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下的校園空間設計論文

數審 發佈 2022-12-04T20:31:25.239545+00:00

1中國傳統園林文化中可借鑑的手法在造園手法不斷改革創新,造園藝術不斷繼承發展的過程中,我國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園林文化也逐步形成。與西方園林藝術相比,中國古典園林突出地抒發了中華民族對於自然和美好生活環境的嚮往與熱愛。

1中國傳統園林文化中可借鑑的手法

在造園手法不斷改革創新,造園藝術不斷繼承發展的過程中,我國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園林文化也逐步形成。與西方園林藝術相比,中國古典園林突出地抒發了中華民族對於自然和美好生活環境的嚮往與熱愛。其中,江南園林是最能代表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成就的一個類型,園主多是文人學士出身,能詩會畫,善於品評,園林風格以清高風雅,淡素脫俗為最高追求,充溢著濃郁的書卷氣。既然園林文化可以指導造園家們更好地設計園林,那麼在適當修改後,其同樣可以指導我們更好地進行「文人空間」設計,以營造一個「園林式」的高校校園。

1.1因地制宜的思想宅園多是因阜掇山,因窪疏地,植以樹木花草的「城市山林」。這也是我國園林藝術的精華所在,它特色鮮明地折射出中國人的自然觀和人生觀。

1.1.1適宜的場地設計在中國,傳統園林分布廣泛,數量巨大,但各個園林之間都有所不同。在園林的設計中,往往由實際的地理條件出發,根據現有的土地面積、水域分布等環境因素進行設計,使園林能充分利用現有環境中的有利條件,也使園林與周圍環境互相協調、融為一體,如怡園占地較小,故引入假山、池塘等元素來體現其靈動,頤和園面積廣闊,故採用真山、湖泊突出其宏偉。以上便是因地制宜的思想在園林設計中的體現,同時,其也能應用在大學校園的設計中。大學校園的設計同樣需要充分考慮到校園周圍的地形、湖泊等環境因素,並以此為設計依據。以廈門大學本部為例,校區占地167hm2(約2500畝),用地壓力較小,故校園中常見大面積的綠化及水域。校園地處亞熱帶,雨量充沛,故在校園中央設置了「芙蓉湖」,既能涵養水源,又能供遊客與師生遊玩。晴朗的清晨或午後,在湖邊總是聚集著三三兩兩的學生在討論問題、交流想法,或是父母帶著孩子遊玩嬉戲,抑或是來閩旅遊的遊客們談論著廈門的風土人情、所見所聞。芙蓉湖已成為廈門的旅遊景點之一。在綠化方面,由於學校西部地勢平坦,植被以成片的棕櫚樹與大草坪為主,如芙蓉湖邊的大片草坪與棕櫚林,棕櫚樹幹挺直,樹形優美,美化了校園,也表達了廈門大學對各地遊客的熱情。校園東部位於獅山腳下,地勢漸高,植被種類繁多。在規劃中保留了大部分獅山腳下原有的植被,使校園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在坡地上行走時,周圍綠樹掩映,微風習習,讓人恍如在山間穿行。(圖3)與廈門大學占地167hm2(2500畝)相比,河海大學鼓樓校區的占地面積不到66.7hm2(1000畝)。作為清涼山的一部分,校園內地勢起伏較大,坡地較多。然而,在合理的規劃下,山體坡地很好地起到了調節空間的作用。校園內的低洼處、平坦處、地勢較高處分別安排了足球場、教學樓、科技館等各具特色的建築。在校園中行走,時平時陡的道路也為師生增加了一分愜意和悠然。同時,校園內多變的地形很好地切割了視線,增加了校園的層次感。以校園內的友誼山為例,國際教育學院被安排在了友誼山的山頂,山坡四周種植著茂盛的植被,其間只有一條蜿蜒曲折的小徑通向山頂。走出友誼山,山頂的建築便隱藏在了植被的遮蔽之間。視線的分割讓校園各個功能區相對獨立,使其特點更加鮮明集中,從而讓校園更有「看頭」。

1.1.2「廉價」的植被選擇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花草樹木的映襯同樣「著眼在畫意」:首先花草樹木栽種的良苦用心:既講究樹木的錯落有致,又顧及到季節的變化;其次花草樹木的修剪技巧:取法自然。與「像寶塔那樣的松柏」「閱兵式似的道旁樹」形成強烈對比,說明傳統園林花草樹木的栽種與修剪符合中國畫的審美觀。大片的草坪每年的灌溉、養護都需要很大的成本,卻沒有很高的實際使用價值,造成了較大的浪費。與大片草坪的高額養護成本和較低的使用效益造成的浪費相比,河海大學本部的綠化則體現出了較高的價值。作為清涼山的一部分,河海大學本部校園內的植被品種較多、較雜,但大多來自當地耐以生存的自然植被,平時並不需要過多的養護,師生也可以自由地在綠化中學習、放鬆,由此實現了綠化的低成本維護與高效益使用。且植被高低錯落,結合起伏的地形、自由的道路,加上季節變化帶來的不同景致,妙趣橫生,總會帶來意外驚喜。

