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與植物人有何區別?意識與複雜性的新研究給你答案

人工智能學家 發佈 2022-11-30T09:28:00.824192+00:00

11月3日,自然子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發表的論文「The complexity of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通過動力學和複雜度,對比健康人和意識障礙患者腦活動的時序和空間核磁,發現了意識相關動力學的獨特特徵,並為已有的數種意識理論提供了佐證。

來源:Mindverse Research ,作者郭瑞東

相比無意識的時間,當你有意識時,你會有怎樣的直觀感受?是覺得更加不可預測,還是能夠用相距更長的事件進行描述?如果將有意識時的大腦活動記錄下來,並找出與無意識時大腦活動的區別,就能夠佐證某些對意識的解釋。


11月3日,自然子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發表的論文「The complexity of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通過動力學和複雜度,對比健康人和意識障礙(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即常說的植物人)患者腦活動的時序和空間核磁,發現了意識相關動力學的獨特特徵,並為已有的數種意識理論提供了佐證。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003-022-04109-x



要想了解一個事物,不妨看看其缺失時會發生什麼。故此,該研究將人分為 4 類狀態,分別是正常(CON)、催眠後靜臥(SED)、陷入植物人狀態(UWS)以及處於最小意識狀態(MCS),並使用磁共振成像記錄並提取其時序腦活動數據。



1)發現:有意識的大腦更複雜


首先基於 TDSM (temporal decay of similarity model)計算不同時間點之間的相似程度。對比不同分組。可以看出,正如預期的那樣,無意識狀態相比於有意識狀態的大腦活動,在短時間內更為相似(圖 1)。這可能表明,當一個主體處於無意識狀態時,他們過去和未來的狀態更可預測地類似於現在的狀態,這可能表明在短期連通性狀態重構過程中更為遲緩,也可能意味著無意識者的大腦狀態在長期上更為相似。

圖1 :TDSM 模型中的元矩陣相似性可預測不同程度的清醒(有意識)水平



接下來看不同時間點之間的相關性,發現無意識狀態下,大腦不同狀態間改變的程度更大(圖 2c),變化的標準差更大(圖 2d)。這意味著相比無意識,有意識者大腦的變化更緩,內部更為一致,網絡配置的變化更加穩定,與之對應的,是時間序列的複雜度(即熵)更高(圖 2e)。


圖2:臨近網絡轉換的描述和分析,對比四種狀態下,大腦活動元矩陣變化的均值,方差以及信息熵。



之前關注的是近距離的大腦活動,接下來看時間差距更大的狀態間大腦活動的關係,這裡考察的是不同狀態差異之間的可壓縮性(compressibility),如果一個數據更難被壓縮,說明其中的有效信息更多。對比不同狀態下,大腦活動遠端的可壓縮性,可以發現清醒,睡眠及最小意識狀態時的大腦活動再這一指標上依次降低,而無意識組的下降更加明顯。這意味著無意識者的大腦活動,從較長的時間尺度(30s)來看,是更可預測的,這一發現,也與之前的發現(圖 2e)能對應。


圖3:對比不同狀態下遠距離大腦活動的可壓縮性



之後比較不同狀態下,各個腦區的功能動態。可以發現,不論是皮層,皮層下還是腦幹,無意識狀態下的大腦活動複雜性都在下降(圖 4),這支持了腦幹在意識活動中也發揮作用這一觀點,與之前的預期(即由於腦幹沒有參與高級認知,故與意識無關)不符合,對此可能的解釋是腦幹在意識活動中提供了反饋。


圖4:不同狀態下腦的功能-結構動態複雜度對比





2)討論


西雅圖艾倫腦科學研究所的首席科學家兼所長克里斯多福·科赫(Christof Koch)提出了整合資訊理論(IIT),該理論被認為是意識活動的多種解釋中,較有希望的一種。該理論把意識看作系統藉以「改變」自身的因果效力(causal power)。科赫說意識是「系統被自身過去的狀態影響,並影響自身未來狀態的能力。一個系統的因果作用力越強,它就越具有意識」。


通過對比缺少意識的異常狀態和正常狀態的區別,該研究的結論支持了 IIT 理論,即意識活動會讓大腦的活動變得更為複雜,更難以預測。在短時間內的變化,也會更平滑。通過這一研究,從方法論上,指出了複雜性科學,可用來量化意識存在的程度,這種交叉研究可以促進了解意識的本質。而從實際的應用潛力來看,未來也許可以通過核磁,判斷處於植物人狀態的患者是否更有可能醒來,或者處於輔助判定是否處於最小意識狀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