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玉泉山:觀音遇騙丟鐵塔,關公顯聖淚化珠,情長意重並蒂蓮

路之意 發佈 2022-12-01T05:31:58.750655+00:00

湖北省當陽長坂坡西邊,大約三十里的地方,有一座山像一條翻撲的大船,橫臥在群山之中。有一天,一個大商人駕著一條大木船,滿載著金銀財寶和五穀雜糧,正走到這個地方,突然間雷轟火閃,烏天黑地,狂風大作,巨浪滔天。

湖北省當陽長坂坡西邊,大約三十里的地方,有一座山像一條翻撲的大船,橫臥在群山之中。這就是有名的「三楚名山」覆船山,又名玉泉山。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這塊地方是一片汪洋大海。有一天,一個大商人駕著一條大木船,滿載著金銀財寶和五穀雜糧,正走到這個地方,突然間雷轟火閃,烏天黑地,狂風大作,巨浪滔天。大木船被打翻了。

又過了很久很久,大海變成了陸地,翻撲在海底的木船就漸漸地變成了這座覆船山。

覆船山下有號稱「天下四絕」的著名寺院玉泉寺。寺區有古樸雄偉的大雄寶殿,有馳名中外的棱金鐵塔,有世間稀有的並蒂蓮,有漱玉噴珠的珍珠泉……

玉泉寺歷史悠久,風景秀麗,傳說著許多優美的民間故事。

在覆船山東麓天王殿山門外,矗立著一座高七丈、十三層、重十萬六干六百多斤的棱金鐵塔,又名「如來舍利塔」。這盔鐵塔由塔座、塔身和塔頂三部分構成。在塔座的隅角鑄有八尊獨臂金剛,塔身每層都有平座莉腰檐,平座之上開有窗門,分別嵌入一組佛像,鑄藝工細,造型精美。

傳說,這座鐵塔是在平江府(蘇州)鑄造的。因為長江三映有一條蛟龍,經常興風作浪,危害長江中、下游的人畜田莊。為了鎮妖壓邪,才計議把這座鐵塔搬到宜昌,放到三峽出口南津關附近的曉溪塔。

可是,路隔千里,這龐然大物怎麼搬運呢?

這件事被南海觀音大土曉得了。一天晚上,月亮出了丈播多高,大地靜下來了。觀音大士悄悄地來到平江府,用傘把子把鐵塔一擁,扛在肩上就飛升而去了。

在月光的映照下,萬里長江像一根銀色的彩練。觀音大士就把這條彩練當做路標,溯江而上。他二更出發,三更到了廬山,在五老峰上歇了一會,站在蜂上望,看得見武漢三鎮的點點燈火。他又以燈火為目標,大步流星,四更天來到白雲黃鶴這個地方。白雲黃鶴離宜昌南津關還有八百里路程,觀音大士預定在五更以前,趕到曉溪塔將鐵塔安頓停當,為了加快步伐;觀音大土又乘坐黃鶴樓上的白雲,飄然而去。

再說離曉溪塔還有百把里的玉泉山下,左有一條青龍嶺,右有一條白虎山,青龍和白虎經常鬥毆興災,危害百姓。住在珍珠泉附近的一位白鬍子土地公公,得知觀音大土要從玉泉山經過,就想了個法子來哄騙觀音,讓他把鐵塔放在玉泉山作鎮山之寶。

觀音大士扛著鐵塔,騰雲駕霧,走得正緊,突然聽見凡間「喔——喔——喔——」幾聲雞叫。糟糕!觀音大吃一驚。心裡想:天要亮了,我還沒有到曉溪塔,如果讓凡人看見了,那就不好了。他低頭向下一看,原來是當陽玉泉寺,覺得這地方山青水秀,是個好地方,就按落雲頭,在廟前站定,慌慌張張把塔一放,忙亂之中,把塔也給豎歪了一點(至今塔尖還是偏的)。過了一會兒,觀音大土看看天色,到處一片漆黑,心裡覺得奇怪:怎麼這地方天不亮公雞就叫了起來呢?正在納悶,土地公公拄著拐杖來到了他的面前。觀音大土這時候才發覺他受了土地公公的騙,心中氣憤不過,舉手打了土地公公一嘴巴。

這一巴掌不大緊,卻把土地公公的嘴巴打歪了。(所以至今珍珠泉附近的那座土地廟裡的泥塑老公公還整著嘴發悶氣呢! )土地公公挨了打,心裡很不服氣,等觀音大土走了之後,他索性掄起拐棍「桌球」幾下,把塔座隅角的八大金剛的膀子都打斷了一隻,成了獨臂。