1.1.3特色的景觀文化塑造蘇州園林的共同特點是: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圖畫,即以這些園林而論,它們的建築、山水、花木各不相同,各有特點,這些名園也從而具有了各自的風格與生命力。如:獅子林因園內石峰林立,形狀多似獅子,故名「獅子林」,獅子林主題明確,景深豐富,個性分明,假山洞壑匠心獨具,一草一木別有風韻;留園中部以山水為主,是全園的精華所在,留園內建築的數量在蘇州諸園中居冠,其在空間上的突出處理,充分體現了古代造園家的高超技藝和卓越智慧;網師園的亭台樓榭無不臨水,全園處處有水可依,各種建築配合得當,布局緊湊,以精巧見長,具有典型的明代風格……園林尚且如此,作為專業性極強的高校理應特色鮮明。在這方面,一些高校的校園建設則比較成功,在校園設計中體現出了極強的專業性,如河海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南京藝術學院。以河海大學江寧校區為例,河海大學的校園文化很大程度上便在其校園內的水景觀中體現了出來。在校園的東北、東南、西南3個位置分別設置了東湖、廉池、西湖3個人工湖,在面積最大的東湖沿岸安排有長椅,可供學生休閒放鬆,或是進行戶外學習。每天早上在湖邊都有學生朗讀或是背誦英語。東湖不但有觀賞作用,同時也具有其實用性。在雨季,校區內的雨水可以排入東湖並儲藏在東湖內,在降水比較少的時期,東湖內的水便可以被水泵抽出用來澆灌草坪、樹木等。此外,校園內還有三峽廣場、小浪底音樂台等充滿水利特色的景觀和建築,從這些特點鮮明的元素中我們便可以感受到河海大學最具代表性的校園文化———水文化。又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作為全國航空航天類排名第二的大學,在將軍路校區的規劃設計中更是把學校的航天特色充分凸顯了出來。觀察其教學區的俯視圖,可以發現其布局形似一個直升機。校園中心的草坪修建成了螺旋槳的圖案,四周的教學樓圍成了機身的形狀,校園東部馬路上橫跨過的天橋組成了機尾。在四周綠化的映襯下,整個校區就像一架即將從停機場上升起的直升機。同時,校內還有直升機模型等標誌性元素。在校園的整體布局與細節安排的共同作用下,其航空航天特色淋漓盡致的展現了出來。

1.2含蓄的空間布局規劃

空間的延伸、滲透與層次,空間的延伸對於有限的園林空間獲得更為豐富的層次感具有重要的作用,空間的延伸意味著在空間序列的設計上突破場地的物質邊界,它有效地豐富了場地與周邊環境之間的空間關係,即「流動空間」。江南園林主要通過對空間的分隔與聯繫的關係處理,古典私家園林的內部空間通常按照功能關係劃分區域和院落,其中包含了若干個空間層次和主要景物。主要的構成元素則有山石、水、植物、聲音、光線乃至氣味。2.2.1組景手法由於文化傳統與審美趣味的差異。中國人多傾向於取含蓄隱晦的方法使藝術作品引而不發,顯而不露,江南園林的造園藝術每每採用欲顯而隱或欲露而藏的手法把某些精彩的景觀或藏於偏僻幽深之處,或隱於山石、樹梢之間,避免開門見山,一覽無餘。組景手法是指把一些景象重新組合成新的景象,從而產生新的意境與趣味。古人總結出的組景手法多種多樣,接下來本文將從在高校校園設計中較為常見的廊道與亭台、景象的顯隱性兩方面展開討論。廊道,其目的是為行人遮風擋雨,是行進過程中的景。亭台,其目的是讓人駐足小憩,是靜止時的景。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在廊道中行走的師生往往是在去教室、或是完成某項工作的路上,正如我們在人生路上前行。廊道告訴我們生活應該向前邁進。而亭台,往往是我們思索的地方,我們在這裡駐足思考,思考我們的大學生活抑或是我們的人生。亭台象徵著我們應該時不時停下腳步想一想,望一望。兩者的共同點在於,他們都為師生遮擋了風雨和烈日,提供了支持與保障。廊道與亭台的組合,象徵著每一所大學對師生的庇護與關愛,以及對他們人生的建議:思考與奮鬥。正如在河海大學江寧校區東湖兩側的涼亭與廊道遙相對應,相印成趣。對景象顯隱性的處理可以很好地避免校園空間過於「直白」的問題,師生或遊客在校園中行走時,眼前的景象會隨著所處位置的不同而不斷改變,從而達到移步換景的效果。高校校園在處理顯隱性時最常用的手段是通過綠化的安排來達到不同景象的「露」與「藏」。如南京師範大學隨園校區,將建築隱藏在高聳的喬木與茂盛的灌木之間,在路上行走只能從縫隙中隱約看到建築的輪廓,而再向前走幾步越過這片植被,整幢建築便一覽無餘了。通過對景象顯隱性的利用,可以避免「硬對景」,從而增加校園景色的趣味。(圖6)

