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影像學筆記——呼吸系統基本病變的影像學表現

影像科齊大夫 發佈 2022-12-03T01:58:17.479738+00:00

重點掌握支氣管、肺基本病變影像表現。了解肺門、縱隔、膈肌的基本病變原因及影像表現。第一節 支氣管阻塞性改變。

重點內容

  • 重點掌握支氣管、肺基本病變影像表現。
  • 掌握支氣管、肺基本病變常見原因、影像表現。
  • 熟悉胸膜的病變特徵(氣胸、液氣胸)
  • 了解肺門、縱隔、膈肌的基本病變原因及影像表現。

第一節 支氣管阻塞性改變

  • 支氣管阻塞性改變

原因

腔內性:腫瘤、異物、炎症、結核、先天性狹窄。

腔外性:淋巴結增大壓迫

後果

部分阻塞:阻塞型肺氣腫

完全阻塞:阻塞型肺不張

1、阻塞型肺氣腫(obstructive emphysema)

1)兩肺阻塞性肺氣腫:見於慢支及支氣管哮喘。

影像表現

(1)肺野透過度增加,與呼吸時相關係不大;

(2)肺紋理稀疏變細,可見肺大泡。

(3)橫膈低平,活動度減低;

(4)胸廓呈桶狀,肋間隙增寬;

(5)心影狹長呈垂位心型,心後間隙增寬。

2)局限性阻塞性肺氣腫

一側性肺氣腫

一葉性肺氣腫

影像表現

(1)肺內表現同上;

(2)縱隔向健側移位或移位不明顯。

(3)氣管內異物可表現為縱隔擺動。

(4)支氣管斷層或造影有利於診斷。

2、阻塞性肺不張(obstructive atelectasis)

1)一側性肺不張:一側主支氣管完全性阻塞的後果。

影像表現

(1)患側肺野均勻一緻密度增高影;

(2)胸廓塌陷,肋間隙變窄;

(3)縱隔向患側移位;

(4)患側膈肌升高;

(5)健側代償性肺氣腫。

2)肺葉不張:肺葉支氣管完全性阻塞的後果。

肺葉不張的共同特點: (1)肺葉體積縮小,密度增高;(2)葉間裂移位;(3)肋間隙變窄;(4)肺門及縱隔不同程度向患側移位;(5)鄰近肺葉代償性肺氣腫。

3)肺段不張或肺小葉不張:表現為三角形緻密影,基底向外,尖端指向肺門,肺段體積縮小。小葉不張多表現為斑片狀陰影。與肺炎不易鑑別。

第二節 肺部基本病變

1、滲出性病變與實變(exudation and consolidation)

多見於急性炎症反應,見於肺炎、結核、肺出血及肺水腫。病變範圍不同,影像表現不同。肺泡內滲出:斑片狀模糊影。支氣管氣像(air bronchogram)

腺泡陰影:<1cm斑片狀、結節狀邊緣模糊影。

轉歸:1-2周內吸收,肺結核大約4周有明顯變化。

1) 滲出性病變與正常組織無截然分界,纖維素性滲出密度最高,膿性滲出次之,漿液性滲出較淡。但實際很難判斷.

2) 滲出性病變擴展至肺門附近,實變影中可見含氣支氣管影,稱支氣管氣像或空氣支氣管征。

3) 滲出性病變動態變化快。

2、增殖性病變(proliferation):以纖維母細胞、血管內皮細胞和組織細胞增生為主的肺慢性炎症病變;結核、矽肺結節為增生的炎性肉芽腫;炎性假瘤是一種增生性炎變。以上都是增殖性改變。

影像表現:斑點狀、結節狀、腫塊狀肺段或肺葉陰影,密度高,邊緣清楚,多病灶 聚集在一起時也不互相融合,動態變化慢,部分可緩慢增大。

3、肺纖維化(fibrosis)增殖性病變中纖維成分代替細胞占主要成分時,稱為肺纖維化。

1) 限局性纖維化常常是慢性肺炎及肺結核的癒合後果。

2) 瀰漫性纖維化原因各異。見於間質性肺炎、塵肺、特發性間質纖維化及結締組織病等。

影像表現:局限性:結節狀、腫塊狀、網狀、線狀及索條影,邊緣清,密度高,走行僵直。纖維索條與正常肺紋理不同,可引起肺門、縱隔移位。

瀰漫性:小結節、網狀、線狀及蜂窩狀影像,瀰漫分布 。可見肺氣腫表現。

4、 鈣化(calcification)

1) 變質性病變:一般發生在退行性變或壞死組織內,鈣化可為病變癒合的一種表現,如結核、淋巴結結核;

2) 肺腫瘤:錯構瘤鈣化較常見,呈爆米花樣,有定性價值。肺癌的鈣化少見,一般見於肺癌生長過程中將鈣化的肉芽腫包埋,見於瘢痕癌;腫瘤壞死後出現營養不良性鈣化;腫瘤分泌鈣質等。

