為朝廷三老。卒於任上,賜賚甚厚,追封為宣父侯。

袁隗(?-190年5月10日)字次陽。豫州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人。東漢太傅,安國康侯袁湯之子,袁逢之弟,袁紹袁術之叔,其妻馬倫為名儒馬融之女。後因袁紹反董卓而被牽連,遭董卓殺害。

袁紹(?-202年6月28日),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商水縣)人。東漢末年軍閥,漢末群雄之一。袁紹出身漢末名門「汝南袁氏」,自高祖父袁安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袁紹早年任中軍校尉、司隸校尉,曾指揮誅殺宦官。初平元年(190年),與董卓對立,被推舉為關東聯軍首領。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占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並於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戰中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統一河北,勢力達到頂點。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戰中被曹操擊潰。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在平定冀州叛亂之後病逝,由於袁紹在河北廣施德政,百姓聽聞其去世的消息,無不悲痛萬分。

何進一聽,非常開心,就馬上給御林軍馬無前任,袁紹披上鎧甲,何進引何顒、荀攸、鄭泰等大臣三十餘員,相繼而入,就靈帝柩前,扶立太子辯即皇帝位(原文)。何進帶著三十多員大臣,到了靈柩面前,然後冊立劉辯為新的皇帝,畢竟有袁紹保護,大家也就不擔心了。

何顒[yóng](?—190年),字伯求,南陽郡襄鄉縣(今湖北省棗陽市) 人。東漢末年名士。第二次黨錮之禍,受到宦官誣陷,逃亡汝南郡。黨禍解除後,出任中央要職,擔任相國長史。初平元年,參與謀刺董卓失敗,憂憤而死。

荀攸(157年-214年),字公達,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荀彧之侄,東漢末年謀士。荀攸在何進掌權時期任黃門侍郎,在董卓進京時曾因密謀刺殺董卓而入獄,後棄官回家。 曹操迎天子入許都之後,荀攸成為曹操的軍師。 曹操征伐呂布時荀攸勸阻了曹操退兵,並獻奇計水淹下邳城,活捉呂布。在官渡之戰中,計斬顏良,又計斬文丑,又策奇兵派徐晃燒袁紹糧草,又力勸曹操採納許攸之計奔襲烏巢,又力勸曹洪接納張郃、高覽,皆立下大功。建安八年(203年),劉表強盛。荀攸力排眾議,主張趁袁紹諸子不和而先攻河北,被曹操上奏朝廷封為陵樹亭侯。荀攸行事周密低調,計謀百出,深受曹操稱讚。

建安十九年(214年),荀攸在曹操伐吳途中去世。諡曰敬侯。荀攸被稱為曹操的「謀主」,擅長靈活多變的克敵戰術和軍事策略。他生前設奇策共十二計,只有鍾繇知道。鍾繇整理未全就去世了,故後世不得而知。另著有《魏官儀》,今已佚。

鄭泰(151年~191年),字公業,滎陽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人。東漢末年官員。少有才略,好交豪俠。舉孝廉出身,不肯參加公車徵辟。漢靈帝末年,大將軍何進輔政,征為尚書侍郎,遷侍御史。進諫不用,棄官而去。董卓專政,拜議郎。聯合何顒、荀攸共謀誅殺董卓,事泄逃歸袁術,出任揚州刺史。初平二年(191年),卒於途中,時年四十一。

既然皇帝已經立了,那現在就要剷除異黨了,皇帝的登基儀式結束後,袁紹追殺蹇碩,蹇碩倉促的跑到了御園,結果在花叢中被中常侍郭勝殺掉。而蹇碩所帶的金圍巾,也都已經投降。

郭勝: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漢靈帝時為中常侍,與張讓、趙忠等狼狽為奸,並皆封侯。曾助同鄉何進、何太后貴幸。後被袁紹等人率兵誅滅。

袁紹對何進說:「十常侍全部是死黨,相互勾結,不如今天就全部殺了算了!」張讓等聽說後,知道事情十萬火急,趕忙跑到何太后那說:「要殺害何進的計謀就是蹇碩,跟我們完全不相干啊,今天何將軍聽了袁紹的說辭,要殺了我們,請求娘娘多說好壞,饒了我們啊!」何太后說:「你別擔心了,我來保護你們。」然後就召見何進,何進來了以後,兩人竊竊私語,何太后說:「你和我本來就是普通人家出身,若沒有張讓等人相助,我們能有今天嗎,能享受榮華富貴嗎?再說這事情,就是蹇碩的餿主意,既然已經做掉了,你幹嘛還要聽別人挑撥離間,要殺掉所有的宦官呢?」

何進也覺得在理,然後找到眾官員說「這事確實是蹇碩要害我,我決定滅他九族,至於其他沒有參與此事的人,我們還是放一馬吧。沒必要趕盡殺絕。」「你要是不聽我的,不斬草除根,那一定後患無窮!」袁紹說,「吾意已決,汝勿多言。」何進說完,就讓眾臣退下了。

第二天,何太后給何進了一個官職,那就是參錄尚書事,這究竟是一個什麼職位呢?

