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方有約,北京香山論壇見

觀察者網 發佈 2022-12-01T05:14:13.431903+00:00

第十屆北京香山論壇推遲三年,明年舉辦的可能性極高。會議以「推進全球安全倡議,共同維護和平發展」為主題,邀請來自14個國家和1個國際組織的42名專家學者參會。

【文/觀察者網 王慧 編輯/馮雪】創立於2006年的北京香山論壇至今已成功舉辦九屆,成為亞太地區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高端安全和防務對話平台。第十屆北京香山論壇推遲三年,明年舉辦的可能性極高。2020年以來的第三次北京香山論壇年度專家視頻會將於12月1日至2日在北京舉行。

會議以「推進全球安全倡議,共同維護和平發展」為主題,邀請來自14個國家和1個國際組織的42名專家學者參會(會議議程見文末)。

今年的專家視頻會有哪些值得關注的議題和亮點?中外方的嘉賓在參與人數和陣容上,和往年有哪些不同?

作為「一軌半」交流平台,北京香山論壇有哪些優勢?對世界了解中國,尤其是了解中國軍隊有哪些特殊的作用?北京香山論壇和歐洲的慕尼黑安全會議、新加坡的香格里拉對話會相比,有哪些異同?

針對上述問題,觀察者網對話北京香山論壇秘書處副主任、軍事科學院研究員趙小卓大校。

以下為採訪實錄:

觀察者網:作為北京香山論壇秘書處副主任,能否請您介紹下目前的籌備情況?今年中外方嘉賓在參與人數和陣容上,和往年有哪些不同?

趙小卓:2022年北京香山論壇專家視頻會舉行在即。目前,我們邀請到了來自中國、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新加坡、越南、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印度、德國、澳大利亞、以色列、土耳其等14個國家和1個國際組織(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42名專家學者參會。其中,外方24人,中方18人。

北京香山論壇是以亞太安全為主的國際安全論壇,可以說是「聚焦亞太、放眼全球」。因此,我們邀請專家時也是以亞太地區為主,兼顧其他地區。

受邀參會的嘉賓,一些是學者,一些是前政要。比如說,外方參會者當中有: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戰略研究名譽教授休·懷特;退役海軍中將、印度基金會理事、馬諾哈爾·帕里卡爾國防分析研究所執行委員會成員謝卡爾·辛哈;韓國國防大學校長,國家安全事務研究所所長鄭海日少將等。

中方18位專家學者也非常有代表性,大致一半來自地方,包括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國國際戰略學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一半來自軍隊,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等。

本次會議主要圍繞6個議題進行研討,分為6節,每節1個半小時。每節有1位主持人,4位外方發言人,2位中方發言人。

從左到右依次為:格雷厄姆·艾利森、休·懷特、謝卡爾·辛哈、鄭海日

觀察者網:本次會議的主題為「推進全球安全倡議,共同維護和平發展」,在當前的形勢和背景下,為什麼選擇這個主題?

趙小卓:與前幾年相比,國際社會普遍感到,這幾年的國際安全環境變差了。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說,歐洲一直被認為是比較和平穩定的,前些年歐洲一體化發展非常快,有些人甚至認為,歐洲一體化代表了未來人類發展的方向。但今年俄烏衝突爆發,其持續時間之長、傷亡之大,完全顛覆了人們過去對歐洲安全的認知。

大國關係是影響國際穩定的重要因素。二戰是大國關係破裂之後導致的世界大戰,冷戰主要是美蘇之間的對抗,冷戰結束以來國際安全形勢比較好,主要是因為大國關係的主基調從對抗轉向合作。但這幾年,大國的合作少了,對抗多了,再加上新冠疫情持續、氣候變化等等,這些都是導致國際安全環境變差的原因。

現在大家都知道國際安全「生病了」,但開出的「藥方」是不一樣的,其中兩個主要「藥方」一個來自中國,一個來自美國。

美國的「藥方」冷戰思維非常重,總結來說有三點:第一,公開提出戰略競爭對手,促使事態朝對抗方向走;第二,放大軍事手段、加強軍事部署和軍事活動。美國的「戰略工具箱」里有很多東西,但最有效、最立竿見影的就是軍隊,美國應對很多國際安全問題都是出動軍隊,因此美國總統一有什麼事兒就先問航母在哪裡;第三,加強聯盟體系,搞小集團、小圈子對抗其他國家。

