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頗為辛酸的宮廷史,「翹班」萬曆皇帝與群臣之間的「拉鋸戰」

蕪史 發佈 2022-12-04T09:02:40.976499+00:00

王皇后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元配皇后,按明朝禮制,她是要被葬入定陵地宮的,可此時的萬曆帝正為「明末三餉」帶來的苦果愁眉不展,自己的身體也病痛不斷,哪裡還有心思去理睬皇后的喪事,這一拖延導致王皇后的棺木停放了三個月都沒能入葬,大學士方從哲坐不住了,上奏說:皇后崩逝已近三個月舊例了,梓宮發引只在百日內外,現在時間緊迫可冊諡未定,連神主牌位都還沒寫,皇上您打算將發引之期定在哪天啊?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四月初六,孝端皇后王氏崩逝。

王皇后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元配皇后,按明朝禮制,她是要被葬入定陵地宮的,

可此時的萬曆帝正為「明末三餉」帶來的苦果愁眉不展,

自己的身體也病痛不斷,哪裡還有心思去理睬皇后的喪事,這一拖延導致王皇后的棺木停放了三個月都沒能入葬

大學士方從哲坐不住了,上奏說:皇后崩逝已近三個月舊例了,梓宮發引只在百日內外,現在時間緊迫可冊諡未定,連神主牌位都還沒寫,皇上您打算將發引之期定在哪天啊?

禮部右侍郎孫如游也著急了,上奏說:玄宮的隧道不可久泄,眼下正處大雨時節,臣等尤為擔心雨水衝進玄宮啊......

然而,還沒等萬曆帝將王皇后葬入陵寢,他自己就一病不起了,

七月二十一日,朱翊鈞病危

臨終之際,他無比眷戀地望了一眼皇貴妃鄭氏,對太子朱常洛說道:爾母皇貴妃鄭氏,侍奉朕很多年了,進封皇后,死後葬入定陵同朕作伴……

說完,帶著未能見到福王朱常洵的遺憾咽了氣。


萬曆帝拖延元配皇后的葬禮,臨死前卻對寵妃念念不忘

對萬曆帝這樣的帝王來說,在他的一生之中,或許只有鄭貴妃才是他內心認定的伴侶,

因此,他才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留下遺命,將心愛的女人晉封為皇后,盼望著日後她陪伴自己長眠地下........


然而三百年後,定陵地宮開啟,人們發現諾大個地宮奢華無比,奇珍異寶應有盡有,

後殿並列著三口金絲楠木精製而成的巨大紅漆棺槨

中間長眠的是萬曆皇帝朱翊鈞,左邊是萬曆帝的元配孝端皇后王氏,右邊卻是太子朱常洛的生母孝靖皇后王氏,

唯獨沒有鄭貴妃的影子

「生同衾,死同穴」,萬曆帝期盼死後與愛妃相伴的美好願景,已然早就化成了泡影,

等來等去,他也沒能等來鄭貴妃的身影,

那他心心念念的鄭貴妃,究竟在哪呢

鄭貴妃在萬曆帝死後的十年,一直住在紫禁城一座寂寞的宮殿裡,

不僅飽嘗與愛子朱常洵母子天各一方、分離之苦,

而且既沒當上皇后,死後也沒能與萬曆皇帝合葬,

卻最終帶著滿身的孤寂,被葬入銀錢山下一座孤零零的墳墓里........

如今,深情的帝王、風情萬種的寵妃早已盡歸塵土,

只剩下清冷的地下宮殿,為那段纏綿繾綣的愛情默默寂守了,


不過,這究竟是怎麼回事,為何萬曆帝的遺詔沒能實現?

