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託詞》:死亡往往都是通過他人感知的

人生能代寫嗎 發佈 2022-11-30T00:39:58.069401+00:00

就像湖南企發文化的婷婷說的,好像通過他人的死亡,我們才能看到生活里更加真實,去直面曾經逃避的一些部分。

《永遠的託詞》確實是一部意味深長,可以有很多解讀的電影。就像湖南企發文化的婷婷說的,好像通過他人的死亡,我們才能看到生活里更加真實,去直面曾經逃避的一些部分。「死亡往往都是通過他人感知的」,我認為這就是裡面男主寫到「人生は他者だ」這一句話的意思吧。

該片根據西川美和的同名小說改編,男主衣笠幸夫是一位小有名氣的作家,和妻子夏子結婚多年,感情早已經由最初的炙熱走向了平淡。某日,夏子和好友結伴出遊,哪知道乘坐的大巴半路上遭遇了車禍,兩人不幸遇難。得知了妻子死去的消息,幸夫雖然內心裡沒有一絲波動,卻還是在表面上裝作悲痛的模樣。之後,幸夫的生活陷入了混亂之中...

影片的一開始夏子為幸夫理髮,表面上幸夫咄咄逼人,夏子節節敗退,但幸夫的頭部一直因理髮而受控於夏子之手。頭對於人類而言是最重要的身體部位之一,象徵尊嚴與智慧。西川美和非常聰明地利用理髮這一行為,暗示幸夫看似在婚姻關係中掌控全局,實則被動而無助,同時預示幸夫喪妻後的逃避,以及創作靈感的喪失。

夏子出車禍後,主人公喪失妻子,一是生活層面,二是情感層面。可能就是因為愛吧,她走以後再也不想找第二個人理髮;可能並不愛吧,面對她的離去卻擠不出一滴眼淚。人類的情緒千萬卻只有幾種表情可供表達,而對她綿密的愛卻是一封寄給遠方未曾拆封的信,直到失去才發覺。導演以「妻子」的角色加入其他家庭是逃避,同時暗含家庭角色轉型的訴求:愛是一種能力,可以習得,家庭角色的分工並非既定。與傷痛記憶和解,療愈的方式仍是渡人渡己。感情往往是無中見有。

結尾看似是有希望的,但是這些都是發生在妻子死去之後的,也就是說「救贖」是在懊悔之中的,而懊悔之中說明救贖根本沒有實現。只是在懊悔之中眼睜睜注視著一個殘忍的真相:意識到了懊悔,並不代表就能挽回事實,恰恰說明了沒有一件事情是被認真對待的,只能在懊悔之中埋怨自己沒做好並轉而找別的事情來代替之前事情的未完成,且永遠只能是這樣,只能事後懊悔,每一件事情都會被自己錯過。永遠的託詞,永遠的未完成,懊悔時承受著劇痛也不能改變下一個事情又被自身毀掉的事實。

導演通過一場事故折射出兩種家庭的狀態,夫妻間早已沒了感情,全靠謊言在維持,作家在虛幻的世界中走失,他將情感丟棄於欲望的大海,責任與愧疚交織,普通的家庭看似美滿,卻不可避免地出現真空,父親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位置,他遠沒做好準備,當兩人的角色開始交叉,我們看到了兩個成年男性的成長,在失去女性的世界中,傳統女性相夫教子的意義被解構,家庭的真實含義才更加凸顯,沒有責任的愛是不存在的,唯有付出才能收穫人生的價值。

湖南企發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王老師在其代寫的解說詞中寫道,影片的標題很好,開頭和一些片段也好,但是多少有點沒能圓起來的感覺。我們總以為人生很長,其實往往來不及告別,你無法和死亡較量;以為站在世界巔峰,其實早已跌落谷底;以為可以裝作和死亡共生,其實早已行屍走肉;人生,就是他人,就是珍視生的每一刻與死的另一邊;打開手機看到那條最後的信息,從剪髮到剪髮,時光走了一圈,我們物是人非。

更多精彩推薦:

《喜劇愛妻物語》:男人依賴女人,女人信任男人

《東京貴族女子》:落筆淡淡卻有萬鈞之力

電影《37秒》:須臾時辰,一生之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