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給突厥人發給種子,讓他們種地,今天一些人竟然認為沒成功

路生觀史 發佈 2022-11-29T15:01:25.863778+00:00

武則天與河套:給突厥人發給種子與農具,讓他們種地。美國教材把中國5000年歷史,濃縮為20頁,提了6個關鍵人物,武則天就是其中的一位。

武則天與河套:給突厥人發給種子與農具,讓他們種地


美國教材把中國5000年歷史,濃縮為20頁,提了6個關鍵人物,武則天就是其中的一位。

武則天即武曌(zhào),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縣)人。唐朝至武周時期政治家,武周開國君主(690年-705年在位),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即位年齡最大(67歲)及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

武則天原本是唐太宗的妃子,寵幸之後沒有生育便被發到了感業寺出家為尼,後來被李治接回去,不僅做了皇后,更是做到了皇帝的位置,她以一介女流的身份使盛唐無數男人為之折腰。今天的人們普遍認為,她這所以能「入選」美國教材中的中國歷史,可能是她身上的這種氣魄不僅為後世中國人震撼,就算是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人也覺得不簡單,禁不住感嘆這真的是一個「歷史的偏差」,時空出現了「裂縫」。

同時,武則天在位的時候,唐朝的國力不僅沒有衰退,反而是穩步前進之中,她看到了文武不等的情況,所以參照文人科舉設立了「武舉考試」,給了天下武人士兵一條新出路,在她的治理之下,開元盛世的驚心動魄即將上演,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的漢學研究,都將她看成了貞觀之治過渡到開元盛世的重要人物,少了武則天,也就沒有了開元盛世。

然而,我更在意的是史書里的這段記載,《舊唐書•列傳 •卷一百四十四》:


初, 咸亨中,突厥諸部落來降附者,多處之豐、勝、靈、夏、朔、代等六州,謂之降戶。 默啜至是,又索此降戶及單于都護府之地,兼請農器、種子。則天初不許,默啜大怨怒,言辭甚慢,拘我使人司賓卿田歸道,將害之。時朝廷懼其兵勢,納言姚璹、 鸞台侍郎楊再思建議請許其和親,遂盡驅六州降戶數千帳,並種子四萬餘碩、農器三千事以與之,默啜浸強由此也。


這段記載里牽到一個人——默啜,唐朝時期東突厥可汗,?~716年,本姓阿史那氏,名環,骨咄祿可汗之弟。武周天授二年(691年),正式即位,自稱「阿波干可汗」。後突厥第二個可汗,骨咄祿之弟。骨咄祿為可汗時,命其居南牙。

南牙即黑沙城,是唐後突厥可汗南庭,在今內蒙古武川縣境。《新唐書· 突厥傳》: 「骨咄祿,頡利族人也……伏念敗,乃嘯亡散,保總材山,又治黑沙城……乃自立為可汗。」 《舊唐書· 突厥傳》 作 「黑沙南庭」。突厥文 《暾欲谷碑》 作Qaraqum。

武川縣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陰山北麓,首府呼和浩特市北,隋時屬突厥,唐時屬唐,先後歸雲中都督府、單于大都護府及安北都護府轄。這種隸屬與默啜有很大的關係。

691年,骨咄祿死後,默啜繼立,擁兵四十萬。

默啜可汗西討党項﹑拔悉密﹑突騎施及西突厥十姓部落,又遠征中亞昭武九姓地區,取得成功。東擊奚﹑契丹等族,擴地萬里,漠北各部族大多受其控制,勢力略與東突厥頡利可汗盛時相當。仍依東突厥舊制,除可汗汗庭直轄地外,分其境為左廂﹑右廂,各以弟﹑侄為「察」(ad,又譯「設」﹑「殺」)統之,稱為東廂察﹑西廂察(或譯為東殺﹑西殺)。

延載元年(694年),默啜可汗侵犯靈州,右鷹揚衛大將軍李多祚將其擊敗。

李多祚(654年—707年),蓋川(今遼寧蓋州市)人。靺鞨族,唐朝名將。

李多祚世為靺鞨酋長,後率部歸順唐朝。驍勇善戰,參與平定後突厥、黑水靺鞨、室韋及契丹的反叛,屢立軍功,遷右羽林軍大將軍、上柱國、遼陽郡王,掌握禁兵、宿衛北門二十餘年。