美國總統拜登和國務卿布林肯

如果說美國方案的關鍵詞是「競爭」「對抗」的話,中國方案的關鍵詞是「合作」「共贏」,集中體現在習近平主席今年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上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這被認為是破解國際安全困境的「中國方案」。全球安全倡議倡導「六個堅持」:

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共同維護世界和平和安全;堅持尊重各國主權、領土完整,不干涉別國內政,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的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堅持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摒棄冷戰思維,反對單邊主義,不搞集團政治和陣營對抗;堅持重視各國合理安全關切,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則,構建均衡、有效、可持續的安全架構,反對把本國安全建立在他國不安全的基礎之上;堅持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分歧和爭端,支持一切有利於和平解決危機的努力,不能搞雙重標準,反對濫用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堅持統籌維護傳統領域和非傳統領域安全,共同應對地區爭端和恐怖主義、氣候變化、網絡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性問題。

我們認為,中國的理念和做法符合世界各國利益,因此,將這次專家視頻會的主題定為「推進全球安全倡議,共同維護和平發展」。通過這種方式,在弘揚中國理念和主張的同時,也和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交流討論,目標是共同維護和平發展。

觀察者網:我注意到了主題當中有兩個特別重要的關鍵詞:安全、和平,您覺得當下以及未來一段時間,世界安全嗎?和平嗎?

趙小卓:我認為,現在很難說安全或和平。就像我們剛才說的,世界範圍內,大家普遍感覺最近幾年國際安全環境朝惡化的方向走。

冷戰結束以來的30年,是全球整體發展最快的一段時間。這30年世界相對比較穩定,大家的滿意度和獲得感都比較強。雖然各個國家、生活在地球不同地區的人們感受不一樣,但總體來看,這是一段「黃金時間」。

現在國際安全環境正在變差,我想全世界的人們都不願意看到。所以這個時候討論安全理念、安全方案很有必要。

觀察者網:在主題之下本次論壇還設置了6個議題,這些議題的選擇又有哪些考量?

趙小卓:如果說主題偏重理念、偏重宏觀的話,議題就很實,緊扣國際安全現實。第一個議題是「亞太安全穩定與和平發展」。從和平穩定和繁榮發展來看,全球範圍內,亞太一直是最好的。但現在大家開始擔心,如果中美關係惡化下去,亞太地區能一直保持和平穩定嗎?在美國「脫鉤」斷供,把科技合作作為武器來打壓別國的情況下,亞太還能繁榮發展嗎?

第二個議題是「地區衝突對全球安全的衝擊」。在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各地區之間的聯動性很強,一個地區出現問題,別的國家和地區立即就會受到影響。例如這次俄烏衝突之後,出現了糧食危機、難民危機以及能源危機。因此該議題會討論,在「地球村」的背景下,地區衝突爆發時,如何減少或緩解衝突對全球安全的衝擊。

第三個議題是「戰爭形態的變與不變」。戰爭形態一直在變,這一議題會結合近幾年的地區衝突或戰爭,討論戰爭形態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各國安全來說意味著什麼。

當地時間2022年7月4日,烏克蘭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地區,俄烏衝突持續,波及農民田地。

第四個議題是「大國自身利益謀求與全球安全責任擔當」。國際關係的穩定,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大國關係的穩定。而大國也是自身的利益,需要維護正當的主權安全、生存發展等國家利益。但是有些大國力量強大後,往往維護霸權利益,這就會侵蝕到其他國家的利益,破壞國際和平穩定。所以大國需要有擔當,在維護自身利益時需要有邊界。

第五個議題是「地緣政治格局變化與發展中國家利益維護」。大國戰略博弈時特別容易對中小國家造成傷害。這一議題就是討論在大國戰略競爭的過程中,如何維護中小國家的利益。

第六個議題是「全球化條件下共享科技發展紅利」。以美國為主的一些國家,把科技合作、科技創新作為戰略工具,用「脫鉤」、斷供來打壓其他國家。這是一種損人不利己的行為,這種行為合不合理,也需要討論。

觀察者網:北京香山論壇一開始的定位是國際防務智庫和學者間的「二軌」交流平台,後來升級為了「一軌半」。能否介紹一下什麼是「一軌半」,這樣一個交流平台能夠發揮怎樣的積極作用?