就這樣,鐵塔在玉泉安了家,而宜昌曉溪塔至今仍是空有其名。

其實,玉泉塔一不是在平江府鑄造的,二不是觀音大士用傘把扛來的,而是北宋仁宗嘉裕六年(公元1061年),民間匠人用十萬斤生鐵就地鑄造的。

這樣高、這樣重的鐵塔究竟是怎樣鑄造和豎起來的呢?這裡又有一段有趣的傳說。

有一天,領工師傅正拿著鐵塔的設計圖樣發愁,左思右想,怎麼也想不出來好辦法。愁得雙手摸圖紙,兩眼望青天。突然,從玉泉山頂升起一最白雲,白雲飄到領工面前,變成了一個銀須白髮的老人。領工一眼認出這是匠人的先師魯班,連忙下跪拜禮,向先師請教。白髮老翁接過鐵塔的設計圖樣看了看,微笑著點了點頭。領工師傅知道先師有了辦法,連忙把老人攙進屋裡,設宴款待,工匠們將酒肉飯菜擺了滿滿一桌,拜請先師坐了上席,又回身進到廚房泡茶,等泡了茶出來一看,人不見了。只見桌子上一碗飯堆得滿滿的,正中插著一支筷子,筷子的頂端倒撲著一個酒杯。工匠們見了這個情景,個個驚疑不解。

領工師傅把飯扒開,發現那支筷子被分成了十三截,才悟出這裡面的奧妙來:原來這十三節斷筷好比十三層塔身,酒杯好比是塔頂,滿碗的飯好比是土。

領工師傅拍案叫絕:「有了,有了!這個辦法好!」工匠們照著這個辦法,將塔身分成十三節鑄造,然後在塔基放第一層。用土壅平;再安放第二層,再壅土放第三層……就這樣用「土堆法」逐層往上,接到頂端,最後扒掉黃土,鐵塔就拔地而起了。

以後,每當天氣晴朗的時候,塔頂就有幾絲白雲繚繞。人們說,這就是白髮魯班的銀須在風中飄動。也有人說,這是觀音大士從黃鶴樓上帶來的一片白雲。

每到盛夏時節,當陽玉泉寺就會迎來一件喜事:寺內大雄寶殿前,兩口蓮花池裡的蓮花競相綻放,這些外表普通的蓮花,竟能一層層剝下逾千瓣花瓣,且花心並蒂,引得遊客嘖嘖稱奇。

荷花,素來被人稱為「花中君子」。她嬌艷、淡雅、潔淨,清香。目前,我國有紅蓮,白蓮,綠荷、古代蓮、白鞋蓮,夜舒荷、重台蓮、並蒂蓮等二十多種,其中又以並蒂蓮為最奇、最秀、最富有詩情畫意。並蒂蓮本是在一支蒂蓮上並列開出兩朵花,玉泉寺的並蒂蓮卻是一蒂一花,在花瓣里並列著兩個花心;而且這兩個花心被大約一千枚花瓣呈螺旋狀緊緊環,抱著,所以玉泉並蒂蓮又稱「千瓣蓮」。這種並蒂蓮每朵花有一斤多重,這更是一般蓮花遠遠不及的,所以又叫「重瓣蓮」。

玉泉並蒂蓮是怎樣來的呢?

相傳,古代有一位叫白意的長老,既善長詩畫,又酷愛花草。他領著一班僧徒殿前栽銀杏,殿後栽斑竹,院內栽月桂,院外栽古柳。 百卉千華,四季芬芳,真是一個修身養性的極樂道場。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一種珍貴的並蒂蓮,因為蓮花被視為聖潔的象徵,它和菩提樹、娑欏樹、龍腦香被列為佛教四大聖樹。

為了尋求這一「聖樹」,白意長老南下荊楚湖區,遨遊洞庭流域,故基戴月,覓山尋水,找了七七四十九天,不見蹤影,只得怏怏而回。

白意長老回到他居住的般舟堂內,坐在高台卜壇上休息,因為長途跋涉,打起盹來。朦朧之中,他眼前升騰起一個穿水紅裙子的蓮花仙了,分明聽得她說:「白意長老既是這般真心,請到舟山群島普陀寺去吧,那兒就是我的家。」

白意從夢中驚醒,帶著兩個小僧,星夜啟程,漂洋過海,來到舟山群島普陀寺,果真寺中丹池盛開著芬芳的並蒂蓮。白意和兩個小僧先向普陀寺的方丈拜師學法,然後才從丹池中挖了兩支並蒂蓮,高高興興地趕回來,栽在玉泉寺丹池之中,不久池中開滿了鮮艷的並蒂蓮。不過,當時的並蒂蓮是一蒂兩朵花。

