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da榮宅里的"太湖":把太湖作為方法

藝術商業 發佈 2022-11-29T13:29:57.771470+00:00

一望無際的藍綠色湖面,是被藍藻覆蓋的太湖,不明真相者認為是壯觀,但對太湖、對居民來說,這是一場實實在在的危機,從2007年五、六月太湖第一次爆發藍藻污染,距今十幾個年頭過去,1000億元資金治理,水質緩解,但仍難以避免每年五、六月可能的藍藻水華。

一望無際的藍綠色湖面,是被藍藻覆蓋的太湖,不明真相者認為是壯觀,但對太湖、對居民來說,這是一場實實在在的危機,從2007年五、六月太湖第一次爆發藍藻污染,距今十幾個年頭過去,1000億元資金治理,水質緩解,但仍難以避免每年五、六月可能的藍藻水華。

距太湖幾百公里的上海,藝術家Michael Wang把太湖放進了PRADA榮宅里——以挪用與抽象講述了他研究中的太湖,關乎自然、生態,一些歷史淵源與文化象徵。



為什麼是太湖?

「在20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初,太湖成為一種淡水生態系統退化對全球性象徵。美國對伊利湖在1970年代也是一個類似的象徵。1969年,匯入伊利湖的凱霍加河再次因河面上漂浮的污染物而燃起大火。不過,這場大火終於引起了美國人對環保的關注。它成了下一個十年環保運動中一個揮之不去的景象。」作為多背景學科的藝術家Michael Wang說道。氣候變化、物種分布、資源分配和全球經濟一直是他研究的關注點。

在20世紀90年代,太湖地區的工業發展迅速。農業和工業廢棄物,加上城市化,污染排放總量始終大於環境容量,加劇改變了這個淺水湖中水的化學性質。2007年太湖爆發了第一次藍藻污染事件,水樣透明度為「0」,湖水像濃稠的綠油漆,造成無錫全城自來水污染。


「像曾經的伊利湖一樣,這是生態瀕臨崩潰的一個跡象。大規模的藍藻水華從外太空都能看到,因此(與肉眼看不見的溫室氣體釋放到大氣層不同),它們極為清楚地表明環境的破壞。其化學原因可能不是直接可見的,然而作為一種生物效應的藻類水華卻是。」

淺水湖泊治理是世界性難題。太湖平均水深不足兩米,一旦有風浪攪動,很容易將底泥中的磷污染物釋放出來,藍藻水華與原本底泥中的磷污染物產生互動導致藍藻暴發。治理至今,一些措施產生了效果,監督整治排污口,密集清理淤積的藍藻淤泥,關閉退出太湖地區的工業污染企業等等,已經降低了湖中藍藻水華出現的頻率和嚴重程度。


Michael的作品常常誕生於人類、技術與自然系統的交匯處,太湖是這些關係的實驗場。「原本脆弱的自然生態系統已經被城市化和工業化徹底破壞。而今,太湖生態系統得到了部分修復,一定程度上得益於使用了全然不同的技術干預手段。它現在是自然和技術的混合體,一種半機械水體。」



為什麼是Prada榮宅?

Michael在上海雙年展開幕之後參觀了Prada榮宅,當時Theaster Gates正在舉辦展覽。Michael了解到榮宅前主人榮宗敬先生出生於太湖邊的無錫,他的棉紡廠和麵粉廠依蘇州河而建,並與自己的弟弟建造了一座毗鄰太湖的園林——梅園,這座園林至今是無錫最著名的景點之一。他看到了日光室的彩繪玻璃,它們描繪了榮宗敬時期的太湖和蘇州河的樣貌。「我當時就想到了太湖和上海之間的水路聯繫。無錫在太湖之濱,而上海是臨海城市。這兩個水體——以及這兩個城市——通過蘇州河相連。隨著無錫成為工業中心,上海成為商業中心,蘇州河成了一條貿易的渠道。榮宗敬沿著蘇州河開設了工廠和倉庫。我認為,榮宗敬的生平(及其商業)故事是連接太湖與上海的深厚的歷史、文化、經濟和水文關係的一部分。」


"太湖"中必然有太湖石,在Prada榮宅二層中呈現了這組雕塑作品。Michael的《太湖(太湖石)》系列是由過濾處理的海藻、入侵物種、被丟棄的大閘蟹殼等湖中廢棄物製成,他借用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文化代表象徵,賦予了它們新的材料特徵,使其體現出了時間帶來的大背景之下的極端改變。「它們(太湖石)至今仍是太湖最著名的產品之一。它們的文化價值(也被視為藝術品)使這些石頭脫離了純粹的自然範疇。由有機廢棄物製成的太湖石揭示了當今太湖部分人工的性質:這片湖泊的生態已經並繼續被工業、農業和水產養殖業以及人為的物種重新分布所改變。但與此同時,這些石頭——尤其是那些由藻類和入侵物種製成的石頭——是人為恢復湖泊生態平衡的實踐之一。通過將湖中的廢棄物聚集起來,作品本身也是湖泊清理過程中的一環。」


