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10月,四方面軍第四次反「圍剿」失敗被迫西征,誰打掩護?

大別山茶館 發佈 2022-12-02T20:14:28.071312+00:00

紅軍西越平漢鐵路前,曾計劃過一段時間再伺機打回大別山,但是由於強敵一路尾追,紅四方面軍既無法與賀龍領導的紅3軍會師,也無法在原紅9軍活動區域襄棗宜地區安身,連續經過新集、土橋鋪、南化塘、漫川關等四次大的戰鬥後,只能被動向西,一而再再而三的奪路西走,直到12月中下旬才在川陝地區站穩腳跟,最終開闢了川陝革命根據地。

90年前,紅四方面軍因為第四次反「圍剿」失敗,根據黃柴畈會議決定,於1932年10月11日晚被迫走上放棄大別山,跳出外線作戰的悲壯歷程。紅軍西越平漢鐵路前,曾計劃過一段時間再伺機打回大別山,但是由於強敵一路尾追,紅四方面軍既無法與賀龍領導的紅3軍會師,也無法在原紅9軍活動區域襄棗宜地區安身,連續經過新集、土橋鋪、南化塘、漫川關等四次大的戰鬥後,只能被動向西,一而再再而三的奪路西走,直到12月中下旬才在川陝地區站穩腳跟,最終開闢了川陝革命根據地。此間歷程已被歷史學界定性為「西征」。

稍有軍事常識的都知道,凡主力陷入險境需要向外突圍時,一定會有後衛部隊奉命打阻擊,同時還會派出小股部隊以聲東擊西之策迷惑敵人,那麼在紅四方面軍被迫西征之時,到底是誰在負責打掩護?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並不好回答。因為網際網路上還沒有人討論過這個問題,本欄目為了揭開這個謎底,曾在網上花了許多時間和精力去搜索,最終一無所得。但探尋的腳步又不願停止,便把求詢的目光收回來重新投放在歷史的故紙堆。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經過一段時間的收集與整理,答案終於可以浮出水面。

一、紅四方面軍西征前面臨的嚴酷形勢

離開大別山被迫西征之前,紅四方面軍在不到一年時間內,曾經歷由極盛到極衰的歷程。1931年11月,紅四方面軍創建於紅安七里坪,由原有的主力紅4軍和剛剛成立的紅25軍組成。成立儀式剛一結束,紅四方面軍就立即發起黃安戰役,歷時43天,於12月22攻克黃安城,改名為紅安;接著又先後發起商潢、蘇家埠、潢光等三大戰役,同樣取得大捷。四大戰役結束後,將皖西一帶的六安、霍山、商城、五星等縣的獨立團改編為紅25軍73、74師,完善了紅25的建制。至1932年6月底,蔣介石發動的第三次「圍剿」失敗,紅四方面軍主力發展到2個軍6個師再加1個獨立團;至此,根據地發展到近4萬平方公里,達到極盛時期,擁有26個縣級政權,人口350萬。

但是,一切就在不經意間發生逆轉。蔣介石並不甘心失敗,為了達到殲滅紅四方面軍的罪惡目的,很快就調整方案,意欲捲土重來。1932年5月22日他親自出面擔任鄂豫皖「剿匪」總司令,又於6月12日在廬山召開軍事會議,正式拋出第四次「圍剿」戰略部署。

國民黨鄂豫皖三省「剿匪」總司令部設在武昌,總指揮蔣介石,副總指揮李濟深。下設左、中、右三路軍。

左路軍由國民黨湖北省主席何成浚為司令官,徐源泉為副司令官北總指揮,專門對付夏曦、賀龍領導的湘鄂西蘇區,所統率的部隊有洪湖地區的全部鄂軍,敵「長江上游剿匪代總指揮」王陵基所指揮的川軍和新增加的十三師萬耀煌部,共10萬餘人;中、右兩路全部對付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領導的的鄂豫皖蘇區。

其中,中路軍司令部先設信陽,後移廣水,由蔣介石親自兼任司令部,劉峙為副司令官,旗下共指揮6個縱隊和1個總預備隊。

第1縱隊指揮官張鍅,下轄45、75、76三個師,位於潢川、固始、光山地區;

第2縱隊指揮部陳繼承,轄2、3、58、80師,位於信陽以西至羅山地區;