這是一段頗為辛酸的宮廷史。


「翹班」皇帝,拖著朝臣一起讓朝政停擺



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1620年),是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他10歲即位,年號萬曆,在位長達48年之久,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同時,他也是明朝歷史上有名的「翹班」皇帝,常年躲在深宮不露面,

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三十多個年頭,

雖說皇帝翹班這種事,萬曆帝那位頗為任性的祖父嘉靖帝也幹過,避居西苑二十多年,

可嘉靖帝只是不露面而已,平日裡沒少為朝政操心,批閱奏摺經常到後半夜,

原本,按照明朝的朝政處理機制來說,

皇帝不上朝只關乎禮制,並不影響國家系統的正常運轉,

皇帝只需在內閣票擬上「批紅」做決策,即使不露面,也能統治好國家。

可萬曆帝豈止是不上朝,他真的是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

做到了「萬事不理」,甚至對內閣呈上來的奏疏票擬一概採取「不報」(不批覆)和「留中」(將奏疏扣下)的態度,

完全是消極怠工,

哪怕官員缺員嚴重「各衙門缺多不補,補又不下",已嚴重影響到朝政正常運轉的情況了,

萬曆帝依舊是一副「朕不想理你們」的姿態,

這哪還是皇帝一人罷工的問題,明明是皇帝拖著朝臣一起讓朝政停擺的節奏,

無怪乎禮部尚書馮琦悲憤上書,嚴厲控訴萬曆帝不該怠政:.......陛下奈何以二百年固結之人心,一朝令其渙散至此乎?.......

可萬曆帝對此依舊置若罔聞,

言官進諫的摺子實在太多的情況下,他才會不咸不淡地表示:朕有腿疾,不便臨朝.......


怕是明朝的官員們也沒料想到,他們會攤上這麼個「荒於政事」的皇帝,

可即使心有不滿,卻也無計可施,他們能拿皇帝怎麼樣呢?

這就導致萬曆朝後期的官吏系統徹底崩盤了

有些位居中樞的官員終其一生都不知道皇帝長啥樣,

朝廷重臣一天天閒得也只能盯著地上太陽的影子長短,來打發值班時間,

牢房裡的囚犯可就悽慘多了,有些人已經被關在裡面二十個年頭了,還沒人過來審問,

有的官員被投入詔獄達三十七年之久,手足俱廢也沒等來釋放,

首輔李廷機對這樣的皇帝也徹底寒了心,趁著身體不適上書辭官,結果連續上了一百二十次辭呈,萬曆帝也沒給任何答覆,索性自己離職了,

像這樣「拜疏自去」的官員,還有吏部尚書孫丕揚、吏部尚書趙煥等人,

大明的朝堂,簡直成了來去自如的「菜市場」.......

朝政如此腐敗,女真族趁虛興起實在也不是什麼意料之外的事了,明朝滅亡的禍根就此種下。


若干年後,

萬曆帝落得個屍骨無存的結局,

如此悲涼的代價,到是換來個稍顯寬容的議論

定陵考古時,棺內萬曆帝的右腿明顯比左腿短,看來這位皇帝生前確實患有嚴重的足疾.......所以上不了朝啊.......

可說到底,「足疾」成為不了他怠政的理由,《明史》甚至用一句「故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毫不客氣地將明朝滅亡的責任算在了萬曆帝的頭上......


不過回顧萬曆帝的生平,

這位消極怠工的翹班皇帝,在執政前期也算得上是一代英主了,

究竟發生了什麼,竟讓一位頗有作為的皇帝,寧可面對朝臣百姓的指責,也不願再打理朝政?


勤勉讀書的少年天子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十七日,裕王府內一名宮女李彩鳳,為裕王朱載垕生下了第三子,也就是後來的萬曆皇帝朱翊鈞。

李彩鳳出身低微,其父只是一名普通的鄉村泥瓦匠李偉,

一家子在京城過得窮困潦倒,

迫於生計,李偉將女兒李彩鳳送進裕王府,當了裕王繼室陳王妃的使喚丫頭

本來李偉是沒有讓女兒「飛上枝頭變鳳凰」的念頭,

可世事難料,誰也沒想到,一個鄉村丫頭會有一天真的爬上了「枝頭」。


裕王的元配王妃李氏早逝,所生的一兒一女也都短命;陳王妃也生過一個女兒,不過這個女兒沒多久也夭折了,此後陳王妃再未生育;