3) 肺內以鈣化表現為主的病變常見於肺泡微石症、原發性甲旁亢、維D中毒以及骨肉瘤肺轉移等

4) 影像表現:密度高,邊緣清楚銳利、大小形狀不同的陰影。

a) 結核:單或多發斑點狀,環形包膜下鈣化為結核球或塵肺淋巴結鈣化特徵。

b) 錯構瘤:爆米花樣鈣化。

c) 肺癌鈣化:缺乏特異性,單發點狀或限局性多發顆粒狀、斑點狀鈣化。

d) 瀰漫性分布:肺泡微石症、含鐵血黃素沉著症、塵肺等。

5) 注意結合病史

5、空洞(cavity)肺內病變壞死,壞死組織經支氣管引流排除後形成空洞。見於結核、肺膿腫、肺癌、黴菌病及韋氏肉芽腫等。

1)蟲蝕樣空洞(無壁空洞):見於乾酪性肺炎。表現為肺內大片實變陰影,內有多發小透光區,形狀不規則,內壁不光滑,呈蟲蝕狀。

2)薄壁空洞:洞壁在2-3mm之下,多見於肺結核。表現為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狀的環形,洞壁內外光滑清楚,一般洞內無液氣平面,周圍很少實變影。

3)厚壁空洞:>3mm,見於肺膿腫、結核和肺癌。

結核空洞:外壁整齊清楚,內壁模糊略顯不規則。

肺 膿 腫:外緣模糊片狀影,壁內略不整且模糊,洞內多有液氣平面。

周圍型肺癌:內壁凹凸不平,可見壁結節,外緣具備惡性腫瘤特徵。

6、空腔(intrapulmonary air containing space)

生理性腔隙的病理性擴大,形成原因不同,結構不同。先天性肺氣囊壁為發育不良的支氣管壁,肺大泡、肺氣囊為肺泡壁。

表現:<1mm空腔,周圍無病變,感染時可有腔內液平面,周圍可有斑片影。

7、腫塊(mass)肺內良惡性腫瘤及腫瘤樣病變均可形成腫塊樣病變。

1)良性腫塊:多有包膜,呈邊緣光滑的球形,生長緩慢,無壞死。

2)惡性腫塊:無包膜,浸潤生長,邊緣分葉或有臍凹、毛刺等,生長快,常發生中心壞死。

3)多發腫塊:常見轉移瘤、韋氏肉芽腫。

8、間質改變

主要分布於支氣管、血管周圍、小葉間隔及肺泡間隔,肺泡內無或少有病變。常見於感染、癌性淋巴管炎、組織細胞病X、塵肺、結締組織病、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及間質肺水腫等。

表現為索條狀、網狀、蜂窩狀及廣泛性小結節影,有時網狀影與結節影同時存在

9、 肺門的改變

1)肺門增大或縮小

(1)肺門增大:肺門血管增粗、淋巴結增大、肺癌等

一側大:肺門淋巴結增大常見,如結核、肺癌轉移或中央型肺癌,一側肺動脈或肺靜脈擴大也可。兩側大:多見於結節病、淋巴瘤、塵肺和肺動脈高壓。

(2)肺門縮小:血管發育畸形,肺動脈狹窄、肺動脈栓塞、法洛四聯症。

鑑別腫塊、血管:檢查方法很重要。CT、MRI或血管造影。

2)肺門移位

原因:

肺不張:上葉不張—肺門上移;下葉不張—肺門下移;

肺纖維化牽拉:肺結核或慢性肺炎。

3)肺門密度增高

凡引起肺門增大者;肺門支氣管及血管周圍間質內病變所致,病毒肺炎、間質肺水腫等。

第三節 胸膜病變

1、胸腔積液(pleural effusion)

游離性:少量 中等量 大量

局限性:包裹性積液(encapsulated effusion) 葉間積液( interlobar effusion) 肺底積液( subpulmonary effusion) 縱隔包裹性積液( mediastinal encapsulated effusion)

1)游離性胸腔積液影像表現

(1)少量(300ml):

患側膈肋角變鈍;

深呼吸氣時,可隨呼吸上下運動;

側臥水平透照時,可見沿側胸壁內緣的帶狀密度增高影。

超聲、CT、MRI對少量積液敏感。

(2)中等量積液表現:

患側肺野下部呈 外高內低邊緣模糊的弧線影,密度外高內低,下高上低。

膈肋角消失,膈肌界限不清;

縱隔向健側移位。

(3)大量胸腔積液影像表現:

患側肺野呈均勻緻密性陰影;

縱隔向健側移位;

肋間隙增寬;

橫膈下降。

2)限局性胸腔積液影像表現

(1)包裹性積液:

(a)發生於前後胸壁的包裹性積液,胸部正位片時,表現為患側肺野呈片狀密度增高影,其中可見重疊的肺紋理影像。

(b)在側位或切線位片上,表現為自胸壁向肺野突出的半圓形或扁丘狀陰影,其上下緣與胸壁呈鈍角,邊緣清楚,密度均勻。

(c)發生於側後胸壁的包裹積液,在切線位上表現同 (b)

(2)葉間積液:

