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加羅爾魚雷是什麼?它的中文名叫「爆破筒」

王司徒喫瓜 發佈 2022-12-01T05:41:09.275677+00:00

嗯,一個美國士兵在法國的海灘上用著山寨的英國武器炸德國人,那個武器的名字是個印度的地名。這沒什麼好奇怪的,「班加羅爾魚雷」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英印殖民地陸軍上尉麥克林托克1912年發明的。

爆破筒有個有趣的英文名「班加羅爾」(bangalore),聽上去就像印度的城市。

它的全稱叫「bangalore torpedo」,即「班加羅爾魚雷」。

你去聽湯姆漢克斯在諾曼第海灘的嚎叫,是不是「bangalore!Bring out the bangalore!」

嗯,一個美國士兵在法國的海灘上用著山寨的英國武器炸德國人,那個武器的名字是個印度的地名。

這沒什麼好奇怪的,「班加羅爾魚雷」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英印殖民地陸軍上尉麥克林托克1912年發明的。

設計這玩意兒的目的,是為了給工兵提供一種實用的爆炸工具,以代替不好用的炸藥包和設置起來非常麻煩的炸藥塊。

班加羅爾的英軍工兵研究了日俄戰爭的碉堡、路障,以及布爾戰爭時的自己大量架設的鐵絲網,對未來戰爭做了一點推測——今後堅固的工事和密密麻麻的鐵絲網,將成為戰鬥工兵面對得最多的東西。

於是在麥克林托克上尉(McClintock)的組織下,官兵們總結經驗,設計出了管狀的炸藥筒,以便於進行戰場爆破。

還有另一種說法,「班加羅爾魚雷」來自「馬德拉斯先鋒隊」(Madras Sappers)。這是東印度公司1780年組建的一種工兵部隊,他們負責在戰兵與印度土著作戰時,挖掘戰壕和地道、埋設地雷和攻城爆破。

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各大殖民地首府都創建了這種戰鬥工兵,他們起初是臨時性質,後來因為精湛的工兵技術和戰鬥需求得以轉正,成為英軍中重要的「馬德拉斯工兵和礦工隊」。

馬德拉斯工兵的總部就設立在印度班加羅爾,而麥克林托克上尉則是英國陸軍的皇家工程師。

1904年的日俄戰爭以及1899年到1902年的南非的布爾戰爭,成為了馬德拉斯工兵們的研究課題,麥克林托克上尉與這些工兵部隊一起探尋如何快速摧毀路障和解決戰場誘殺裝置的辦法。

於是,蘇格蘭籍的工兵教學主管麥克林托克上尉(有說是少校)在1910年得以開發出「班加羅爾魚雷」(也有說法它們直到1912年才成型),他將這種爆炸裝置的做法交給了馬德拉斯工兵。

麥克林托克和團隊研製爆破筒僅花了26個小時,以及9盧比多點錢,製造了3個筒子。

印度人不咋認同:英國軍官不過是偶然發現了當地人的一種傳統爆破裝置——聰明的印度農民將土火藥裝在竹管里拿來炸魚,英國人複製了他們的創意。

但某些研究者認為這可能是印度人的誤會,麥克林托克上尉的創意應該來自礦工們打炮眼的裝備。而且當時被做成管狀的達納炸藥很適合放進筒子裡。

印度人毫不客氣地反擊——馬德拉斯工兵就是印度軍隊的組成部分,那些士兵就是印度人,儘管他們當年是殖民地軍隊。

實際上「班加羅爾魚雷」的構想並不複雜,它僅僅是將烈性炸藥裝進金屬管里,然後從末端填入雷管引信,結構比一顆手榴彈還簡單。

但這種東西好處很明顯,它很好攜帶,能讓工兵們輕鬆地扛著走,甚至能挑東西,逼急了可以使出「封魔棍法」與敵格鬥。

細長的筒體使之能更簡單地塞入各種縫隙和孔道,鐵管確保了炸藥不會被弄散和碰壞,還有密封性能,這讓它不僅能對付岸上的東西,還能用來炸水雷。

如果將其連接起來,一節節拱進雷區,便能成為一口氣炸開一條路的神器。

它不像集束手榴彈那麼鬆散麻煩,也不像普通炸藥塊那樣難以運用,實在是方便極了。

如果臨時需要用別的方法使用炸藥,還可以從爆破筒里倒一些炸藥出來,因此「班加羅爾魚雷」也可以是一種優秀的炸藥儲存裝備。

最開始的時候,英軍並沒有完全認識到爆破筒的用途,它僅僅被用來工兵訓練以及炸礦。

沒幾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就爆發了,在沒完沒了的塹壕戰中,英軍很快就意識到,「班加羅爾魚雷」真是個好東西。

