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鄉愁》:美食派教授作家的「文化樂旅」

率性記遊 發佈 2022-12-06T23:35:46.339625+00:00

短短一小時出頭,能夠把嶺南文化和廣東幾大民系特色娓娓道來,金句頻出,內涵豐富,這是江冰老師的獨門絕技。

鄒高翔 率性記游


短短一小時出頭,能夠把嶺南文化和廣東幾大民系特色娓娓道來,金句頻出,內涵豐富,這是江冰老師的獨門絕技。得益於他深厚的積累,走遍廣東,寫遍南粵。


7月9日下午,廣州購書中心,全民閱讀平台「開卷廣州」系列講座之一,由江冰借新作《嶺南鄉愁》,主講「廣東地域文化與本土文化自信」。江冰很「火」,妥妥的「網紅教授」。身為廣州嶺南文化研究會會長、廣東財經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學者的學問做得好,作家的文章寫得也是吸粉無數;作為一個外省人,先在深圳再到廣州,加起來也就20多年,卻把廣東的文化、歷史、風物、美食研究得極為透徹,成了地道的「老廣」。

《嶺南鄉愁》是江冰「本土言說」三部曲的第三部,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策劃出版,分為嶺南之南北西東及美食五個章節。前兩部分別是《這座城,把所有人變成廣州人》《老碼頭,流轉千年這座城》。「這座城,把所有人變成廣州人」還寫在了廣州地鐵站,得到官方認可。三部曲我都仔細讀了,作為「新客家人」、喜歡遊走記下觀感的寫作者,有些篇目還是「同題作文」,共鳴甚多。


共鳴最深的,是江冰的寫作理念和方式。他祖籍江蘇,出生長大在福州,求學參加工作在南昌,再到深圳打拼,廣州定居。「我是哪裡人」,對他來說,的確是個問題,特別是父親去世後,「原鄉」的失落感愈發強烈。他用寫作療傷,構建了自己的家園,紓解了鄉愁。


江冰著文之「三高」高產高質高速,令人瞠目結舌,甚至大呼「不可能」。朋友圈裡剛曬了游景點品美食,當天甚至幾小時後便成文一篇。講座上,他解了密。他使用「手機寫作法」,邊看邊對著手機口述,語音轉換成文字,再稍加修改便「出爐」。


快到什麼程度?他寫美食,跟大廚聊完,一頓飯吃完,文章也就寫完,馬上發給大廚看,讓大廚驚掉下巴。我任南都周刊主編時,見他朋友圈曬到汕頭享潮汕美食,遂約稿。洋洋灑灑三千字須臾即至。原來如此,報刊最喜歡這樣的作者。



江冰心目中的文化,不是象牙塔里的孤芳自賞,必須融入生活。他很早就把學術通俗化,讓文化活色生香。他當過報社記者、雜誌主編,寫起散文來也善於抓住「新聞點」,注重時效性, 深諳文化成果需要傳播,沒有傳播就沒有影響力。他又研究過青年一代社會角色和心理狀況。幾重因素助推,他的文章篇幅精悍,文風清新,考據紮實,情感充沛,讀來既輕鬆又豐滿。他還嘗鮮用音視頻呈現自己的散文,端的是站立潮頭。


他可是年過六旬的人了,精力之旺盛,思維之前瞻,手法之新潮,都讓我這個記者出身的媒體人汗顏。「手機寫作法」在新聞報導中也採用,用於重要會議、突發事件等場合,功能是「記錄」。他則有思考有底蘊,不是簡單的有聞必錄。


他有這個自信:「我已經讀了兩萬三千多本書,加上翻過的還不止。我的沉澱已足夠,現在寫稿更需要的是速度和直覺。還要行萬里路,實地探訪感知文化脈動。」他還有強烈的責任感:「我的餘生,就是要為廣東好好寫文章!」


必須承認,江冰的「手機寫作法」,一時還學不來。他弘揚廣東文化的使命追求,成就了個人的社會地位,這種精神是可學可用的。


「一印象:鳥語花香;兩句話:廣東離中原很遠離大海很近,廣東人會孩子不會起名字;三個性:低調、務實、包容」,江冰講座的開場白直接了當。對比廣州深圳,廣州是「一鍋湯」,市民文化,活色生香;深圳是「一股勁」,經濟特區,利來利往。


廣東三大民系廣府、潮汕、客家,江冰點其精要。「喝茶嘆世界,粵菜最鮮美」「第一次到潮州,好像到了日本,文化習俗已經滲進日常生活,早上起床就點三柱香」「潮汕人生活的精細程度,超過了江浙人」。粵西廣義上屬於廣府,也有自己的獨特性,以前受關注不多,江冰把它單獨作為一個文化區域研究。「粵西經濟欠發達,文化底蘊弱,所以不像其它地區產生那麼多的名人,沒錢修祠堂,文化傳承也不夠」「粵西崇拜狗,田裡留下很多石狗雕像,卻又喜吃狗肉,有魔幻色彩」「冼太夫人的歷史貢獻被低估了,拍過電視劇,沒寫好」。



江冰談及的地區,我去過若干,有的還是「深度游」,心有戚戚。我是吳川女婿,去過吳川及湛江茂名雲浮多次,深感粵西民風剽悍,仍有古風。潮汕人喝精緻的工夫茶,湛江人抽粗獷的水煙筒。同為做海鮮,潮汕花樣繁多及至「黑暗料理」,如血蛤生醃,湛江則「正路」得多,碳燒生蚝白灼沙蟲走起。南雄梅關珠璣巷、肇慶端州古城牆、湛江湖光岩、潮州廣濟橋,我也游過有記,對文化的挖掘咀嚼,遠沒有江冰的「鄉愁」韻味了。


他對廣東各區域文化的解讀,引來陣陣會意的笑聲和掌聲。互動環節,有汕尾和肇慶讀者追問,要他為本地「正名」。可惜時間所限,書中的美食章未及展開,否則現場會成廣東各地食神PK大賽了。


江冰很忙,應邀四處巡講,藉機訪古問今,游美景,啖美食,出美文,形成了良性循環。學者與作家兩種身份的完美融合,造就了他的「文化樂旅」。他說:「我每天至少寫兩條東西。不要只看到鮮花和掌聲,要看到背後的努力。我可以說:我很努力!」


我認為,這句話足以擔當講座的「題眼」。他努力地走和寫,我努力地效仿。不苛求每個人都做到,那就努力地讀吧!






END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