此外,裕王府內還出生過一名男嬰,生母是誰已不得而知,這個孩子不足一歲也夭折了。

很大可能是陳王妃覺得自己再難生育,所以將身邊的婢女李彩鳳送到了丈夫床榻之上,

於是李彩鳳在進入王府的第三年,為裕王生下了一個兒子,

朱翊鈞

本來朱翊鈞的出生,對於膝下無子的裕王來說是喜事一樁,整個王府也是張燈結彩,喜氣洋洋,

對於整個大明王朝來說也是莫大的喜事,

嘉靖帝的太子即次子朱載壡早就病死了,按次序本該裕王朱載垕冊立為太子

但嘉靖帝遲遲未予冊立,還似乎屬意景王朱載圳,

裕王前途未卜,一時之間滿朝文武也不知道皇帝究竟是什麼想法,猜測種種,

這下好了,裕王有了兒子,

起碼在皇位角逐中不會因為沒有子嗣而喪失繼承權,

也就是說,明眼人都知道,朱翊鈞的出生意味著下一任皇帝怕是裕王了

可偏偏,嘉靖帝對這個皇孫的出生充滿了不悅,

因此,朱翊鈞直到5歲才有名字

但這不影響裕王府對他的期待,尤其還有他的生母李彩鳳,

她在生下朱翊鈞兩年後,又為裕王生下一個兒子即後來的潞王,

憑著這兩個兒子,李彩鳳由一個卑微的宮女晉升為了才人,

她比任何人都清楚,倘若有一天裕王繼承皇位,她的兒子便是皇太子,

所以,她不曾放鬆過對朱翊鈞的教育,這一點萬曆帝後來也常常十分得意地說:朕五歲即能讀書。


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二月,嘉靖帝駕崩,裕王朱載垕即位,次年改元隆慶

隆慶帝即位後,朱翊鈞因為是其父子嗣中最為年長的,故被立為皇太子,

李彩鳳母以子貴,也晉升為貴妃,

此時,無論是隆慶帝還是李貴妃,對朱翊鈞的教育更為嚴厲,

不僅安排了一大批老師給他

平日裡李貴妃也緊盯著兒子的學業,倘若朱翊鈞稍有懈怠,李貴妃就罰他下跪

甚至每到五更都會去朱翊鈞的寢宮,喊他起來學習


其母李氏「教子頗嚴。帝或不讀書,即召使長跪。每御講筵入,嘗令效講臣進講於前。遇朝期,五更至帝寢所,呼曰『帝起』,敕左右掖帝坐,取水為盥面,摯之登輦以出。


——[明]于慎行《谷山筆麈》


難怪崔瑞德在《劍橋中國明代史》中說萬曆帝博覽群書,按照那個時代的標準,他仍然博聞廣識.......



對一位皇太子來說,他將來要擔起治國治民的責任,接受的教育自然不同於別人,

朱翊鈞自小也被灌輸了這個概念,讀起書來也十分刻苦,

哪怕朱翊鈞10歲時於隆慶六年(1572年)繼承皇位後,

仍堅持按照祖宗舊制「舉日講,御經筵」:

每天太陽剛剛升起,小皇帝朱翊鈞就駕幸文華殿,聽儒臣講經讀史;午飯完畢時開始返回宮內;只有每月逢三、六、九常朝之日,才暫免講讀;隆冬盛暑從不間斷......