漢代實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指的是司徒、司空、太尉,三公只是地位比較高,實際上他們沒有什麼實權,反而一發生天災人禍,就要罷免三公,承擔背鍋的角色。三公下面是九卿,九卿當中有一個叫「少府」,少府名義上掌皇家衣食、醫療、宮中雜貨等,但實際權力遠不止於此。少府下面設有尚書台、御史台,尚書台才是真正的權力中心,所有上表的奏章都要走尚書台,尚書台的主官是尚書令,後來鼎鼎大名的荀彧就是擔任尚書令,人稱荀令君。

所以何進這會的權利之大,可見一斑,何太后除了給何進定了官位,同時給諸多大臣也封了官職。董太后宣張讓去她那:「何進的妹妹,也就是現在的何太后,期初我是抬舉她,現在他兒子當皇帝了,而且下面全是自己的人,權利統統握在手上,我改如何?」張讓說:「娘娘你可以垂簾聽政啊,封皇子劉協為王,讓國舅董重掌握軍權不可以嗎?那不就和他們平分秋色,相互制衡了嗎?」畢竟對於十常侍,那必須要有靠山啊,否則怎麼辦?

董重(?--189年),東漢時期漢靈帝生母董太后的侄子,曾任驃騎將軍。後被何進圍剿,自刎於後堂。

董太后一聽,這個方案確實可行,第二天就召開會議,董太后降旨,封劉協為陳留王,封董重為驃騎將軍,並讓以張讓為首的十常侍共議朝政。這是安排妥當了,何太后知道了,心想這不是董太后專權,搞對立制衡啊,所以就決定設宴宴請董太后,兩個女人也喝了不少,酒至半酣,何太后舉杯拜董太后說:「我們啊,都是女人啊,其實咱們參與朝政,不是什麼好事情啊,以前呂后不是握著重權,到最後還不是宗族被滅。其實咱倆啊,身居深宮,頤養天年,不是很好嘛,至於這國家大事啊,本就是大臣元老的事情,如此一來,這也是國家的幸事啊。願幕後垂聽臣媳之言。」

董太后聽了這些話,忍不住了,大聲說到:「王美人是你毒死的吧,啊!你這完全是妒忌之心,現在靠著你兒子當皇上,你兄弟何進掌握兵權,就敢這麼囂張的跟我說話嗎?我要是讓驃騎將軍殺了你兄弟何進,那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何後被這樣的話徹底激怒了,他胸口急促的晃動,喘著粗氣:「我好言相勸,你還跟我操上了?」

董後說:「你們屠夫出身的一家土鱉,有什麼見識,還敢勸我,你以為你幾斤幾兩?」

兩個人就這樣爭來爭去,不曾停歇,張讓等人實在看不下去了,讓大家勸架,各歸各宮。

何後回去以後,覺得不對,連夜就召何進進宮,把今天發生的事情吐槽了一遍,何進聽完,說:「妹妹,莫要生氣,這事情我來處理!」

遂回去後又召三公商議如何如何。

說著說著,天就亮了,早朝之時,幾個親合起來上奏,說董太后本就是藩妃出身,何況現在皇上已經駕崩了,沒有理由久居宮中啊,現在應回到原封地河間才是啊,,現在應該回到河間了吧。

皇上聽了即刻准奏,並讓董太后今日就出宮,同時安排人手開始幫董太后搬家,一面用御林軍圍困了驃騎將軍的住處,並索要印綬,董重一看,這情況,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只得自殺了解。董重死。家人一看,老爺死了,自知前途未卜,哭聲一片,軍士一看老大沒了,也就各自散去,昨天還風風火火,而今日就人走茶涼。

張讓、段珪一看,董後這被動了,這沒辦法靠了呀,於是就開始集體巴結何進的弟弟何苗,同時討好何進的母親舞陽君,又是金銀又是寶物,自不在話下,目的就是讓他們經常到何太后那裡,為他們多說些好話,極力撇清幫助董太后的事情。自然而然,十常侍的危機又過去了,一切又安順起來。

