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有VC搞起「付費投後」了?

融資中國 發佈 2022-12-02T00:13:20.140751+00:00

投後管理,是不是VC/PE行業的謊言?一家VC大佬直言,「投後根本沒用。」「真正好的項目,不需要機構賦能。需要我們賦能的都是項目快不行了,需要退出了。」

投後管理,是不是VC/PE行業的謊言?一家VC大佬直言,「投後根本沒用。」


「投後都是胡說八道。」一位美元基金大佬告訴融中記者。「我們能比企業家更懂企業?」


「真正好的項目,不需要機構賦能。需要我們賦能的都是項目快不行了,需要退出了。」上述大佬進一步說道。


關於投後管理的話題,一直流傳在投資行業——聽過,但是見到的少。雖然近幾年,不少一線機構開始宣傳投後的重要性,但追根溯源,這一風潮的起點,是募資難和投資進展緩慢。


這場關於投後管理的爭論,到底是一場善意的謊言,還是項目挽救大會?


01 「你親眼見過投後嗎?」


退出困難。


「退不掉的項目才需要管理。」周立坦率的說。


募、投、管、退,是行業的四個黃金節點。「管」可能是最讓人感覺發虛的環節。在2015年前後,市場上瘋狂買入網際網路行業,誰還顧得上管理?


到了2020年,關於項目賦能之說逐漸塵囂塵上。但與投後一起並列討論的話題,還有「前台都去募資了」「停工躺平不投項目了」「今天只做管理了」。這些討論的邏輯是:在募資不通暢後,沒錢投資的投資人們,只能幹干管理的活了。


機構內部鮮少有真正的投後崗位。


大多數都是IR、PR兼職,要不就是投資經理兼任。


投資經理自己負責的項目,在完成投資後,項目定期數據匯報,都得需要投資經理來索要。這似乎與想像中的投後管理相距甚遠。


而IR、PR能做的工作,大多數也是幫助項目聯繫媒體採訪。「我們被投項目宣布融資了,能請媒體老師支持報導一下嗎?」——這才是常態。


一般而言,一家中型投資機構的人員規模在30人上下。如果以10年為期,投資100家項目,每年10家並不算快,但是這樣的團隊規模,如何覆蓋百個項目的重度賦能和管理?我們假設這一機構有30個項目完成退出。那其餘70個項目需要分擔到30個人身上,只是季報的提交,就需要耗費不少人力和時間。


投資人不是朝九晚五的打工人,而是24小時待命,白天跑了一天看項目,12點還在開會溝通,這不算新鮮事。哪還有時間全情投入到項目中?


更重要的問題是,項目也並不一定需要賦能。


尤其是較為成熟的頭部項目,有產品、有市場、有盈利,這樣的情況下,投資人的錢都只是錦上添花的規範化股權操作。這種項目,投資人也無法插手項目的運營管理。


「我們去看了個頭部項目,門都沒讓進,創始人安排了個部門經理在樓道里跟我聊了15分鐘,為了投資到這個項目,我們各種走後門插隊,投進去後,持股比例不高,沒有話語權。」劉強是一家新基金的創始人。


對於持股比例低、沒有董事會席位的VC而言,就算是真想要投後賦能,企業也不一定給機會。


而對於頭部VC,一個事實是:再一線的機構胳膊,也掰不過頭部項目的大腿。


頭部項目,真的非常強勢!


過去,某個頭部醫療項目募資,讓投資人排隊競價。某個消費項目,要求投資人寫小作文。某個製造項目,禁止投資人盡調……


沒拿到投資人的錢已經如此硬氣,拿到了,還會照顧投資機構的感情嗎?