第3縱隊指揮部馬鴻逵,轄35師及騎兵第3旅,位於京漢線及廣水地區;

第4縱隊指揮官張印相,轄30、31師及1個特務旅,位於麻城、宋埠、黃陂地區;

第5縱隊指揮官為上官雲相,轄47、54師,位於蘄春、廣濟地區;

第6縱隊指揮官為第14軍軍長衛立煌,轄10、83師,位於京漢線孝感地區;

總預備隊指揮官錢大鈞,轄88、89師,集結於漢口。

右路軍司令部設於六安,李濟深兼司令官,共指揮3個縱隊和1個總預備隊。

第1縱隊指揮官為徐庭瑤,轄第4師和獨立第40旅,住正陽關一帶;

第2縱隊指揮官王均,轄7、12師,位於六安、霍山地區,並指揮位於舒城地區的第1師和獨立第30旅;

第3縱隊指揮官為梁冠英,指揮第32師,位於霍山南部至潛山地區;

總預備隊指揮官陵肇昌,轄55、57師,集結於合肥。

上述敵人總兵力為24個師又5個旅,約30萬人;另有4個航空隊,集結於京漢路東側聽調,隨時參加「圍剿」。

從上述兵力部署看,整個鄂豫皖蘇區被完全包圍,從兵力配備和指揮系統看,也均不同於第一、二、三次「圍剿」:一是蔣介石親自上陣,不僅兼任總指揮還兼任中路軍指揮;二是「圍剿」的兵力已經大大超過前三次;三是以往「圍剿」多系雜牌部隊和地方軍閥,貌合神離,此進彼退,易於各個擊破,這次有很多是蔣介石嫡系精銳,能夠統一指揮;四是敵人的戰術也與之前有所不同,採取的是「縱深配備,並列前進,步步為營,邊進邊剿」,「遇紅軍主力,則據地固守,吸引紅軍,集中待援圍殲,擊破紅軍主力後,則並進長追,四面堵截」;五是敵人接受前三次單純軍事「圍剿」失敗的教訓,提出了「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口號,採取重新編制保甲,嚴厲推行「連坐法」,武裝地方反對民團,動員外逃土豪劣紳組織「還鄉團」搞「回鄉執政」,以配合其軍事行動。

總的來說,敵人的計劃是第一步攻占黃安、七里坪、新集、商城;第二步進占皖西北中心金家寨,由北往南,將紅軍主力壓迫於英山以南之長江沿岸全殲。

二、紅四方面軍第四次反「圍剿」的概況

1931年11月至1932年6月,紅四方面軍相繼取得黃安、商潢、蘇家埠、潢光四大戰役的超級大勝利,一舉粉碎了敵人第三次「圍剿」。此時紅軍已經連續作戰近8個月,而敵人又正抓緊布置第四次「圍剿」,於情於理紅軍此時都應該抓緊時間進行休整,同時做好迎戰準備,總指揮徐向前也一再這樣建議。但是,張國燾已經被勝利沖錯頭腦,要求紅軍連續不斷地進攻。紅軍只好根據張國燾在「夏店會議」上做出的決定,調派紅4軍所屬3個師及當地的地方武裝,於7月初正式發起麻城戰役。

原以為能很快攻下麻城,可沒想到竟然打成了消耗戰,而此時敵人新一輪「圍剿」已經準備就緒,張國燾又不願意聽從徐向前的建議撤圍備戰,巨大的風險隱患就此埋下。

就在紅軍像磁鐵一樣被麻城死死吸住的時候,敵人的第四次「圍剿」已經揭開序幕。最先遭受重壓的是紅25軍軍長曠繼勛。當時,曠繼勛率紅73師鎮守剛攻克沒多久的霍邱城。7月初,就在麻城戰役的炮火正熾烈之時,敵右路軍開始由正陽關大舉南下,潮水般向霍邱城撲來,曠繼勛雖然身先士卒,率部浴血奮戰,但由於敵強我弱,又無援兵來救,紅73師犧牲1千餘人,被敵俘虜1千餘人,身負重傷的曠繼勛僅率少數人馬突圍而出。蔡申熙受命於危險之際,趕往皖西接任紅25軍軍長,儘管他有高超的組織指揮能力,但事已至此仍然難以改變皖西已經陷入被動的局面。