爆破筒迅速被正規化運用,人們將其標準化為1.5m的螺紋管,相互之間可以通過螺口進行拼接,從而拱出很長很長的爆炸段。

官兵們用它炸開攔路的鐵絲網,還會拿它摧毀碉堡,那些挖塹壕的工作更是少不了爆破筒參與(其實主要就是炸鐵絲網)。

當然,管子裡不一定全部都要裝炸藥,人們也可以利用空管子連接,將頂頭有炸藥的那段送到觸及不到的地方引爆。

像《拯救大兵瑞恩》開頭,奧馬哈海灘上遊騎兵2營就做了一次爆破筒示範,他們將自己的M1A1型爆破筒一節節像水管一樣擰起來,然後一口氣把德軍工事炸開個口子。

美國人雖然也稱其為「班加羅爾魚雷」,但因為這種讀法很煩,所以美國兵開始稱其為「Banger」,這個詞兒有鞭炮、爆竹、香腸的意思。

實際上,當年世界大戰對爆破筒起到了擴散作用,很多國家都意識到這玩意兒設計得巧妙,所以「班加羅爾魚雷」開始大行其道,畢竟它是個人就能仿製。

美軍的爆破筒在著名的諾曼第登陸時發揮了巨大作用,有力地幫助盟軍快速排除了德軍的路障,並在隨後攻占永備工事的戰鬥中表現得相當犀利。

我們在電視中看到的「中國爆破筒」,主要來自於日本和美國技術。

我國在解放戰爭時期大量繳獲和接收了日本的「九九型破壞筒」和「八九式五厘投擲機」,加上滿洲本來就有日本軍工廠,因此東北野戰軍便直接生產了這些武器。

韓戰中,志願軍繳獲了大量美國M1A1爆破筒,覺得性能不錯,便在50年代初進行技術攻關,結合日本爆破筒經驗,研製出了59、68兩款中國爆破筒。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九九式破壞筒」(九九式破壊筒)和「八九式五厘投擲機」(九八式五糎投擲機)是成套裝備,後者用來發射前者,非常獨特。

日本原有一種「九二式爆破管」,但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日軍認為「九二式爆破管」不堪大用,要求開發「步兵也能輕鬆使用的爆破筒」。

因此他們從38年9月開始設計新型爆破筒,僅1個月的時間就拿出了樣品,並在12月進行了測試。日本人甚至用步槍對爆破筒進行了射擊,以確定其會不會被子彈打爆,結果是「不會爆炸,性能合適」。

1940年1月,「九九型破壞筒」被認定合格,成為日軍的新裝備。根據日本資料,它能「爆轟」打穿3米的障礙。

整個爆破筒分管頭、管身和引信三個大部分,鋼管厚2.6毫米,管身長1150毫米,管頭105毫米。日軍會將3個管頭、6個管身、3個引信放在個木箱裡成組。

同「班加羅爾魚雷」一樣,日本爆破筒也能通過管頭的螺紋進行連接,正如前面所說,爆破筒實在是沒有什麼很大的技術含量,都是一回事兒的東西。

但有趣的是,日本人希望「破壞筒」能被當做迫擊炮打,因此他們開發了「八九式五厘投擲機」,還給「九九式破壞筒」安裝了3個小翅膀,使之成為「羽付破壞筒」,炮擊距離居然能達到90-290米。

依靠「八九式五厘投擲機」,工兵就不用跑陣地前拿命排障了,危急關頭它還是個大殺器。

但奇怪的是,日本的「八九式投擲機」並沒有在歷史上留下什麼名聲,後人也沒有繼承和發揚這種裝備。

二戰技術的爆破筒至今仍在美軍中服役,只不過型號變成了M1A2型,更換了炸藥,鐵管也變成了鋁合金材質。

我軍也開發出了更新型的爆破筒,但技術幾經更迭換代,材料也變成了膠管的GBP112「柔性爆破筒」。

所謂「柔性」很好理解,它是軟的,所以工兵可以將其任意掰成喜歡的形狀,還可以盤著和卷著攜帶。

因為爆破筒在戰鬥中多次發生扔進工事又被敵人頂出來的情況,所以我們又開發了「70噴火引信」。用的時候將拉火端朝前,拉繩系在手腕上,用的時候朝敵人碉堡里一杵……連燒帶噴誰都別摸我!

