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文本的質感打造與情感喚起

率性記遊 發佈 2022-12-06T21:28:27.000741+00:00

摘要:新媒體蓬勃發展,改變了新聞寫作的風格,倒逼文本嬗變,適應新的傳播生態。質感打造和情感喚起,是新媒體文本的兩個重要基石。

鄒高翔 率性記游

摘要:新媒體蓬勃發展,改變了新聞寫作的風格,倒逼文本嬗變,適應新的傳播生態。傳播技術越來越先進,「文案枯燥」的難題越來越突出。質感打造和情感喚起,是新媒體文本的兩個重要基石。南方都市報、南都周刊官方微信公眾號,及作者本人的新媒體寫作,印證了這一判斷。

關鍵詞:媒體融合;新媒體文本;新型寫作


當前新媒體形式多種多樣。微信公眾號的傳播效能和影響力仍然領跑,微博以捕捉熱點的優勢強勢復甦,聚合類新聞信息平台APP勝在集納和及時,以短視頻為主要內容的視頻號成為新風口,H5、條漫、長圖等創意產品經久不衰。甚至朋友圈和群組也成為新媒體的一部分,時時引導輿論走向。新媒體改變了新聞寫作的風格,倒逼文本嬗變,適應新的傳播生態。

「爆款」是新媒體孜孜以求的目標,負責任的機構媒體必須摒唯流量的爆款。無論媒體形態如何演進,文本永遠是基石。新媒體的「文本枯燥」「內容空洞」「炫技主義」,需要用新的寫作思路和技巧糾偏。在第13屆中國傳媒經營大會上,清博大數據發布,南方都市報微信公號WCI指數(綜合總閱讀數、平均閱讀數、最高閱讀數)位列全國媒體號第三,地方媒體之首。南都周刊微信公號在生活類媒體中,排名也居前列。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們對文本創新的探索。

文本融合:解構和重構傳統新聞體裁

如同「文學是藝術之母」,寫作能力是新聞業務的「母機」。寫作能力不僅體現在「文筆」,更重要的,是思想深度、思維邏輯、知識積累、文字功底等疊加的綜合能力的反映。媒體人的文字、文學、文化素養,是立身之本。與其它行業的「寫手」不同,由於媒體的資源連接屬性,媒體人應具備多面手的寫作技能。連接到哪個領域,就要寫出符合行業要求的稿件。寫新聞稿是基礎,公文、公務材料、活動策劃方案、商業配合類「軟文」、「文藝范」、「網紅體」等,都是媒體人的必修課。

傳統的新聞寫作,講究嚴謹甚至刻板,類似電影的「金雞獎」,評判者是專業人士。新媒體讓人人成為記錄者和傳播者,評判者變成受眾或用戶,用數據評出「百花獎」。「傳統的新聞寫作規範、原則、方法、技巧等等,在新媒體寫作時代,已經失去了往日的權威,沒有規範就是規範,甚至成為一些人的後現代式的信念」。[1]新媒體基於網絡技術而產生,帶有鮮明的網絡特徵:個性化、碎片化、交互性、即時性、去中心化、海量信息,必然對文本表達帶來重大變化。

南都「咩事」及主號公號文《再見了,阿璞》,優質文本

媒休融合是國家戰略,落實到操作層面,打造「內容+政務服務商務」的新型媒體平台,內容是核心。媒體融合催生「文本融合」。很難用傳統的消息、評論、通訊、特寫、專題來定義區分新媒體文本,新的融合式文本不斷湧現。

一方面是解構,另一方面是重構。就像網絡有自我修復適應能力,新媒體文本也在實踐中創造了自己的模式。文本融合,並非顛覆傳統的新聞體裁,而是把它們分化組合,取各所長,創造出適合新媒體傳播的新文體;文本融合,必須遵循新聞傳播學科的基本規律,恪守「文學」要旨「人學」的初心,以新聞的「溫度」「速度」和信息的「廣度」「深度」取勝。技術賦能不等於新聞學的工科化,「抓取」或「機器人寫稿」都只能是配角;文本融合,對文字的「精度」「巧度」提出更高要求,要創造新媒體的精品力作,方能在網絡海洋中大浪淘沙;文本融合,以傳播效能為導向,既不唯流量論,也要有流量的及格線。

在各種新媒體形態中,公號處於核心位置。公號達到了自媒體自傳播的全部要件,是精準和開放傳播的有效結合,也是垂直化分層化傳播的有效途徑。新媒體文本重構,以「公號體」(不限於傳統意義上的文字稿件)為代表。公號融合了各種傳播形式和手段,達到了目前可以想像的傳播力的極致——定向、單線、互動、廣場、屏蔽,以及文字、圖片、語音、音頻、視頻,倒逼內容創新升級。

