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平涼古塔,美國人垂涎多年,無法搬走,只能在芝加哥展出模型

隴史薈王文元 發佈 2022-12-03T06:05:56.931669+00:00

甘肅的明代古塔,美國人不僅研究多年,還製作模型在芝加哥展出。27日晚,田兄發來幾張照片,仔細看後,很是驚奇。

甘肅的明代古塔,

美國人不僅研究多年,還製作模型在芝加哥展出

27日晚,田兄發來幾張照片,仔細看後,很是驚奇。美國一個自然博物館,居然做了甘肅一座古塔的模型,向人們展出。這是啥情況?

這座甘肅古塔在平涼,平常我們都不太注意。26日,我轉發的一篇文章引起了田兄的注意,故而才發了這幾張圖。多年前,我到平涼尋訪明韓王蹤跡,曾去尋訪過。看田兄傳來的資料,這座神奇的古塔,應該是平涼城東的平涼寶塔。這是,明代封在平涼的韓王所修建佛塔。

1.平涼韓王

韓王,明初分封在甘肅平涼的朱氏子孫,留下了諸多令人扼腕嘆息的往事。

韓王對平涼的貢獻絲毫不弱於肅王對蘭州的貢獻,如今知道肅王的人多,聽說過韓王的人卻不多。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平涼是控制西北的交通要地,這裡既是通往西域的最為便捷的路徑,也是連接塞外的要道。歷史上遊牧民族曾多次襲擾平涼,並且進而通過平涼進襲關中。

明初,徐達、馮勝等人率軍攻取甘肅後,明政府為加強對甘肅的管理,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同時,朱元璋又大封諸王,以便讓他的兒子們「控要害,以分制海內」。最先分封在平涼的並不是韓王,而是安王。安王是朱元璋的二十二子朱楹,洪武二十四年分封,永樂六年就蕃來到平涼。可惜,這位王爺是個短命王侯,在平涼就蕃六年就死了,身死國除。安王死後,他的王府空置了下來。

十幾年後,原本分封在開原(今遼寧鐵嶺一帶)的韓王,看上了安王的府邸。韓王的封地開原,距離蒙古草原非常近,為了安全起見,他只能長期滯留在京城。朱棣上台後,一方面極力打壓手掌兵權的兄弟們,一方面又做出關愛兄弟們的姿態。這時,長期滯留京城的韓王就成為施恩的對象,於是,韓王就被改封了。

韓王的分封可謂是歷經波折,他始封於洪武二十四年,永樂五年第一代韓王韓憲王去世,葬在了南京安德門外,永樂八年韓憲王的兒子即位,直到永樂二十二年才接替安王,被改封在平涼,直到宣德五年才到平涼就蕃。

如今平涼城東有個寶塔公園,也是崆峒區博物館的所在地。這裡原本是韓王所修的延恩寺所在地,到了明英宗天順年間闢為正學書院。韓王就在此地修建了寶塔,前後費時大約30年之久。這座塔修建得很有意思,既帶著為人們祈福的涵義,更是平涼城外的一個制高點,控制著西安到蘭州之間交通。

2.平涼寶塔

塔因寺而得名,寺院名為延恩寺,塔則叫延恩寺塔。延恩寺塔位於平涼市城東寶塔樑上,亦稱「平涼寶塔」。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嘉靖才子趙時春作《東塔寺記》《塔記》。對當時修建延恩寺及寶塔的情況有記述。

其中《東塔寺記》載:「寺以塔名,重在塔.....故韓國溫太妃愛懷先昭王,應世隨化,散財酬德,乃ト東郊離面枕岡考勝,為琉璃宮七,以奉浮屠。前為大王,又前為金剛,以阿護山門。宮之左右各翼以廊,以貌古之禮敬浮屠而得其三味者,左右廊之前益之以樓,以載鞀鏞,為香火諷唄之節,其外環以精舍僧廚,崇垣復門,種種具足,然大要歸重於塔,故為亭以居碑者又二,以志夫寺,一以志夫塔。」《塔記》載:「塔七級,鎮浮屠宮後,琢石以為基,覆之,視其殿楣欄甍榭,施磚填之,工以億計,周繚鈴索,用五金之材以干計。創手於嘉靖乙未初夏,丙午春初告......昭王盛年奄棄干乘之尊,太妃晚節施散萬金之資……"

現存佛塔為七級八角仿木結構樓閣式磚塔,正式的學名叫七級八角錐狀樓閣式無基座磚塔,通高27.5米,底部周長36.6米,直徑12米。第一層南面有拱形塔門,門上嵌「大明」石值。上層四面都有磚砌的塔門和佛龕,挑檐以磚雕斗棋承挑,雕刻雲頭、花卉等圖案,各層挑檐屋面均覆蓋琉璃瓦,檐角懸掛風鋒。塔剎為鐵鑄構件套接而成,外形是一座小塔,由剎座、剎身、剎頂、剎杆等7層構件組成。塔室內各層設木樓板、樓梯,可登臨。

3.美國模型

不過,在外國遊歷者眼中,這座明塔的價值極高。在德國人寫的《中國寶塔》中,特地強調了這座古塔。他們寫道:這是甘肅平涼府的一座寶塔,佇立在通往蘭州府的古道上,該塔建於明代(1457年)由磚石砌成,高57米(這個數據有誤,近年測為27.5米)。在這一年,已被蒙古人扣留多年的皇帝回到了北京。作者認為,這是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從蒙古返回北北京,再次登基,而建造的佛教聖所。故而這座塔顯示出蒙古建築的特色。

他們記述:此塔為八角磚塔,共七級,高大的底座由基座承托,上面還建有六層,塔上建有一個扁平的、具有喇嘛教特色的塔頂,並冠有塔剎。《中國寶塔》是中國寶塔研究開山扛鼎之作,作者是德國人恩斯特·伯施曼。

恩斯特·伯施曼(1873年——1949年),他是中國建築攝影鼻祖,也是國際學界公認的第一位以現代科學方法記錄、考察並著書,向西方介紹中國古建築與文化內涵的德國建築學家與漢學家。1902年,恩斯特·伯施曼跟隨德國東亞艦隊到達中國,1906年——1909年,他跨越中國14個省區,行程數萬里,對中國的皇家建築、寺廟、祠堂、民居等進行了全方位的考察,留下了8000張照片、2500張草圖、2000張拓片和1000頁測繪記錄。恩斯特·伯施曼是中國營造學社發起人之一,同時也是其會員。1933—1935年,被特聘為中國傳統建築遺產顧問。伯施曼的《中國寶塔》開創了中國佛塔研究的先河,具有重要的學術史價值。


令人奇怪的是,不知為何美國人也看重這座寶塔。在赫赫有名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中,美國人專門為甘肅平涼府的這座寶塔製作一個模型。不過,他們所寫的寶塔高度是57米。可見,平涼寶塔在中國寶塔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是中國寶塔的代表,不然,美國人不能專門展出一個模型。有人說,美國人垂涎甘肅的古塔,無法搬走,只能做個模型在博物館展出。

末代韓王究竟去了何方?當年,李自成義軍攻占到平涼,末代韓王先逃往慶陽,後逃到韓城,再逃到夔東十三家農民起義軍,被尊為精神領袖。康熙三年,夔東十三家農民起義軍被圍困在茅麓山,糧盡援絕,舉營自焚,韓王也就此消失了。

數百年後,往事煙消雲散,古塔卻引來全世界愛好的矚目,韓王之名也因塔而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