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四年,一場顛覆人性的同鄉會,四人相約殉節,結果令人深思

胡先生說歷史 發佈 2022-12-03T00:53:37.116127+00:00

公元1402年,建文四年,農曆六月十二日,在翰林院編修吳溥的家中,來了三位不速之客,他們都是翰林院編撰,分別是解縉、胡廣和王艮。三人懷著沉重的心情,步履匆匆的來到了吳溥的家中,吳溥處於待客之道,簡單的準備了一些酒食,可是三人卻是無心下咽。

公元1402年,建文四年,農曆六月十二日,在翰林院編修吳溥的家中,來了三位不速之客,他們都是翰林院編撰,分別是解縉、胡廣和王艮。三人懷著沉重的心情,步履匆匆的來到了吳溥的家中,吳溥處於待客之道,簡單的準備了一些酒食,可是三人卻是無心下咽。因為此時燕王朱棣的靖難大軍,已經把南京城包圍的嚴嚴實實,京城隨時都有可能被攻陷,建文皇帝朱允炆倒台已是不爭的事實。

為何在這樣緊急的情況下,四人聚集在了一起,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四人是鄰居,而且都是狀元出身,最重要的他們是老鄉,都是江西吉安人。四人相對而坐,開始商議城破之時該何去何從,首先解縉開始發言,他大義凜然的陳說了一番君臣大義,為了報答皇上的知遇之恩,解縉決定以身殉節,絕不依附逆賊朱棣,胡廣更是慷慨激昂,決定以身殉國,吳溥也是應聲附和。只有王艮坐在一旁,一句話也不說,只是不停的在掉眼淚!從四人的表現來看,解縉和胡廣那絕對是忠君報國、不畏生死的義士。王艮的眼淚無疑是懦弱的表現。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最終的結果讓人大跌眼鏡。

三人離去之後,吳溥的兒子感嘆道:「解叔叔和胡叔叔,能為國以身殉節,真是既悲壯,又難得可貴呀」。吳溥聽了兒子的話,卻不以為然,吳溥冷笑道:「真正能為國殉節的,只有你王叔一人也」,吳溥的兒子大為不解。可正在此時,隔壁胡廣的家中,突然傳來胡廣大罵僕人的聲音,原來是胡廣後院養的一隻豬跑了出去,胡廣大罵僕人說:外面這麼亂,趕快把豬找回來」。吳溥笑著對兒子說:「一豚尚不能舍,肯捨生乎?」意思是說,他連一隻豬都不捨得,怎麼能捨得死呢?

王艮回到家中,與母親和妻子說:「食人之祿者,死人之事。吾不可復生矣。」說罷服毒而亡。第二天南京城破,解縉、胡廣、吳溥三人皆出門迎降。朱棣登基為帝後,三人都得到了重用,解縉官至內閣首輔,而且負責編撰了《永樂大典》,胡廣也官至內閣首輔,吳溥進入了國子監,三人可謂是官運亨通。只有王艮一人為建文帝盡忠殉節,成了自身信仰的殉道人。更滑稽的是王艮墓誌居然是由解縉代寫的,解縉在《王艮墓誌》中,根本就沒提建文四年,王艮以身殉國的那檔子事,而是把王艮寫成在建文三年,就已經去世了。這和《明史·列傳三十一》記載的完全相反。

後來解縉因參與了朱高熾和朱高煦儲位之爭,徹底激動了永樂皇帝朱棣,永樂十三年,在朱棣的默許下,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將解縉拋棄在荒野,在大雪中被活活凍死,在生命的最後時刻,解縉說出了這一生最後一句感嘆:「我愧對王艮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