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無神鋒後無強衛,德國戰車為何變成這般慘澹模樣?

足球317 發佈 2022-12-05T17:31:14.868922+00:00

縱然小組賽最後一輪4-2拿下哥斯大黎加,但是四屆世界盃冠軍德國隊依然無緣小組出線——由於同組的西班牙在另一個賽場被日本所逆轉,德國戰車最終因淨勝球劣勢於小組賽鎩羽而歸,時隔四年延續了世界盃賽場的「世紀之恥」。

縱然小組賽最後一輪4-2拿下哥斯大黎加,但是四屆世界盃冠軍德國隊依然無緣小組出線——由於同組的西班牙在另一個賽場被日本所逆轉,德國戰車最終因淨勝球劣勢於小組賽鎩羽而歸,時隔四年延續了世界盃賽場的「世紀之恥」。

陣容缺乏均衡,「FC德國」便是最佳縮影

就在德國隊小組賽出局後,各路名宿和專家紛紛分析原因。除了把握機會能力不足、主帥排兵布陣爭議,這支德國隊自身的人員結構嚴重失衡也是無法迴避的重要問題。對此,前德國隊長馬特烏斯便表示:「原則上看,我們以一支不均衡的球隊出征世界盃,這是弗里克必須要承擔的。我們在邊衛位置上有問題,中衛或許也是如此。當然,還有中鋒位置。」對比過往幾屆世界盃,德國隊幾乎在各個位置均有歐冠級別配備,如今的德國戰車卻在多個位置出現無人可用的尷尬。例如本次大名單中的四名邊衛來自萊比錫、西漢姆聯和弗賴堡,明顯缺乏大賽磨練和團隊默契,以至於主教練弗里克在首場對陣日本時安排聚勒改踢右後衛,並適時採取「假三中衛」體系。

事實證明,弗里克的臨場應對毫無成效。除了右路的聚勒表現災難,俱樂部隊友施洛特貝克也在中路犯下大錯,兩人幾乎聯手釀成了日本隊的逆轉進球。此後,改踢中衛的聚勒依然難改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對陣西班牙的丟球便源自他的盯人失誤。毫不客氣地說,德國防線如今除了呂迪格外難擔大任,3場丟5球的防守怎能在世界盃賽場繼續前行?

至於德國隊的「鋒無力」,完全就是老生常談的話題。從烏韋-席勒到蓋德-穆勒,從魯梅尼格到克林斯曼,再從比埃爾霍夫到克洛澤,德國足球的歷史上從來不缺攻城拔寨的頂級中鋒,卻不想自世界盃歷史最佳射手克洛澤退出後,德國足球遲遲無法湧現新一代鋒線力量,「轟炸機」居然被「偵察機」所取代

如此調侃,映襯出德國戰車近年來的最大軟肋,以至於球隊出征去年歐洲杯時沒有帶上一名中鋒。看上去,本季貢獻12粒進球2次助攻的菲爾克魯格成為驚喜,但是這位「新克洛澤」多年來備受傷病所困,直到本屆世界盃前才首次入選國家隊——當德國隊不得不依靠這位29歲中鋒才能續命,或許本身就是一個尷尬。

對此,若是再看「FC德國」拜仁的現狀,更是如今德國足球的縮影。自2013年戈麥斯離隊後,拜仁的主力中鋒分別是克羅埃西亞人、波蘭人和喀麥隆人,再未出現德國中鋒的身影(期間只有華格納短暫擔任替補)。同時,就在聚勒於今夏離隊後,拜仁防線近乎成了法國人的天下,整條防線沒有一名德國球員,哪怕替補。

借鑑拉瑪西亞,德國青訓漸漸偏離正軌

「當拜仁能為德國隊提供足夠數量的優秀球員時,德國隊總是處於最成功的階段,1974、1990和2014三次奪得世界盃時便是如此。」誠如拜仁榮譽主席赫內斯的觀點,拜仁球員早已成為德國國家隊的根基和核心。本屆世界盃,拜仁依然有7名德國國腳出征,但是除了門將諾伊爾,另外6名球員居然全部局限於中場區域。從「拜仁幫」的供應不難看出,這支德國隊除了門將位置全部頂級,中場(影鋒)位置星光熠熠,反而是防線和中鋒位置的人員儲備格外慘澹。若是細看弗里克擅長的4231體系,「2」和「3」堪稱頂級配置,「4」和「1」則完全不在一個檔次——這就是馬特烏斯所講,如今的德國足球前無神鋒、後無強衛。

眼見當今德國的優秀球員近乎全部集中在同一區域,令人不禁發出感慨:當一個國家湧現出的新星球員如此單一化配置,顯然是青訓培養的方式和目標出現了問題。那麼事實呢?確實如此!

本世紀初,德國足球一度進入青黃不接的低谷期。痛定思痛的德國足壇自此改革,首要重點便是加強青少年足球培訓系統。此後歷經十餘年發展,德國足協及各俱樂部在青訓方面的年均投入早已超過1億歐元;再加之德國足協的「青年球員擴展發展計劃」,越來越多的足球人才得到挖掘和培養,進而有了黃金一代的誕生並贏得了2014年世界盃冠軍。

但是,如此青訓並非沒有隱患。源自巴薩的成功,德國青訓最初便大量借鑑拉瑪西亞的成功經驗,進而設計了7級培訓體制,培養了3.5萬名持證教練。於是,區別於注重體格、身體對抗的傳統風格,德國青訓轉而突出青少年球員基礎技術、傳控踢法的培養。由此我們看到,這樣的青訓開始湧現「德國梅西」「德國哈維」,卻已不見「德國克洛澤」「德國戈麥斯」