那麼有人要問,為什麼後來又變成了一蒂一花了呢?兩顆心是怎樣並列到一朵花心裡去了呢?這裡又傳說著另一個情長意深的故事。

傳說,玉泉寺附近有一個財主的姑娘叫蓮姑,她最愛穿水紅色的羅裙,長得又十分美麗,所以人們都說,她是蓮花仙子脫生的,她愛上了家裡一個抬轎子的青年轎夫蒂哥,這個轎夫雖然家境清貧,但長得眉清目秀,又十分勤勞善良。兩個雖說話不多,卻情投意合。

那一天,是二月十五,正是玉泉寺一年一度的廟會,蒂哥照例抬著財主老爺去趕廟會。平時,財主的家法是不允許蓮姑輕易下繡樓的,只有廟會這天才能讓她出外遊玩。蓮姑趁她父親進廟燒香拜佛的機會,站在丹池邊觀嘗蓮花,等待蒂哥。蒂哥把老爺抬到廟門口之後,就穿過人流向丹池·這邊走來,二人相見,雙眼閃動情波,談了幾句知心話,蓮姑悄悄地把她早已繡好的綠色香帕贈給蒂哥,作為定情的禮物。

正在這時,財主從廟裡燒香出來,看到這個情景,心中大怒。為了不失大雅,財主按住火氣,回到府中,就將青年轎夫一頓毒打,然後罰他到磨坊推磨,還要把蓮姑許給一個縣官做小老婆。蓮姑死也不肯依從。財主就威脅她說:「你不從父命,我就叫你到廟裡去當尼姑!」蓮姑聽了,掩面而泣,睡了三天三夜,不吃不喝。

一天夜裡,蓮姑打開衣櫃,把所有的衣裙統統拿了出來,一件一件,從小到大,從裡到外,從深色到淺色,順次穿在身上。她悄悄地下樓,打開磨坊,喊醒蒂哥,二人就趁夜色逃跑了。事情被管家發現了,當即令家奴掌燈去追。他們跑到楊岔路口,見後面有人在追,蓮姑想出一計,趕忙將最外面的一件水紅羅裙脫下來甩在路口的另一方,二人轉身向玉泉寺跑,跑到他們相會的丹池岸邊,看看前面已無路可走,蓮姑急得淚如雨下,蒂哥用那條綠色的香帕,一次又一次地給蓮姑揩去淚水。正在這時,寺外人聲嘈雜,燈籠、火把越來越近,他們知道逃不脫了,於是倆人緊緊相抱,一起跳入池中。

說也奇怪,到了第二年的二月十五,正是他們相會贈帕的那一天,水面上就開始出現了點點粉綠色的「荷錢」。三、五日之後,「荷錢」漸漸地舒展開來,比往年綠得更加可愛,就像香帕散發出誘人的清香。荷葉上點點水珠,晶瑩如玉,人們說那就是蓮姑的淚水。五月到了,風和日麗,一支支桃形的蓓蕾就微微地裂開了徘紅的嘴唇。六月以後就開花了,花辯從大到小、從外向里,順次呈螺旋形層層環抱,愈到心部,花片愈小,小到只有黃豆粒那麼一點;而且愈到心部,色彩愈濃,由外瓣的粉紅逐步向深紅過渡,心部轉為胭脂色。每朵花里,並列著兩個美麗的花心,這就是現在世間罕見的玉泉並蒂蓮。

當花蕾開放的時候,最外面的粉紅色的花瓣就自行脫落了。人們說,這脫落的花片就是蓮姑逃生時脫下來甩在岔路口的裙子,這一層又一層的蓮花瓣就是蓮姑身上穿的一件又一件美麗的百摺裙,這花片層層旋轉環抱就是蓮姑和蒂哥緊抱的雙臂,中間兩顆艷麗的花心就是這一對情人的心。

這兩顆赤誠的心,雖然並列在一個花心裡,而且近在咫尺;但是他們千百年來,始終沒能合在一起。所以,玉泉並蒂蓮年年開花只是不長藕,不結蓮。如果我們採摘一朵蓮花秤一秤,足足有一斤多重。人們說這是蓮姑和蒂哥情長意重啊!

