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醒吧,搖滾樂傳奇

新週刊 發佈 2022-12-02T20:12:02.542802+00:00

1969 年 12 月15 日,倫敦。然而,它所包括的含義,遠遠不是一分為二就能解釋清楚的。作為一種典型的大眾文化,搖滾樂所蘊含的音樂品質和人文關懷,使你一旦通過它去觀察這個世界,就很難不愛上它。

1969 年 12 月15 日,倫敦。約翰·列儂在 Lyceum Ballroom 表演。/ 來源:視覺中國

搖滾樂是什麼?有人說它是一種宣洩的噪音,也有人將它美化成正義的力量。然而,它所包括的含義,遠遠不是一分為二就能解釋清楚的。作為一種典型的大眾文化,搖滾樂所蘊含的音樂品質和人文關懷,使你一旦通過它去觀察這個世界,就很難不愛上它。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更多的人把搖滾樂當作一種信息占有或者時髦的標誌,而對於幾十年前的歷史,大多數樂迷似乎並沒有興趣了解它。搖滾樂在今天更像消費品,出現在音樂節、Livehouse甚至綜藝節目裡。當然,這也是因為人們並不習慣將搖滾樂與社會現實聯繫起來,而它的藝術性和娛樂性永遠都是我們的「本能反應」。

搖滾樂並沒有那麼簡單。比如希臘裔女作家魯思·帕德爾可以從神話角度研究搖滾樂,告訴人們任何一種藝術在表達「生命本真」的時候都是一樣的,且跟社會的文明程度無關。

如今,高效的一體化商業社會,在賦予每個生命近乎無窮的延伸可能性的同時,也給生命帶來了極大的變形。那麼核心問題來了:搖滾樂除了對耳膜、眼球的衝擊之外,還能讓我們思考什麼呢?在消費主義盛行的今天,搖滾樂是不是已經失去了它的精神內核,甚至連被變形者自己都渾然不覺了呢?

搖滾樂還能讓我們思考什麼呢?/ 來源:pexels

為了撥開重重迷霧,找回搖滾樂的精神本質,我們有必要將那些沉睡的傳奇故事喚醒。對於那些對搖滾樂歷史知之甚少的人而言,加深對世界搖滾樂社會背景的理解,顯然是對「聽搖滾樂」體驗的一種彌補。讓我們一起去發現一些音樂之外的,並且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吧。

被時間定格的搖滾巨星

在人類歷史上,還從未有一種文化現象像搖滾樂這樣,在短短半個多世紀內猝然興起、猝然輝煌,在扣動一代青年的心弦之後,又猝然走向了消解。

1953年7月18日,埃爾維斯·普雷斯利在「太陽錄音室」錄製了第一首歌,人們將這天看作搖滾樂問世的象徵。普雷斯利用誇張的現場表演風格與扭胯動作,塑造了我們對搖滾樂的最初印象,煽情的動作活像一隻發情的貓,「貓王」也就成了大家約定俗成的稱謂。

模仿過「貓王」歌聲的人都知道,他絕非只是販賣那張充滿誘惑力笑容的臉,想要達到他的音準,甚至掌握他歌曲的神韻,都並不容易。這種獨特的歌聲,加上美國成熟的商業環境,使得「貓王」這顆超級巨星,得以在後現代的心靈廢墟上被打造出來。他音樂中的節奏構成與聲響概念,即使在今天看來是完全過時的,但在當時卻是顛覆性的——他將本獨屬於黑人世界的節奏布魯斯和鄉村音樂,帶到了當時的主流世界,這為日後搖滾樂中將要爆發的真正的、加繆意義上的「反抗精神」埋下了伏筆。

搖滾樂在短短半個多世紀內猝然興起、猝然輝煌,又猝然走向了消解。/ 來源:pexels

比起出生在美國貧民窟的「貓王」,約翰·列儂的生活處境也好不到哪裡去。從小十分不幸的列儂寄居在姨母家,自幼就養成了獨特而又內向的個性,所幸16歲的時候他進入了英國利物浦的一所藝術學校,迷上了吉他。他和頗具音樂才華的保羅·麥卡特尼一道,創建了「甲殼蟲樂隊」。他們在艱苦努力只為了脫貧的時候,做夢也沒有想到,這支代表勞工階層的樂隊,這種邊緣不久後變成了主流,他們的聲音為一代人樹立了路標。