這樣的項目,真的不需要賦能和管理。


02

「好項目不用投後要管理的都是C級項目」


頭部項目,要錢有錢,深處行業一線,比投資人對於產業了解的更深刻,這類項目對於投後賦能——「微微一笑「。


不少機構樂於宣傳賦能,企業也是跟著捧個場。但事實上,所謂賦能,大多都是「打個電話」「拉個群」「介紹認識」而已。對於機構宣揚的戰略梳理、錨定方向,有點過了。


當然,必須承認的是,一些處在資源型拓展賽道的企業,確實對「介紹認知」有一定需求。但是,也僅此而已。


「真正幹活的還是企業,我們機構能幫他什麼?」洪武是一家投資機構創始人,他不客氣的說,「如果需要我們干,他幹什麼?」


洪武看來,投資項目,能對接點資源當然可以,但是歸根究底,項目方團隊才是駕駛船的舵手,「我們頂多就是打電話給他預報下天氣。」


但是,投資機構也確實在加重投後管理,那麼他們在管什麼?


現實就是,在管理B、C、D級項目。


一般而言,投資機構會將被投企業分級管理,A級別項目只需要定期索要財務報表即可,B級項目即相對關注項目,C級項目基本在及格線上,需要重點關注,而淪落到D級的項目,就要進入提前退出階段。這時,投後團隊的財務、法務進場,與企業商議退出事宜。


塵歸塵,土歸土,不考慮收益,儘快保住本金方為大計。當然,如果遇到誠信度不高的,一場拍桌子也少不了。在保本金面前,好好說話有點難。


而對於C級項目,一般都是管理最嚴格的,月度報告、季度報告、半年報、年報之餘,負責項目的投資經理,還需要定期問詢。投資人的想法比較糾結,他們或許想要再挺一挺,但是機構能否給項目時間?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旦觸發機構內部的規則,投資經理很難要力保項目。沒有達到預期的一些項目,資本就會提前撤退。


除了對項目進行分級管理,還有一部分機構開展了付費賦能項目,比如,曾經有一度,有機構內部搞出一些類似FA或是HR崗位,專職幫助項目搞融資、招聘。雖然想的挺美,但這一業務想要付費開展下去,難度不小。企業創始人也得琢磨一個問題:拿了你點錢,還得吐出來點?


這一被稱為「內部創業」的項目,從2020 年起就在一部分VC或者早期基金中蔓延,但時至今日,似乎沒有機構版獵頭、FA成功。而機構也因為投入了一大部分人力、物力、財力,卻沒有相應的結果最終選擇放棄。


不過,為了被投項目幫點小忙還是可以的。比如,在項目宣布融資之時,幫助企業做做宣傳,機構寫宣傳稿,把企業動態納入進來,這對於投資方都是舉手之勞。


03

賦能,VC一廂情願的愛?


某種意義上,對於頭部項目,VC想要做賦能,是單方面的。但近幾年,越來越多的機構,開始強調資深投後,一廂情願做投後,為了什麼?依託企業資源,更好的深入產業鏈,然後在企業產業上下游找項目。這是一個原因。


談及中國投資人愛做導師,還要追溯到雙創時期。


當時,天使投資人們非常樂於扮演創業導師的角色,成為影響創業者的、能夠拍板的最高決策人。他們也或多或少直接參與企業治理,如在新業務搭建、收購兼併等大的戰略布局,以及期權設置、高管招聘等具體的管理業務,投資人都會介入頗深。


導致這種導師夢的原因,在於當年的創業大潮背景是鼓勵大學生參與創業。而現實是,大學生沒有任何工作經歷,對於企業運營、人才招聘、戰略的搭建幾乎是一張白紙。可能就連工商註冊,也都一知半解。這一背景下,天使投資機構提供這種服務也算是名正言順。但今年,風颳向了新的方向。


