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充滿了痛苦

治癒系小胖哥 發佈 2022-12-04T08:24:30.036212+00:00

19世紀有一個哲學家,叫叔本華。他有一句話,廣為流傳:「生命是一團欲望。欲望不能滿足就會痛苦,滿足了就會無聊。人生,就像是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叔本華是個悲觀主義者,他認為,人生就是苦難,世界就是地獄。人的欲望是痛苦的根源。

19世紀有一個哲學家,叫叔本華。他有一句話,廣為流傳:「生命是一團欲望。欲望不能滿足就會痛苦,滿足了就會無聊。人生,就像是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叔本華是個悲觀主義者,他認為,人生就是苦難,世界就是地獄。人的欲望是痛苦的根源。人的各種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痛苦;人去滿足欲望時,又會陷入到人與人之間或者人與物之間的紛爭之中,也會痛苦;人的欲望滿足後,便會陷入無聊和疲憊之中;人又會在滿足欲望的旅程中,不斷產生新的欲望。欲望是無限的,而欲望的滿足是有限的。如此循環,人生便是一場痛苦之旅。

人要怎麼擺脫人生的痛苦呢?他提出了兩點。

一是進行藝術的審美活動。音樂,讀書,看戲,旅行,與人交流等等,這些都是藝術的審美活動。我們沉浸其中時,就是一種與世界對話的過程。所有的藝術審美活動,最終人們在其中所體會到的都是人生的喜怒哀樂。在這個過程中,就是人跳出了欲望對自己的控制,在以一種審美的態度去實現了忘我,進而獲得喜悅之情和解脫之感。但這是短暫的,因為所有的藝術審美活動都有結束的時候。所謂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二是禁慾。叔本華認為,禁慾是通向無痛苦的根本之路,這倒與佛教相似。他認為無欲是人生的最後的目的。他所講的就如佛家所講的涅槃一樣。

這就是叔本華,一個悲觀主義者,一個非理性主義者的哲學。

中國有個孔子,他是積極的,進取的。他曾說過:「知其不可而為之」。他也描繪過人的一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三十要立,就是欲望的滿足,人年輕時太多的欲望,太多的不安份。到四十了,才明白了哪些欲望是要擺脫的,才不被迷惑。五十了,看開了世事,遵從了自然規律。到了六十,什麼都不會影響自己了,好聽的不好聽的,對的錯的,沒有太多挑剔了,都能聽一聽了。到了七十,就是欲望已經無法控制自己了,從心所欲,不為外物所使了。

現在有的人講斷舍離,其實斷掉的就是欲望對人的控制。有不少人信佛修道,也是如此而已。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諸如戒各種癮、遠離各種喧鬧、回歸自我等等行為,其實也是努力地要擺脫欲望對人的控制。

心理學上有句話:「你所在意的就是控制你的」。講的也是這個意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