神龍元年(705年),趁著武則天生病期間,協助宰相張柬之,發動「神龍革命」,殺死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逼迫武則天還位於唐中宗。神龍三年(707年)七月,李多祚協助太子李重俊,發動「景龍政變」,殺死武三思父子及其黨羽。玄武門之外,唐中宗登樓呼叫,士兵臨陣倒戈,李多祚兵敗被殺,終年五十四歲。

唐睿宗李旦即位後,下詔平反昭雪,恢復官爵。

武周長壽二年(公元693年),後突厥默啜可汗侵犯至靈州,室韋亦反,武則天任命李多祚為右鷹揚衛大將軍率軍征討,於次年(694年)成功將其擊破。也就是說,在默啜處擴張時,是李多祚第一個擊敗了他。但武則天並沒有因此而罷手,證聖元年(695年),正月,他又任命王孝傑為朔方道行軍總管,出兵攻打後突厥。

王孝傑,?-公元697年,生於京師長安附近(雍州,後來的京兆府)的新豐縣,年輕時以軍功晉級。公元677年(儀鳳二年),吐蕃進攻涼州(今甘肅武威)。第二年正月,唐高宗命中書令李敬玄兼鄯州(今青海樂都)都督,代劉仁軌鎮洮河,又於關內、河東募兵擊吐蕃。時王孝傑為副總管,從工部尚書劉審禮領軍西行。九月,唐軍與吐蕃大將論欽陵戰於青海大非川。唐軍大敗,李敬玄按軍不敢救,劉審禮與王孝傑被俘,不久劉審禮傷重而死。吐蕃贊普赤都松贊看見王孝傑,因其相貌與父親相似而厚加敬禮,得以免死歸唐。武則天時,任右鷹揚衛將軍。

公元692年(長壽元年),西州(今新疆吐魯番)都督唐休璟請求武周女皇武則天,收復陷於吐蕃的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四鎮(即安西四鎮)。因為王孝傑曾經長期住在吐蕃,知道吐蕃的內情,於是武則天以王孝傑為武威道總管,與左武衛大將軍阿史那忠節率兵討擊吐蕃。十月,王孝傑率軍進入西域後,擊敗吐蕃,接連收復安西四鎮,並於龜茲置安西都護府,用漢兵3萬人鎮守。王孝傑因軍功被授予左衛大將軍一職。

對此,武則天說:「昔貞觀中具緩得此蕃城,其後西陲不守,並陷吐蕃。今既盡復於舊,邊境自然無事。孝傑建斯功效,竭此款誠,遂能裹足徒行,身與士卒齊力。如此忠肯,深是可嘉」, 後又言:「貞觀中,西境在四鎮,其後不善守,棄之吐蕃。今故土盡復,孝傑功也。」

在王孝傑的經歷里,當時的吐蕃從青藏高原呼嘯而下,通過河西走廊與漠北的後突厥有某種聯繫,而後突厥這時也不止於陰山以北的漠北了,通過其進犯靈州,就可以看到其勢力已經深入到了河套地區。

長壽二年(693年)西突厥部擁立阿史那俀子為可汗,聯合吐蕃一同進攻武周。武威道大總管王孝傑與之戰於冷泉、大領谷。公元694年(延載元年)二月,王孝傑在青海湖附近,成功擊敗吐蕃與西突厥聯軍,因功官拜夏官尚書、同鳳閣鸞台三品,封清源縣男。之後,王孝傑出為瀚海道行軍總管,在薛懷義的率領下攻打後突厥,但是未遇突厥軍。武則天讓薛懷義攻打後突厥,其實是為了給薛懷義鍍金,提拔薛懷義。所以,薛懷義雖然沒打著後突厥,但還是在為自己在突厥曾經來犯的地盤立了塊碑,很調高地撤軍回朝,受到了武則天的進一步重用。又因為薛懷義是武則天男寵,在歷史上這次攻打後突厥就是個笑話。

到了公元695年正月,武則天又任命王孝傑為朔方道行軍總管,攻打後突厥。這次攻打,王孝傑打沒打著後突厥,史書里沒有明確記載,但唐軍「威振夷荒」是一定的,進而使當年十月,後突厥默啜遣使請降並歸附武周,武則天便冊封默啜可汗為「歸國公」,並授予大周左衛大將軍一職。