有些電影將爆破筒描寫成打坦克的大殺器,這是不對的。對付坦克主要依靠的是反坦克武器,而爆破筒本質上是個清障和炸碉堡的工具,它能反坦克卻不太適合反坦克。

拿日本那款爆破筒來說,它一組箱子就重達33公斤,單筒重8.5公斤,扛著比機槍都重了,卻不一定能破坦克的甲。

想「震死」裡面的人?這也很難做到。美軍對爆破筒打坦克(對象是日本坦克)的指導是:儘量塞在坦克發動機艙上,可以嘗試放在車底炸毀輔助輪和履帶,不要試圖將筒體塞入行駛的坦克履帶中。

別說美軍沒幾個人敢表演爆破筒掀坦克,就算有他們也不會做。有反坦克槍榴彈、大口徑機槍、巴祖卡火箭筒和能呼叫飛機的摩托羅拉步話機,至於讓工兵去賺榮譽勳章嗎?

實際上,但凡機械化程度高一點的軍隊都不會用爆破筒去殺敵,所以有時候「班加羅爾魚雷」似乎變成了對鐵絲網專用武器。

但戰爭是人打的,誰都沒規定爆破筒只能炸鐵絲網和碉堡。

某些美國兵甚至在朝鮮戰場上被爆破筒炸了還沒醒悟過來——啊!該死呀!他們居然從山坡上往下投擲炸鐵絲網的管管!

其實「最可愛的人」早在入朝第一戰就已經使出了「爆破筒炸坦克」,志願軍戰士羅亮泗在雲山之戰中提著兩根爆破筒,將之插入敵軍坦克3、4號負重輪空隙,炸毀美重型坦克的履帶,成為「爆炸英雄」。

以色列軍隊也曾經是爆破筒的忠實用戶,他們在戈蘭高地上用這玩意兒滾開了敘利亞人的雷區,還帶著筒子炸開了埃及的國門。

不過,爆破筒如今已經離戰鬥兵器的職責越來越遠,人們很難再將這種大隻的炸彈用到直接的戰鬥上面,其它的替代品也紛紛開始取代爆破筒的工作。

發明「班加羅爾魚雷」的英國人後來又開發了種新的替代品——邱吉爾AVRE工程坦克。

這種被戲稱為「垃圾桶拋射器」的坦克很有「合金彈頭」的風範,它擁有290毫米誇張口徑的臼炮,發射重達18公斤的「1號破壞彈」,拆起房子那是樓倒屋塌,比小小爆破筒強多了。

嗯,沒錯,它就是英國人給「馬德拉斯先鋒」找的換代品,是屬於「皇家工程師」的「工程車輛」,是輔兵的一種(還真有德國坦克被它們噴死了)。

邱吉爾AVRE坦克戰後又被百夫長AVRE工程坦克代替,它們通過發射威力巨大的HESH高爆碎甲彈來破壞障礙和掩體,比邱吉爾AVRE更狠也更可控。

其實隨著機械化單位的崛起,二戰時爆破筒的戲份已經非常小了。對付鐵絲網,依靠坦克的履帶和自行榴彈炮即可輕鬆解決,陣地戰的那點貨色已經被機械化運動戰甩在身後。

所以今天許多國家都給坦克設置了「清障」功能,還為其開發了專用的破障加農炮彈,基本上打出去就是一炮解千愁。

還有各種攜帶了HEAT技術的火箭筒、飛彈,也都是開路的一把好手。即便是工兵也有一堆的清障火箭、爆破索等新裝備,早已完成了機械化和現代化,徹底讓爆破筒回歸到了「工具」的座位上。

但你認為爆破筒不能打仗?還是省省吧,戰術都是人腦子開發的,至少戰場並未讓爆破筒走開,它們成功混到了21世紀。你看,美國大兵們依舊夾著爆破筒開路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