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年,曹秀清收到蔣介石指令:帶楊振寧回台灣,她是如何應對的

歷史小書生 發佈 2022-12-03T16:12:54.802783+00:00

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因共同提出的宇稱不守恆理論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上面這段話正是楊振寧作為代表致辭時發表的一番感言。

前言

「我深深察覺到一樁事實:在廣義上說,我是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產物,既是雙方和諧的產物,又是雙方衝突的產物,我願意說我既以我的中國傳統為驕傲,同樣的,我又專心致於現代科學。」

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因共同提出的宇稱不守恆理論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上面這段話正是楊振寧作為代表致辭時發表的一番感言。

1971年,楊振寧回國訪問,成為美籍知名學者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當時,社會輿論關於楊振寧究竟是先返回祖國大陸還是台灣探親有廣泛的議論,最終楊振寧選擇了訪問新中國。在他做出這一決定的過程中有一個人對他的決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響,他就是楊振寧的岳丈——前國民黨高級將領杜聿明。

這兩人之間有什麼關係?一切都要從楊振寧和他的第一任妻子杜致禮的婚姻說起了。

楊振寧邂逅杜致禮,兩人相戀結婚

1922年10月1日,楊振寧出生於安徽合肥的一個書香世家。祖父楊邦盛是清末秀才,曾在私塾教過書,也當過段芝貴的幕僚。父親楊武之曾隻身赴美留學,先後在史丹福大學和芝加哥大學主修數學。回國後,楊武之在清華大學和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執教,他一生專注於數學教育,為中國教育和培養了大量的數學人才。

受家庭環境影響,楊振寧從小便展現出了過人的學習天賦。而他的父親楊武之是對他人生影響最大的人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楊武之總是循循善誘,在潛移默化中將數學知識教授給孩子。

楊振寧在上學期間,只要遇到有關數學領域的難題,他總是會跑到父親的辦公室向他請教。後來,在回憶起與父親相處的點滴往事時,他總說「父親對我的影響,是一直長久發生且持續存在著的。」

「父親對我們子女們的影響很大。從我自己來講:我小時候受到他的影響而早年對數學發生濃厚的興趣,這對我後來搞物理學工作有決定性的影響。」

1944年,楊振寧從西南聯大畢業後,進入了一所中學教書,只在這裡待了一年,但期間他認識了一個叫做杜致禮的女學生。

杜致禮出生在一個軍人家庭,其父親是國民黨高級將領杜聿明。由於杜聿明長年南征北戰,因此,杜致禮從小便和母親曹秀清生活在一起,曹秀清知書達理、勤儉節約的品質對女兒產生了重要影響。從小受到嚴格教育的杜致禮在長大後成為了一名很有自己主見的獨立女性。

1944年,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附屬中學讀書的杜致禮和剛來這裡教書的數學老師楊振寧相識。在來這裡教書前,楊振寧已經成功獲得了公費出國留學的資格,在等待辦理手續出國留學期間,他選擇在這所中學教書。第二年,楊振寧赴美留學,這時,他和杜致禮並沒有談戀愛。

1947年,杜致禮獨自一人踏上了前往美國留學的道路。但實際上,按照原本的計劃,她是要陪身體情況糟糕的父親杜聿明一起到美國接受治療的。然而,臨行前,蔣介石卻突然扣下了杜聿明,無奈之下,杜致禮才隻身赴美留學,進入宋美齡提前為她安排好的「衛斯理安學院」,學習英國文學,這所學校是美國相當有名氣的一所女子學院。

沒過多久,杜聿明被俘,杜家由此家道中落,杜致禮和弟弟在美國的生活也變得越發艱難,為了節約錢,杜致禮轉學到了紐約的聖文森學院。

1949年聖誕節來臨的前幾天,杜致禮和楊振寧在美國普林斯頓的一家中餐館邂逅,多年未見,又在異國他鄉,兩人都感到十分驚喜。相比於當時還在讀高中的杜致禮,現在的杜致禮女大十八變,5年過去,已經長成了一個亭亭玉立的姑娘,她身上溫柔的氣質、美麗的容顏一下便吸引了楊振寧。

就這樣,兩人很快墜入愛河,在深入了解的過程中,楊振寧刻苦努力、正直善良的品質也讓杜致禮更加深深地愛上了他。

按照原來的計劃,楊振寧是打算在普林斯頓待一年就回芝加哥大學的,但由於與杜致禮相愛,他最終留了下來。因為在紐約讀書的杜致禮離普林斯頓很近,兩人見面的機會很多。

1950年8月26日,楊振寧和杜致禮結婚,一年後,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出生,爺爺楊武之為長孫起名光諾,意在希望兒子楊振寧能夠獲得諾貝爾獎。

婚後,楊振寧和杜致禮生活十分和諧,為了讓丈夫全身心投身於科研工作,杜致禮基本承包了家裡的所有家務,接送孩子上下學、洗衣做飯、收拾房間……此外,一向對音樂和文學頗有研究的杜致禮,更是將這種文藝充分地運用到了家庭生活中,成為了兩人家庭生活很好的調味劑。就連杜致禮本人也曾說過:「要是兩個物理學家結婚的話,上下班談論的都是物理,不得太枯燥嗎?」

