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霞》難產記(三) 問題嚴重卻叫好一片 四次上告換來上映許可證

娛樂暗樁1999 發佈 2022-12-03T18:57:10.625570+00:00

《海霞》攝製組快馬加鞭,克服了種種困難,終於完成了內景戲份的拍攝,所有的人都鬆了一口氣,以為萬事俱備,就等上映了,沒想到,更大的波折還在後面等著他們呢!

《海霞》攝製組快馬加鞭,克服了種種困難,終於完成了內景戲份的拍攝,所有的人都鬆了一口氣,以為萬事俱備,就等上映了,沒想到,更大的波折還在後面等著他們呢!

1975年元旦剛過,影片後期製作結束,放映時間長達兩個小時的《海霞》就這麼跌跌撞撞地問世了。這部影片是謝鐵驪和錢江近年來編導的唯一一部故事片。俗話說:「孩子總是自己的好」,《海霞》從劇本創作到攝製完成,上馬下馬,幾經波折,耗時兩年多。對於初次送審的影片質量,謝鐵驪和錢江還是心中有數的,雖然他們對送審的《海霞》對白雙片也有節奏不流暢等藝術上的不滿意,但對通過審查還是頗有信心的,最不濟就是做一些小的修改,力爭在春節上映,這是謝鐵驪在送審前定下的小目標。

《海霞》初次送審後,連開了兩天的座談會,審片三人組橫挑鼻子豎挑眼的數落了幾十條藝術上的不是,謝鐵驪據理力爭,不但沒有改變領導們的意見,還將審片的主要領導給得罪到底了,最終審片組三位領導認為《海霞》「頭大脖子長身子短」,鄭重宣布影片存在「嚴重問題」,退回北影,責令「認真總結經驗教訓」,還破天荒的立即將審查意見列印成文,要求北影全廠職工「學習討論」「積極地幫助」主創人員「把壞事變成好事」。

謝鐵驪憋著一肚子氣回到北影,召集相關人員閉門造車,連續操勞了一個月,連春節都在連軸轉,總算是提出了三個修改設想,將原片刪減了兩本,謝鐵驪親自將修改後的樣片呈送文化部,從此被束之高閣,審查杳無音訊。此後,《海霞》由於一個小人物的參與,被捲入了更加複雜多變、風波四起的旋渦。

當時有一個專門給中央首長放電影的小伙子叫周恆,是從北影廠出去的職工,一直住在北影廠的單身宿舍里。《海霞》成片時,恰逢春節前夕,周恆想著春節期間為首長們放一些新片,就通過文化部值班室借到了還沒通過審查的影片,拿去給周總理放映。後來,朱德辦公室聽鄧穎超說《海霞》挺不錯的,也通過中國電影公司調看了影片。隨後,曾經為拍攝《海霞》大開綠燈的葉劍英,也調看了《海霞》,還將影片借給了總參謀部大範圍放映。

由於《海霞》是對白 雙片,在總參大禮堂放映時,沒有放映雙片的機器,軍人們粗中有細,將一個大錄音機放進磁帶,播放影片的聲音。結果,放映時聲畫常常不同步,聲音慢於畫面,忙著快進錄音帶,反之,則向回倒帶,弄得軍人們手忙腳亂。即便如此,觀眾們仍然反響強烈,叫好連連,以至於連映三場,方才將影片歸還。

還存在「嚴重錯誤」尚未通過審查,就如此這般大範圍借調放映,在電視史上史無前例,這也引起了審查三人組的強烈不滿,此後《海霞》一再修改送審,一直不予通過。1975年6月-7月間,謝鐵驪四次寫信上告,信件輾轉反側送到了鄧小平的手中,7月30日,在人民大會堂放映廳,鄧小平會同八位政治局常委和謝鐵驪、錢江一起觀看了《海霞》第一稿和第三稿,次日,政治局會議做出了決定:《海霞》按作者修改過的影片上映。

從籌拍到上映,《海霞》前後用了四個年頭方得以跟觀眾見面,謝鐵驪為了這部影片差點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