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只是90%都被大人扼殺了

新東方家庭教育官方號 發佈 2022-11-30T08:48:17.892727+00:00

很快,邱媽媽出面力挺兒子,怒懟所有的質疑聲:「孩子在學校就表演過這個舞蹈,他從小就喜歡跳舞,生活里也不娘。這是他喜歡的,我覺得這個沒什麼。」

作者:主創團·哎呀媽

這幾天,被一個叫邱域宸的12歲男孩驚艷到了。

只見他一身青衣,甩起長袖,踏著節拍,隨著奏起的音樂翩翩起舞,舞步婀娜輕盈……

短短14秒的視頻,足以看得出他的功底。

然而評論區里,有許多不友好的聲音:

「看到小男孩扮成女人跳舞,很美嗎?」

「男孩子這麼妖嬈一點都不陽剛。」

「這扭來扭去太娘了吧。」

很快,邱媽媽出面力挺兒子,怒懟所有的質疑聲:

「孩子在學校就表演過這個舞蹈,他從小就喜歡跳舞,生活里也不娘。

這是他喜歡的,我覺得這個沒什麼。」

邱域宸隨即也在採訪中表示:「我的理想是將來做一名真正的舞者,把舞蹈作為終身的事業。」

雖然未來的事誰都說不準,但看到他和媽媽的回應,誰都有理由相信:

只要他堅持下去,終會有美夢成真的一天。

反觀現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和邱域宸一樣幸運,擁有如此尊重、理解他的媽媽。

他們有過人的天賦,卻不被看見和接納,反倒被外界的條條框框規訓約束。

到頭來,非但發揮不出自己的所長,還暴露了自己的短板。

想到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陳祉妍教授說的:

「父母應該給孩子一些人生規劃,但不能簡單地自己覺得什麼好就強加在孩子身上。」

孩子的人生走向,離不開父母的指引;他未來的光景如何,和父母的態度有關。

每個孩子都是天才

只是90%被大人教壞了

節目《育兒大師》中,知名營養師劉遂謙現身說法,自曝自己倍感「遺憾」的一段經歷。

比起學習,她從小更擅長畫畫,沒有人教過她,臨摹能力卻遠勝其他人。

美術課上,別人下不了筆,她已經完成了創作,甚至還能幫其他人臨摹一份一模一樣的作品。

可惜後來學業緊張,父母要求嚴格,她沒有好好培訓這份天賦,也就荒廢了。

一想到這,劉遂謙滿是遺憾:自己擅長、喜歡的東西,如今都沒有機會發揮出來。

其實,這並非個例。有人比她更遺憾、不幸。

還記得那位喜歡講國學的「流浪大師」沈巍嗎?

受母親的影響,他一直都很喜歡歷史和畫畫,經常把零花錢攢起來買小人書、畫具。

但父親卻十分反感,堅決不同意他有這樣的愛好和興趣,當著他的面把書撕爛,逼他把心思放在學習上。

可沈巍實在喜歡,即便父親「趕盡殺絕」,他也想方設法找錢買書,甚至上街撿破爛換錢。

為了不讓父親發現,他把買來的書偷偷藏起來,等父親睡熟了再躲在被窩裡看。

後來上大學報志願,沈巍很想報考中文系,卻被父親要求改成審計學。

拗不過父親的強勢,他只好聽從順服,結果學了一段時間,發現那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

然而人生的軌跡越走越偏,畢業後的沈巍按父親的意願到了審計局,卻沒有想像中的開心快樂。

因為愛撿垃圾買書的「毛病」,沈巍受同事排擠,不久後就被單位以精神不好為由辦了病退。

這才有了他備受議論的「流浪人生」。

看到他的經歷,不禁想到台灣漫畫家蔡志忠說過的一句話:

「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只是90%被大人教壞了。」

如果身為父母,發現孩子有某一個方面的天賦或愛好,願意給機會或時間讓孩子好好發展。

或許孩子的結局會比後來的精彩百倍、千倍、萬倍。

只可惜,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懂得站在孩子的角度,而是自以為是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式,限制孩子的發展,剝奪孩子更多的可能。

硬扯住孩子的風箏線

就不能怪他怎麼也飛不遠

心理諮詢師吳在天接觸過大量的親子教育問題後,得出一個結論:

「孩子會為了成全父母而放棄成長,孩子也會為了成長,把動力扭曲成問題。」

父母以「為你好」的說辭,一味要求孩子放棄「無用的愛好」,強勢、固執地認為自己「吃過的鹽比孩子吃過的米還多」,聽自己的話鐵定沒錯。

可孩子最後怎樣呢?