搖滾樂之於列儂,就像思想的武器。在冷戰的震盪席捲全球之際,他用音樂表達反戰的立場和人文關懷,使人們意識到,這種通俗的娛樂形式正在發生質的變化。搖滾樂開始被許多人刮目相看,所騰起的熱潮不久便跨越大西洋,向著美國直漫而去。

與列儂的行為藝術不同的是,他的好搭檔麥卡特尼是一位在音樂創作造詣上展現出驚人天賦的搖滾樂巨匠。他會147種樂器,能駕馭任何一種音樂類型。了解甲殼蟲樂隊的人或許都清楚,如果就音樂作品本身而言,顯然麥卡特尼比列儂更能代表這支樂隊。也正是因為他的存在,他們的歌曲傳唱才能一次次創下各種歷史之最。

如果說「貓王」創造了搖滾樂的基因,列儂與麥卡特尼奠定了搖滾樂的精神,那麼真正賦予搖滾樂以品位、靈魂和哲學色彩的,則是平克·弗洛伊德和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藝術搖滾運動」。

世界上很多比較優秀的搖滾樂隊,多少都兼具一些藝術搖滾的色彩。/ 來源:pexels

電影《迷牆》中,在搖滾樂被商業裹挾而導致其層次不得不降低的情勢下,平克·弗洛伊德的出現,為搖滾樂注入了純藝術的元素,甚至將其推向了詩歌的高度與境界,避免了搖滾樂淪為國際大眾自娛自樂的產品。此後,世界上很多比較優秀的搖滾樂隊,多少都兼具一些藝術搖滾的色彩。

由於搖滾樂的包容性與跨時空性,搖滾明星們才一個個成為了「神話」現象,照亮了文明的廢墟,也使得搖滾樂註定要被文化史牢牢定格在那裡。

一朵朵開在廢墟里的花

1969年,在美國紐約市西北112.7公里的一個叫做亞斯格的農場,首屆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在那裡舉行,觀眾達到了40多萬人。一群天真的理想主義者,在戰爭與暴力的漫天烽火中,建立了一個愛與和平的音樂烏托邦。一位住在伍德斯托克鎮的歷史學家伯特·費爾徳曼說:「人們在這裡經歷的是一場一生中絕對只有一次的事件,它成分複雜,無法複製,如同狄更斯所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20世紀60年代仿佛一部綜合了電影《刺殺甘迺迪》《馬丁·路德·金傳記》等所有戰爭、懸疑元素的影像。社會衝突和反戰運動在這個時期不斷交叉上演,衝擊著歷史的航道。然而,就像說起足球人們會想到世界盃一樣,說起搖滾樂,則不得不提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它用音樂與青年文化,體現了那個時代的反抗精神,所製造出來的影響力使得越來越多的搖滾樂隊將去那裡演出視為「朝聖」,其中便不乏搖滾樂史上的眾多旗幟。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用音樂與青年文化,體現了那個時代的反抗精神。/ 來源:pexels

在這個幾乎讓人不敢相信的20世紀60年代,甲殼蟲樂隊創造出了無人再能超越的「披頭士狂熱」;鮑勃·迪倫在20多歲時就以睿智的「詩歌」成為搖滾樂的代言人;瓊·貝茲在伍德斯托克演唱會上唱起Joe Hill,召喚舊時代不屈的幽魂;皇后樂隊和克里姆森國王,用前衛搖滾和實驗搖滾在後現代的天塹上築起了悲情的王國;還有大門樂隊的吉姆·莫里森,他用詩人般的瘋狂,在美國深刻演繹著《飛越瘋人院》。

20世紀70年代,搖滾樂漸漸地分支出眾多形態複雜、風格各異的類型,譬如以黑色安息日和齊柏林飛艇為代表的金屬搖滾、以滾石樂隊為代表的英倫搖滾和以撞擊樂隊等為代表的朋克音樂,以及如U2樂隊這樣將搖滾樂與電子樂融合在一起的另類搖滾,等等。

