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行儉丨李世民收養的將軍遺孤,蘇定方唯一的傳人,突厥人的噩夢

煙郭說歷史 發佈 2022-12-02T14:36:01.000885+00:00

622年,李世民攻滅劉黑闥的洺水之戰中,猛將羅士信不幸被俘,由於他寧死不投降,慘遭劉黑闥殺害,只留下一個孩子在世。

622年,李世民攻滅劉黑闥的洺水之戰中,猛將羅士信不幸被俘,由於他寧死不投降,慘遭劉黑闥殺害,只留下一個孩子在世。

看著眼前這個孤獨無依的孩子,李世民頓時心裡很不是滋味,他被羅士信寧死不降的勇氣以及為大唐捐軀的壯舉所感動。

於是,李世民決定收養這個孩子,給他一個安穩的家,算是對羅士信為國捐軀的回報。

但這個孩子卻並不姓羅,也不是羅士信的兒子!

他是瓦崗軍大將裴仁基之子,裴行儼(裴元慶原型)之弟。

.

裴仁基的兒子怎麼會被羅士信收養呢?


羅士信原本是隋末大將張須陀手下的部將,後來張須陀戰死後,羅士信與秦叔寶等人改投據守虎牢關的裴仁基麾下。

但當時天下大亂,裴仁基的實力不強,為了謀一個出路,裴仁基不久之後率部投效了瓦崗軍首領李密。

瓦崗軍雖然是天下民軍之首,實力冠絕一時,但是李密很快就犯了致命性錯誤。

李密帶著瓦崗軍精銳和宇文化及的驍果軍精銳硬碰硬大戰一場,雖然贏了,但元氣大傷,還沒恢復過來,李密又帶著瓦崗軍和王世充正面對決。

結果瓦崗軍大敗,李密被迫投降李淵,瓦崗軍中眾多大將被王世充所俘獲,其中就包括裴仁基、單雄信、秦叔寶、羅士信、程咬金等。

秦叔寶和程咬金等人一眼就看透了王世充是個奸詐之人,不足以圖大事,便找機會投效了李淵,而其他幾個則留在了王世充這裡。

不久之後,裴仁基遭到王世充的猜忌,於是密謀在大臣聚餐之時,劫持王世充,擁立越王楊侗為皇帝,復辟隋朝。

沒想到事情敗露,裴仁基父子二人都被王世充殺掉,同時被滅三族。

而裴仁基的小兒子裴行儉卻幸運地躲過這一劫,得以保住性命,但已然變成了孤兒。

裴仁基死後,是羅士信替他辦了後事,並收養了裴行儉。

由此可見,裴仁基平時應該是有恩於羅士信,所以他才會替裴仁基辦後事,還收養他兒子。

然而,禍不單行,沒過幾年,羅士信也戰死在洺水城,裴行儉再次成為了孤兒。

李世民感念於羅士信對大唐的忠義壯舉,並沒有在意是誰的孩子,反正收養了他,算是對羅士信的回報。

而這一戰結束後,劉黑闥手下有一個猛人黯然離開了戰場,決意歸隱故鄉,他的名字也將在日後威震四方,成為大唐歷史上一顆閃耀的將星。

他的名字叫做——蘇定方!

可以說,洺水之戰,李世民滅了劉黑闥,同時也為大唐找到了兩個將帥之才。

.

他們倆將在不久後產生歷史性的交集。


裴行儉被李世民收養後,自然是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每天有人教他讀書寫字,習文練武。

雖然生活衣食無憂,但裴行儉並未就此安於現狀,長大後,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在參加朝廷舉辦的明經科考試時,一舉中選,被任命為左屯衛倉曹參軍(低級軍官)。

而此時的蘇定方也在李世民登基後,被再度啟用,跟隨大唐戰神李靖出師攻滅東突厥,建立赫赫戰功,已經是大唐的高級武將。

有一次,蘇定方偶然間遇到了裴行儉這個年輕小伙兒。

一番交談後,蘇定方頓時喜笑顏開,當即說道:我原以為世上再也沒有可傳我兵學謀略之人,現在看來,你就是最合適的人選!

