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vs北方,哪裡的鮁魚(馬鮫)最好吃?

宜川檢察 發佈 2022-12-06T15:18:07.883238+00:00

原創: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遼寧營口,有個地方叫鮁魚圈。此地最令人難忘的景觀,莫過於一尊立於礁石上的、足有六十米高的「鮁魚公主」雕像。哪怕只是在海岸上遠遠見過她輪廓的人,也無一不為其巨大的身形震撼。

原創: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

遼寧營口,有個地方叫鮁魚圈。此地最令人難忘的景觀,莫過於一尊立於礁石上的、足有六十米高的「鮁魚公主」雕像。哪怕只是在海岸上遠遠見過她輪廓的人,也無一不為其巨大的身形震撼。

鮁魚公主堪稱巨物恐懼症人群之噩夢,

相比其六十米的高度,

丹麥的美人魚銅像不過一人大小,

紐約的自由女神像也不過區區四十五米……


先不論這尊魔幻的人魚巨像,究竟因何種契機出現在這渤海灣的腹地。只說這位鮁魚公主,實在為她的族類掙足了面子。要知道,任何一種海洋生物,哪怕龐大如鯨,強悍如鯊,也沒能做到如鮁魚這樣,讓人類為它們在這個星球上留下如此奪目的一座地標


南方的朋友們,不要以為這位千里之外的龐大公主,和自己毫無關係。因為鮁魚,其實就是你們口中的馬鮫。它們指代的,都是幾個活躍在我國海域內的、鱸形目鯖科馬鮫屬的魚種。

馬鮫屬共有十八種魚,在我國海域內能見到的有五種,

都可以被稱為「鮁魚」或「馬鮫」。

一般而言,北方人口中最正統的」鮁魚「即為藍點馬鮫

福建、兩廣人口中最地道的」馬鮫「為康氏馬鮫

製圖/魚一條


馬鮫對於中國人的特別之處在於:因其生命力旺盛,族群瀰漫在我們漫長的海岸線,所以無論南北,皆可稱「盛產」。又因此魚體大、肉肥、且只有中間一根大刺,極受食客歡迎,這使得,從海岸線最南兩廣、海南,到最北遼寧,人們都視之為一種重要的口糧魚,堪稱中國海岸線上的黃金「硬通貨」。


也因為同樣一條馬鮫,能夠毫無違和地出現在相距幾千公里兩地海濱人家的日常餐桌上,它們被加工的方式,也自然呈現出萬千繽紛的變化來。不誇張的說,僅憑這一條馬鮫魚的吃法,就能窺見我們漫長的海岸線上,南北數十個地理文化單元風俗之參差,與口味之琳琅

向左滑動

鮁魚餃子和福州魚丸(魚包肉)。

圖1/匯圖網 圖2攝影/劉艷暉

從燒一條鮁魚

看各地的家常海味


作為一種游速迅猛、性情凶頑海中老流氓,馬鮫總是成群結隊地,追逐著暖流食物四海游竄。大體而言,天冷了,它們會游去遠海的越冬場蟄伏;等到水溫轉暖,它們便洄游至近海地區產卵、索餌。而在這樣的四時節律里,以洄游到近岸時,經過淡水滋養、且性腺發育的馬鮫,最為肥美

渤海灣,鮁魚洄游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而我國沿海各地,彼此間氣候差異很大。因此,馬鮫魚洄游近岸的時間不同、各地吃馬鮫的時令也不一樣。譬如在春節前後,一部分馬鮫,便會率先洄游到以海南文昌為代表的南海沿岸,所以海南人會拿馬鮫(本地人叫黑魚)做春節禮品,兩廣、福建人,也往往會在這一時令前後,嘗到一年中最棒的馬鮫