一直以來,由於搖滾樂在音樂觀感上強烈的前衛性和顛覆性,不少人對其充滿了偏見,甚至將搖滾樂與頹廢、墮落聯繫在一起,但實際上,搖滾樂所想要吟唱的,是一種對生命本質的尋問。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中,有對皇后樂隊的傳奇主唱弗雷迪·莫庫里以及他們的音樂的致敬,那是一段充滿愛、痛苦、接納的音樂旅程——1985年7月13日,皇后樂隊在名為「拯救生命」(LIVE AID)的大型搖滾樂演唱會上演出。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劇照。

在這場橫跨英國倫敦和美國費城等多地區的義演中,由麥可·傑克遜、瓊·貝茲、鮑勃·迪倫等聯合演唱的《四海一家》,共為掙扎在饑荒中的非洲災民募集到了5000多萬美元的巨款。除了現場無數的歌迷,還有全球150多個國家的觀眾通過電視轉播觀看了這場演出。

人們不禁感慨:「音樂改變世界!」

搖滾中國回眸

1979年冬天,萬星、李世超、馬曉藝和王昕波這四名年輕人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成立了自己的樂隊「萬里馬王」,他們以翻唱甲殼蟲樂隊和保羅·西蒙的歌曲出道,開啟中國搖滾樂的紀元。

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初,並於90年代中期達到高峰的中國搖滾樂,在青年文化剛剛萌發不久後,便迸發出了以崔健為代表的搖滾鬥士和以黑豹、唐朝為代表的一大批搖滾樂隊,這期間產生了許多耳熟能詳的搖滾代表作。此外,中國搖滾樂,也常常同各種意義重大的演唱會一起,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緩緩推進著。

1986年,為了慶祝國際和平年,中國搖滾樂界在北京首都體育館組織策劃了以「讓世界充滿愛」為主題的百名歌星演唱會。在演唱會中,崔健演唱了他那首紅遍大江南北,而今仍然廣為傳唱的《一無所有》。崔健的音樂,唱出了在急速變化的經濟社會環境下成長的年輕一代的彷徨,以及對真實的渴望。

中國搖滾樂,也常常同各種意義重大的演唱會一起,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緩緩推進著。/ 來源:pexels

四年後,同樣在首都體育館,唐朝、呼吸、眼鏡蛇、寶貝兄弟、ADO等樂隊同時出現在「90現代音樂會」上。這些樂隊曾經只是在party中演出,但那次的集體表演,在中國搖滾樂史上也還是第一次,因此「90現代音樂會」也被稱為「中國首屆搖滾音樂節」。這場演唱會後,搖滾樂才開始被當作一種文化,成為人們公開討論的話題。

1994年,竇唯、張楚、何勇在香港紅磡體育場舉辦了一場演唱會,這場演唱會吸引了世界各地媒體的關注,現場大概有1萬名觀眾觀看了演出。這場由內地搖滾樂隊帶來的演出,讓香港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內地搖滾樂的魅力。竇唯、張楚、何勇等人通過自己的演唱,改變了人們對搖滾樂的傳統印象。

中國搖滾樂似乎迎來了希望。就在20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國內迅速出現了新褲子、清醒、果味VC、聲音碎片等眾多搖滾樂隊,他們被摩登天空獨立唱片公司簽下,一條音樂的商業化道路逐漸被打開。

2000年,北京迷笛音樂學校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原創音樂節——迷笛音樂節,該音樂節至今已經在全國各地成功舉辦了40多屆,成為迄今為止國內最重要的搖滾盛會。音樂節帶動了國內的音樂產業鏈,從而形成了一定的搖滾樂成長的土壤,儘管式微,但仍然有生生不息的新鮮血液湧入。

搖滾樂傳入中國,與其說是一種音樂形式的興起,不如說是一種文化意識的覺醒。/ 來源:pexels

2015年,成長於中國內蒙古的九寶樂隊,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的歐洲巡演,並在當年作為首支參加伍德斯托克音樂節的中國樂隊,成為了中國民族搖滾走向世界的一桿旗幟。

縱觀世界,其實任何一種音樂的產生,都建立在一定的社會、歷史和文化背景之上。反過來,任何一種音樂,也都會對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2022年4月15日,崔健通過網絡直播,舉辦了首場線上演唱會。演唱會共有3842.1萬人看過,引發了甚至不止一代人懷念起中國搖滾樂的黃金時代。搖滾樂傳入中國,走過了40多年,與其說是一種音樂形式的興起,不如說是一種文化意識的覺醒。搖滾樂很單純,只是每個時代的單純都不一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