時蘇定方為大將軍,謂曰:「吾用兵,世無可教者,今子也賢。」乃盡畀以術。——《新唐書》

剛剛接觸軍旅生涯的裴行儉,遇到高人,自然是十分激動,甘願做學生的。

於是這兩個因洺水之戰而出現的兩個不世出的將帥之才,成為了師徒,裴行儉成為了蘇定方兵法的唯一傳人。

蘇定方也將自己的兵學謀略、用兵奇術對裴行儉傾囊相授。

此後的三十餘年裡,裴行儉一邊研習兵法,一邊做官,從低級軍官做到了長安縣令。

這麼長的時間,難道裴行儉就沒出去打過仗嗎?

實在是不湊巧,大唐初期的名將名帥實在太多了,整個貞觀年間以及唐高宗前期,戰神李靖、蘇定方、李世勣等大唐前輩,都是不世出的統帥之才。

有這些名將在,大唐對外征戰,已經足夠了,何況整個貞觀年間,對外戰爭的次數也並不多。

就這樣,一直到唐高宗李治登基後,裴行儉才逐漸嶄露頭角。

不過,在裴行儉大展拳腳之前,他還是經歷了一段被打擊的遭遇。

唐高宗登基後,試圖將武則天扶上皇后之位,皇帝和大臣之間鬥爭激烈,裴行儉認為讓武則天當皇后實屬禍亂天下之舉。

所以,他就和李世民臨終前指定的託孤大臣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秘密商議,誰知事情被泄露,裴行儉遭到打擊,被貶為西州都督府長史。

這期間,他的老師蘇定方則是先是在高句麗大破敵軍,接著又跟隨程咬金討伐西突厥,以500精騎攻破突厥大營,斬殺1500餘人。

不久之後,蘇定方獨立作為唐軍統帥,帶著一萬餘步騎,大敗西突厥10餘萬大軍,一舉攻滅了西突厥。

到了665年,唐高宗終於想起還有個叫裴行儉的人,知道他有才,所以任命裴行儉為安西都護。

這次任命為裴行儉將來在擊敗突厥奠定了基礎。

由於裴行儉施行仁義,西域各國無不仰慕擁戴,他的名聲也從此在西域傳播開來。

不過,畢竟這會兒大唐還有不少能拿得出手的名將,裴行儉的從政經驗又豐富一些,所以不久後又被唐高宗調回朝廷,主管吏部。

別看裴行儉是蘇定方的傳人,學的是兵法,他的政務能力也是十分出色的。

在主管吏部期間,裴行儉創設長名榜、銓注等法規,作為國家選才授官的制度被後世沿用。

這些成績,足以說明裴行儉是一個文武全才的人。

就這樣,大約過了十年左右,終於到了裴行儉展示軍事才華的時候了。


裴行儉第一次用兵的戰績如何呢?


667年(有爭議,另說679年),突厥十姓部族(10個部族)可汗阿史那都支以及李遮匐與吐蕃人結為盟友,覬覦西域,頻繁侵襲大唐西域邊境。

在突厥的慫恿下,吐蕃在唐朝西部大舉進攻,唐朝方面派中書令李敬玄率18萬大軍討伐,結果戰敗,連大將劉審禮也戰死。

唐朝有那麼多名將,怎麼會派一個沒啥名氣的李敬玄帶兵呢?這是因為此時蘇定方、李世勣這些不世出的名將已經去世了。

當李敬玄戰敗後,唐高宗才想起裴行儉來,於是召見裴行儉,揚言要出兵西域。

這是大好的帶兵機會,而且朝廷上下也是一片主戰的聲音,但裴行儉卻給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答案。

他認為唐軍剛剛戰敗,面對吐蕃人軍事威脅的同時,不宜再對突厥動兵,不然就會兩線作戰,這十分不利。

所以,唐高宗聽完頓時感到十分意外,而且有些失望,但裴行儉隨即說出了他的方案,頓時贏得了贊同。

裴行儉的平亂方案是這樣的:

波斯王卑路斯不久前死掉了,他的兒子泥涅師在長安做人質,如果大唐方面此時護送泥涅師回國繼承王位,必定經過吐蕃和突厥的地盤。

到時候再一路上運用計謀手段,便可不戰而平定突厥。

唐高宗見他成竹在胸,便下旨讓裴行儉負責此事,於是,裴行儉作為大唐安撫大使,帶著少量的軍隊護送泥涅師開啟西域之旅。

在行進途中,穿越莫賀延磧沙漠時,沒想到天氣不給力,突然風沙四起,沙石滿天飛,連嚮導都迷了路。

在沙漠迷路是很嚴重的事,弄不好就得丟掉性命,所以士兵們人心惶惶。

裴行儉見狀,立馬展開了心理疏導,先搞了一場祭祀活動,然後對士兵說:不要擔心,前面不遠就有水源了。

古人比較迷信,以為裴行儉在祭祀的時候,有神仙指點,所以相信了他的話,大家都安定下來。

也不知是裴行儉運氣太好,還是地理學得好,眾人再前進幾百米後,果然見到了水源!

抵達西州後,真正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正式開始。

由於裴行儉此前曾擔任西州都督府長史,又幹過安西都護,這裡各個小國、部落的人都很敬重他。

因此,當各大屬國官員聽說裴行儉來了,紛紛出城迎接,裴行儉和大家敘舊完畢後,向這些屬國官員提出要找一些精壯勇士隨他西行。

於是大家紛紛報名,就這樣,一支由當地部落、世家大族中的精英子弟組成的軍隊被秘密組建起來,規模有一千多人。

在行進的路上,又有不少人慕名而來,裴行儉便藉機公開表示,這西域的天兒太熱了,坐著都一身汗,不想走了,乾脆等秋天的時候再西行。

所以每天都只顧吃喝玩樂,和各部落的人盡情享樂,裝作哪兒也不想去的樣子。

這是他故意放出的消息並製造的假象,目的是麻痹突厥人,讓他們放鬆警惕,懈怠下來。

果然,突厥人探聽到這個消息後,真就沒做任何防備,每天該幹啥幹啥。

裴行儉料定突厥人已然中計,於是開始實施第二步計劃。

他趁突厥人鬆懈之時,召見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四鎮的酋長,這些人都仰慕裴行儉大名,紛紛趕來和他見面。

裴行儉於是就跟大家說,自己以前愛好打獵的習慣一直保留著,大家多年未見,想跟大家一起打獵。

於是,各個屬國、部落的青年男子紛紛踴躍報名,沒幾天就召集了上萬人跟著他打獵。

其實打獵只是裴行儉的幌子,之前的千人隊伍加上現在這支萬人隊伍,就是他降服突厥的籌碼。

接下來,裴行儉以打獵為名,帶著這支萬人規模的隊伍馬不停蹄地往西部走,沒多久便抵達距離阿史那都支的營帳十里外的地方。

雖然手裡有上萬人,但裴行儉並不打算進攻,而是派了一個使者向阿史那都支問安。

這也是裴行儉的計策!

目的是為了麻痹突厥可汗,讓他以為裴行儉只是個酒囊飯袋,此行只是單純路過,並沒有要跟突厥打仗的想法。

果然,阿史那都支見過裴行儉的使者後,知道裴行儉每日都在飲酒作樂,而且身為大唐安撫使,竟然主動派人問安,分明是害怕自己。

於是,阿史那都支放下了所有的戒備之心。

就在這時,裴行儉使出了大招,他再次派出使者到突厥營帳,請求突厥可汗出來跟他見一見。

來一趟西域不容易,不如見個面,喝個酒,再一起打打獵,玩一把,豈不妙哉?

阿史那都支在一陣猶豫之後,答應了這個要求,於是帶著500人進入裴行儉的大營赴約。

就在他進入裴行儉大營的那一刻,四面八方瞬間殺出大量的武裝人員,迅速包圍了突厥可汗,進而一舉將其擒獲。

那500人也被當場繳了械,給捆了起來。

隨後,裴行儉奪了突厥可汗身上用來號令各部落的符契,然後以突厥可汗的名義再去找到其他突厥人頭目,召他們前來赴宴。

結果這些人絲毫沒有懷疑就跟著來了,抵達大帳之後,和突厥可汗一樣,全部被繳械,關了起來。

西突厥所有的高級首腦人物全部團滅,頓時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

都支本與遮匐計,及秋拒使者,已而聞軍至,倉卒不知所出,率子弟五百餘人詣營謁,遂擒之。——《新唐書》

解決了阿史那都支以後,就該輪到李遮匐了。

裴行儉深知兵貴神速,趁李遮匐毫不知情時,連夜挑選了一支精銳騎兵,直接朝著李遮匐發動突襲。

結果半路上就遇到了李遮匐的使者,裴行儉乾脆把阿史那都支團滅的消息告訴了使者,讓他回去報告給李遮匐。

李遮匐聽到消息後,深知阿史那都支團滅後,自己獨力難支,只好率部投降。

此次,裴行儉不費一兵一卒,降服西突厥,成功穩定了西域局勢。

他把不戰而屈人之兵演繹得淋漓盡致!

