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長河:高士奇的地位和權力,能被叫做高相嗎?

昭烈名臣 發佈 2022-12-03T17:18:49.991858+00:00

好的電視劇,能給人帶來討論的話題和空間,《天下長河》就是這樣一部劇,通過這部劇,我們可以看到康熙朝的另外一個樣子。


好的電視劇,能給人帶來討論的話題和空間,《天下長河》就是這樣一部劇,通過這部劇,我們可以看到康熙朝的另外一個樣子。

這部劇以治理黃河為背景,展現了一個盛世,國家是怎樣治理黃河的,同時通過對康熙君臣細緻地刻畫,讓這部劇看出了職場的味道,畢竟朝廷里,才是最高等級,也是競爭最激烈的職場。

高士奇和徐乾學這兩個有趣的「兄弟」,可以說各自都完成了人生設定的目標,通過科舉,做了大官,這是那個時代,讀書人唯一的理想和出路。

尤其是高士奇,後來做到了非常高的位置,可以說是位極人臣,但有個問題,很多人心裡都有疑惑,以高士奇的位置,到底算不算宰相呢?


從此天下無宰相

要回答高士奇能不能成為高相這個問題,必須要搞明白宰相制度,在清朝是個什麼樣子,這個複雜的問題,簡單地回答,並不能真實的歷史。

宰相這個稱呼,是自古具有的,有多古,從有信史以來就有,那個時候,宰相屬於國君的家臣,負責打理國君的事務。

隨著國君的權力越來越大,慢慢地宰相這個職務也就越來越重要,到了戰國時代,基本上宰相這個職位,被固定成了國家的二號人物。


秦朝時間太短,宰相權力最大的時代,是在漢朝,宰相的權力大到幾乎可以和皇帝分庭抗禮的地步,那也是被認為中國政治最好的時代,皇帝負大的決策,監督和問責,宰相帶領文武百官負責具體執行。

漢朝以後,儘管宰相依然擁有很大的權力,皇權和相權之爭,慢慢地逐漸偏向皇帝這邊,唐朝實行集體宰相制度,但是有的宰相代表地方勢力,連皇帝都不好動他。

到了宋代,皇權已經完全壓制了相權,不但宰相換成了很多人的集合,而且互不統屬,只對皇帝負責,而且宰相在地方上已經沒了根基,宋朝的皇權,已經實現了對宰相和文武百官的絕對性優勢。


這種優勢,到了明朝,老朱實在是太苦了,開局一個碗,後面全靠打,老朱捨不得自己權利被分掉,於是大筆一揮,在處死了胡惟庸之後,再也不設立宰相這個職務,並且給子孫留下最嚴厲的祖訓,有誰膽敢提議恢復宰相的,立馬處死。

洪武十三年的這次廢相,標誌著自古以來的宰相制度沒有了,皇帝一人大權獨攬,那麼明朝之後是不是真的就沒有宰相了呢,這個當然不是這樣。


影子宰相

明朝有個正德皇帝朱厚照,非常貪玩胡鬧,喜歡騎馬打仗,為此還給自己封了一個大將軍的頭銜,但這絲毫不影響他作為皇帝的權力。

名字不過是個代號而已,實際的權力才是最重要的,儘管朱元璋廢除了宰相,但是後面卻產生了內閣,內閣首輔成了大明朝的百官之首,權力之大,比過去的宰相有過之而無不及。

為什麼會產生權力如此之大的內閣,這肯定和老朱的設想不一樣呀,有的人把這個歸結為,老朱把勤奮都用光了,他後面的子孫,都實在是太懶了。


這個肯定不對,內閣制度,是在朱棣時代確立的,而朱棣不管人品怎麼樣,他絕對是大明朝第二勤奮的皇帝,放眼整個歷史,朱棣的勤奮也是能排上號的。

內閣之所以產生,有兩個原因,第一是最根本的原因,皇帝是個人,只要是是個人, 你的精力能力就是有限的,你想獨攬大權永遠都不可能,中國版圖如此遼闊,官僚機構成熟龐大,作為皇帝,絕對不可能處理完所有的事情,必須有人幫自己處理事情。

之前是宰相,後來是內閣,再後來是軍機處,不管叫什麼名字,根本道理都是一樣的,皇帝不可能處理一切事務,必須分權,這一點是權力的核心本質,沒有人可以掌握一個大帝國所有的權力,對於君主來說,他只需要關係,他最關係的問題就行,其他的,只能交給別人做。


內閣產生的第二個原因,是朱元璋開啟了皇權無限擴張的時代,皇帝需要幫手,但是又不想利用已經成熟的官僚制度來幫自己,於是就利用自己身邊的私人秘書,私人幫手來協助自己處理政務。

內閣原本就是皇帝的私人秘書班底,非常好用,非常聽話,品級不高,完全不像外朝那些大臣那樣有那麼多的規矩,皇帝用起來內閣,可謂是隨心所欲。

但也正是因為內閣的非正式性,導致了內閣的權力無限擴充,甚至有些內閣首輔的權力,基本上等同於皇帝。


看看內閣是怎麼運作的,就能明白為什麼會權力膨脹了,內閣原本就是皇帝的秘書,皇帝不想看奏章或者不想批覆,就直接讓這些秘書,先寫一個意見出來,皇帝只需要表示同意或者不同意就行。

提出的意見叫票擬,皇帝在奏摺上寫叫批紅,那麼帝國權力運作的模式就變成了這樣,加入河南遭了水災,河道官員提出賑濟災民需要一萬兩。

奏報遞上去,先經過內閣審閱,內閣看了看說可以,那再由皇帝最後批示,這個流程看起來高效,皇帝也省事了,但這裡面有個問題,那就是內閣作為皇帝的秘書,他是替皇帝的辦事,內閣的意見,全都是以皇帝的名義發出的。