海南市場上新鮮肥美的馬鮫魚。


對於各地的主婦而言,新鮮馬鮫買回家,最簡便的做法,莫過於香煎了。兩廣、海南人尤其熱愛煎馬鮫,海南漁民在海上,也常常煎所捕的馬鮫充飢。這裡的魚大,所以往往被橫剖成片,或簡單醃醃拍粉,或直接洗淨下鍋,廣西叫「封煎」、廣東叫「香煎」,大同小異,起鍋或滴些檸檬,或烹些豉油,大塊的魚肉入口緊實,脂香橫流,廣東話謂之「香口」,十分貼切。

香煎馬鮫魚配檸檬。


而到了潮汕、閩南,煎過的馬鮫魚可以直接用來做馬鮫魚燜貢菜、燜紫菜湯濃鮮,肉醇厚。潮汕人還會在這道菜里放入芹菜,那是潮汕特色的家常做魚方法,雖然在外地人聽起來很難理解,但吃過的人,都再難忘那種把清香、肥厚完美混合在一起的奇妙風味。


而整個福建沿海的人,都很喜歡用新鮮的馬鮫魚做魚羹,莆田叫馬鮫魚熗,福州叫馬卡頭,做法大同小異。新鮮的馬鮫魚切成均勻的片,可搗碎成糜也可不搗,在本地特產紅薯粉的強力加持下,劃入湯中輕輕燙熟,此時的魚鮮味四溢,口感彈爽,一滴香油畫龍點睛,一碗喝下酣暢淋漓。

向左滑動

馬鮫魚羹。

攝影/蘭若


等到清明時節浙江的舟山、象山諸港,會迎來大批的洄游馬鮫產卵。此時此地的馬鮫,至肥,至嫩,至鮮。吃得考究、更吃得雅致的浙江人,專門為這一時令的馬鮫起了一個文氣的名字——川烏

上等的川烏,清蒸最妙,取其本味之鮮美,和刺身帶魚一樣,算是大眾食材的小眾吃法。本地更家常的是一道雪菜燒川烏,魚如果選的新鮮,甚至不用油煎,只配些野山筍、雪菜把魚煮熟,可謂吃春季馬鮫鮮味的一個極致。

雪菜燒馬鮫。

攝影/檸檬葉子


等時候再晚些、天氣再暖些,洄游的馬鮫魚,也就逐漸抵達了黃海、渤海灣沿岸。而它們在餐盤中的顏色,也漸漸變得濃烈起來。


在江蘇,人們燒一條馬鮫的技法,最能體現此地口味「南北融合」之特色:既有南方菜的精工細作,也有北方菜的厚重下飯。「馬鮫魚燒青茄子、馬鮫魚燒肉、馬鮫魚鍋貼」……這些菜色聽著平平無奇,但其中蘊含著淮揚菜無比精妙的均衡調味,儘管下料奔放大膽,但絕不會蓋住食材的本味。


一過江蘇連雲港的贛榆,馬鮫就徹底被叫成了鮁魚。日照的一道鮁魚燒蒜薹,宣示了北方菜系的強勢登場。從那裡開始一路向北,紅燒便成了最主流的鮁魚家常烹飪手段。蔥姜爆鍋,生抽老抽,湯汁收濃,扣上一粒香菜,那是刻在每位北方海濱人基因深處的味覺基石,一口魚肉扒拉三口米飯,而且哪家館子,都不如自己媽媽燉的好吃。

日照菜鮁魚燒蒜薹。

攝影/青島祁鼎,圖/匯圖網


就這樣一路走到我國海岸線的最北盡頭,隨著酷愛鮁魚的朝鮮族的加入,鮁魚的家常做法,再一次變得多元起來。


朝鮮族和兩廣人一樣,最喜煎鮁魚,從一道煎鮁魚,即可快速考察一家朝鮮館子的水準。他們所用的魚一般體型較小,所以要兩面剖攤開,一整條煎的酥酥脆脆,頭尾皆可吃,那魚肉中豐富瀰漫的油脂就著清爽的冷麵,大葷大素,爽快非常

一條朝鮮館子裡標準煎鮁魚的形態。


朝鮮族更是常吃一道辣白菜燉鮁魚:銅鍋里,辣白菜和切成大塊的蘿蔔做底,大塊的鮁魚橫在沸騰的濃稠醬湯里打滾,咸鮮入味,熱氣騰騰,配著米飯吃,堪稱驚艷。事實上,我也正是因為在望京的韓餐館裡愛上了這道菜,才決定寫下這篇文章。

北餃南丸:

被剁碎的馬鮫魚,能玩出多少花樣?