遠房親戚家的小孩,一直對模型、汽車很感興趣,動手能力也強,別人花半天都搞不定的樂高,他半個小時就組裝成功。

課餘時間,別人瘋狂刷題,他總是找來各種易拉罐、硬紙板搭建腦海里的汽車模型。

剛開始成績還好,所以家人沒怎麼反對。

但一到初三,學習開始緊張,他偏科現象嚴重,爸爸明令禁止:不准玩模型,好好備考。

可中考沒考好,他想去職校專門學建模,而爸爸還是花高價送他上高中,要他考大學。

高中三年,他雖然也試過參加學校社團,和志同道合的同學搞模型。

但父母的控制和監管、超負荷的學習壓力,一點點消磨他的熱情和動力,成績一直全班墊底。

後來考大學,他落榜了,分數隻夠得到大專職校。

可那時他已經沒有繼續學建模的動力,不願上學,也不想出家門,成天渾渾噩噩,沉迷網路遊戲。

雖說父母愛孩子的心毋庸置疑,但忽視孩子的需求,逼孩子做不感興趣的事,很難真正成就孩子。

正如俞敏洪老師說的:

「如果孩子的生命里只有學習、考試,哪怕考到北大、清華都沒有用。」

同樣的,如果孩子的人生里只有父母的期待、要求和標準,哪怕他有一天實現了父母設計好的路,他也很難活得自在快活。

不是所有「正確」的路,都適合每一個孩子。

也不是每一款鞋子,穿在孩子腳上都合腳。

錯手掐滅了孩子的熱情,埋沒他的天賦,孩子容易茫然失措,無一例外註定走向平庸。

讓孩子天賦自由

是父母最高級的愛

著名人類潛能開發專家肯·羅賓遜一直強調:

「找到自己的天賦,了解自己能做什麼,我到底是誰至關重要。」

因此在著作《讓天賦自由》中,他舉了無數例子,呼籲父母一定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天賦,發展孩子的天賦,讓孩子真正實現屬於自我的價值。

書中,有一個真實故事特別打動人。

在瑞典長大的艾娃,14歲那年第一次接觸撞球,聽到撞球互相撞擊發出的聲響,她瞬間被迷住了。

那一天,她眼裡只有撞球,一直全神貫注觀察著球手,試圖從別人身上探尋到撞球的魅力。

看到其中一個高手不停進球,一路得分,她意識到撞球的布局很重要,心裡暗暗燃起了把撞球作為自己生活的念頭。

好在父母特別支持她,允許她每天花6~10個小時泡在當地的撞球室里,而她,也在撞球撞擊聲中寫完一天的作業,然後練習。

就這樣,僅僅兩年,16歲的艾娃就憑藉過人的球技拿下瑞典撞球冠軍,第二年,贏下了第一個歐洲女子冠軍。

之後的好長一段時間,沒有人能取代她世界第一的位置。

其實,孩子優不優秀,不在他考了多少分,刷了多少題,更重要是,他的天賦有沒有發揮出來,潛能有沒有挖掘到極致。

讓孩子的天賦自由,事實上就是給他一個走得更遠、更高的可能。

身為父母,意識到這一點後,究竟要怎麼做呢?

「天賦教育」專家王佳玫的建議:14歲前要順強補弱,14歲以後要揚長避短。

1、孩子14歲前,多體驗,收穫更多成就感。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大腦的可塑性沒有年幼時的強,也不可逆。

這時父母要儘可能讓孩子嘗試不同的東西,找到他的天賦優勢,引導孩子發展,體驗成功。

同時,相對比較弱的方面,「以強帶弱」,利用孩子擅長的方式,提升他某些能力的不足。

2、孩子14歲後,重在培養「他能的」,提升競爭力。

由於這個階段,孩子的價值觀、自我認同感已有雛形,父母需要給予他足夠的尊重,培養「他能的」,讓他對未來有更清晰的定位。

與此同時,這也是培養孩子未來的競爭力。

教育沒辦法面面俱到,那就重在發展孩子的優勢,給他不斷提升的空間和可能。

只有充分喚醒孩子的內在潛能,孩子才能生出自信,擁有深層快樂的能力,一步一步走向人生巔峰。

作為過來人,相信我們也有過很多「遺憾」的時刻。

一方面是為自己曾經擁有的才能無法發揮而惋惜,一方面是錯過孩子的天賦而痛心。

但不管怎樣,父母的改變和孩子的成長,什麼時候都不晚。

最後,想借用國外一位校長寫的書信,和廣大父母共勉:

「你們孩子的考試即將開始了。

我知道你們為孩子能否表現好而感到非常焦慮。

但是,請記住,在這些參加考試的學生當中,

會有一個藝術家,ta並不需要太懂數學。

會有一個企業家,ta無需在意歷史和英語文學。

會有一個音樂家,ta的化學成績無關緊要。

會有一個運動員,ta的身體素質要比物理成績重要得多。

如果你的孩子考了高分,那麼太棒了!

但是如果ta沒有,請不要拿走ta的自信和尊嚴。

告訴他們沒關係的,那只是一門考試!它們終將被生命中更重大的事情所取代。

告訴他們,不管他們考了多少分,你愛他們並且不會以此來判斷他們。

請務必這麼做,並且當你這麼做的時候,你會看到你的孩子征服世界。

一門考試或者一個低分不會帶走他們的夢想和天賦。

並且,請不要認為醫生和工程師是這個世界上唯一幸福的人。」

世界上沒有無用的孩子,只有跑錯賽道的天才。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和熱愛,只有父母看見,用心接納和支持,鼓勵他發展,他才有可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作者:哎呀媽,多平台簽約作者,高校教育心理學教師,願用自己的心和筆,開啟孩子們的心靈世界。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萬父母關注的育兒平台,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地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