近兩三年來,投資行業最火的賽道就是硬科技和醫療。這兩個領域都有著類似的特點:產業鏈長且深——門檻高。


這類項目的創辦需要有一定的門檻,從技術角度看,沒有十幾年技術積累,很難成就一個科技項目的成功;不了解產業格局和供應鏈,也幾乎難以成就一位產業自身大佬的長成。


以集成電路賽道為例,上游包括集成電路設計與製造所需的自動化工具EDA;搭建SoC所需的核心功能模塊半導體IP;集成電路製造環節的核心生產設備及材料;中游包括電路設計、仿真、驗證、物理實現等步驟生成版圖的IC設計廠商;將版圖信息用於製造集成電路的製造廠商;為晶片提供與外部器件連接並提供物理機械保護的封裝廠商;對晶片進行功能和性能測試的測試廠商。下游應用範圍十分廣闊,下游應用場景主要包括計算機領域、汽車電子領域、工業、消費電子領域、物聯網、數據處理等領域。


賽道產業鏈長,而且其中的創業者也大多藏在產業中,不像消費賽道那樣易於挖掘。隨著低垂的果實已經被採摘殆盡,投資人們想要挖掘項目,需要向產業更深度走。


在投資某個項目後,項目拆分出的子公司,亦或者團隊出走創辦的新項目,再或者被投企業上下遊客戶,都成為VC們的下一個目標。


如何第一時間了解到上述信息?與創始團隊保持緊密的聯繫就成為了方法論。


簡單理解,這就是項目源的戰爭。


通過建立產業生態圖譜,形成投資機構朋友圈,積累項目源,這是VC搞投後的最終的目的地。


04

想和創業者做朋友?


一個企業最大的價值9成都在團隊身上。吳世春曾公開表示,「一流的團隊,哪怕是三流的方向,最後也會是二流的結果;一個三流的團隊,如果是在一個一流的方向上,最後也是四流的結果。」


企業創始人足夠強大,項目的方向基本就定調了。在這種背景下,創始人或許並不需要投資人。


近幾年,不少創業項目成功上市後,搖身一變,成了投資人的LP,這樣的事已經屢見不鮮。這更讓VC們樂於與企業家一同成長,成為朋友。但如何做朋友?


《三體》裡面有句話叫做「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對企業是,對投資機構也同樣是。


過去,市場將投資機構包裝為一個高大上的精英工作,但走進一看,大多數投資經理過的還不如大廠員工,不僅需要007,薪資待遇也沒有想像中高。尤其是,Carry還得等項目退出才分得到。要是半截離職,你猜中國市場上,有幾家在離職後還分提成的機構?


從上天攬月,到下田種地。這是投資行業的夢想和現實。


不過,在還算光輝的歲月里,一部分投資人的傲慢也確實得罪了一大批創業者。


比如,有一些投資人借投資人的名義跟創業者交流,然後把好的創意拿來自己做公司;也有投資人為了支持自己被投的企業,利用自己的身份,到競爭對手打探消息或者挖牆腳,這種行為在創投圈還相當普遍,有損投資人的「光輝形象」。


再或者,一些機構在同一個賽道同樣業務和商業模式的情況下,投資多個類似公司。這一點,對於很多企業創始人諱莫如深。


隨著更多年輕的投資人邁入這一行業,也產生了一些年齡矛盾。一些剛畢業的年輕投資人,跑去跟企業大佬溝通,缺乏專業知識,還愛不懂裝懂。項目也不會選擇這類投資機構。


而談到投後,一部分投資機構總愛過度包裝自己,過度承諾。一邊聲稱自己能帶來強大的資源,能夠給企業做完美的投後賦能,並以此作為談判籌碼壓估值,讓創始人在股份上做出讓步,而一旦成交,這些承諾則變成鏡花水月。


常有人將投資人和創業者形容為婚姻或情侶關係。情投意合,快速結合。而婚姻後,短暫的蜜月期之後,企業與資本開始同床異夢,則有可能迅速成為敵人,糾纏不清,反目成仇。最終分手結束。


不可否認,當前不少投資機構還確實設立了投後管理部門,但投後除了分級管理項目,幫助項目做宣傳,或許能釋放的能力不大。


(周立、劉強、洪武為化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