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張文宏的發聲,你沒看懂

博學每日讀書筆記 發佈 2022-12-05T07:41:53.305027+00:00

12月3日,在2022年醫學病毒學大會上,張文宏又發聲了。儘管,大疫三年,張文宏曾被推到神壇上奉為英雄,又被推到污泥里受盡辱罵,但令人讚嘆的是:不管外界評價如何,張文宏始終行走醫學第一線,適時對疫情進行預判,發出自己的聲音。

作者 | 劉娜

張文宏屢次被罵,但唯有他,堅持發聲。

他發聲背後的真相,很多人沒有看懂——


01

被罵的張文宏,

又發聲了


12月3日,在2022年醫學病毒學大會上,張文宏又發聲了。

儘管,大疫三年,張文宏曾被推到神壇上奉為英雄,又被推到污泥里受盡辱罵,但令人讚嘆的是:

不管外界評價如何,張文宏始終行走醫學第一線,適時對疫情進行預判,發出自己的聲音。

他沒有被讚嘆沖昏頭腦,亦沒有因辱罵緘默其口。

或者,他清楚地知道:

狂熱的讚美和邪惡的詛咒,本質上和他無關。

而是被疫情折磨到崩潰的人們,亟需一個出口發泄憤懣而已。

在剛剛的發聲中,張文宏說了諸多和疫情有關的專業認知。

張文宏在2022年醫學病毒學大會上的論述@網絡

我擷取其中兩個和我們普通人最密切相關的,和大家分享:

第一,我們走出疫情的關鍵,不取決於免疫力強的人,而取決於免疫力弱的人。

年邁的老人、弱小的孩童和有基礎疾病、免疫力低下的人,如果得了奧密克戎,仍會出現一定比例的重症。

北京昨天深夜通報:

又增加2例重型病例。



保護這些人,讓他們得到及時救治,為他們建立安全屏障,是當下我們降低醫療擠兌、戰勝疫情的關鍵。

我用管理學的概念,將這個認知,概括為「木桶效應」

一隻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

我們這片土地能多久徹底恢復生機,取決於它最脆弱的那部分人群。

保護脆弱人群,是重中之重@網絡


第二,大疫三年,從國家到個體,都承受了不堪回首的犧牲和痛楚。

值得欣慰的是,伴隨我們治療手段的科學,疫苗接種的普及,病毒的傳播越來越受到限制。

在歷經「原始毒株」→「阿爾法」→「貝塔」→「德爾塔」→「奧密克戎」的升級換代後,病毒目前長久局限於奧密克戎家族內部,且逐漸變得溫順。

如果說過去的歲月,是我們與病毒硬碰硬的廝殺與對抗。

那麼,當下的日子,就是我們對病毒逐漸的馴服和接納。

這種馴化,不再是核酸清零。

而是藉助科技和醫學的力量,將有症狀或出現重症的比率,降低到很低水平。

我用心理學的術語,將這個認知,概括為「抱持心態」

當下的病毒,就像我們成長中曾經歷過的創傷一樣,我們越排斥它,它就越折磨我們。

我們不如抱持它,將它安放到日常生活和心靈地圖上一個小小角落裡。

我們承認它的存在,接納它時不時的作妖,卻不再恐懼於它的危害和影響。

「木桶效應」,能讓我們做好個人防護的同時,對脆弱人群心懷悲憫,能幫盡幫。

「抱持心態」,讓我們不再恐懼病毒,也不再拿疫情當藉口,儘快調整心態,回到日常生活中,當個建設者,謙遜努力,善待身邊人。

戴著口罩謀生,將成為常態@網絡


另外,我還想和朋友們思辨一下,疫情政策逐漸優化後,一些值得警惕的現象——


02

不能拿今天的成熟,

否定昨天的局限


疫情發展到今天,繼廣州、北京、重慶等地相繼優化放開防疫政策後,昨晚一直收緊政策的浙江和山東,也宣布逐步放開。

全員核酸,成為過去時。

被「碼」困住的悲劇,但願不再上演。


這幾天,網上有一種聲音,甚囂塵上:

「早知現在,何必當初?」

意思是:

既然最終還是要放開,我們何必耗費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甚至付出經濟受阻的代價,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堅持封城停擺、全員核酸、動態清零?

我們要是早點學習別的國家,躺平就好了。

這種認知,藏著荒謬的邏輯漏洞。

就好比,那個故事:

有個餓極了的人,吃到第9個餅子後,忽然不餓了。

他生氣地罵道:「早知道吃第9個我就不餓了,我何必吃前面8個呢。」

新冠肺炎造訪人間,一開始有多洶湧,多可怕,多恐懼,包括多少醫護人員在內的感染者都相繼死去,我們都是見證人,不再贅述。

這3年中,那些選擇躺平的國家,以多少老人、孩子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為代價,我們都會上網,查查便知。

從這個意義上說,恰恰是我們國家沒有選擇躺平,在疫情最兇猛的時候,以全國之力馳援疫情重災區;

