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治療——差別強化法

口袋心理學小課堂 發佈 2022-11-30T18:24:59.864845+00:00

行為主義是現代心理學主要流派之一,對西方心理學有著巨大的影響,被稱為西方心理學的第一勢力。行為主義研究早在20世紀初弗洛伊德進行心理分析研究時就已開始,但直接根植於行為主義的行為治療卻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這一期間發展起來的。

行為主義是現代心理學主要流派之一,對西方心理學有著巨大的影響,被稱為西方心理學的第一勢力。行為主義研究早在20世紀初弗洛伊德進行心理分析研究時就已開始,但直接根植於行為主義的行為治療卻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這一期間發展起來的。由於行為治療本身具有獨特的理論見解和特殊的治療方法,所以它在較短時間內就成為可供臨床應用的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之一。

前面我們介紹了

行為治療——衝擊療法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

差別強化法

差別強化法屬於操作條件治療法的一種,是以「操作條件作用」原理為依據的。行為治療——操作條件作用原理一個行為發生後,由緊隨其出現的直接結果來決定加強或減弱該行為再發生的可能性。如果結果得到的是獎勵等正性強化,該行為就可能在將來再次出現;若結果得到的是懲罰等負性強化,則會減弱該行為再次出現的可能。大量研究表明,操作條件治療法對於建立良性行為或消除不適應行為有著很好的效果。這些方法不僅被用來矯正那些明顯的適應不良行為,也普遍適用於兒童的行為塑造和人類行為規範的建設。

對於任何屬於操作條件治療的方法,我們都必須要對強化和懲罰的不同類型作一說明。

強化和懲罰的類型

1、正強化:給予一個好刺激。為了能建立一個適應性的行為模式,運用獎勵的方式,使這種行為模式重複出現,保持下來。獎勵的方式可以是給予對方喜愛的實物、代幣和金錢,也可以是微笑、點頭、稱讚和表揚。

2、負強化:去掉一個壞刺激。為引發所希望的行為模式,運用減少或停止懲罰的方式,使這種行為模式重複出現,保持下來。例如較大點的小孩仍有吸吮手指的習慣,這種行為一出現就受到指責,一旦他不再吸吮手指了,立即停止對他的批評。

3、正懲罰:施加一個壞刺激。當一個不適應的行為發生後,給予懲罰,從而導致這個行為不太可能再次發生。如學生發生侵犯行為時,受到了老師批評這一懲罰,結果這個學生在將來就可能會減少侵犯行為的發生。

4、負懲罰:去掉一個好刺激。這種懲罰比之正懲罰更為常用。當不適當的行為出現時,不再給予原有的獎勵,從而導致該行為在將來不太可能再次發生。如小孩完成作業之後可以讓他看電視劇「西遊記」,沒有完成則不讓他看了。

差別強化法的具體方法

差別強化法亦可稱為陽性強化法。作為一種行為矯正手段,差別強化用以提高正性行為的出現頻率,降低負性行為的發生頻率。只要正性行為出現,便對之進行強化,這樣就可以提高未來正性行為的發生頻率;同時,任何妨礙這種正性行為的負性行為都不會得到強化,因而在未來其發生頻率就會降低。

整個差別強化的過程涉及兩方面問題,即正性行為的強化和負性行為的終止。舉例來說,一個孩子總是表現出對別的孩子的攻擊行為,這時老師就會過來把他帶離並對他進行批評、教育。可是,這個孩子只會乖上一會兒就又去打人。行為學家認為,實際上老師的關注可能是對這個孩子攻擊行為的強化。諮詢師建議老師運用差別強化手段來提高這個孩子友好行為的發生率:當這個孩子和別的同學正常交往時,老師應馬上向他走去表示自己的關注;對於孩子的攻擊行為,老師則在保護其他孩子不受傷害的前提下,將對他的注意程度降到最低點,不要有多的干涉。這樣,這個孩子的好鬥行為受到的關注就遠少於其正常行為。這樣施行後,由於對這個孩子友好行為的強化作用比對他的好鬥行為的強化作用程度更深,相對於攻擊行為來說,他的友好行為開始有所增加。