在日光室里的作品《蘇州河(樁)》系列中的混凝士部分也是由廢棄物製成,從建築廢墟中回收而來。它們的形態介於自然(中國杉樹的筆直樹幹)和人工(鋼筋混凝士柱)之間。這種混合形式概述了千年來蘇州河沿岸建築的演變:從古代用於穩定建築和控制河水的杉木樁(威尼斯也採用這種建築技術),到近代沿河而建的混凝土倉庫。近年來許多倉庫(包括榮宗敬的倉庫)都被拆除了。「我的作品正是從這些被拆除的建築中誕生,是樹木與工廠的靈魂結合。」


而花園內的裝置《上海沼澤》則是重建了一個主動型的生態系統,能夠自我滋養和維持運行。

Michael對太湖的技術治理如何造成生物廢棄物很感興趣。一家位於無錫的公司從太湖中過濾藻類,然後將其烘乾,作為原料賣給各個行業。以往人們將這種海藻廢棄物用於製作運動鞋,甚至是3D列印的線材。入侵物種,特別是鳳眼藍和互花米草,已經蔓延至整個地區,取代了本地植物群。清除這些物種會產生大量死亡、腐爛的植物物質。最後,在秋天的吃蟹季節,太湖傳統物產大閘蟹會導致產生成千上萬的蟹殼垃圾。所有這些材料都被視為廢棄物,但Michael利用這些廢棄物作為藝術創作媒材,利用3D掃描和銑削技術,使其重獲新生。



參與太湖項目的同濟大學的學生很多來自建築和設計專業,Michael在項目開始時給他們分享了許多由生物塑料發明家和材料活動家製作的公開資料。他們把這些現有的「配方」作為自己的材料實驗的起點。他們用海藻、纖維素(世界上儲量最豐富的生物聚合物)和甲殼素(世界上第二多的生物聚合物,大閘蟹等節肢動物的外骨骼就由這種材料組成),與一系列增塑劑結合。「藝術、建築和設計可以引領可持續創作的發展方向。物質的文化性總是與物質的自然性緊密相連。」





用藝術建立更多聯繫

Michael Wang有著多重的學術背景,2003年獲得哈佛大學社會人類學及視覺與環境研究學士學位,2004年獲得紐約大學表演研究碩士學位,2008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建築碩士學位。但最終Michael 用藝術來呈現他的研究。


2012年他的展覽「碳複本」中,在藝術作品創作與溫室氣體排放之間建立起聯繫;「野生滅絕物種 (Extinct in the wild)」項目,關注在自然界中不復存在,但在人類的照顧下存續的物種,曾於 2017 年在 Prada 基金會米蘭會址展出。

「許多生態和環境問題主要是通過專門的科學論述來解釋的,這有可能將非科學家排除在這些對話之外。藝術家在使世界變得可見這一層面上發揮作用。在我自己的實踐中,我試圖讓那些影響所有人、卻往往不被注意或理解的系統變得可見。」


「在此次展覽中,我試圖想像一種新的材料方法,它或將有助於創造一個更加可持續的未來。將有機廢棄物作為藝術媒介是一種實驗,而通過種植的『上海沼澤』,我提出了一種有生命的藝術品,它將成為當地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即使只是暫時的。」


整個展覽中的作品都在上海製作,這樣可以減少包裝和運輸的需要。「對於鑄造作品,我們也限制了模具的數量,而是通過使用不同的材料在作品之間創造差異。這些作品是為了成為相對永久性的物品。事實上,我對用有機廢棄物製作的作品的部分設想是:只要不被處理,它們就會封存其所製作的廢棄物——將其從湖泊的化學循環中移除。」

曾為蘇黎世大學社會人類學教授的米歇爾・歐匹茨(Michael Oppitz)曾經說過:「橫亘在人類學家與藝術家之間的『專業』邊界應被打破,而最終人類學家與藝術家在面對他們自己所收集的材料以及在接觸外在世界時,是處在同一位置上的。」這可以作為藝術家Michael Wang與他的「太湖」展覽一個很好的註腳。

展覽信息

Michael Wang
「太湖」
展期:2022.11.10—2023.1.8
上海 Prada 榮宅
地址:上海市靜安區陝西北路186號

前往「PRADA榮宅藝術展」 小程序預約看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