1.2.2放大了的空間效用中國傳統建築的魅力往往並不是由單個建築來體現,而是通過創造建築的群體空間來展現。換句話說,傳統建築通過抑與揚,大與小,曲與直,內與外相結合等手法,將各單個景象聯繫起來,達到1+1>2的效果,從而營造出了豐富的景觀畫面。抑與揚的結合是一種為了前後形成反差,從而收到強烈藝術效果的一種藝術上手法。以河海大學本部為例,剛進大門是一條狹長的道路,兩側分布著聞天館、研究所等建築。而沿著窄道走了400m之後,空間突然空闊起來,便看見了南京大屠殺清涼山遇難同胞紀念碑廣場,廣場上種植著數百棵參天的梧桐。在道路的行走時的壓抑之感與廣場的開闊相對比,將廣場的曠大襯托得淋漓盡致,讓每一個經過的師生都能感覺到此處的莊嚴肅穆,生出敬畏之心。抑揚結合的手法往往可以讓景象的主題更加鮮明突出,加深遊覽者的印象。大小對比常指在較小的空間內營造出闊大的意境,以蘇州園林最有代表性。一些學校的校本部由於地處市中心,用地面積非常有限,於是眾多高校的校園設計都力求既滿足教學需求,又避免校園給人過於擁擠的感受,如河海大學校本部,通過藉助地形、空間分割等手法營造了內涵豐富的校園空間,讓師生在校園的不同部分有截然不同的感受。曲與直的對比,其重點主要在曲,通過曲的構造,可以讓畫面更有層次。廈門的鼓浪嶼上建築密布,道路大都是曲折的小路,而曲折的小路盡頭,往往便是熱鬧的集市或是空曠的海灘。南京師範大學北門入口處的規劃與其相似,初入大門便是一條蜿蜒的林間小路,沿著小路翻過一個小山坡經過圖書館,看似已經沒有路,而繼續向前走才發現原來樹林旁便是籃球場與足球場。校園需要幽靜的場所,一方面為了營造寧靜治學的氛圍,另一方面也為同學提供了戶外學習的去處。曲折的林間小道很好地創造了一個比較隱秘、寂靜的空間,滿足了同學對戶外學習場所的私密性、安靜的要求。內與外的交流最直接的體現便是透過窗子看到窗外的風景。內外空間的交流需滿足一些最基本的要求例如便於室內採光、過濾室外雜音等。同時,學校的特殊性要求室外環境還應該為室內的師生提供綠色景觀,以供師生在課間遠眺、放鬆。內外空間交流最理想的情況體現在蘇州園林中,即室外的景象通過窗戶如同畫一般成為室內景觀的一部分。在蘇州留園中,透過長廊古色古香的花窗可以看到長廊另一側樹木的虬枝,兩者互相映襯就像是畫框裡的一幅畫。

2如何營造內涵豐富的校園空間

上文分別從3個方面論述了中國傳統園林文化中可以用來指導校園空間設計的主要思想和手法,然而在實際操作中,校園任何一處空間的設計往往是眾多思想、手法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在了解相關手法後,應該思考如何把這些手法的優勢融合起來,綜合運用到校園各部分空間的設計中,以設計出內涵豐富的校園空間。下面,本文將從灰空間與室外園林式空間兩個部分的設計來討論如何將中國傳統園林文化綜合運用到校園空間的設計中。

2.1灰空間的利用灰空間,是指從室內到室外的過渡空間。它的存在消除了室內空間與室內空間的隔閡,使兩者互相融合,形成一個有機地整體,這也符合傳統「陰陽調和」的思想。在校園內廣泛使用灰空間可以避免現性主義建築過於稜角分明的形象,把校園打造成一個更柔美、更和諧的學習場所,有利於避免在新校區中普遍存在的環境與人的距離感這一問題。灰空間的思想在很多設計中都有體現,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廊結構。在南京師範大學隨園校區中,廊結構得到了最大化的使用。校園中的宮殿式建築建於民國時期,在相鄰建築間用長廊相連接。長廊的作用很多,一方面,在颳風或下雨等惡劣天氣時,長廊為來往的行人與在教學樓之間穿梭的師生提供了很好的遮擋,蘊含著中國傳統建築文化中「以人為本」的思想。另一方面,長廊作為相鄰建築之間半封閉、半開敞式的通道,也加強了建築之間的聯繫,使建築群更有整體感。此外,在南京大學鼓樓校區的灰空間設置中,體現出了灰空間的設置也可以藉助植被等自然元素來完成。利用已有的環境資源,將教學樓前的古樹的樹陰作為室內外空間的過渡,既營造了貼近自然的校園氛圍,也為師生提供了一個課間休息放鬆的場所。