趙小卓:國際交流大概分三種:「一軌」是純官方交流,參加會議的都是高級官員,他們代表的往往是國家、機構或軍隊。所以「一軌」交流非常正式,更多的時候是宣示各自的政策主張。這種情況下相互交流比較少,容易出現各說各話的現象。

「二軌」是專家學者、退休官員之間的交流。他們代表的是個人,更多的是談到自己的一些認知和觀點。「二軌」交流的優點是,對話往往比較熱烈,沒有很多禁忌和顧慮。但問題在於,交流者距離最終決策相對較遠,很多問題最終還是要靠官方機構來解決。

「一軌半」是官學同台,儘可能保留「一軌」、「二軌」兩種交流形式的優點。例如,會場上主講的可能是一名官員,他會宣示政策主張,台下有很多學者進行提問,對官員的發言進行挑戰。

「一軌半」比較受歡迎的原因是:第一,官員宣示政策主張不是講完就完了,要接受專家學者的質疑和挑戰;第二,學者和官員在交流時更放得開,不同學者討論角度也可能完全不同,會讓現場氣氛更熱烈,避免了一軌交流中看起來很有秩序,但相互間交流較少的問題;第三,通過交流,官學雙方都會有新的感受,例如,官員受到挑戰後會促使其從新的角度考慮問題,而學者則不僅了解官員的主張,而且了解背後的邏輯,會拉近雙方的距離。

第九屆北京香山論壇開幕式及全體會議

觀察者網:世界上有很多國際安全論壇,歐洲有慕尼黑安全會議,亞太有新加坡的香格里拉對話會。北京香山論壇常被西方輿論認為是中國的「香格里拉對話會」,對這種觀點您怎麼看,北京香山論壇和上述論壇相比有哪些異同?

趙小卓:我不同意西方輿論的這種說法。香格里拉對話會和北京香山論壇雖然都是國際安全論壇,但不能簡單地貼標籤。

世界上有不少國際安全論壇,每個論壇都會有自己的理念,議程設置和人員邀請一定會體現主辦方的理念和安全議程。

慕尼黑安全會議創立最早,由德國人打造,參與者主要是美國、加拿大和歐洲國家,主要討論的是跨大西洋安全問題,穿插的理念是以歐洲為主的西方理念。

香格里拉對話會在新加坡舉行,是由英國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和新加坡國防部共同舉辦的年度論壇,是新加坡和英國人搭台、美國唱戲,穿插其中的理念是美英理念。

而北京香山論壇傳遞的是中國理念和主張,穿插的是中國元素。這一論壇與其他論壇相比至少有兩點不同之處:

第一,北京香山論壇是發展中國家發聲的重要平台。發展中國家或者說廣大中小國家,是國際社會的大多數,但往往是沉默的大多數,他們幾乎沒有機會在重大國際場合真正發出自己的聲音。我們可以看到,在香格里拉對話會上,發聲的主要是美國等西方國家,慕尼黑國際安全會議更是這樣。但是在北京香山論壇上,發聲較多的都是發展中國家的國防部長。所以北京香山論壇是中國給發展中國家提供的舞台,讓他們成為主角,表達自己的安全關切。

第二,北京香山論壇是國際爭端方同場交流的重要場所,多多少少起到了勸和促談的作用。這與中國在很多國際爭端中的角色有關,中國常常是國際爭端中的中立者,往往跟爭端雙方都有較好的關係。

比如說,在第八屆香山論壇上,時任韓國國防部次官(副部長)徐柱錫與朝鮮人民武力省副相金炯龍在茶歇處會面,兩人握手、寒暄。很多記者都記錄下了這一幕。這兩人在國際舞台上各有各的圈子,很難走到一起,而北京香山論壇讓他們有了交集。之前伊朗和以色列的代表也曾在北京香山論壇碰過面,以色列代表告訴我,「我參加了無數的國際安全論壇,從來沒有碰到過伊朗代表,在你們這裡碰到了」。

徐柱錫(左)和金炯龍親切握手 圖源:韓國防部

觀察者網:受疫情影響,第十屆北京香山論壇又一次推遲舉辦了,對於第十屆北京香山論壇的舉辦,主辦機構有哪些期待?