默啜投降了,受封了,卻牛了起來,向武則天要土地、要種子,要農具,武則天不同意,他就拿司賓卿田歸道來要挾。司賓卿,官名,.即鴻臚卿, 唐武則天光宅元年(684)改,中宗神龍元年(705)復名鴻臚卿。田歸道(?—706年),唐代大臣。雍州長安(今陝西西安市)人。他年弱冠通過明經考試,武則天長壽中(692~693年)累補為司賓丞,仍通事舍人內供奉。久之,轉為左衛郎將。

萬歲通天二年(697),突厥默啜可汗派使者與武周政權緩和關係,武則天派將軍閻知微為使者入蕃,冊立默啜為立功報國可汗。「及默啜將至單于都護府,乃令歸道攝司賓卿迎勞之」。默啜又要求將六胡州和單于都護府劃歸他的轄地,武則天不許,引起默啜怨恨,便把田歸道扣留起來,準備殺害。歸道義正辭嚴,譴責其無理要求,又耐心以理說服,使默啜的態度有所緩和。這時,武則天又令贈給默啜「谷種四萬斛,雜彩五萬段,農器三千事,鐵四萬斤」。並准許通婚。這樣,雙方關係立即緩和,田歸道被釋放回朝。

田歸道雖然回來了,但默啜卻因為土地和種子逐漸強盛了。在這裡,先說和親的事,即:默啜請求將自己的女兒突厥公主嫁入武周,給武則天的兒子(李顯/李旦)當妻子。張柬之奏曰:「自古以來,還沒有天子迎娶夷狄公主的。」意思是說,自古皆為中原王朝將公主嫁入夷狄,並無夷狄將自己的公主嫁入中原,但698年武則天卻讓侄孫武延秀去娶親。

當時,在和親一事上,朝臣們意見也形成兩派。和親歷來是中原王朝安撫少數民族、維護邊境團結的有效方法之一,之前歷史上也有過成功的先例,譬如西漢時的「昭君出塞」就曾使漢匈之間有過長達六十年的安定。反對和親派以大臣田歸道為代表,認為默啜一定會背約,不可依仗和親,應當做好防備工作。而主張和親者則是豹韜衛大將軍閻知微(唐代畫家閻立本之兄閻立德的孫子),他認為只要滿足突厥要求,問題就可迎刃而解。

閻、田二人在朝堂上爭得面紅耳赤。武則天制止了二人爭吵,決定採取閻知微的和親意見。至於和親的人選,女皇也打破以前慣例,不派什麼公主郡主,而派魏王武承嗣的兒子、淮陽王武延秀入突厥,娶默啜的女兒為妃。大臣張柬之見女皇別出心裁,勸說道:「派一個親王去娶他的公主,突厥默啜未必會答應。」武則天剛拿出一個主意,就有人上來忤旨,心裡不高興,指著張柬之說:「你看人論事目光短淺,不適合在朝為官,還是出京擔任合州刺史吧。」等於將張柬之降官。大臣們看到武則天主意已定,誰也不敢再說什麼。

通天元年(696年)六月,閻知微被武則天任命為三品春官尚書,帶著數不清的金銀綢緞和衣裳作為聘禮,護送武延秀去娶默啜的女兒。

八月初一,武延秀等人到達了啜默所在的黑沙南庭。默啜聞大周使團到來,先召入使節閻知微。閻知微將豐厚的禮單呈上,默啜驗收完畢,忽然翻了臉,將閻知微踢翻在地,破口大罵道:「你這些區區小官,見了本汗也不行跪拜之禮!我的女兒要嫁給正宗李唐皇族子弟,你們卻弄來一個武家的小兒羞辱我。我們突厥累世受李氏的恩典,聽說李氏全被消滅,只有兩個兒子還在,我要帶兵去輔助他登上帝位。」

默啜金帛已收,女卻不嫁,還說出這麼一番大道理。懦弱無能的閻知微,竟然不知針鋒相對質問對方,相反卻被這一番恐嚇言語嚇得大驚失色,癱軟在地。其後,傳來一片殺氣騰騰的喊叫聲,一幫突厥蠻叫囂著要大汗殺掉大周和親團,以雪此恥。帳外的武廷秀那裡見過這等兇險場面,頓時嚎啕大哭,身份盡失。閻知微面色如土,跪倒在默啜腳下,戰戰兢兢請求默啜遵守承諾,口裡只管絮叨道:「大汗您已經收了我大周的禮物,何況我們皇帝還封部落里許多人為官,光五品以上的就有三十多個呢,還望大王開恩。」