事後,裴行儉把這些反叛的人全部押送到長安,聽從處置,唐高宗由此見識到了裴行儉的軍事才能,認為他是一個能文能武的人。

所以,在任命官職的時候,唐高宗親口說,裴行儉在任職武將的同時,還可以兼任文官。

當場就任命他為命他為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

不過,這只是一個開始,在真正的戰場上,裴行儉充分發揮了出了老師蘇定方教給他的兵學奇謀。


第二次用兵,裴行儉直達用兵巔峰。


679年,西突厥剛鬧完,東突厥又開始折騰,東突厥首領阿史德溫傅、阿史那奉職這倆部落宣布起兵反唐,先後有二十四個羈縻州響應。

叛軍擁立阿史那泥熟匐為可汗,集結數十萬大軍,唐朝方面先後派出多支平叛部隊,均被擊敗,唐軍死傷無數。

突厥人又藉機煽動東北部的契丹人和奚人部落反叛,在東北一帶發動進攻,已經打到營州(遼寧朝陽)。

經過上次的事情,唐高宗已經對裴行儉十分認可,直接任命他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統率30萬大軍平亂。

此等出兵規模,已經是大兵團作戰了,自唐朝建立以來,這還是第一次。

裴行儉抵達朔州之後,他發現前任將軍蕭嗣業戰敗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突厥人經常半路打劫唐軍糧草,造成缺糧危機。

果然,突厥人在之前多次得手後,為了給裴行儉一個下馬威,又打起了唐軍糧草的主意。

但結果卻是出人意料!

那一日,戰場上出現了這樣一幕:

一支負責打劫糧草的突厥騎兵遠遠望見唐軍運糧隊後,發現負責糧草運輸的唐軍都是些老弱病殘,不堪一擊,不由喜出望外。

於是,突厥人當即發起了衝鋒,運糧隊士兵見狀,當場跑路,突厥人不費吹灰之力就劫走了唐軍300輛車的糧草。

可萬萬沒想到,突厥兵運著糧草走到半路,開始解下馬鞍,稍作休息時,糧車裡面突然一個接一個地竄出各種彪形大漢!

這些壯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跳下車之後,直接照著突厥兵就砍了上去,不一會兒,還沒回過神的突厥兵,被打得四散奔逃,死傷無數。