在鄂豫邊地區,紅軍仍然被粘在麻城一線,而敵人已經大踏步開始向黃安、七里坪、新集等蘇區的中心城鎮撲來,根據地的中心區域四面受敵,形勢陡然直下,直到這十萬火急之時,張國燾才被迫下達撤圍麻城的命令,要求紅軍主力以急行軍速度返回根據地中心區域準備迎接。所有的紅軍戰士雖然奮力開動雙腳,朝黃安、七里坪方向跑步前進,但戰機早已喪失,巨大的風險已經來臨。

火速返回紅安一線迎戰的紅軍,先後經過馮壽二、七里坪、扶風寨三次大規模血戰,雖然給敵人造成大量殺傷,但自己也減員很多。從戰術上看,紅軍雖然三戰都取得微弱優勢;但從戰略上看,卻總是在不經意間突然就陷入到了敵人的包圍中。此時的紅軍,因為早已喪失先機,無論怎麼打都無法達到破敵一路的目的。就是在這種殘酷現實面前,紅軍被迫先後放棄河口、黃安、七里坪等中心城鎮。最後當扶風寨戰鬥快要結束時,又不得不作出令所有人傷心流淚的決定,徹底放棄根據地首府新集(今河南省新縣縣城)。

於是,紅軍主力被迫離開鄂豫邊地區,先後向豫東南、皖西一帶的根據地轉移,希望能夠在那裡找到殲敵一路的機會,進而逐步扭轉戰機。

但令人遺憾的是,張國燾雖然下令放棄新集,將紅軍主力全部轉移到了豫東南,但敵人很快就從四面八方圍攏過來,沒有任何戰機可尋。沒辦法,只好繼續向皖西轉移。可皖西的情況同樣芨芨可危。

張國燾率方面軍主力是在9月上旬抵達金家寨地區,並與蔡申熙率領的74、75師會合的。就在此時,敵右路軍的三個縱隊,已經先後突破根據地邊緣,爭先恐後向中心區域進犯而來。紅25軍和皖西北地區的地方武裝雖然與來犯之敵不斷激戰,也殲滅了大量敵人,但整個戰局於紅軍越來越不利。9月5日獨山失守,10日東西香火嶺和麻埠被敵侵占,13日流波潼和英山又同時陷入敵手,20金家寨又被強敵攻破。

紅軍既無法捕捉到有利戰機,又很容易陷入到敵人包圍中。實在沒辦法,只好南下燕子河(今金寨縣境內),就在這裡召開了著名的燕子河會議。經過3天時間的反覆爭論,最終作出這樣一個折衷與妥協的方案:返回鄂豫邊老區,伺機收復根據地。

會後,紅四方面軍主力即離開燕子河,經西界嶺南下英山北部地區,再經羅田境內折轉向西,抵達黃岡縣新州(今武漢市新州區)地區,然後再折轉向北,於10月8日返回到黃陂長嶺崗、河口(今屬大悟縣)、馮壽二(今隸紅安)一線。

紅四方面主力前後用了不到一個月時間,在大別山地區轉了一個大圈,還是回到了鄂豫邊地區。原以為這裡的敵人已經被拖走,可以開始著手收復根據地;但沒想到的是,紅軍剛一回到老區,就與河口地區與聞訊趕來的敵人打響了遭遇戰。戰事一起,敵人又從四面八方向河口包圍過來。紅軍為避免被強敵包圍,只得北上抵達黃柴畈(今紅安上新集鎮境內),但敵人仍然像綠頭蒼蠅似的很快就追了過來。已經敵了方寸的張國燾無計可施,只好在10月10日夜間緊急召開「黃柴畈會議」,最終作出向西突圍,跳出外線,再伺機打回大別山的決定。

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紅四方面軍於次日夜間就開始了向西突圍,進而被迫走上西征道路的悲壯歷程。率部離開大別山前,張國燾曾渴望能儘快打回來,可誰也沒有想到,現實就是那麼殘酷,紅軍這一走就再也難得打回來。

