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五分鐘,跟我一起輕輕鬆鬆學哲學(儒家)

窗外的白楊 發佈 2022-12-05T20:05:51.476939+00:00

今天開始,小夥伴們跟隨我一起共讀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與《中國哲學史》,每天只要五分鐘,帶你輕輕鬆鬆地學哲學。

今天開始,小夥伴們跟隨我一起共讀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與《中國哲學史》,每天只要五分鐘,帶你輕輕鬆鬆地學哲學。

哲學一詞是外來詞,它是1862年日本哲學家西周根據希臘語philosophy一詞中文意思「智慧」,從漢語找到一個對應漢字「哲」,所以才有了現在的「哲學」。後來還是康有為把哲學一詞從日本引進到國內。

在國內,學哲學的人都一定讀過《中國哲學簡史》,該書原本是馮友蘭先生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給外國人上課的講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一經出版就售出超過了10萬冊,成為中國哲學的奠基之作,直至今日還是中國哲學類書籍的暢銷書。

中國哲學核心是「內聖外王」之道,根據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所記述,在孔子以前中國並沒有的系統思想,所以就沒有正式的哲學。所以,中國的哲學要從孔子講起,他事實上是占開山之地位,後世稱之為「萬世師表」。

孔子編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六種才能和技藝)來教授學生,從他教授的內容來看,也孔子是想讓他的學生變成一個完全意義的人,而不是一個學者。

這也正如馮友蘭說過:學哲學的目的是使人作為人能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孔子抱定「有教無類」的宗旨,他教的學生不分貴賤與資質,這也是開創中國歷史的先河,在他之前並沒有私學,教育是貴族才能享有的權利。

但是孔子的學說,卻是維護統治階級的貴族利益,他目睹當時周朝禮崩樂壞,要人們克己服禮,以為「天下無道」,所以他作《春秋》意在讓亂臣賊子懼「。

孔子跟蘇格拉底一樣,都是以教化天下人為己任,以覺醒世人為使命。但他們都「述而不作」,他所有的思想,都是他的弟子幫整理記錄才得以流傳下來。

孔子對中國文化之貢獻在於將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論化,並普及推己及人的思想,也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作為孔子學說的集大成者,被稱為「亞聖」的孟子,他發展了孔子推己及人思想,他認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人性皆善。

並具體提出人有」四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在孟子看來,只要是人必須要具備「四端」,否則他(她)就不是人。這也如亞里斯多德《倫理學》所說:飲食及情慾乃人與禽獸所共有,人之所以別於禽獸,惟理性耳。

不僅如此,孟子認為人皆有善端,所謂聖人,不過將此善端擴而充之,至於「人倫之至」而已。故人人皆可以成為聖人。

當然,孟子也有不同於孔子的地方,他極重視個人之自由,主張人要「養浩然正氣」之最高人生境界。

而且孟子還有革命的一面,在他看來,如果禮不合於時,或者君主不是最高道德的君子,就可以廢棄禮或者推翻君主。這為後來為人們揭竿而起,紛紛反對暴秦的起義提供了思想武器。

由於孔子對人性沒有明確的學說,就有了上面的孟子的性善論和後接下來同樣是傳承儒家思想衣缽的荀子,他卻提出不同於孟子的性惡論。荀子正出於對人性惡的考量,所以推崇刑名之學,後來才出現了他法家弟子李斯與韓非。

虎狼之師秦國推李斯為相,一舉消滅六國統一了全國。可惜,一向推崇秦國之治的荀子,卻最終死在自己學生治下,這又是為何呢?每天只要五分鐘,跟我一起輕輕鬆鬆學哲學,下次我們學習荀子與法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