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襲徐州」事件後,河南最需要關心的人,被忽視了

今日讀書匯 發佈 2022-11-30T07:44:38.836807+00:00

先是徐州發布了一條公告:「昨日凌晨,未經提前溝通,鄭州市先後三批26輛大巴車載客抵達我市……」◇ 素材來源:抖音:@今視頻 @河南廣播電視台 @九派新聞 @大余發布 @洛陽網 @中國新聞周刊。

這幾天的鄭州,幾乎吸引了全網一半以上的熱度。


先是徐州發布了一條公告:


「昨日凌晨,未經提前溝通,鄭州市先後三批26輛大巴車載客抵達我市……」



「夜襲徐州」,一時間,熱搜爆了。


這件事在網上引發轟動後,鄭州方面的「知情人士」就回應:


第一,此事早在之前河南就已經與江蘇溝通,只是溝通比較晚。


第二,送回來的有很多是江蘇人的打工人,鑑於之前富士康員工走路回來的教訓,這一次他們安排大巴車接送。


第三,這些來富士康打工的江蘇老鄉,雖然只工作了一周,但河南發放了1萬元的補助,並安排專車送回家,河南無愧於心。


對於這件事,雙方都各執一詞,你一來我一去,在網上引發了巨大的討論。


這個話題吸引了14.4億人的累計閱讀。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就在雙方你拉我扯陷入僵持時,鄭州又爆出了「奧特曼事件」。


有人在姓名一欄輸入「奧特曼」虛擬人物姓名,核酸檢測結果顯示為陰性。


一時間,河南鄭州又被頂上了熱搜第一。



現在的河南,可謂是站在風口浪尖上。


它吸引了大眾的關注,引發了一大波人的站隊和討論,甚至還有一些網友在相互攻擊和謾罵。


但我想說的是,這些官方之間溝通存在問題也好,還是APP有漏洞也罷,它們都很快得到重視並恢復正常。


而一些真正需要被看到的河南人,卻被一直忽視。


在這些巨大的流量和關注之下,一些遠方的哭聲我們卻聽不到。


疫情之下我們都很難,但還有一些河南人比我們更難。



他們就是河南的種菜農民。


早在11月17日,家住河南汝州市的姚先生一直在網絡上發布求助視頻:


「我們這裡今年蔬菜滯銷的情況很嚴重,有些人家已經用機器把整片白菜地犁掉了,雖然不忍心,但也沒辦法。」



像姚先生這樣通過發帖來自救的菜農不在少數。


打開視頻網站,到處都是河南菜農求助的聲音和片段。


有人十萬多斤芹菜怕爛到地里,只要四毛錢一斤。


他說:這麼好的菜賣不出去,心裡哇涼哇涼的,一下子冰到根里了。



有人四萬斤生菜還在地里,要是遇上凍害天氣,這四萬斤菜,就只能白白凍死,扔掉。


農民們起早貪黑,勤勤懇懇種下的菜,到最後以這樣的方式處理,想想就心痛不已。



這些種菜的農民,他們一年的收入就靠這些蔬菜,一家老小讀書看病的錢全指望這裡,可是這些蔬菜卻全部爛在地里。


一個河南菜農蔬菜滯銷,心裡窩火,面對妻子指責時崩潰大哭:


我不想多賣嗎?你賴我幹啥賴我?我這一早出去,才賣90塊錢!



說完,這個年過半百的男子,哽咽著哭了起來。


這個寒冬,對於河南菜農來說,註定如此難過。


老家在河南省滑縣的記者楊桐說:


在他們老家,今年的蘿蔔、白菜降價到一兩毛(每斤),也很少看到有客商來收,回鄉的路上,扔的都是菠菜、香菜,當地人吃都吃不完。


一位商丘的菜農哭著對他說:


幾十畝蘿蔔,8分錢一斤都沒人要。要爛在地里了!


眼看著要「上凍」了,為了給下一季的農作物騰地方,菜農們只能將長勢良好的蔬菜,碾得粉碎。



這些「毀菜」的做法,即便是隔著屏幕,也能感受到那種悲傷和絕望。


作為一個農民的孩子,我深知「土地」二字對於我們來說,有著多麼厚重的情感。


幾畝薄地,承載著一個家庭的生計,肩負著一對老人的後半生,也延續著無數孩子的希望。


若不是萬不得已,誰會願意親手毀掉自己的成果?


這些滯銷的菜農,有的來自河南汝州,有的來自河南商丘,有的來自河南南陽……


他們都是中原大地上,最樸實,最普通的那一個父輩的縮影。


他們的一生,輾轉於農村和田園,被貧窮所桎梏,唯一的心願,不過是老天能風調雨順,地里長勢喜人。


但,誰都不曾想到,今年沒有天災,沒有蟲害,卻被疫情困死在這裡。


疫情在全國各地爆發,致使各個地區不是「交通阻斷」就是「封控小區」。


收菜的中間商出不來,種菜的農民進不去,再加上中間的重重關卡,蔬菜的流通,成了最大的困難。


然而,疫情之下,人能等能熬,菜不行。


蔬菜屬於新鮮食品,不能長時間保存,一旦銷不出去,就只能原地毀掉。


據了解,僅僅河南汝州,今年滯銷的蔬菜就令人咂舌:


小蔥滯銷350.805萬公斤,菠菜93.145萬公斤,白菜19123萬公斤……


蔬菜滯銷,已經成為了當地最難過的一道坎兒。


原本有著「蔬菜之鄉」美譽的河南汝州,今年成為了「絕望之鄉」。


因為滯銷蔬菜太多,河南甚至都驚動了央視。


央視用一整版報導蔬菜的物流梗阻問題,河南的相關部門也正在盡全力解決這個問題。



甚至河南的一些公益組織,也在愛心助農,幫這些農民把信息散布出去。



但即使做了這麼多,對河南農民依然是杯水車薪。


他們的蔬菜和瓜果正在以分鐘為時間爛在地里,欲哭無淚。


這,就是我寫這篇文章的原因。



河南,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省。


全省將近一億的人口中,農民,就占了44.57%。


這些人,頂住了河南的半壁江山,但,他們卻是全國農民中,最難,最委屈的那一群人。


為什麼這麼說?


河南將近上億人口,但人均耕地面積僅1.12畝。


而河南,卻一直承擔著中國「菜園子」的職責。


僅汝州一個地方,往年只留10%的蔬菜供本地,另外的90%,銷往山東,湖南,河北……


也就是說,河南菜農,用一己之力,在最少的耕地面積上,養活了全國人民的胃。


有人不解,他們沒有別的出路嗎?一定要種菜?


還真沒有。


河南的定位是「農業大省」,這個稱號,就註定了他們不能在有限的土地上,發展其他。


十八億畝耕地紅線,必須要保障中華民族的生存問題,一旦爆發世界危機,土地要養活人民,河南人,責無旁貸。


它不僅要養活自己,更要在全國十六分之一的土地上,養活十分之一的人口。


一位河南的相關人士曾告訴一位自媒體人:


他們也想發展工業啊,也想發展一下工業用地。但是沒辦法,心思一動就被按下去。


他們是全國因為土地問題被罰得最多的省份。


不是不想發展,而是為了人民的溫飽,它們不能。


大部分的河南農民,他們沒有其他的生存技能,祖祖輩輩教會他們的,就是靠天吃飯,地里刨食。


眼前的這幾畝薄地,就是他們一生,辛辛苦苦將地伺弄好,將菜種植好,就是功德圓滿,卻沒想到碰到了疫情。


河南的農民,承受了中華民族一半的苦難。


2021年,河南發生了一場幾十年不遇的水災。


家園被沖,人畜被淹,蔬菜被毀。


這些悲劇故事裡,首當其衝的,是河南的農民。


一場大雨,將他們這一季的辛苦打得七零八落。


大雨過後,菜農們在沒過腰部的水中,將玉米粒一粒一粒撿起來。



有人疑惑:為啥去撿?再去買點不就得了?


你不懂。


對於一個農民來說,莊稼就是他們的命。


也是那場大雨,河南濮陽一位農民,跪在泥濘的田地里撿花生。



她身上被泥水打濕,甚至連頭上都是泥巴印子。


但她絲毫沒有在意,只是專注地撿著自己種下的花生。


因為這僅剩不多的花生,是他們全部的希望。


這就是中國最遼闊的土地上,最殘忍而真實的模樣。



他們從不多言,只埋頭苦幹。


但遇到了突發事件,第一時間站出來的是他們。


武漢疫情爆發的那一年,光河南菜農捐的蔬菜總量,就排到了全國第二。僅開封一地運往湖北的蔬菜,就占到河南全省總量的61%。


洛陽市竹園溝村,武漢疫情時,捐了十萬斤大蔥。


當時,因為疫情,沒有機械進場。


村民們就起早貪黑,生生用手拔出了這十萬斤。


要知道,這個村還是一個出名的貧困縣。


但只要是支援自己的同胞,他們二話不說。


同樣也是武漢疫情那一年,一個紛飛的雪夜,河南洛陽果農將50萬噸果蔬送到了武漢。



他們從來都說不出天花亂墜的漂亮話,但那些質樸的,厚重的表達,他們從不吝嗇。


今年4月,上海疫情嚴峻,無數人避之不及。


樸實的河南人,這一次又站出來了。


他們先後四次捐贈蔬菜,總計達1132噸。


為了減輕上海的分發壓力,他們早在河南完成了配菜分揀和裝箱,直接送到上海居民手中。


這就是河南的農民。


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中國最原始一代人的樣子。


他們從不多言,也從不抱怨,只默默地行動付出。


他們把苦難揉碎了,掰爛了,混在汗水裡,扛下所有的一切。


白岩松說過:


河南是什麼樣,中國就是什麼樣。


而今,我想說:這幾千萬的河南農民,他們的血液里,一直流著這個民族最純粹,最樸素的東西。


忘了熱搜上那些唇槍舌戰的事情吧;


忘了網上的那些謾罵、攻擊和嘲諷吧;


多去關注這些他們。


如果有需求請儘快找他們購買,他們才是真正需要被看見的人。

以前,是他們每一次都在挺身而出。

現在,輪到我們了。



◇ 素材來源:

抖音:@今視頻 @河南廣播電視台 @九派新聞 @大余發布 @洛陽網 @中國新聞周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