講完了鮁魚在各地的「初段」家常料理,下面,就該說說關於它更高階的吃法了。


如果你問我,鮁魚對於中國哪個地方的意義最為特殊,除了以它冠名、為它立像鮁魚圈山東青島,絕對不可不提。

鮁魚對青島人而言意義非凡,

在青島話中甚至有一個高頻俚語

「潮鮁」。


在位於如今青島膠州市的三里河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鮁魚骨,本地人與此魚淵源之深厚,以此看來已經不必多說。而在這漫長食鮁史的沉積下,鮁魚對於青島人的意義,也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


鮁魚洄游到青島附近,一般要等到穀雨時節,儘管如今青島附近已不再大規模捕撈鮁魚,但本地人早已約定俗成、在這一時令購買鮮鮁魚。而此時採買鮁魚的主力,竟完全不是主婦,而是一個個二三十歲的小伙子……你看他們在各大市場,爭相購買大而肥的鮁魚,然後抱著裝魚的長方體泡沫箱子興高采烈地離開。要知道,能否博得老丈人開顏一笑,就在此一役了

在青島,鮁魚與丈人總是被牢牢地聯繫在一起。


鮁魚禮」又被叫做「丈人禮」,是青島地區獨特的風俗:所謂「穀雨到,鮁魚跳,丈人笑」,春天,尤其是結婚後的第一個春天,女婿必須穿著結婚時丈人送的「丈人鞋」,買上條最大、最鮮的鮁魚上門送禮。鮁魚,也成了維繫青島丈人與女婿關係最為重要的媒介紐帶,也是每一位青島男性從男孩成長為男人必須跨過的一道坎兒。至於那裝鮁魚的長條泡沫盒子,老丈人則會把它放在家門口幾天捨不得扔,好讓所有鄰居都看看,咱家女婿多有孝心。

一人高的鮁魚,哪個老丈人要是收到了它

能把自己女婿吹十年。


當然,這麼大的鮁魚買回家,丈人家除了要當場拿來燉些豆腐(同福)、茼蒿(同好)圖個吉利,剩下的肉,最大的概率,會被包成餃子


誰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位山東大姐最先發明了鮁魚餃子,但毋庸置疑,如果你非要把一種魚肉包進餃子裡,刺少、肉多、油脂豐富的鮁魚,絕對是最佳選擇


把鮁魚剁碎,以一代代媽媽流傳的5:1比例和上肥肉膘,純肉打餡上勁或者添上些韭菜、茼蒿,就成了中國水餃序列里經典中的經典,也是從山東到遼寧,無數海邊孩子最難忘的家之味道。在蓬萊一帶,傳聞因其過去魚賤糧貴,所以風行包一種拳頭大的巨型鮁魚餃子,以便省糧之意。當然,現在糧食不缺了,但風俗卻就這樣留了下來,讓吃過的人不住誇讚山東人的豪爽

向左滑動

超級鮁魚餃子。

攝影/劉衛芳


其實鮁魚餃子去掉麵皮,在山東就可以被叫做鮁魚丸子。但向南過了贛榆,人們便不再執著於包餃子這件事兒,魚丸,也就成了被攪碎再成形馬鮫魚主流歸宿


各地用馬鮫魚所做的魚丸,其實區別很大。譬如蘇北沿海一帶的魚丸,會在馬鮫魚泥里攪上一些小黃魚泥,打成丸後下鍋炸。這種魚丸金燦燦的,拿來下湯、炒菜,皆有妙用;福建人做魚丸更是久負盛名,他們把魚肉打得精細、吃的更是清爽鮮甜;一碗魚丸湯,清清白白,卻包攬萬千滋味;到了廣東,潮汕、汕尾人最是以會打丸子出名,他們的馬鮫魚丸,包含著無數次手工摔打的勁道,彈牙爽口,滋味鮮濃