最後跑得快的那部分突厥騎兵只好當場跑路,一口氣以狂奔的速度逃離了戰場。

如果你以為就這麼結束了,那就太天真了。

這些逃走的突厥殘兵做夢也沒想到,當他們一口氣狂奔一段距離後,突然道路兩側伏兵四起。

一陣箭雨過後,突厥兵被射殺大半,唐軍趁勢發起衝鋒,不一會兒,這些突厥殘兵全軍覆沒。

這其實是裴行儉的計策。

他早就料定突厥人要來打劫,所以故意把糧草運輸的士兵換成老弱病殘,讓突厥人輕易得手。

同時在每輛車中都藏進去一些手持武器的壯漢,當突厥人得手後,趁其不備,藏在車內的士兵突然殺出,打擊突厥。

為了達到全殲的效果,他在突厥人逃跑的路上再次設下伏兵,將一整支突厥騎兵全數殲滅。

從此以後,突厥人再也不敢打唐軍糧草的主意,看到糧草運輸隊都躲得遠遠的。

沒過多久,裴行儉揮師砸向了突厥人,一路上所遇到的突厥抵抗力量盡數被擊潰。

大軍追至黑山遭遇突厥主力,雙方展開了一場硬碰硬的廝殺。

此戰,唐軍大敗突厥,斬殺的敵軍數量甚至多到無法統計的地步,還活捉了阿史那奉職。

戰後,突厥可汗阿史那泥熟匐被部下殺死,提著他的首級向唐軍投降。

裴行儉平定此次叛亂後,班師回朝,受到唐高宗的褒獎。

沒想到的是,裴行儉前腳剛走,突厥逃走的殘兵再度反叛。

阿史那伏念和阿史德溫傅帶著殘兵敗將逃往狼山之後,重整兵馬,又捲土重來。

沒辦法,裴行儉只好再次統率大軍出戰。

但這一次,他不準備大動干戈,而是以智謀取勝。

裴行儉對其實施了一個反間計,成功離間了阿史那伏念和阿史德溫傅,具體的計謀,史書無記載,我也不知道過程。

反正這條反間計使得阿史那伏念答應親手擒獲阿史德溫傅前來獻降。

但作為交換,阿史那伏念的條件就是,裴行儉必須答應不追究他反叛的罪責,免其一死,在取得裴行儉許諾後,阿史那伏念就帶著人去坑阿史德溫傅了。

幾天後,唐軍營寨外面突然沙塵滾滾,只聽有人稟報說道:我們被突厥人包圍了!

可裴行儉卻成竹在胸,說這是阿史那伏念押送著阿史那溫博來投降了,既然我接受了他的投降,那等同於也接受了挑戰。

這話說得自信滿滿,就好像即便突厥大軍殺到,裴行儉也照樣隨時能滅了對方。

隨即,裴行儉便命令全軍進入戒備狀態,左右隨他出去和阿史那伏念見面。

果然,阿史那伏念真帶著阿史那溫博來投降了,唐軍完成受降後,裴行儉再次班師回朝,並請求皇帝不要殺阿史那伏念。

行儉還總諸軍,屯代州之陘口,縱反間,說伏念,令與溫傅相貳。伏念懼,密送款,且請縛傅自效。——《舊唐書》

可偏偏就在這時候發生了意外!

侍中裴炎嫉妒裴行儉的功勞,跑到唐高宗面前進獻讒言,順便把裴行儉也給告了。

他說突厥人之所以投降,是因為唐軍將領程務挺、張虔勖帶著軍隊實施軍事壓迫,再加上北部的回紇部落也同時進行夾擊,走投無路才投降的。

言外之意就是,裴行儉根本沒出什麼力,為了貪圖功勞,故意說是自己費了很多力氣才使得突厥投降的。

所以,他要求處死阿史那伏念和阿史那溫博。

唐高宗雖然沒有懷疑裴行儉,也沒有處罰他,但也採納了裴炎的建議,處死了阿史那伏念以及阿史那溫博。

此事發生後,其實對裴行儉的名聲以及朝廷的信譽是極為不利的。

裴行儉在事後認為,自己實施了離間計,才使得阿史那伏念投降,並許諾他只要投降,就留下他的性命。

如今卻出爾反爾,這是可恥的,只怕將來再也沒有人願意投降了。

此刻自己又招人妒忌,在朝中被人攻擊,裴行儉乾脆不想幹了,便向唐高宗遞上了辭職報告,請求回家養老。

由於裴行儉的辭職理由是生病無法安心工作,唐高宗也不好強人所難,便批准了。

沒想到的是,這一戰竟成了裴行儉人生中的最後一戰。

682年,突厥人再次叛亂,唐高宗第一時間想到了裴行儉,任命他為金牙道行軍大總管,率軍討伐。

可惜的是,裴行儉還沒有來得及出征,就病逝在家中,年64歲。


後記


裴行儉作為大唐滅國級名將蘇定方的唯一傳人,其用兵之法以奇謀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總能以奇謀妙計取勝。

即便是在硬碰硬的兩軍對壘中,他指揮的軍隊一樣是所向披靡。

他文能治國,武能安天下,比之於蘇定方,在處理政務、治國理政方面又青出於藍,出將入相,自唐初以來,唯有戰神李靖能比之。

與裴行儉同一時代的,還有名將薛仁貴、劉仁軌等,由於後世小說的演繹,薛仁貴最為出名。

但實際上,裴行儉才是那個時期里,不世出的名將,他的光芒,不應該被掩蓋。


參考文獻:《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

註: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搜索,侵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