論明朝眾皇帝,怕是找不出幾個像萬曆帝這麼勤勉讀書的了


可誰能想到,

朱翊鈞自即位後,

除了在深宮裡埋頭讀書,身為九五之尊的皇帝,他卻處處受人所制,不得自由,

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十年之久........直到張居正在萬曆十年病逝,才算真正結束


在朱翊鈞年少時期,皇權意識尚未覺醒,他樂得通過不斷地學習,達到令所有人都滿意的效果,

可等他年齡漸長,

身邊嚴厲的母親李太后、威權震主的首輔張居正、驕橫到不將皇帝放在眼裡的太監馮保

這些人就像「大山」一樣,壓得他窒息呢......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窒息感」不僅會越來越強烈,還會一步步將他推向另一個叛逆的極端。

這種叛逆,在萬曆帝的婚姻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一段辛酸的宮廷往事


萬曆五年(1577年),這一年萬曆帝朱翊鈞十五歲,已經到了大婚的年齡,

萬曆帝的嫡母陳太后和生母李太后自然不會耽誤皇帝的婚事,

兩位太后一合計,在正月里就開始張羅著選秀,

最後選中了一個九品芝麻官的女兒——王喜姐立為皇后,也就是孝端皇后

這一年,王喜姐才剛剛十三歲。

或許是結婚年齡過早的緣故,小兩口大婚四年之久,王皇后一直未能生育,

於是,大明宮廷深處發生了一段辛酸的故事

萬曆九年(1581年),皇帝朱翊鈞前往慈寧宮向生母李太后請安時,

偶遇了一名16歲的宮女王氏(孝靖皇后),並偷偷臨幸了她,事後卻不打算認帳,

沒想到幾個月後王氏的腹部隆起,讓李太后發現了端倪,

追問之後才得知是自己的皇帝兒子干出的事,

於是李太后把萬曆帝叫過來質問,

奇葩的是,萬曆帝是咬緊牙關堅決不認這筆帳,

直到起居官遞上來《起居注》,萬曆帝才不情不願地承認,

還被迫將王氏封為了「恭妃」.......



萬曆十年(1582年)八月十一日,王恭妃生下了萬曆帝的庶長子,也就是未來的太子朱常洛

按舊例來說,王恭妃生下皇長子,理應進封為貴妃,

可萬曆帝說什麼都不肯進封,並且他對皇長子朱常洛亦不喜愛,可以說終萬曆一朝,

王恭妃和朱常洛母子倆,一直過著被萬曆帝厭惡冷落的日子.......

萬曆帝為何如此討厭王恭妃呢?

據萬曆帝自己說,因為她是宮女.......這個理由實在沒什麼說服力,畢竟萬曆帝自己都是宮女的兒子,

更讓人不解的是,

萬曆帝一邊「討厭」著這個他壓根就不想承認的女人

另一邊與這個女人卻又生了一個女兒——萬曆十二年七月,王恭妃生下皇四女雲夢公主朱軒嫄。

這樣來看,萬曆帝似乎口是心非了,


我們回過頭再看這樁烏龍事件,似乎也並非皇帝一時上頭寵幸了宮女那麼簡單,

或許這一切是李太后一手安排的也未嘗不定,

萬曆帝事後發覺一不小心被親媽算計了,當然不肯輕易認下這筆帳了,

所以,對於皇帝來說,這本該是一樁小事,可到了萬曆帝那裡,他的反應卻過度了,

這對他來說,也是一種變相的反抗,

此前,張居正去世,萬曆帝剛開始親政,就急不可耐地做了一件大事——抄了張居正、馮保的家!

算是狠狠地出了一口氣,至於自己的生母李太后,他也無可奈何,

估摸著只能在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上,跟她唱反調了!


最為無辜的是王恭妃,幾乎一直被「幽禁」在景陽宮裡,

整整十年不能與兒子見面,

直到萬曆三十四年,太子朱常洛的妾侍生下皇長孫朱由校,萬曆帝才將王恭妃晉封為貴妃、皇貴妃,

王恭妃名位雖僅次於皇后,待遇卻堪比宮女,景陽宮常年深鎖不開,

直到萬曆三十九年,王恭妃臨終之際才見到自己的兒子,可惜的是當時她的雙眼已經看不見了,

只能撫摸著兒子的衣服悽然淚下:兒長大如此,我死何恨!.......

隨後,極其悲涼地離開了人世,

苦熬了近30年,她的喪禮也極其潦草,

棺槨內除了移葬時她的兒孫給弄得兩頂鳳冠,

還有一把破舊的銀壺和一隻滿是破洞缺口的鍍金銀盤,

從壺底銘文來看,這把銀壺從她封妃用到去世,長達三十年,

連土財主家的陪葬品都不如.......