質感打造:正能量也能成為大能量爆款

在不斷變遷的媒介大背景下,新媒體新聞文本的變化是不可阻擋的潮流。這不僅為我們帶來更加豐富的形式,也將給我們帶來巨大的挑戰。[2]不可否認,新媒體具有膚淺、宣洩、虛假、錯訛的天然基因,去蕪存菁,需要重拾及強化傳統媒體的基本功:采、寫、編、評、攝。以「素養+手藝」作為從業標準,素養方面,政治素養和職業素養為「道」,人文素養和專業素養為「術」,直觀體現就是文本的質感打造。手藝指傳播技能,同樣依託於思想,這是由媒體屬性決定。

思想引領為先。南方都市報公號的一大特色是創意產品,像名校高中培養學生,「低進高出,高進優出」,把平常的新聞素材再加工、組合、包裝,內容形式的維度都升級。不是簡單的「卡通化」拼湊堆砌,而是以思想引領和情感注入,成為適配微信傳播的新新聞形態。今年清明節,南都公號推出「今天,最高致敬!」長圖,引言簡短而有力「清澈的愛 只為中國 今天 緬懷 致敬 感恩」,梳理展示多位逝者:守護西部邊界犧牲的四位官兵、南海撞機犧牲的飛行員王偉、抗疫中殉職的60多位醫護人員、脫貧攻堅中殉職的1800多位幹部、今年離世的九位院士等。圖案以深褐色為底色,凝重肅穆,人物形象和場景再現以漫畫形式,生動傳神。設計為橫屏滑動閱讀,專為手機定製。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站位要高,創意要新,文本要活。產生這樣的爆款甚至現象級正能量產品,不僅可能,而且必須。

內容硬核為要。在2020年中國新媒體大會上,中宣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主任徐麟表示,好的內容永遠是根本,是輿論場上的「硬通貨」;主流媒體的看家本領,體現在內容的權威性、準確性上,要始終保持內容定力。新聞的真實、客觀、全面、及時原則仍然適用,尤其在時政類新聞信息。這是引導輿論的最重要新聞類別。「中央政法委長安劍」、人民日報「俠客島」、北京日報「長安街知事」、南方日報「叮咚快評」等機構媒體號,創新表達時政新聞,實現了高端主旨的輕鬆閱讀。非時政類新聞信息,為引關圈粉,容易滑進「標題黨」「三俗」「合理想像」的泥潭。南都周刊定位為生活化、年輕化、產業化,主打城市生活方式,致力於內容和文本創新。《95後00後不讀紅樓夢?來聽聽這些年輕人怎麼說》,捕捉到用社交軟體扮演紅樓角色的「新玩法」,寫法年輕態又充滿文化底蘊,時尚地弘揚經典,濃重地點讚青春,閱讀量可觀。

文本建構為里。由於手機閱讀的「瀑布流」特點,公號文以不超過3000字為宜,需要多配圖、音視頻,豐富表現手法。文本形式多種多樣,嚴格意義上指專為公號傳播而生產的「推文」,段落多,字數少,有的甚至像「詩歌體」。文本結構至關重要,既吸收「倒金字塔」的優點,又開創出「多場景」「多焦點」「多反轉」「懸念式」的新方式。南都公號條漫「預計最近很多『失蹤案』,都是跟順德有關!」,看標題是新聞,看內容開頭「最近本地家禽持續失蹤」也是新聞,直到最後才揭曉謎底:家禽都成了食材。這是為順德區定製的創意產品,獲得10萬+閱讀量。

筆者公號文《梟雄陳友諒,墓小不淒涼》,獲40萬閱讀量

筆者的一篇遊記兼歷史評論《梟雄陳友諒,墓小不淒涼》,在今日頭條號獲得40萬閱讀量,出乎意料。「正路」方式行文,編排簡單,僅搭配幾張圖片。在前述三方面,有所創新。提出重新評價陳的新視角,定義為「堅守民族大義的英雄,失敗的英雄」;實地探訪,現場感強,有圖有真相,引用史料典籍眾多,知識量密集;從探訪行蹤切入,延展到歷史畫卷,再收回到現實場景,結構完整。後來得知,本文在陳的故里湖北仙桃廣為傳閱,形成強烈的「地域共情」效應。這是「內容為王,渠道為後」的典型事例。