趙小卓:2018年的第八屆和2019年的第九屆北京香山論壇都舉辦得非常成功。本來以為2020年能舉辦第十屆,但沒想到突如其來的疫情把計劃打斷了,而且一打斷就是3年。

今年還是繼續召開專家視頻會。我們對明年舉辦的第十屆北京香山論壇非常期待,在中國,「十」是個比較重要的數字,逢十要辦得更隆重一些。我們期待明年疫情形勢會變好,有機會把各國的防務高官、專家學者都請到北京來,進行面對面交流。

我們將在辦會形式、內容上有更多創新,讓第十屆北京香山論壇真正成為北京香山論壇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觀察者網:今年6月因疫情停擺兩年的香格里拉對話會恢復線下舉行,您也到現場參加了。您認為線下參會和線上參會在效果上有什麼區別?

趙小卓:我認為有很大區別,就像打電話和面對面聊天的區別一樣。如果你昨天剛跟一個朋友見過,那打電話和見面沒太大區別,但如果你們已經5年沒見面了,那兩者的區別相比還是很大的。

面對面交流時,你可以看到對方的音容笑貌和肢體語言,傳遞出更多信息。而且大家也不止會在開會時打交道,會後吃飯甚至散步時碰到也可以溝通交流。

如果把線下交流比作正餐的話,線上互動就是零食,線上只能是作為線下的一個補充。

我甚至覺得,近幾年中美關係變差和疫情都有關係。雙方缺乏交流很容易把負面的東西放大,如果中美各層級、各領域人士像前幾年一樣保持比較高頻率面對面交流的話,會有很大的緩衝。

11月22日,正在柬埔寨出席第9屆東協防長擴大會議的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魏鳳和應約與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舉行會談

觀察者網:今年香會期間,中美防長舉行了面對面雙邊會談。11月22日,在柬埔寨第9屆東協防長擴大會議上,兩人又進行了今年以來第二次會面。有觀點認為中美仍在各說各話,有觀點認為對話「富有成效」,您怎麼看?您認為這次對話的重點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趙小卓:今年6月在「香會」期間,中美防長談了一個小時,11月22日東協防長擴大會議時,兩人談了一個半小時,時間上拉長了一些。

中美防長今年兩次會談之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G20期間的中美元首會晤。在中美元首會晤之前,中美關係有很大不確定性,會晤之後,雙方達成了危機管控、加強交流等一些共識。因此,中美防長11月22日的會談更深入,也涉及到更多實質性的內容。

對這一次會談,有人認為是「各說各話」,有人認為「富有成效」,這兩個說法其實也不矛盾。

「各說各話」是指雙方立場有明顯分歧,各自闡述自身安全關切,這是很正常的。「富有成效」是指雙方坦誠對話交流,觸及到了實質性問題。如果雙方有解決問題的意願,哪怕是表達一些解決問題的意向,也是有收穫的。

觀察者網:北京香山論壇是由中國軍方舉辦的國際安全論壇,在世界了解中國,尤其是了解中國軍隊方面有哪些特殊作用?

趙小卓:國際社會了解中國軍隊大多是從「硬實力」方面,比如訓練演習場面、在台海南海執勤、閱兵時的武器裝備等等,展現出解放軍的雄壯、威武、堅毅。北京香山論壇更多是中國軍隊「軟實力」的載體,也是世界了解中國軍隊的一個窗口。

這次參會的18位中方學者中,有9位是現役軍人,他們更多闡釋中國政策、中國理念背後的邏輯,起到的是增信釋疑的作用。「軟實力」與「硬實力」相輔相成,完整呈現中國人民解放軍「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和平之師」的形象。

(張菁娟、房佶宜、羅照晴、劉思維對本文亦有貢獻)

附會議議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