要知道她不僅僅是皇帝的嬪妃,還是皇太子、後來明光宗朱常洛的生母啊,

萬曆帝為何薄情至此,這般刻薄地對待她呢?

........

這就不得不說糾纏了十五年之久、被後世稱為「國本之爭」的事件,

這也關乎萬曆帝三十年不上朝的原因。



七年裡,究竟發生了什麼特殊事件?


萬曆帝自萬曆十年剛親政時,曾主持了明史上著名的「萬曆三大征」——先後在明王朝的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鞏固疆土,

三大徵結束後,內帑和太倉庫仍有存銀,這期間明朝的社會經濟也呈現一片繁榮的景象,

不過自萬曆十四年(1586年)十一月,朱翊鈞開始沉醉於酒色之中,

到了萬曆十七年(1589年),開始「免朝」乾脆不理朝政了!

那麼,萬曆十年——萬曆十七年,這七年裡究竟發生了什麼特殊事件?


這還是要從萬曆帝的後宮說起,

萬曆九年,在後宮鬧出王恭妃事件之前,萬曆帝因「內職未備,儲嗣未蕃」就已下旨「選淑女以備侍御」,

當時內閣首輔張居正還在世,他依循嘉靖朝的舊例,低調開始為皇帝選秀,

這批秀女中,有一名鄭姓女子姿色十分出眾,她在萬曆十年(1582年)三月就被冊封為了淑嬪,這就是後來的鄭貴妃

鄭貴妃十分得寵,她從淑嬪升為德妃再升為貴妃,再晉升為皇貴妃,僅僅用了不到三年的時間,

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鄭貴妃之所以能贏得萬曆帝的歡心,並不只是因為她的美貌,她是個聰明的女人。



本來朱翊鈞身為皇帝,寵愛哪個后妃,前朝的臣子是無法干預的,可這一切在萬曆十四年(1586年)鄭貴妃生下皇子朱常洵後就變了,糾纏了十五年之久的「國本之爭」由此揭開了帷幕。


其實早在朱常洵出生前,就有朝臣建議萬曆帝早立太子,

當時萬曆帝以皇長子朱常洛年齡尚小為藉口,搪塞了過去,

說來也是,皇后還年輕,還有可能生育嫡子,朱常洛畢竟是庶長子,也並非是第一順位繼承人,

可朱常洵出生後,朝臣們漸漸感覺到了不對勁,

舉個例子來說,同樣都是嬪妃,鄭貴妃母憑子貴當即就被晉封為皇貴妃,而早就生育皇長子的王恭妃卻還未受封,

這很難不讓他們懷疑萬曆帝的用心:莫非皇帝想廢長立幼?

再加上,他們聽了一些風言風語,說是萬曆帝與鄭貴妃曾到大高玄殿禱神盟誓,相約立朱常洵為太子,並且將密誓御書封緘在玉匣內,由鄭貴妃保管......

這下,他們哪裡還沉得住氣?

於是就有人在冊封鄭貴妃的當天就上了一道摺子,要求皇帝先晉封王恭妃!目的是讓萬曆帝把皇長子冊立了,

萬曆帝本來心情很好,看到這摺子頓時就火冒三丈,他覺得朝臣們胳膊伸得實在太長了

咬牙切齒地對身邊的宦官說「冊封貴妃,初非為東宮起見,科臣奈何訕朕!」,

之後把上疏的戶科給事姜應麟、吏部員外郎沈璟、刑部主事孫如法統統問了罪,

要說朝臣是有些「杯影蛇弓」了,可他們何錯之有呢?

王恭妃和鄭貴妃二人的名位,關乎著她們兒子的未來啊,萬曆帝豈能在這件事上打馬虎眼呢?