看到閻知微沒骨頭的形象,默啜和顏悅色了起來,笑道:「你何必多慮?我不僅不會殺你,還要重用你。你就留在突厥好了,我可以封你做南面可汗。你的出身和才能足夠和我平起平坐,坐享權力富貴。」

閻知微一直戰戰兢兢,此刻聽到性命無憂,才放下一顆心。

面對默啜的淫威,同來的使節裴懷古卻一直站的筆直,長揖不跪,正義凜然。默啜十分暴怒,命人將裴懷古推出斬首,裴懷古臨危不懼,大罵默啜不講信用,出爾反爾。默啜的副將阿波達干元珍勸道:「大國使者,不可殺。」默啜於是命人將裴懷古、武延秀等一干人拘禁起來,作為人質要挾大周。

武則天弄巧成拙,這也使得默啜率眾南侵。正等和親好消息的武則天忽然就接到默啜送來指責書和悔婚狀,並給她羅列了五大罪狀:其一,「與我蒸谷種,種之不生」,說送來的種子是蒸過的,不能發芽;其二,「金銀器皆行濫,非真物」,送來的金銀器皿都是偽劣產品;其三,「我與使者緋紫皆奪之」,他之前送給閻知微的官服被武則天剝奪損毀;其四,「繒帛皆疏惡」,送來的布帛是破爛;其五,「我可汗女當嫁天子兒,武氏小姓,門戶不敵,罔冒為昏」,以次充好,派來的王子是冒牌貨,是對突厥的莫大侮辱。「我為此起兵,欲取河北耳!」成為其進攻河北的戰鬥檄文。

投降突厥的閻知微理所當然地要發揮些作用,擔任先鋒官,帶兵前來攻打唐朝的趙(今石家莊市趙縣)、定(今河北省定州市)二州。唐朝將軍陳令英負責守護趙州城西門,閻知微在城下放話,要陳令英早早投降,否則突厥大兵到,殺無赦。陳令英不理閻知微,任憑閻知微在城下叫嚷。其後,突厥大隊人馬趕到,閻知微急忙前去迎接,在城下與突厥士兵一起連手踏起了歡迎的《萬歲樂》歌。

陳令英看到閻知微諂媚的可憐樣兒,在城上質問:「你身為大周尚書,怎麼能投降突厥人並在這裡舞蹈,也不感到羞恥?」 閻知微為自己辯護說:「我也是為番人所逼迫,身不由己,舞蹈也是不得已為之。」

這場戰鬥斷斷續續進行了好幾年,最終使默啜節節敗退,不得不撤離趙州。撤離的時候,默啜覺得閻知微已經沒什麼用處了,拋棄他,並對他說:「你自由了!可以回南朝了。」但閻知微哪敢回唐朝呢?他東躲西藏,最後被唐軍擒拿,押送到京城。武則天聽到閻知微被抓回來,大喜,立刻下令將其處於磔刑,即車裂(用五匹馬將人向五個方向拉),分裂他的肢體於西市,並命令百官一起向他的屍體射箭。

處死閻知微,武則天顯得是出了口氣,多少挽回了些面子,也多少進一步地了解到默啜的習性,很可惜的是,此前歸來的田歸道回朝後,曾經向她當面陳述,默啜有南犯的意圖,建議加強邊境的軍事防禦,但她並沒有認真聽取。而她被曾被默啜拘禁的侄孫武延秀卻因禍得福了——神龍初年(705年),默啜再次請求通婚和親,讓武延秀先行迴轉以示誠意,武延秀才得返回;返回後,武延秀受封桓國公,擔任左衛中郎將。因為武延秀堂兄武崇訓的妻子是唐中宗李顯之女安樂公主,武延秀多次來到安樂公主的府宅。又因為武延秀長期留滯突厥,懂突厥語言,常在安樂公主家唱突厥歌,跳胡旋舞,有嫵媚姿色,安樂公主非常喜歡他。待到武崇訓死後,武延秀受安樂公主寵愛,於是與安樂公主成婚,成了駙馬。