向左滑動

潮汕馬鮫魚丸。

攝影/吳學文


閩南人還會用馬鮫魚製作一種很特別的魚卷,你可以將它理解為一種閩南的手制魚肉香腸,拿來切片煎得兩面焦黃,炒上些荷蘭豆,和魚丸又是完全不同的風味。


應該說,無論是包餃子還是做魚丸,被攪碎、然後「二次成形」的馬鮫魚,都極大地提升了國人的賞味層次。這一道道吃魚不見魚的菜餚之中,更是層層熔煉了我們傳承千年的巧思與智慧一條馬鮫魚走進中國人的廚房,也算不枉此生了

中國人花樣吃馬鮫地圖。

製圖/魚一條

地圖編輯/孫璐

曬乾亦有風味,罐頭同樣誘人:

深加工馬鮫魚的獨特魅力


馬鮫的時令性,在春季吃其鮮肥自然最好。而秋季之鮁魚,因其個頭小、肉中油脂含量較少,對海濱居民而言,則另有其風乾食用的妙有。


氣溫降低,再加上乾爽的北風勁吹,沿海各地便都開始曬馬鮫魚乾,其中,以青島地區的「甜曬」最具特色。

海濱漁家所曬的鮁魚乾。


所謂甜曬,要先給小鮁魚開三刀:一刀剖成兩半,一刀去內臟,一刀劃開最厚的肉,然後把魚放在海水裡泡一會兒,最後拿來晾曬。曬過幾天以後,還要再去海水裡「透」一下,魚肉與海水間保持著這種若即若離的聯絡,使其最後不至於過咸,且具備特別的風味。


甜曬、乃至各種鮁魚乾的吃法甚多,可以直接拿來,也可裹著蛋液澱粉拿來送粥送飯,都是絕佳。廣東一些地方,還會拿咸馬鮫干蒸肉餅,總之,取其風味錯綜、咸鮮下飯

鮁魚乾的加工過程。


如果說魚乾、鹹魚,算是過去海邊人為了保存鮮魚的無奈之舉。那麼,在廣東的湛江、陽江一帶流行的「一夜埕」,以及青島一帶流行的「一鹵鮮」,則完全是通過醃製獲得更高級的風味的秘技:馬鮫切塊,用粗鹽醃製一會兒,然後洗淨晾曬一天,全套醃製工序被嚴格限定在一天之內,隨後即可烹飪,這種魚既有鮮魚的口感,又有鹹魚的風味,且口感奇特,有機會去粵西,是不得不嘗的美味。


經過醃製的馬鮫魚,還可用來做熏魚。這和北方的燻肉、熏雞完全不一樣,並無煙燻的動作,而是把炸透的馬鮫,泡入料汁之中,通過燜與靠的手段,讓湯料完全進入酥爛的魚肉之中,所以確切的說這種做法叫「酥魚」。從舟山、上海再到山東、東北,酥魚作為一道下酒的涼菜都很受歡迎。

做舟山熏魚。

攝影/方佳妮


用製作酥魚的方法,還可製作鮁魚罐頭。在過去冷鏈不發達的時代,這是為數不多的、可以讓內陸居民吃到鮁魚的方法。當然,和諸多脫胎於舊時代的食品保存手段一樣,鮁魚罐頭的吃法流傳至今,也逐漸失去了其實用的功能,只留下了代代相傳的味覺記憶

無論歲月如何變改,

海濱的居民,仍然年復一年地曬著鮁魚乾。

文 | 大蹦驢

圖片編輯 | 王家樂

地圖編輯 | 孫璐

製圖 | 魚一條

文章首圖 | 視覺中國

文章封圖 | 視覺中國

文中未署名圖片來源 | 視覺中國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