就因為鄭貴妃冊封皇貴妃一事,萬曆帝與朝臣之間的「拉鋸戰」也無聲地開啟了


爭吵長達15年、皇帝和群臣都精疲力盡的「國本之爭」



按照當時明朝的制度,皇帝頒布的聖旨是要受到內閣制約的,完全不像前面幾個朝代那樣皇帝一人為所欲為,

甚至不乏有人上疏,言辭犀利地抨擊萬曆帝,

萬曆帝呢?

一來,因為帝王的尊嚴,沒法與臣子進行「口水戰」;

二來,當然是「勢單力薄」,幾乎群臣都反對冊封鄭貴妃為皇貴妃,而且他們是前仆後繼來勸諫......

不過更讓萬曆帝生氣的是,朝臣們並非「就事論事」,竟然通過宦官獲取萬曆帝縱慾的「小情報」,抓到這些小辮子之後,就上疏繼續抨擊,

萬曆帝哪裡肯咽下這口氣,所謂槍打出頭鳥,先把吆喝得最起勁的禮部尚書洪乃春,拖到午門外打了60大板,然後削職為民,誰知洪乃春最後憤郁而死,

他本以為,這樣「殺雞儆猴」後,剩下的人能消停一些日子,

哪裡能想到,他真是實在低估朝臣們的執拗勁了:不就挨幾板子麼,如果這樣他們能換得鐵骨錚錚的名聲,倒也不虧~

所以,萬曆帝唯一能拿出來制裁朝臣的手段——廷杖,宣告失效了

其實萬曆帝在盛怒萬分的情況下,

也十分彆扭地給出過承諾:太子一定會依長幼順序冊立

但朝臣們壓根兒不肯吃下皇帝畫下的這張大餅,非要他立下字據不可!

很難說當時的萬曆帝是否真有廢長立幼的心思,但是,這番折騰之後,他對未來心存的幻想在那一刻也就破滅了,

而且,他後來簡直就是故意與朝臣唱反調了——你們不是想讓朕冊立皇長子為太子麼,朕就拖著,就讓你們著急!

你們不是來管朕的私生活麼,朕也讓你們堵心堵心,朝會一概不參加~奏摺一概不批~

這就導致本就苦命的王恭妃和朱常洛母子日子過得更加艱難了,無怪乎一把銀壺用了三十年,

而朱常洛這個皇長子,到了萬曆二十一年才讀書,險些讓成了文盲.......


不過意外地讓社會經濟、文化藝術得到了發展——皇帝與群臣忙著在廟堂上拉鋸戰,倒讓民間少了許多約束~可不就是衝破界限,自由發展麼。

這場拉鋸戰,一直持續到萬曆二十九年,

李太后出面干預,迫使萬曆帝冊立皇長子朱常洛為「皇太子」,

這才使得爭吵長達15年、皇帝精疲力盡、逼退首輔四人、百名官員被罷官、解職、發配、梃杖的「國本之爭」告一段落。


然而,群臣雖然得償所願,可萬曆帝心灰意冷了,也許在這十幾年的時間了,

他深刻地意識到——他無力駕馭這個龐大的帝國機器,

至此再無心政事,

皇帝與群臣,實則兩敗俱傷。


愛美人不愛江山?



其實從萬曆帝自小受到的教育來說,早年的時候他未必有「廢長立幼」的想法,

他寧可與群臣爭執十五年之久,也不曾「破罐子破摔」將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冊立為太子,

從這一點來說,他一直是很清醒的,豈會不知後果是什麼,

可身為帝王,與生俱來的驕傲不允許他向群臣妥協,

所以,他在十五年裡過得也並非輕鬆,也許當時的王皇后若能生下嫡子,就不會有這樣一個騎虎難下的局面了,

想來萬曆帝也曾做過努力

如明末李長祥所著的《天問閣集》中,就記載了宮女劉氏的見聞,說王皇后有時處理後宮事務不能承寵,神宗還不答應呢,非要王皇后在宮裡等著.......

正史上也記載,萬曆二十四年宮中起火,王皇后就搬去與神宗一同住在了啟祥宮.......