再來說「默啜浸強由此也」,今天,一些人認為默啜的「戰鬥檄文」中聲稱武則天送去的種子是蒸過的,不能發芽,但事實真是如此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顯而易見的是土地和種子讓默啜擁有了這種入侵的力量和膽量。



後突厥可汗南庭黑沙城所在的武川縣境,大約公元前四五千年,到了新石器時代,大青山地區的原始人類活動範圍逐漸擴展到大青山北麓,工具有了很大改進,出現了磨製石器和陶器。1990年在大青山鄉井爾溝前櫃村後,發現了磨光石斧、彩陶片及夾砂陶片。在大青山鄉蘑菇夭子村、納令溝野馬兔村及可可以力更鎮,都發現有磨光石斧。

可見中原文化此時已傳播到大青山北部,農業、紡織業已出現。這些先民是武川縣第一批農業生產的開拓者。但今天的武川縣全縣有耕地面積200多萬畝,土地利用類型以旱作農業為主。這也就是說,這個地方在唐代,並沒有河套地區的巴彥淖爾、包頭一帶具有種植的優勢。而武則天給豐、勝、靈、夏、朔、代等州,都是可以種植農作物的優良地帶,尤其是豐州這塊地方就是天然的糧倉。


漢隋唐時期的豐州,戰略要地,控河遏賊。隋末大亂,失去豐州。唐初貞觀年間再次占據豐州,募人以實之,西北得以寧謐。唐豐州,九原。下府。開元戶一千九百。鄉五。元和戶今置都防禦使。管州一,軍一,城二:豐州,天德軍,西受降城,中受降城。治今內蒙古五原縣南一帶。文宗開成元年(836年), 關內道北部的吐谷渾部三千餘帳又向北遷入豐州(治今內蒙五原縣南)一帶。這個地方就是今內蒙古巴彥淖爾後套平原農耕的精華區域。

勝州是隋唐時代在黃河沿岸設置的軍事重鎮,城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鄂爾多斯高原東端,蒙晉陝三省交界處的准格爾旗十二連城一帶,勝州城東至榆林關今准格爾旗十二連城鄉城坡村古城30餘里,西至大葭蘆水220餘里、小葭蘆水240餘里的黃河沿岸。榆林、河濱2縣之地,勝州都督府的軍民在黃河岸畔從事種植業,春播秋收,引渠灌溉,產量頗豐。因此,隋唐時期特在這段黃河谷地開鑿一條人工運河,導黃河之水入運河,轉運糧食,以入官倉。所謂「平河水,首受黃河,隋文帝開之以通屯倉」,即指其事。

隋王朝建立初期,突厥族勢力甚為強盛,陰山南北地帶都在突厥控制之下,隋王朝只有把住黃河天險,才能控制住突厥人渡河南下。於是便在黃河河套的東北角,黃河自西向東折向南流的拐曲處築城鎮守。583年(開皇三年)在此設置了榆林關,587年(開皇七年)又置榆林縣。,000年(開皇二十年)正式設置了勝州,領有榆林、富昌、金河三縣。609年(大業五年)改勝州為榆林郡,仍領有榆林、富昌、金河三縣。

隋王朝末年,各方割據勢力紛起,勝州人郭於和自立反隋,將勝州城奉獻給東突厥汗國,向突厥人稱臣納貢。唐王朝建立後,郭子和於621(武德四年)歸順,但勝州城又為地方割據勢力梁師都所占據。629年(貞觀三年)唐王朝派兵平定了梁師都,第二年又重新設置了勝州,正逢當時派柴沉、劉蘭等率部擊敗了東突厥汗國,因此用勝州的名稱,表示取得擊滅東突厥的勝利。當然是一個亦農亦牧的好地方。

靈州,西漢惠帝四年(前191年)置靈洲縣,屬北地郡,故址在今吳忠市。東漢為靈州縣。北魏為薄骨律鎮,後復改為靈州。西魏改置靈州普樂郡。北周時改為靈州、靈武郡。隋改為靈武郡,治所回樂縣。唐復置靈州,朔方節度使駐此。天寶初改曰靈武郡,後又改為靈州。塞上江南,魚米之鄉。