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使用差別強化時,一定要堅持對治療對象的消極行為不予強化。在治療初期,治療對象的消極行為往往會表現得更為激烈。如上例中的孩子,在老師對之不予關注時,可能會以更激烈的為吸引老師的注意,此時,老師一定要堅持對其不加強化,若稍有動搖,這種關注就會變成一種對孩子攻擊行為的正性強化而使其不良行為更加不宜消除。

有效實施差別強化需要幾個步驟:

1、明確治療目標。要對積極行為和消極行為進行明確的行為學定義,定義必須是客觀而明確的具體描述。如「發脾氣」這樣的定義可能就不是很清楚,行為學定義應為「大哭並躺在地板上踢地板,或者使勁把物品摔向地板」等對具體行為的描述。這樣便於不同的人在記錄行為的頻率和程度時,有統一的依據。

2、確定強化刺激。對於不同的人,強化刺激亦會有所不同,因此必須確定一個適合患者的強化刺激。一種辦法就是採用目前維持其消極行為的強化刺激,因為我們已經知道這種刺激是有效的,如前面所舉例中老師的關注,只不過使用老師的關注來強化那個孩子的正常交往活動。此外,還可以去觀察、測試患者或向了解患者的其他人詢問,來確定治療中所採用的強化刺激。

3、實施強化。一方面要對積極行為進行即時的、不斷的強化,同時要力圖消除對消極行為的強化作用。要注意對積極行為的強化——如獎勵、關注等,必須是即時的、不拖延的,否則會削弱差別強化的效果。同時,積極行為每一次出現時,都必須加以強化,尤其是在治療初期,這種連續的強化可以大大提高對積極行為的強化效果。而當積極行為持續出現,消極行為大大減少時,就要改為間歇強化,以維持積極行為,使之難以消退。

4、泛化計劃。泛化是指目標行為應該也出現在實驗環境之外的所有相關刺激情境中,否則,治療就不算是完全有效的。這一點十分重要。如前面例子中的孩子經差別強化後,若當老師不在現場時,仍會出現攻擊行為,就說明治療是不徹底的。因此,要將泛化納入差別強化的計劃中,要有儘可能多的個體和在儘可能多的相關環境中,對目標行為加以差別強化。

典型治療案例——神經性厭食

某女,18歲,中學生。因怕肥胖而平時極力壓縮飲食,以至近1~2月來飲食量逐漸減少,直至拒絕飲食,人變得非常消瘦,出現衰弱狀態,看見食品就厭惡反胃,不想進食。體格檢查除全身消瘦外,無異常。診斷為神經性厭食。經與家人詳細交談,知病人比較戀家,怕與父母分離,並且喜愛手風琴,雖病致無力,有時仍撫弄彈奏自娛。於是與其家人共同設法,準備採用行為療法中差別強化法來進行治療。

具體方法是:將她收入院治療,但規定其父母不來探視,亦不准帶手風琴來醫院,除非得到醫生的通知。病人入院後只靠輸液維持,仍拒進食,入院後3天,她非常想家,想見父母,但醫生不允許。後來在交談中醫生告訴她,如果你每餐能吃一小碗飯,兩天後,就通知你父母來看你,在此情況下,她勉強每餐吃了一小碗,於是通知其父母來看她一次。後來她又要求把手風琴取來醫院,但醫生要求的條件是每餐如果能增加一碗飯,就可以彈奏手風琴1小時,如果每日3餐,每餐都能吃兩小碗飯,就可以允許請假回家半天,為了達到彈奏手風琴及回家看望的目的,她都逐步地達到了要求的飲食量,通過兩月余的治療,她的神經性厭食終於通過差別強化法得以治癒。

接下來我們來說一說塑造法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關注、評論、點讚和轉發,謝謝大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