不過到了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帝後伉儷情深的畫風就變了:

工科都給事中王德完上書說神宗冷落皇后,為此,王德完被下詔獄;

首輔沈一貫也上書,說京中早有神宗冷落皇后的傳聞,還說這是神宗預謀為鄭貴妃的兒子奪取太子之位......

可萬曆二十八年的時候,王皇后已經36歲了,這在當時真不是易孕的年紀了,萬曆帝「嫡子夢」破滅,冷落皇后也算不得什麼怪事,應該與「預謀」也沒什麼瓜葛的。


萬曆帝的一生中,最寵愛的女人看來是鄭貴妃無疑了

鄭貴妃與明末三大疑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其中「梃擊案」發生於萬曆帝在世時

萬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一名瘋漢闖入太子宮,持棍亂打太子朱常洛,舉朝震驚,事後張差被處死,

此人招供是通過鄭貴妃手下太監龐保、劉成闖入戒備森嚴的皇宮並找到太子的居所慈慶宮,

總之,種種線索指向了鄭貴妃,

她會是主謀嗎?亦或者有人懷疑,這是太子自演自導的一出苦肉計,藉此陷害鄭貴妃?

真相已經淹沒在歷史的塵埃里,

不過當時的輿論把鄭貴妃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在這件事上,萬曆帝的態度是很明確的——維護鄭貴妃,不是找太子做思想工作,就是找王皇后,並讓太子去安撫激憤的百官。


可萬曆帝真的是愛美人不愛江山嗎?

鄭貴妃並不是唯一一個被萬曆帝想要安排進定陵地宮的后妃,

此前還有一個李敬妃——皇六子朱常潤、皇七子朱常瀛的生母,薨於萬曆二十五年,

當時萬曆帝就下旨讓她一起合葬帝陵地宮:

......口傳聖諭:「皇貴妃李氏伺候敬謹,誕生皇子,准葬於壽宮右穴,內閣議擬里看此」。

——《萬曆起居注》

不過這個決定遭到了大臣的強烈反對,因此李敬妃也沒能入葬帝陵,

多年後,萬曆帝臨終之際估摸著想起這個「前車之鑑」,

於是想了個兩全其美的主意——將鄭貴妃冊立為皇后:

這樣自己死後鄭貴妃既不會遭到打擊報復吧,她去世後還能在地下與自己團聚......

只可惜,他的遺願沒能實現——群臣不會同意讓這個被他們認定為「禍水」的女人成為太后,更何況她自己也有兒子,豈會給她太后的宗法地位?

群臣以萬曆帝的遺詔「有悖典禮」拒絕執行,

繼位的明光宗朱常洛當然就「借坡下驢」了,他也不會愚昧到在這個關鍵問題上「聽爸爸的話」,

更何況,朱常洛只當了29天皇帝便命赴黃泉了,

繼位的朱由校無需遵照祖父的遺願了,更無需在意祖父的意願,毫不遲疑地把祖母王恭妃——萬曆帝生前最不喜歡的女人,遷葬進了定陵地宮.......

鄭貴妃比萬曆帝多活了10年,其子福王朱常洵在萬曆四十二年就已赴洛陽就藩,

可以說,她在寂寞的深宮裡,與愛子天各一方,母子分離也長達十六年之久,大概那個時候她才真的體會到王恭妃之痛,

1630年,鄭貴妃去世,被安葬在了銀錢山的妃園寢,

崇禎十七年(1644)七月,她的孫子南明弘光帝在遙遠的南京,

追尊她為孝寧太皇太后,一代寵妃死後終於封了「後」,卻與萬曆帝永世分離了。


或許鄭貴妃在當時不被群臣所喜歡,然而,

在萬曆帝充滿束縛與制約漫長的人生中,

這個女人讓他感受到了世間少有的溫情吧,所以,在生命的最後一刻,

哪怕背負罵名,也想為她再遮風擋雨,這真的可能無關情愛,

如同一個人在黑暗裡呆得太久了,忽然看見一絲亮光,就忍不住奔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