後人作詩云:「花開兩姐妹,蒂並一夫妻,芬芳共珍重, 風雨緊相依。」這正是對玉泉並蒂蓮的深情寫照。

玉泉山下有一潭泉水,清亮亮的,明晃晃的。從泉水中冒出來的串串水泡,恰似珍珠一般,這裡邵里爭相拋玉,你若是在岸上擊掌,跌腳,泉中珍珠就更加一串串、一片片,一束束,一團團地往外直冒。

相傳這口泉是關公的馬蹄刨出的,這珍珠是關公的眼淚化成的。

蜀將雲長,掛印封盆,離開曹操去找劉備。一路上,騎赤兔馬,持青龍刀,日行千里,夜走八百,過五關斬六將。過第三關汜水關,守將卞喜請關公到鎮國寺赴宴,準備擊盎為號,殺害關公。寺中有一個老僧叫普淨,是關公的同鄉,他把手中的戒刀一舉,暗示關公,要他多加提防。卞喜察覺事情已經泄密,命令埋伏在壁衣里的刀斧手提前動手,關羽揮舞大刀,排頭砍去,把伏兵殺散。卞喜轉身逃跑,關羽緊迫不舍,攔腰一劈,把卞喜砍為兩截。

關公結果了卞害的性命,拜謝普淨和尚,普淨說:「此地非容身之地,我也要收拾行裝,到遠方雲遊,願將軍保重,後會有期。」普淨和尚日夜兼程,歷盡艱辛,雲遊到玉泉山,見這裡山水幽靜,就在山麓結草為庵,每天坐撣修道,化緣度日。

後來,關公鎮守荊州,被東吳孫權的軍隊攻破,敗走麥城,沿山僻小鉻,夜奔西川。正走之間,突然金鼓齊鳴,喊聲大震,兩下伏兵盡出,長鉤套索,一齊並舉,把關公坐下馬絆倒,關公落馬,被擒斬首。

關公英魂不散,騰雲駕霧,溯沮水而上,到玉泉山頂遊了三圈。

這一夜,月白風清,一更時辰,普淨站在草庵前觀測天象,忽見一將星隕落在荊楚之地,心中大驚,二更將近,普淨正在燈前看書,突然一陣冷風驟起,把燈吹熄,一個人影在燈前一幌,就不見了。三更以後,普淨睡臥不安,正在默坐沉思,忽聽空中有人大呼:「還我頭來!」聲若巨雷,震得山搖地動。普淨連忙起身仰視夜空,只見空中三匹高頭大馬,踏雲而來。中間一人騎赤兔馬,提青龍刀,普淨認得是關公,大聲喊道:「雲長將軍哪裡來?」

關公聽見召喚,便按下雲頭,落在庵前。

普淨連忙上前合十問訊:「老僧普淨,前來問安,自鎮國寺相會以後,不知將軍別來怎樣?」

關公聽說是普淨,慌忙下馬拱手拜說:「承蒙大師問候,我已經遇禍而死,請師父指點迷途。」

猛聽將軍被斬,普淨老淚縱橫,仰天長嘆:「將軍壯志未酬,為國捐軀,可惜啊可惜,蜀兵又折一員大將!」

那赤兔馬隨關公馳騁疆場.屢建功勳,與主人結下了生死之緣,聽了老僧這番言語,悲憤不已,引頸長嘶,四蹄擊土,塵石飛濺,刨出一個大坑。頓時,泉水外涌,翻騰不息。

平素在敵人面前「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的錚錚鐵漢關公,聽了老僧這番言語心如刀絞,全身抖動,圓睜鳳眼,怒視長空,滾滾的淚水灑落下來,化做一串串珍珠,在泉中沸騰翻滾。這時,一陣旋風從泉心捲起,擊起水柱三丈多高,關公和那赤兔馬升天去了。

自此,這口泉水千年不斷,日夜不息地漱玉噴珠,因而得名珍珠泉。後人還特意在珍珠泉邊立「漢壽亭侯顯聖處」碑,以資紀念。

湖北地處中州,山河壯麗,物產豐足,號稱水陸通衡,是人才薈萃之地。玉泉山,位於湖北省當陽市境內,是一個以森林景觀為基礎、佛教文物為主體、三國遺蹟為依託,融其他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的綜合性景區。

玉泉山山水明媚,風光絢麗,氣候適宜,環境幽雅,有許多全國乃至世界獨有或罕見的宗教建築、文物古蹟和歷史遺址,以及珍稀動,植物種,有大量歷代名人留下的優美的詩文墨寶和許多世代相傳的動人的神話傳說。白居易被貶杭州後,非常抑鬱,後聽人說起玉泉寺的大名,艱難跋涉來到玉泉山,覺得這裡是人間仙境,寫下《題玉泉寺》:

湛湛玉泉色,悠悠浮雲身。閒心對定水,清淨兩無塵。

手把青笨杖,頭戴白綸巾。興盡下山去,知我是誰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