正是因為,內閣的意思,直接就是皇帝的意思,整個流程就是這麼設計的,遇到朱棣這種皇帝,還行,但凡遇到稍微差點的皇帝,內閣的辦事流程漏洞就很明顯了。

大臣們要辦事,奏摺肯定要經過內閣,那麼內閣成員自己要辦事中怎麼辦,報上來一件事,那就是自己給自己批文,這種制度上本身的漏洞,很容易造成內閣首輔,實際上的權力大到完全沒有邊界。

之前宰相的權力再大,他是有邊界的,皇權威壓和地盤不容侵犯,但內閣不一樣,他沒有正式的邊界,就是皇帝的秘書,以皇帝的名義辦事,所以明朝的歷史上,權臣特別多,只要你做到內閣首輔,你的權力就比過去的宰相要大。


遇到不管事或者昏庸的皇帝,那內閣首輔,簡直就是皇帝,整個國家,都處在內閣的控制之下,而內閣首輔,是名副其實的百官之首,比宰相的權力實際上還要大。

明朝的內閣首輔,完成能稱得上是宰相,那麼這事兒到了清朝,像高士奇這種,也能像明朝那樣,稱之為實際的宰相嗎?


奴才是一種榮耀

清朝比較特殊,跟明朝比起來,他們發源於東北,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短時間內的超級蛇吞象,讓清朝還來不及完全按照中國傳統的政治路線進行,但滿清又非常善於學習,因此清朝始終貫穿著,各種奇特的制度,本質上,都是早期突然蛇吞象之後的結果。

很多制度,都是清朝的首創,在完全繼承了大明朝政治制度,官僚體制之後,清朝自身的特點又非常明顯。

清朝的皇族,無法理解君臣關係,當年在東北,他們只能理解兩種關係,朋友和奴隸,你要麼是我的朋友,一塊騎馬打仗,擄掠財物。


你要麼是我的奴隸,儘管是個人,但本質上屬於財產,沒有完全的人格,這種思維模式,被清朝的皇帝帶到了中原。

滿蒙貴族,這是兄弟,除了自己的兄弟,其他的都是奴才,而且皇帝明確說過,漢族大臣不能自稱奴才,所以在清代,自稱奴才還是一種容易,代表著皇帝把你當自己人。

本來明朝官員的處境已經很差了,但清朝官員的處境其實更差,不管你是滿官還是漢官,要麼是奴才,要麼是連奴才都不如,整個官僚體系,在皇權面前,更加卑微。


清朝的皇帝,創造了一個制度,叫做密折制度,這個制度很大程度上破壞了,傳統政治和官僚體制的穩定性,讓整個官僚體制,呈現出一種死氣沉沉無所作為的狀態。

什麼叫密折,意思就是這個東西是不公開的,當年漢文帝繼位的時候,一幫老臣在城外迎接,周勃想要跟這個新皇帝,說幾句悄悄話,結果被漢文帝言辭拒絕了,並說出了天子無私事這樣的話。

此後,歷代官僚機構和皇帝打交道,都處在一種正式的,公開的狀態,尤其是外朝的正式官員尤其如此,整個官僚體系是穩定的,透明的,你說了什麼話,做了什麼事,大家都是知道的。


這種公開,當然會帶來一定的弊端,但整體說來,對於整個官僚機構來說,是利大於弊的,因為沒有什麼突發事件,大家相互知道底線在哪裡,也知道同僚在幹什麼,幹了些什麼。

但是《天下長河》裡,當康熙拿出來密折,給要出巡的官員時,一切都變了,密折就只有皇帝和大臣知道,裡面寫了什麼,皇帝批覆了什麼,裡面將要寫什麼。

這看似只是一個信息傳遞,實際上遠不至於此,而是整個權力運作方式的改變,我們經常在影視劇里看到,一個太監宣讀聖旨。


但聖旨有個問題,那就是皇帝從來不寫聖旨,聖旨都有專門的人來寫,因此聖旨有個問題,保密性比較差,經過的流程多,保密性自然也就差了。

但是密折不一樣,保密性極高,而且對於皇帝回復的內容,是要把原來的摺子發給上密折的人,這樣一來,裡面的東西,依然還是只有兩個人知道,而皇帝的批示,就相當於聖旨,簡單方面快捷。

所有的權力,都會面臨皇帝是人這個問題,權力永遠不可能被一個人全部壟斷,就算是回復密折這種事,一旦多了起來,那也是要人代筆的。

清朝的這種代筆機構,就叫軍機處,而清朝有趣的是,回復的摺子,都是以軍機處的名義發的,雖然字字句句都是皇帝的意思,但是卻不是以皇帝的名義,這種動作的好處就是,皇帝永遠不會錯,都是軍機大臣的錯。


清朝無宰相

既然清朝有軍機處,那麼是不是就相當於內閣,是不是只要進了軍機處,就能稱相了?

這個並不能,因為清朝情況比較特殊,軍機處屬於雍正朝創辦,乾隆朝正式確立,但就算是正式確立,軍機處依然只是個臨時機構。

他不像明朝的內閣,非常明確,清朝的軍機處,地位和作用一直在變,並沒好友固定的權力基礎,尤其是乾隆後期,誕生了和珅這樣的首席軍機大臣,但很快,就被嘉慶皇帝給幹掉了,和珅那些罪狀都是莫須有的,就是因為他權力太大了,妨礙到了皇權。

清朝皇帝的權力,達到了歷史的巔峰,不僅名義上沒有宰相,實際上也沒有權力等同於宰相的人物存在。


高士奇,私底下被叫做高相,不過是同僚之間的恭維罷了,以清朝的官場,高士奇哪個方面都跟宰相差的很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