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文新:A股市場該如何「大掃除」?——監管有效的關鍵是市場機制

中國經濟週刊 發佈 2022-11-29T15:39:19.772459+00:00

這是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11月21日在2022金融街論壇年會上透露出來的,但只此一句話,並未進一步解釋具體細節。

《中國經濟周刊》首席評論員 鈕文新

制定實施 「新一輪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三年行動方案」,最近引發股票市場各方熱議。這是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11月21日在2022金融街論壇年會上透露出來的,但只此一句話,並未進一步解釋具體細節。

很顯然,該方案或是證監會所要構建的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將資本市場、尤其是股票市場「主動融入經濟社會大局,更好落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等戰略部署,促進科技、資本和實體經濟高水平循環」的重要手段。

應當說,中國歷屆證監會主席都意識到:上市公司質量是股票市場的基石。同時,也都在上市公司質量方面下了不小的功夫,但效果如何?客觀地說,進步的一面存在,而且確有向好趨勢,但問題還是不少。

毋庸置疑,近年來證監會抓出了很多存在惡劣行徑的上市公司。2021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依法從嚴打擊證券違法活動的意見》,就在這一年,612家公司因違規受罰,而其中118家被實施ST處理。同時,違規成本也大幅提升,單一公司不再執行頂格60萬元的上限,而全年罰金接近3億元。今年以來更是加大上市公司違法違規監察力度,剛剛爆出的消息是:僅11月下旬不足10天的時間裡,9家上市公司被證監會立案調查,6家公司董事長和高級管理人員收到「立案通知」。據報導,11月全月,已有19家上市公司被立案調查。

把問題嚴重的上市公司剔出去,淨化市場空間也是股市絕大多數投資者的熱切期待。但最近似乎又出現了一些問題,所謂「殼公司」的市場價格再現上漲之勢。為什麼?一些人認為這是「股市註冊制」推進存在「不盡人意」問題所致,公司上市難,勢必推高「殼」價格。不排除這種問題的存在,但根源恐怕還要從市場機制上找。

為什麼那麼多公司擠著上市?是為了讓公司業務更好地發展?還是把上市當成管理人圈錢或套現退出的渠道?還是讓公司高層打開「進可攻、退可守」的方便之門?或許,各種目的交織,而最關鍵的問題是:部分公司上市不是為未來公司發展,而是要搞資本遊戲。這也是被投資者長期深惡痛絕的事情。所以,打造怎樣的市場機制,恐怕才是治理股市的關鍵所在。

比如,在設立不久的科創板市場,2020年2月上市的紫晶存儲就爆出醜聞,其原因是持續財務造假,現在變成*ST紫晶;還有個澤達易盛,現在也因持續財務造假而變成*ST澤達。儘管中信建投、東興證券作為兩家公司的保薦人受到處罰,也公開向投資者道歉,但所有參與者是否想過,為什麼同類事件會在A股市場屢見不鮮?只要去聽聽A股市場上的機構每天都在說什麼想什麼,恐怕也不難看清。一些公司上市後不是想著如何更好長遠發展的謀劃,而更多是考慮能融多少錢,高了低了,如何支撐高股價,超募資金如何利用,誰該支配多少等等。

尤其是現在上市:第一筆大收益是超募,一般都會大大超出公司原本設定;第二筆大收益是超值,公司上市價格會數倍於發行價,為所有大股東通過股票質押貸款提供基礎;第三筆大收益是套現,公司股價維繫高價時間越長,創始人套現就越容易;……如此等等,這些大筆收益,都需要二級市場投資者買單。這不僅有失市場公平,而且很容易讓利益貪婪者鋌而走險,更重要的是:它會讓監管者承受「不可承受之重」,而迫使大掃除一輪一輪進行下去。

所以,必須從市場機制入手,真正讓利益各方構建起「老虎吃雞、雞吃蟲子、蟲子吃棒子、棒子打老虎」的自然市場約束機制,而不是共謀同享機制。監管法律法規也應據此構建,確保相互約束機制有效。

責編:姚坤

(版權屬《中國經濟周刊》雜誌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