情感喚起:瞬間刺激,再直抵人心

新媒體時代,「眼球爭奪戰」更加激烈,最終勝出者不是靠感官刺激,而是喚起情感共鳴。一個簡單而直觀的標準,能否形成瞬間刺激和秒級響應,讓人有轉發或推送的欲望。內容是基礎,文本的表現形式也不可或缺。公號文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還在不斷演進中。

標題決定文本打開率。公號標題和內文分離,標題吸引受眾是否點開閱讀,「導讀」的重要性高於報紙,是文本編輯的關鍵因素。既不能當「標題黨」,又要有「爆點」,以「情緒刺激」為核心,或實或虛,或長或短,不拘一格。字數,報紙頭條標題一般不超12個字,公號標題30個字以內都可接受;新聞點,不受「實題」的限制,可以情緒化表達;標點符號,報紙標題基本不用,公號則大量使用,特別是感嘆號和問號;語氣,多用口語、網絡新詞、大白話;懸念,標題含義與主題看似背離,實則契合,以「欲擒故縱」的方式深化閱讀體驗。

南都公號標題「今早宣布!老牌巨頭退出手機市場,又一波人『爺青結』」「刷爆了!排到5萬多號,現場人人人人,交警緊急喊話!深圳文和友今早道歉」「青青青青青青青了!」,南都周刊公號標題「龍舌魚、蚝烙、鼠殼粿、獅頭鵝……在潮汕,吃即文化」「輪番上熱搜,這次到徐聞菠蘿!水果價格越貴越受寵?」等,都是「新標題」的代表。在政府機構公號中,「深圳衛健委」異軍突出,標題吸睛度高,「男生的喉結為什麼不能摸?(女生禁入版)」「早知做女人這麼麻煩,當初就不該隨便下凡」「我本可以和為談笑風生,卻因耳朵不好一聲不吭」,在「悅讀」中完成科普。懸念式標題代表作,「深圳,一座沒有女人的城市」「鞏俐:醜陋的勝利」,兩篇自媒體生產的爆款名噪一時。

文風決定閱讀完成率。手機閱讀多在碎片化時間,讓受眾「讀完」成為難題。有了知識底蘊,才能產生「金句」。寫好新媒體文本,特別需要提升文學素養,不僅體現在遣詞造句、修辭潤色、引經據典、謀篇布局,更體現在掌控主題、捕捉細節、升華情感,挖掘人性。文學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語言和文字,同時卻也是「人類思維的符號」——人類的一切都離不開語言,語言的發達喻示著思維的發達。[3]新聞和文學的相通性正是在於此:最簡單的往往是最有力量的。

南都「咩事」公號文《再見了,阿璞》,講述一名精神障礙患者與病痛相伴和搏鬥的人生,其父母堅韌的愛和無私的付出,感動無數人,推動社會關注這一病患群體。記者深入採訪寫成,屬傳統的「深度報導」,在公號首發。事實證明,文本觸動人心,能「找平」新媒體平台的短板,發揮其傳播優勢。實踐中,有大量「傳統型」文本轉移到公號,同樣成為爆款。



筆者到大埔採訪,「人文紅色」風格,刊於南都周刊公號

筆者所寫《老鼠粄、青花瓷、蜜柚,一紅到底的「客家香格里拉」》,發表在今年清明節南都周刊公號。主題是慶祝建黨100周年,為了增強對生活類刊物受眾的吸引力,以遊記形式,介紹廣東第一個中央蘇區縣大埔的風土人情,自然切入到紅色舊址和歷史。運用文學創作的多種手法:白描細描、襯托對比、敘議結合、伏筆照應等,主旋律接地氣,獲得較高閱讀量。

三國時期,曹丕在《典論·論文》有言:「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傳播手段和介質的變化,沒有改變這一結論。新媒體的效力越巨大,作為基礎工程的文本經營越重要。「易碎品」的特徵在新媒體尤其明顯,不苛求每篇作品都能傳世,但希望每名作者都有被收藏的作品。


參考文獻:

[1]蔣曉麗、張騁.新聞的終結?新聞的轉向?——新媒體語境下的新聞宿命[J].新聞界.2012(18).

[2]張柳.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寫作文本特徵探析——基於微信客戶端的研究[J].寫作.2018(6).

[3]郭珊、黃楚旋.作家王蒙:文學是一切藝術中的「硬通貨」[EB/OL]. 南方+客戶端.http://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011/26/c4348962.html?colID=12722&firstColID=12722.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