到了六月,董太后已經去河間一段時間了,但是為了剷除後患,何進暗地裡派人毒殺了董太后,後來將靈柩運回京城,葬於文陵。為了避嫌,何進抱病不出。

時袁紹去和何進家說:「現在張讓和段珪到處亂說,說您毒殺了董後,要搞事情,何大人,若此時不殺這些個宦官,後面真的會出大事啊,當年桓帝時長女立為皇后。後桓帝死,竇武以擁立靈帝故,拜大將軍,封聞喜侯。他與太傅陳蕃共秉朝政,並以太后詔誅戮專制宮省的中常侍管霸、蘇康等,得到士大夫的擁護。建寧元年,竇武與陳蕃定計翦除諸宦官。後事機泄露,宦官曹節、王甫等劫持靈帝、太后,詔令收捕竇武等。竇武召集北軍五校兵士數千人駐屯都亭下,與王甫、張奐率領的虎賁、羽林和五營士對陣。結果兵敗自殺,被梟首於洛陽都亭,宗親、賓客、姻屬悉被處死,家屬徙日南。今天何大人人才濟濟,是要下定決心,主動權就在我們手上,這是天時地利人和之徵兆啊,萬萬不可錯過啊!」

何進說:「讓我在想想吧。」

這個事情還是走漏了消息,有人告密張讓。張讓又轉告何苗,同時有給了一些賄賂。何苗就去找何太后說:「我哥何進做大將軍,輔佐新皇帝,不行仁政,成天要殺這個,要殺那個,今天又吵著鬧著說要殺了十常侍,這完全是胡鬧啊,這怎麼行啊!」

何後聽了覺得有理,結果沒過多久,何進入宮告訴皇后:「欲誅中涓。(原文)

中涓:指宮中主清潔灑掃的太監、後世一般指宦官。

何後說:「中官統領禁省,漢家故事。先帝新棄天下,爾欲誅殺舊臣,非重宗廟也。(原文)」意思就是宦官統領伺候著整個皇宮,都是很早以前就開始侍奉的,今天先帝駕崩放棄天下而去,你就想誅殺這些老臣,對祖宗是如此的不敬重,這成何體統啊!

何進本身就沒什麼主見,何太后這麼一說,他也不知所措。就畢恭畢敬的走了,袁紹見何進回來了,就問:「何大人商量的如何啊?」

「何太后不讓我這麼幹,我也沒辦法了。」何進低頭說。

袁紹說:「哎呀,不如這樣吧,我們可以靠外援啊,找一些有膽識想做事的人來,讓他們帶著部隊,直接殺這些個宦官就可以了啊,這個事情太重要,太緊急,這不是何太后能說了算的呀!」

何進一聽:「是個辦法啊,挺好挺好,我這就去辦。」

所以就發了檄文,通知各地。文書陳琳知道了,說:「不可!俗雲『掩目而捕燕雀』,是自欺也。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況國家大事乎?今將軍仗皇威,掌兵要,龍驤虎步,高下在心,若欲誅宦官,如鼓洪爐燎毛髮耳。但當速發雷霆,行權立斷,則天人順之。卻反外檄大臣,臨犯京闕。英雄聚會,各懷一心,所謂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反生亂矣。(原文)」

陳琳說:「這不行,俗話說蒙住眼睛捉鳥,那不是自欺欺人,掩耳盜鈴嗎,小事都不可以相欺,更不說國家大事了,現在將軍你依靠皇帝的威勢,掌握軍隊的要權,好像龍虎出動一樣,高高在上,大家都知道;如果想誅殺宦官們,就如同鼓風進火熱的爐子來燒斷毫毛頭髮一樣的容易。只要當機立斷,出其不意, 衝過去干丫的, 順天意, 應民心, 哪裡不服干哪裡, 但是你要是把那幫子狼子野心的諸侯啥的搞到中央來,你就倒霉了,他們安的什麼心你造嗎 ,到時候別剿滅宦官沒成 ,倒把自己裝裡頭去了。

陳琳:(?-217年),字孔璋,廣陵射陽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無確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較年長,約與孔融相當。漢靈帝末年,陳琳任大將軍何進主簿。何進為誅宦官而召四方邊將入京城洛陽,陳琳曾諫阻,但何進不納,終於事敗被殺。董卓肆惡洛陽,陳琳避難至冀州,入袁紹幕府。袁紹去世後,陳琳跟隨袁尚。鄴城失守,陳琳為曹軍俘獲。曹操愛其才而不咎,署為司空軍師祭酒,使與阮瑀同管記室。後又徙為丞相門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與劉楨、應瑒、徐幹等同染疫疾而亡。

何進大笑:「你簡直就是個懦夫啊,慫的不要不要的!」

又一個人鼓掌大笑:「哈哈哈哈,這個事情易如反掌,有啥議論的必要啊!」何進一看,原來是曹操。正是:欲除君側宵人[插圖]亂,須聽朝中智士謀。不知曹操說出甚話來,且聽下文分解。

本文關於「竇武」一段,引用作者:山野村夫岑阿玖,感謝。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1162483/answer/259122862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