三、奉命留守大別山的正規紅軍

紅四方面軍放棄大別山的決定,源於黃柴畈會議。黃柴畈會議是在敵人越來越密集的槍炮聲中召開的。為了給會議保駕護航,紅25軍軍長蔡申熙帶隊親征,在戰場的最前線被敵人子彈突然擊中,當晚就犧牲了寶貴的生命。同天犧牲的還有紅10師政委甘濟時。

根據黃柴畈會議的決定,以張國燾為首的中共鄂豫皖分局,率紅軍主力西越平漢鐵路,跳出外線作戰,爭取與賀龍領導的紅3軍會師,再伺機打回大別山;以沈澤民為首的中共鄂豫皖省委,負責留守大別山。

被張國燾帶走的紅四方面軍主力,在各種歷史資料和許多將帥回憶錄中都有提及,大多數人早已耳熟能詳,涉及到4個師和1個團,即第10、11、12、73師和少共國際團,共有2萬餘人。

奉命留守大別山的紅軍正規部隊,雖然並不太多;好多歷史資料也鮮有提及,但只要細心梳理、耐心考證,還是可以還原當年的客觀事實。

根據筆者考證,當時奉命留守大別山的正規部隊,主要有2個師5個團的建制,再加一個營。具體而言,紅25軍75師所屬223團、224團和軍特務營;紅9軍27師所屬三個團79、80、81團。除此之外,還有數支獨立師和各地的獨立團、戰鬥營、赤衛軍等地方武裝。

需要指出的是,根據徐向前回憶錄《歷史的回顧》,在討論留守兵力問題時,張國燾依照多數人的意見作出這樣的決定:「留下七十四、七十五兩師與各獨立師、團,由沈澤民負責,在根據地堅持鬥爭;方面軍總部率十、十一、十二、七十三師及少共國際團跳出根據地,暫到平漢路以西活動,伺機打回根據。」按照徐向前的回憶,留守大別山的應該還有74師。可當時的實際情況是,原74師的人馬已全部併入在霍邱之戰中遭受重創的73師;而且在後面負責給主力打掩護的部隊中,也沒有再見到原屬74師的建制單位;1個半月後沈澤民、吳煥先等人重建紅25軍,也沒有提到原有74師的建制單位;根據以上分析,那時的74師只是一個空架子而已。

從當時的實際情況看,紅4軍所屬3個師全部走上西征的道路;紅25軍所屬3個師,1個師早已空無一人,另2個師被割裂分開:師長王樹聲、政委張才千領導的73師,隨總部西征;師長姚家芳、政委高敬亭領導的75師,留守大別山。除此之外,紅25軍軍部也陡然間變成空架子,軍長蔡申熙剛犧牲在黃柴畈戰鬥中,政委王平章是省委委員被留下。政治部主任吳煥先也因為是省委委員,被留下後改任鄂東北游擊總司令。

在上面提到的奉命留守大別山的部隊中,有一個紅9軍27師,猛然接觸到這個建制單位,可能有人感到詫異,或許有人認為這是信口雌黃。紅9軍最初不是出現在襄棗宜地區嗎?襄棗宜的紅9軍失敗後,其建制不是早已取消了嗎?後來雖然又出現了紅9軍,但那不是已經發展到川陝根據地建成之後的1933年6月底嗎?

在絕大部分人認識範圍內,大別山似乎從未出現過紅9軍。但我今天要告訴你,雖然大別山的確沒有出現過紅9軍,但這裡同樣有創建紅9軍的辛苦付出和努力,而且還一度出現過紅9軍旗下的建制單位,它就是紅27師。

1932年夏,就在第四次反「圍剿」揭開序幕之時,張國燾已有創建紅9軍的計劃,並著手實施。當年7月,直接將已建成的獨立4師改編為紅27師,師長徐海東、政委戴季英。 獨立4師建成於潢光戰役結束後的5月間,其兵源來自於赤城(商城)、潢光、陂孝北等獨立團。

四、留守部隊如何給主力打掩護?