我們從醫護到志願者的抗疫人員沒有躺平,犧牲小家,保護大家,忍辱負重,鞠躬盡瘁;


永遠不會忘記那些為我們賣命的人@網絡


我們的科學家和研發人員沒有躺平,宵衣旰食,夜以繼日,研發出一代又一代疫苗,如今還在研發第四代疫苗;

我們普通人也沒有躺平,待在家裡,不當病毒的培養皿,不給國家添亂,不給別人添麻煩,不給家人惹禍端……

我們今天,才有底氣、有資格、有能力說「優化政策,小步快走,逐步放開」。

一口吃不了胖子,一夜長不成大人,一朝消不了病毒。

過往三年,我們的抗疫從來不是完美不可挑剔的,但恰恰是我們從國家到個人的同心協力,才有了今天慢慢放開,對新冠肺炎實行乙類管理的條件。



不管是大事件,還是小人物,都當避免的認知誤區是:

不拿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

因為昨天,我們都活在局限求生里。

在那個局限求生的環境裡,我們也拼盡了全力,避免最糟糕的結局。


03

如果批評不被允許,

那麼讚美毫無意義


昨天,我看見一個從不寫疫情的自媒體同行,洋洋灑灑寫了一大篇和疫情有關的文章,意思是:

他從來沒有因為疫情中發生的不和諧,而生過氣、動過怒、罵過人,因為他知道時間到了,政策自然會放開。

我對同行向來持寬容的態度。

但我並不贊同他的觀點:

疫情是個照妖鏡,照出了這片土地上,極美極善極好的一面,也照出了這片土地上,極丑極惡極壞的一面。

疫情之中出現的那些怪象,包括核酸亂象、濫用權力、有些官員欺壓毆打百姓、無數父老生活陷入困境、諸多打工人步履維艱……


湖南瀏陽市打人的主任已被開除黨籍、政務撤職@網絡


這樁樁件件,看似和我們無關,但每一件都和我們相連。

我們發聲,我們質疑,我們追問,我們吶喊,我們討要公平,我們對某些地方的某些防疫政策,進行批評糾錯……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

這些批評和吶喊,讓我們國家的抗疫大船,適時調整方向,適時優化策略,最終站到維護大多數人利益的正道上。

作為微不足道的個體,我感謝大疫三年,為弱小、為凡人、為大多人、為這個國家越來越好,而選擇勇敢發聲的每個人。

用批評的方式,呵護一片土地,也是赤子之心。

因為,如果批評不被允許,而讚美則毫無意義。


04

不可急於求成,

只能緩慢療愈


準確地說,天氣逐漸變冷的這一個月,是疫情三年中各種暗涌,碰撞最激烈的一個月。

昨日我去超市買菜,看到很多人儘管都戴著口罩,但面容生動了許多。

時不時有人小聲談論著疫情,表示不再害怕,不再恐懼,並相信日子一天天會好起來。


我們都在渴望人間煙火的回歸@網絡


我買完東西,回家的途中,思考到這樣兩個問題:

一,我們的國家有著強大的糾錯能力,我們的人民有著溫良的寬容之心。

這是我們民族的氣質,也必然是我們寶貴的財富。

二,不管是向左走,還是向右走,都需要慢慢調頭。

很多人認為,疫情政策優化後,我們馬上就能回到2019年之前的激情歲月里。

這是個錯誤的認知。

疫情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任何戰爭,都有漫長而頑固的後遺症。

且不說,放開之後,我們必然要經歷一場大爆發的陣痛。

咱就說,就算疫情結束,我們仍需要3年,乃至更長的時間,去慢慢療愈,去慢慢康復。

一蹴而就,立竿見影,平地一聲雷,不符合客觀規律的循序漸進。

向左走,還是向右走,都需要慢慢調頭,緩緩前行,一路披荊斬棘,才能迎來柳暗花明。

我們當從急於求成中,吸取教訓。

我們要在緩慢前行中,走好每一步。



05

從今後,

當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面對新冠肺炎這個看不見的敵人,國家已經盡最大努力,為我們一再托底,只為讓病毒的毒性,降得低一點兒,再低一點兒,讓大爆發的日子,來得晚一點,再晚一點。

如今,伴隨各地防疫政策的優化,疫情防護的接力棒,已經從國家,漸漸移交到我們個人手中。

在今後一段時間內,我們必然面臨各地感染人數不斷增加的一個大爆發期。

接下來,我們每個人,都要當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作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我願和更多朋友一起做到:

打完三針疫苗,如果國家推出第四針加強針,依然會踴躍去打。

加強運動,提高免疫力,好好吃飯,增加抵抗力;

出門必戴口罩,回家全身消毒,少去人多的地方,不給病毒傳播的機會,也為家人構築健康屏障;

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安頓好自己的肉身,照顧好自己的情緒,給身邊人帶去正向的能量。

老人和孩子@網絡


最後:

新冠病毒的毒性已經很弱。

但為了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你要保護好自己。

越過這個寒冬,真正的春天會悄然降臨。


— E N D —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