葉間裂隙處的梭形緻密影,邊緣光滑, 密度均勻,梭形陰影的兩尖端與葉間裂相連。

大量葉間積液時,表現為葉間裂隙的球形陰影;

游離積液進入葉間時(斜裂下部)表現為尖端向上的三角形陰影。

(3)肺底積液:

患側「膈肌圓頂」最高點偏外1/3,膈肋角銳利;

右側肝下界位置正常;病人向患側傾斜時,可見游離積液徵象;

仰臥位透視或攝影,可見患側肺野呈均勻密度增高影,膈肌位置顯示正常;

超聲、CT或MRI可發現少量肺底積液。

(4)縱隔包裹性積液:液體聚集在縱隔胸膜與髒層胸膜之間。

表現:兩上縱隔胸膜積液時:表現為兩上縱隔旁呈尖端向上的三角形影,中等量或大量時,陰影外緣可呈弧形突出或呈分葉狀,側位片時,前上縱隔或後上縱隔密度增高,邊界不清。

兩下縱隔胸腔積液:下縱隔心臟兩旁三角形影,尖端向上,基底向下,大量積液時,易誤診為心包積液。

超聲、CT或MRI可清楚顯示縱隔包裹性積液的部位和積液的多少。

2、氣胸(pneumothorax)

概念:氣體進入胸膜腔,稱為氣胸。見於胸壁穿通傷、手術及胸腔穿刺;人工氣胸、自發性氣胸、張力性氣胸。

影像表現:

(1)患側胸腔內有高度透明的空氣腔,其中無肺紋理;

(2)肺組織不同程度受壓萎縮;患側膈下降,肋間隙增寬;

(3)縱隔向健側移位;

(4)有時可見縱隔疝;

(5)髒壁層胸膜粘連時,可見條狀粘連帶狀影。

液氣胸( hydropneumothorax ):

胸膜腔內液體與氣體同時存在為液氣胸。見於支氣管胸膜瘺、外傷、手術後及胸腔穿刺後。

影像表現:

(1)立位X線檢查時,明顯的液氣胸可見患側胸腔內有一橫貫胸腔的液平面,液體上方有時可見被壓縮的肺組織;

(2)液體少時,僅於膈角見到液平面;

(3)氣體少時,僅可見到液平面,而見不到氣胸徵象。

(4)胸膜粘連時,可形成局限性或多房性液氣胸。

3、胸膜肥厚、粘連、鈣化(pleural thickening, adhesion and calcification)

炎性纖維素滲出、肉芽組織增生,外傷出血機化均可引起。常見於結核性胸膜炎、膿胸、出血機化。

影像表現

(1)輕度時,表現為患側膈肋角變鈍,膈肌運動受限,膈肌變為平直。透視區分少量胸腔積液與胸膜粘連

(2)重度時患側肺野密度增高,胸廓塌陷,肋間隙變窄,沿胸廓內緣可見帶狀陰影,有時縱隔向患側移位及脊柱側彎等。

(3)鈣化時,表現為片狀、不規則的點狀或條狀鈣化影,有時包繞肺表面呈殼狀與骨性胸廓之間有一透亮間隙

4、 胸膜腫瘤(pleural tumor)

原發性:纖維瘤、間皮瘤、肉瘤等。

轉移性

影像表現:以胸膜為基底的半球形、扁丘狀及不規則形狀的軟組織影,邊緣光滑,密度均勻。轉移瘤常伴有肋骨破壞。間皮瘤可伴有胸腔積液。

胸腔包裹積液與腫瘤相似,超聲、CT、MRI鑑別有意義。

第四節 縱隔的改變

1、形態的改變

1)縱隔增寬:膿腫、炎症、腫瘤、出血及脂肪組織增加均可使縱隔增寬;主動脈瘤及肺動脈瘤也可。

影像表現:縱隔增寬,不同原因,其影像特徵不同。

2)縱隔氣腫(mediastinal emphysema)

原因:氣管、支氣管損傷是發生縱隔氣腫的常見原因,創傷及手術後;肺囊腫、大 泡或空洞及肺氣腫的肺泡破裂;食管破裂等。常與氣胸或皮下氣腫並存。

影像表現:縱隔內條帶狀氣體影及伴隨原因相應的徵象。

2、位置的改變

1)、向健側移位:胸腔積液、氣胸、較大肺腫瘤、胸膜腫瘤、巨大縱隔腫瘤等。

2)、向患側移位:肺不張、肺硬變、廣泛性胸膜肥厚,肺切除及胸改術後。

3)、縱隔疝:一側肺氣腫時,過度膨脹的肺組織連同縱隔同時向健側移位,稱為~。

4)、縱隔擺動:支氣管異物引起一側主支氣管不完全阻塞時,兩側胸腔壓力失去平衡,呼氣時,縱隔向健側,吸氣時,恢復原位,稱為縱隔擺動。

第五節 膈的改變

1、形態改變

1)、幕狀粘連: 2)、限局性膈膨出: 3)、腫塊: 4)、膈平直:

2、位置改變:升高; 降低。

3、運動改變:減弱或消失; 矛盾運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