杜聿明獄中祝福女婿獲獎

20世紀50年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物理學界發展最為旺盛的時期,楊振寧正是在這個時期成長起來的。這期間,杜致禮就是楊振寧成功背後的女人,為他付出了許多。直到1957年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後,楊家的生活狀況才有所好轉。

1957年,楊振寧獲獎的消息傳回北京後,周恩來總理立即安排中國科學家代表團去瑞典祝賀。其實,在楊振寧還是一個普通學者的時候,周總理就曾下達過指示,請楊振寧的老師張文裕作為中間人,讓還在獄中的杜聿明和女兒一家取得聯繫,藉此告知家人和在台灣的親屬、好友,杜聿明一切安好的情況,以讓他們安心。

1957年12月,楊振寧和杜致禮一同前往瑞典斯德哥爾摩參加諾貝爾獎的頒獎儀式,看到丈夫親手接過獎後,杜致禮顯得十分激動。

中國科學家代表團實際上只有兩個人組成,分別是張文裕和其夫人王承書。臨行前,根據周總理指示,張文裕專門去找杜聿明見了一面,見面後,他開門見山說明來意:「希望你能夠以岳父的身份,給女婿楊振寧寫一封祝賀信,由我帶去斯德哥爾摩親自交到楊振寧的手上。」

聽罷,杜聿明當即表示同意,並拿筆寫了一封簡單直白的祝賀信。杜聿明在信中寫道:

親愛的寧婿:

我祝賀你獲得諾貝爾獎金。這是中華民族的光榮。

杜聿明即草

楊振寧收到信後,隨即給杜聿明寫了回信,並再次拜託張文裕帶回去交給杜聿明,楊振寧在信中向杜聿明先生的祝賀表達了感謝,並表示他的關懷和關注令自己深受感動。

1959年12月4日,新中國進行第一次特赦,杜聿明成為了第一批特赦人員。1961年3月,他成為了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的文史專員,積極撰寫文史資料,受到新中國政府的優待。每逢重要節日,便會收到國家發來的正式請帖,也曾多次受邀參加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招待宴會,還在國慶節受邀登上天安門觀禮。

上世紀4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全球形成了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兩大陣營之間對峙的兩極格局。

70年代開始,中美兩國關係出現了解凍的跡象,美國國務院解除了一項針對中國的禁令,即不准美國公民來中國旅行。

遠在美國的楊振寧收到消息後,立即給正在上海復旦大學任教的父親楊武之寫去了信,表達了自己想要回國探親訪友的願望。

楊武之立刻向國務院匯報了這一情況,並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歡迎。就這樣,楊振寧帶著妻子回到了闊別多年的祖國。

到了北京後,楊振寧先後與昔日的同學老師如鄧稼先、周培源等人相聚。更受矚目的是,他與自己的岳父杜聿明的首次見面。

1971年7月28日,周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從美國回來的楊振寧一家,周總理與他進行了親切交談,兩人的談話內容從科學研究、國際動態到家庭生活,事無巨細,沒有拘束。談話過程中,周總理顯得十分興奮。

不過,就在這個公開場合中,周總理很罕見地當場糾正了楊振寧的一個「錯誤」。他聽到楊振寧叫曹秀清「媽媽」,卻叫杜聿明「杜先生」時,周總理當場糾正道:「你應該叫岳丈大人。」

隨後,周總理又對著曹秀清幽默地說道:「您應該做到女婿旁邊,不是都說丈母娘愛女婿嘛。」

在場的人一聽,全都哈哈大笑起來。

這次回國之行讓楊振寧深受感動,回到美國後,他先後在美國好幾個城市進行了演講,讓很多美國人開始了解中國,並表現出友好的態度。與此同時,在他的影響下,一些美籍華人紛紛回國探訪,並為祖國的發展建言獻策。期間,多達100多位美籍華人科學家踏上祖國的土地,打開了新中國和世界交流的大門。

2003年9月22日,楊振寧正式對外表態:今後的學術研究活動將主要集中在國內。這一年年底,楊振寧定居北京,此後常往返於北京和香港兩地。

從此,楊振寧除了執教、培養人才外,他還一直關注著祖國的統一大業,面對台灣學子時,他曾動情地說:

「哪位如果再到北京來參觀,我建議你們到盧溝橋去看看,因為盧溝橋是日本人攻打華北放第一槍的地方。」

楊振寧也時刻關注著中國的發展,也尖銳地指出國家存在的問題,但同時,他又自信地表示中國人是可以克服這些困難的:

「這些問題並不比在過去100年間中華民族所經歷的巨大問題更為嚴重,既然100年前我們能夠將問題解決,那麼今天的中國,憑藉內在的韌性,依然可以克服困難。」

2015年4月1日,楊振寧正式成為了中國公民,放棄了美國國籍,實現了父親的遺憾。加入中國國籍是楊振寧個人私事,是他父親一輩子的願望。早在1997年,楊振寧便曾在自己的一本書中寫道:

「我知道,直到臨終前,對於我的放棄故國,他(父親)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終沒有寬恕我。」

多年後,楊振寧終於圓了父親的願望,也實現了自己回歸祖國的願望。

杜聿明一家在大陸團聚

淮海戰役結束後,杜聿明被俘,其妻子曹秀清大鬧總統府,要求蔣介石還她丈夫,但最終卻不曾見上蔣介石一面。

敢大鬧總統府的曹秀清可不簡單。受父親走南闖北做生意的影響,曹秀清也是個有膽有謀的女子。1923年,她與杜聿明結婚,婚後,杜聿明進入廣東黃埔軍校讀書,加入了國民黨,而曹秀清思想進步,追求自由,加入了共產黨。

後來,大革命失敗,蔣介石「清黨」,她由此被清了出來,從此做起了一名家庭婦女,為杜聿明生兒育女,整理家中大小事務。

曹秀清和杜聿明共養育了6個孩子,三男三女。儘管曹秀清已經退出了共產黨,遠離革命和政治。但是,1934年,共產黨員、著名詩人高敏夫被國民黨逮捕後,她與丈夫一起暗地裡積極周旋,搭救高敏夫,最終成功救出了他。

每次杜聿明奉命在外作戰的時候,曹秀清總是擔驚受怕,每天提心弔膽地等著前線的消息。因此,當杜聿明被俘的消息傳來後,她選擇不顧一切衝進了蔣介石的總統府,雖然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

當時,曹秀清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想過回陝北,也想過去香港,還有人勸她跟蔣介石到台灣去。就在她糾結時,國民黨內部傳出了「共產黨已經處決了杜聿明」的謠言,這加深了曹秀清對共產黨的畏懼。於是,反覆思考後,曹秀清抱著對蔣介石僅剩的一絲幻想,和大多數國民黨要員一樣,攜一家老小到了台灣。

定居台灣後,曹秀清真正體會到了什麼叫「人走茶涼」,在杜聿明昔日老戰友的幫助下,曹秀清勉強將子女送進了學校讀書,但蔣介石給的補助學費杯水車薪,根本無濟於事。

1956年,在美國哈佛大學讀書的長子杜致仁為了完成學業,被迫向銀行貸款,然而,就在剩下最後一個學期時,銀行卻突然終止了貸款。杜致仁無奈求助母親,曹秀清硬著頭皮去向蔣介石借3000美元。沒想到,蔣介石只借給了她1000美元,還要分兩年支付。杜致仁得知消息後,竟然選擇了自殺。這也讓曹秀清徹底認清了蔣介石的真面目。

一年後,女婿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的消息傳回了台灣,國民黨對曹秀清的態度突然180度大轉變,她以想要去美國看望女兒女婿為由,向蔣介石提出了離開台灣的要求。

蔣介石得知後,親自派車將曹秀清接來,並對她交代道:「楊振寧這次獲了諾貝爾獎,這是為國爭光的好事啊,不過他父母都在上海,這次你去美國,一定要勸說他來台灣,為黨國效力呀。」

曹秀清這次去美國,一是為了看望女兒一家,二是希望能夠轉道回大陸,與丈夫杜聿明團聚。但她還是敷衍道:「我自然是願意勸勸楊振寧的,但是一封信也說不清楚,我得去一趟美國,你要是不放心就派人跟著我。」

不等蔣介石開口,曹秀清便緊接著又說道:「楊振寧沒有來過台灣,也不了解台灣。你放心,等我見了他,一定會好好跟他介紹台灣的,爭取讓他回來為寶島貢獻力量。」

蔣介石高興連聲說道:「好好好,很好。」

到了美國後,曹秀清通過楊振寧得知了杜聿明的情況,並與其取得了聯繫。這讓曹秀清十分高興。1959年杜聿明獲得特赦後,曹秀清想要回國定居,和丈夫安享晚年的心情變得更加急切起來。

當時,很多不了解新中國情況的人曾勸曹秀清說:「你現在又不了解大陸的情況,不能操之過急,小心將來後悔。」

但曹秀清想要回北京生活的決定並不是頭腦發熱,也不是一時興起。上世紀60年代開始,楊振寧的父母每年暑假都會飛往日內瓦,與楊振寧一家團聚,除了享受家人團圓的快樂外,還會向楊振寧和杜致禮介紹大陸的發展和杜聿明的情況。

這些,曹秀清都是知情的,正是因為有楊振寧父母帶來的消息,她才萌生了返回內地的想法。對此,楊振寧和杜致禮是十分贊成的,也鼓勵她回大陸。這讓曹秀清十分感動。

最後,在楊振寧的安排下,曹秀清借道日內瓦,在中國外交部同志的接待下,親自安排她坐上了飛往北京的飛機。在與丈夫闊別多年後,兩人終於再次見面,共同度過了剩下的日子。

當時,國內的生活條件比較差,經國家有關部門同意,楊振寧夫婦專門為岳父岳母購置了冰箱、空調等家用電器。

楊振寧最終選擇回到祖國大陸,其中自然也考慮到了家人的原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