在今陝西省靖邊縣紅墩界鎮白城子村。漢武帝分置朔方郡。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改置夏州,隋大業元年以為朔方郡。隋末為賊帥梁師都所據,貞觀二年討平之,改為夏州,置都督府。州境:東西二百一十五里。南北七十里。

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置「朔方刺史部」,州治在朔方縣(今內蒙古鄂爾多斯杭錦旗北)。東漢建武十一年(45年),省朔方刺史部入并州。朔州在唐代時,僅僅指的是今天山西省朔州市的朔縣(唐之前稱為「馬邑」)。

唐朝代州是今忻州市代縣,位於山西省東北部。



這些地方在古代都屬於大河套的地理概念,只要撒一把種子下去就能長出好莊稼,雖然後突厥人的種植技術在當時可能不是太熟練,但在「遂盡驅六州降戶數千帳」和秦漢時對河套地區的農業開發里,可以看到他們面對的是大片大片農田,種子和農具都給配備了,哪有不成功的道理?默啜所說的假種子不過是說辭而已,是糧食給了他入侵唐朝邊境的能量,也就是他把武延秀的705年(唐神龍元年),唐中宗即位,他進攻靈﹑原(今寧夏固原)﹑會(今甘肅靖遠)等州,掠得隴右群牧馬萬餘匹。而武則天「送」給默啜的土地還不至於大河套六州,還有單于都護府之地。


單于都護府,唐朝安置東突厥降部的都護府。630年三月,唐朝軍隊俘頡利可汗,東突厥亡。唐朝設置順、祐、化、長四州都督府,以及定襄都督府、雲州都督府。唐高宗設瀚海都護府,治所在雲中故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領狼山、雲中、桑乾三都督、蘇農等二十四州。663年,改稱雲中都護府;664年,改稱單于大都護府。後突厥建立後,698年廢除,併入安北都護府。720年,重新設立。845年,改稱安北都護府(原安北都護府於780年廢除)。

安北都護府,是唐朝重要的九個都護府之一,是唐朝管理北方邊疆的軍政機構。

貞觀二十年(646年)唐破薛延陀後,鐵勒諸部內附。 次年(647)正月置瀚海都督府(回紇部)、燕然都督府(多濫葛部)、金微都督府(仆骨部)、幽陵都督府(拔野古部)、龜林都督府(同羅部)、盧山都督府(思結部)等六都督府,皋蘭州(渾部)、高闕州(斛薛部)、雞鹿州(奚結部)、雞田州(阿跌部)、榆溪州(契芯部)、林州(思結別部)、顏(白部)七州,各以部帥為都督、刺史,旋設燕然都護府以統之。八月,鐵勒諸部中最遠的骨利部來附,置為玄闕州。後又以結骨、葛邏祿諸部置堅昆都督府、陰山都督府、大漠都督府、玄池都督府和渾河州、狼山州等都督府和州,均歸燕然都護府統領。都護府治故單于台(今內蒙古杭錦後旗東北烏加河北)。轄境相當於今內蒙古烏加河以北的蒙古國全境、俄羅斯額爾齊斯河、葉尼塞河上游及安加拉河、貝加爾湖周圍地區。

安北都護府,在高宗死時仍然被唐朝統治,而武則天時期濫殺程務挺、棄用王方翼等名將,更使後突厥擴張占據漠南、漠北。武則天幾乎將太宗、高宗辛苦經營的安北全部放棄。708年,張仁願在黃河以北﹑陰山以南筑東﹑中﹑西三受降城,以阻撓默啜南進之路。但默啜對唐境的侵擾仍然不停﹐與西面的吐蕃同為唐朝的兩大懮患。雖然如此,突厥與唐朝的交往仍很頻繁。



烏加河就是在黃河河套地區北河,今天,巴彥淖爾的人們將它親切地稱為「二黃河」,張仁願於河套北築三受降城後,將安北都護府治移至西受降城,這個地方就在今內蒙古巴彥淖爾烏拉特中後旗西南的烏加河北岸。這個地方我曾經到訪過,周圍都是一馬平川的萬頃良田,在黃河的滋養下,豐盈的莊稼年年歲歲生長不息。今天的人們真沒有必要相信默啜的所謂「戰鬥檄文」,是糧食才讓後突厥強大起來,使他變得傲慢變具備了一次次反叛的能力。武則天,儘管能成為美國教材中的中國歷史上為數為多的幾個人之一,但政治上的優秀卻掩蓋不了其軍事上的白痴。