2.2室外園林式交流空間的營造與中學相比,大學教育強調自主學習。這意味著僅有傳統的教室已經不能滿足大學生的學習方式,必須為大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新的場所。為了幫助大學生將學習場所拓寬到教室外,大學校園內需要設置戶外學習場所,這也滿足了部分同學在戶外學習的習慣。此外,現階段在各高校內普遍存在老師和學生缺少溝通的情況,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引導師生思想改變的同時,為師生提供優美的交流空間也至關重要。因此,下文將主要從戶外學習場所和交流場所的安排來討論校園室外空間的設置。在河海大學進行的問卷調查中,大多數學生都傾向於在僻靜的自然綠化空間內進行戶外學習。同時,在戶外學習場所應該具備的條件中,支持人數最多的是安靜,其次是有舒適的座椅。為了營造安靜的氛圍,可以通過綠化帶將空間與周圍的建築、道路分隔,樹木的遮擋同時還具有在夏天遮擋陽光,減小風速等功能。在桌椅方面,既不能設置過於密集使同學之間互相影響,也不能過於稀疏造成「一座難求」的情況。以南京師範大學為例,在會議樓西側是一個人工湖,湖邊布置著長椅與石桌石椅,在四周被枝葉茂盛的喬木遮蔽,把它與周圍的人行道分隔。由於環境清幽安靜,並且設置了便於學習的桌椅,經常有學生在此進行戶外學習。交流空間的設置應同時達到其實用性與美觀性。為了達到其美觀性,交流空間僅僅是一塊空地顯然是不夠的,可以將其安排在草坪或是樹蔭中,與周圍的建築、道路等環境融合。一方面能讓師生有一個較為平和的心情,有利於達到更好的交流效果,另一方面,交流空間本身也成為了校園環境的一部分,在校園內營造了寧靜治學的氛圍。在實用性方面,為了便於師生在課後進行交流,宜把交流空間設置在教學樓附近,而一般用於學生之間或是休閒放鬆時使用的交流空間則無此限制。綜合考慮到實用性與美觀性,理想的師生交流空間可以在教學樓附近設置一片草坪或樹林,在其中安排座椅,以南京大學鼓樓校區為例。而學生之間的交流空間形式比較多樣,可以是一小片樹林,或是小巧的建築小品形式展現。道路作為連接校園各部分的工具,也有其重要作用。如果校園內普遍採用比較狹窄的人行道,不利於車輛便捷到達校園的各個部分,在高峰時期也不利於人流及車流的順利疏散。而如果普遍採用較為寬闊的車行道,則會影響校園各個功能區相對獨立性與整體性的體現,並且使校園顯得空曠、直白。因此,在道路規劃中,需要將主幹路,次幹路與人行道有機結合,即保證校園各部分之間交流的便捷,也有利於校園人文氣息的養成,正如圖12中長江大學的交通規劃。

3結語

在新學校,新校區的的建設過程中,我們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比如校園之間的相似性,環境與人的距離感,校園空間過於「蒼白」等問題,這些問題影響到了大學功能的實現,亟待解決。同時,我國有著悠久的傳統文化,通過對傳統園林文化的思考、借鑑,我們可以避免很多在新校區建設過程中發生的問題,讓校園向「園林化校園」前進。在校園的規劃中,任何一處的設計都不會僅僅用到某一種手法,而是諸多手法的交匯使用。在一些比較常見的空間設計中,可以總結出一些設計的經驗來指導我們如何進行設計。在灰空間的設計上,可以通過廊結構等人工建築,也可以藉助喬木等環境因素來進行室內外空間的過渡。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戶外學習,還應該在校園中設置可進行戶外學習的場所。戶外場所需要滿足的2個重要因素便是環境清幽、有舒適桌椅,可以通過綠化帶分割,依湖建造來營造安靜的環境。在交流空間的設置上,需要同時滿足美觀性與實用性,通過營造幽靜自然的氛圍,幫助師生達到平和的心境,進行高效的交流。讓空間能留住學生、留住老師,充分高效地發揮其作用,體現其存在價值。

作者:金松易紅孫露單位:河海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建築與景觀研究所

更多內容請訪問:數審網
http://dataaudit.site/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