當方面軍主力從麻城撤圍,緊急返回鄂豫邊老區開始迎戰時,師長曾中生領紅安獨立1師負責其南翼安全,陳庚率紅12師血戰馮壽二時,紅安第1師在高橋地區與敵湯恩伯部激戰,成功掩護了主力紅軍;

當總部決定放棄新集,方面軍主力開始從鄂豫邊向豫東南轉移時,是政委戴季英率紅27師所屬80、81團,在北邊負責打掩護。即使主力已經東移至皖西,這兩個團也一直堅持戰鬥在鄂豫邊的羅山南部、陂孝北一帶,先後在四姑墩、呂王城、宣化店等地不斷地打擊清鄉的敵人,10月14日奔襲黃陂車站,殲敵第13師百餘人,後轉到光南和黃麻以北的紫雲寨、乘馬崗等地,10月下旬又在九龍長嶺殲敵第13師一部,26日在乘馬崗,張店地區與敵89師267旅激戰,27日又在楊泗寨也該敵激戰三個多小時,兩次殲敵數百名,11月22日又在羊角山殲敵第80師一部。

當主力轉移到皖西北與紅25軍會師後,當地的獨立團等地方武裝,都分別在不同區域抵抗或干撓敵人。值得一提的是,正當張國燾9月27日至30日召開燕子河會議,以確定戰略方針時,有一路敵人突然向燕子河一帶衝來。為確保會議安全,徐向前中途離開會場,迅速擬定作戰計劃,五星縣獨立團奉命抽調一百多名精幹力量組成敢死隊,連夜奇襲敵軍師部白蓮澗,斃其副師長以下數十人,迫使敵人逃回霍山諸佛庵。

根據燕子河會議決定,主力於10月初離開燕子河,經西界嶺南下英山,再折轉西行回到鄂豫邊地區。在此期間奉命在西界嶺、英山、羅田一帶打阻擊的,除了紅山(英山)獨立3師外,還有鄂東遊擊總司令劉士奇和師長徐海東帶領的紅27師79團。

紅75師224團在完成掩護任務後,一直獨立活動在英山與霍山之間。9月底在西界嶺殲敵百餘名,爾後東出舒城,跳到敵後,打擊土豪,休整部隊,10月上旬渡過淠河又回到根據地邊緣,於10月10日在流波潼殲敵第12師96團一個營。此後即轉回到豫東南根據地中心區域,單獨活動在揮旗山、四道河、大埠口一帶。

隸屬紅75師序列的223團和軍特務營,也被留下堅守在大別山。9月底,223團從六安一帶出發,經潢(川)麻(城)公路向西轉戰。10月上旬抵達紅安南部地區,與軍特務營不期而遇,便一起開始打游擊。10月中旬主力已經西走,敵13師萬耀煌部又向紅安、河口一帶「清剿」而來,223團和軍特務營一起迎戰,於24日在高橋河地區給敵73團以很大殺傷,26日又在官懋塘狠狠打擊了敵保安第四團和湖北省第四區保安隊,斃傷保安團長李樹榮以下官兵百餘人;10月下旬他們又在紅安八里灣殲滅地主民團一部,斃傷敵三百餘人。之後,再向光山南部轉戰,又在七里坪殲滅敵80師一部。

無論是主力從鄂豫邊向豫東南、皖西一帶轉移;還是從皖西南下英山,再次回到鄂豫邊;抑或是最終決定離開大別山,跳出外線;包括獨立團、戰鬥營、赤衛軍等在內的所有地方武裝,都在當地黨政軍組織的領導下,配合留守紅軍開展游擊戰,由於篇幅所及難以窮盡。

總而言之,方面軍主力西征並不是單一事件,為配合這一戰略任務的完成,許多紅軍將士都在不同地點、不同崗位,為其打阻擊、作掩護。無論是西征的壯士,還是留守的戰士,他們都在血與火的考驗中,撰寫紅色的傳奇。

在這無數的紅色傳奇中,大別山又突然誕生一支新的紅軍部隊紅27軍,軍長劉士奇,政委郭述申。這支剛剛誕生的紅軍部隊,存在時間雖然不到2個月,後因與其他部隊會師後取消建制,但在方面軍主力開始西征之時,它卻是留守大別山紅軍的一個最大的建制單位。為何要創建紅27軍?它的兵源來自哪裡?它又經過了哪些生死考驗?它為保存革命力量到底作出了哪些貢獻?由於本文篇幅限制,只能夠留待後文詳解。

參考資料:《紅四方面軍戰史》、《大別山風雲錄》、《皖西革命史(1919-1949)》、徐向前回憶錄《歷史的回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