回想2014年世界盃奪冠,穆勒、赫迪拉、克羅斯、格策等新生代球員表現不俗,但是拉姆、克洛澤、小豬、默特薩克等傳統體系培養出的球員也是重要力量。於是,自小豬、波爾蒂等最後一批老將在2016年歐洲杯後退出國家隊,你會發現德國隊似乎自此失去了靈魂,再也沒有了昔日的傳統和鋒芒,球隊戰績自然急轉直下。傳控大行其道,青訓培養猶如流水化作業

當自身的青訓培養漸漸出現問題,德國國家隊的錯誤引導更是不容忽視的負面因素。在此,不得不提的就是前任德國隊主帥勒夫,以及先後四任主席因醜聞而離職的德國足協。

2006年世界盃後,勒夫接替克林斯曼成為德國隊主帥。接下來的2008年歐洲杯和2010年世界盃兩屆大賽,德國先後被如日中天的西班牙所擊敗,強弱分明的比賽場面猶如現場教學。如此格局讓勒夫深受觸動,再加之西班牙名帥瓜迪奧拉此後接過拜仁教鞭,勒夫的德國國家隊也隨之開啟了技術足球和傳控體系的路線。

其實,德國隊贏得2014年世界盃冠軍,離不開勒夫在涉險進入八強後將克洛澤提升主力陣容,以及拉姆由後腰轉至邊衛的戰術回歸,但是勒夫依然認定傳控足球、無鋒體系給球隊帶來了質的提升和成功。於是,德國隊在這樣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過往引以為傲的德式風格、鐵血足球反而漸漸消失,以至於德國足球似乎越來越不像德國足球。

國家隊的戰術體系和用人思路,自然對遍布全國的青訓系統產生了深層次影響。不僅如此,在德國足協的推動下,青訓體系還從競技性漸漸向普惠性轉變。請注意,全德如今擁有630餘萬註冊球員,其中多達180萬青少年球員,這樣的強大基礎本有利於優中選中,但是新的理念則是優先照顧更多的孩子參與足球,而不是培養不同類型的優質球員。

正源於此,如今的德國青訓側重興趣培養,而非能力提升,重技術、重傳控,反對抗、反競爭。其中,U12以下的比賽不許計分和名次,在訓練和比賽中不准固定場上位置、不准鼓勵身體對抗,由此避免青少年球員受到打擊,進而失去對足球運動的興趣。例如一名青少年球員,總是踢後衛的話會因屢屢丟球而失去信心,所以「今天踢後衛,明天踢前鋒」。

這種模式確實保障了青少年足球的參與度和普及化,但是如此「溫室」里培養出的花朵球員,先天就缺少挫折教育和對抗歷練,只會在場上嫻熟控球和傳遞,卻完全背離了德國足球的傳統風格,由此帶來的最終結果就是德國球員近年來明顯呈現「同質化」趨向,再也見不到後防線上霸氣十足、鐵血防守的貝肯鮑爾,見不到前鋒線上捨我其誰、抗衡一切的克洛澤……

內部問題複雜,德國足球需要立竿見影的改革

隨著德國足球青訓模式呈現種種弊端,德國足協卻沒有做出有效應對和改善,反而是熱衷於政治鬥爭和權力站隊。請注意,弗里克曾在2014年世界盃後由國家隊助教轉任德國足協體育總監,當時便發現德國足球的理念和青訓出現了問題。據新華社的資訊,弗里克當時明確警示德國足球(包括勒夫)需要調整理念與方針,否則很難與世界足壇繼續接軌。

據弗里克在體育總監任內的多次投訴,近年來的德國足球過於看重傳控技術的球員,受重用的年輕一代卻欠缺多元化的發展方向。在教科書般的青訓培養下,每名年輕球員都像流水化作業生產出來的,毫無個性和特點。於是,這樣的球員在場上只會輸送保姆球,卻不敢冒險和對抗,在危急時刻更是缺乏重要技能和頑強鬥志。

如今看看德國足球的現狀,不得不承認弗里克的預測非常準確。就像德國隊如今年青一代的佼佼者,穆西亞拉和恩梅加(歐青賽最佳射手)其實出自英格蘭球隊的青訓體系,進一步證明德國本土的青訓走偏了方向、出現了問題——若是青訓的差距越拉越大,那麼國家隊的差距自然同樣越拉越大。

由於自己的意見石沉大海,弗里克在德國足協工作兩年多後便主動離職,後經拜仁榮譽主席赫內斯「三顧茅廬」而回到拜仁,在困境中接過拜仁教鞭並完成了「六冠王」偉業。看上去,隨著弗里克在去年夏天重返德國國家隊,不少觀點曾樂觀地表示「天亮了」,卻不想弗里克在德國隊高開低走,在本屆世界盃賽場似乎走回了勒夫留下的「無鋒陣」老路。

或許,現有的人員儲備讓弗里克也無從適應和發揮,可見德國足球的頑疾根本不是更換主帥便可徹底解決。從貪污腐敗的德國足協,到「政治正確」的外力干擾;從缺乏合理的發展規劃,到偏離正軌的青訓體制,德國足球的由盛及衰蘊藏著太多太多的內部問題,絕非一朝一夕便可輕易解決。

由此可見,德國隊連續兩屆世界盃小組賽出局並不冤,更像是多年來咎由自取的必然結果。接下來,上到德國足協,下到青訓培養,德國足球需要的是一場立竿見影的綜合改革。這場改革,對比20年前歐洲杯連續小組出局時的種種問題,所面臨的挑戰顯然更為嚴峻、更為困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