手裡有糧,心裡不慌。河套,這個地方因為產糧而重要,而作為軍事存在,又因為糧食的存在可由戰爭的前沿變為後方的基地,所以,得河套可得整個的北方,一直被歷朝歷代的重視和需要。武則天雖然沒有做到這一點,也使歷史上的一些少數民族部落融入了河套地區,他們都是瀚海都督府下轄的部族:


回紇部,唐代回紇部落聯盟諸部的總稱。又稱回紇十一姓。


多濫葛部,也作多覽葛部,隋、唐鐵勒十五部之一。在今蒙古國色楞格省東境。《新唐書·回鶻傳·多覽葛》:「在薛延陀東,濱同羅水,勝兵萬人」。


仆骨部也叫仆固部,開始屬於突厥,後來又歸附於薛延陀。在多濫葛部東境。有帳戶(古代遊牧民族計算人戶的單位,因他們逐水草而居,每戶住一頂帳篷,故按帳計人戶數)三萬,士兵萬餘人,與同羅宿敦臨好。


拔野古又稱拔野固,或者叫做拔曳古,是隋唐時部落的名稱。漫散於漠北,方圓千里,在今克魯倫、海拉爾兩河北境,故處仆骨之東,西與黑龍江境內的靺鞨諸部相鄰近。帳戶(古代遊牧民族計算人戶的單位,因他們逐水草而居,每戶住一頂帳篷,故按帳計人戶數)六萬,士兵萬餘人。他們居住的地方有著茂盛的牧草,多產良馬和精鐵。境內有康干河,康干河發源於興安嶺,西流入貝爾湖之喀爾喀河,產落葉松,落入水中,時間長了就形成了「康干石」。拔野古人以捕獵為主,很少耕種,經常乘著木撬在冰上追逐著鹿群。他們的風俗習慣大致上與鐵勒相同,只有語言上有少許的差異。


同羅是鐵勒人的一個部落。在突厥語中有豹的意思。唐代在突厥人的打擊下逐漸分裂,其中部分同羅部眾逐漸遷入內地,在安史之亂時期同羅部是安祿山叛軍的一部分。


思結部,隋、唐鐵勒十五部之一。在今蒙古國西南拜達里格河上游以東、杭愛山東麓一帶。《新唐書·回鶻傳下》: 「奚結處同羅北,思結在延陀故牙。」


渾部,漠北鐵勒諸部之一,流經今蒙古國境內的土拉河,在烏蘭巴托到隆城間形成了一 個面積約數百平方公里的套狀地帶,渾部就活動於這一河套地區的最南部。


斛薛部,活動區域在今蒙古國境內的土拉河北,先依附突厥,後屬薛延陀。


奚結部,為突厥部落之一。隋唐時遊牧於阿爾泰山之南的伊吾以西、焉耆之北地區,當為沿天山山麓地帶。


阿跌部,隋、唐鐵勒十五部之一。在今蒙古國色楞格省哈拉河與鄂爾渾河下游一帶。一說為也咥。

契芯部,隋、唐鐵勒十五部之一。在今蒙古國烏蘭巴托南中戈壁省一帶。《新唐書· 回鶻傳·契苾》:「契苾亦曰契苾羽,在焉耆西北鷹娑川,多覽葛之南。」


思結別部,與思結部本屬一部,兩個部落也是緊挨著。《新唐書·回鶻傳下》: 「奚結處同羅北,思結在延陀故牙。」



這些部族有的在唐初就被安置在了今天的河套地區,有的則是在後來被武則天送出六州後,跟隨後突厥一起來到河套地區的。如:

臯蘭州始置於貞觀二十一年(647年),並於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再置臯蘭州,初置地為今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高闕州始置於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所置地位於今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雞鹿州始置於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所置地位於雞鹿塞北至杭錦後旗,永徽元年(650年)和高闕州合併為稽落州;榆溪州始置於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初置地為烏拉特後旗,廢棄時間不詳等這些地方都在今內蒙古巴彥淖爾的河套地區。黃河滋潤的河套良田,深深吸引了陰山以北的少數民族,在民族融合和歷史裡,他們因為糧食而很快融入了這一地區,無聲無息,乃至今天人們都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什麼樣的。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