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布力勸呂后忍辱負重,大漢開始休養生息

毛博論投資 發佈 2022-12-07T00:06:11.765626+00:00

春,髮長安六百里內男女十四萬六千人城長安,三十日罷。春季,朝廷徵發長安周圍六百里內的男女民工十四萬六千人修築長安城,三十天結束。

【原文】三年(己酉,公元前一九二年)。春,髮長安六百里內男女十四萬六千人城長安,三十日罷。

【翻譯】三年(己酉,公元前192年)。春季,朝廷徵發長安周圍六百里內的男女民工十四萬六千人修築長安城,三十天結束。

【解析】公元前202年,劉邦採納張良、婁敬等人建議,定都關中。當時以秦王朝的離宮——興樂宮為基礎,修建了長樂宮作為臨時皇宮。公元前200年,長樂宮建成,劉邦從櫟陽遷都長安。與此同時,又修建了未央宮——前殿、東闕、北闕和武庫、太倉等重點工程。漢惠帝劉盈即位(公元前194年)春季開始修築長安西北面的城牆。公元前192年繼續修築長安城。

【原文】以宗室女為公主,嫁匈奴冒頓單于。是時,冒頓方強,為書,使使遺高后,辭極褻嫚。〔遺,於季翻;下同。褻,息列翻,污也。嫚,傲也。〕高后大怒,召將相大臣,議斬其使者,發兵擊之。樊噲曰:"臣願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中郎將季布曰:"噲可斬也!〔漢有五官、左、右中郎三將,秩二千石,典領中郎,屬郎中令。〕前匈奴圍高帝於平城,〔見上卷高祖七年。考異曰:季布傳云:"前陳豨反於代時匈奴圍高帝於平城"。按平城之圍,乃韓王信反,非陳豨反也。〕漢兵三十二萬,噲為上將軍,不能解圍。今歌吟之聲未絕,傷夷者甫起,而噲欲搖動天下,妄言以十萬眾橫行,是面謾也。〔謾,莫連翻,又莫官切,又音慢,欺誑也。〕且夷狄譬如禽獸,得其善言不足喜,惡言不足怒也。"高后曰:"善!"令大謁者張釋報書,〔謁者,秦官,掌賓贊受事,員七十人。大謁者,蓋其長也。考異曰:史記文帝本紀及惠景間侯者表、漢書匈奴傳皆作"澤";史記呂后本紀:"八年,中大謁者張釋",漢書紀作"釋卿"恩澤侯表及周勃傳皆雲"張釋";顏師古注曰:荊燕吳傳雲"張擇"。今從史記呂后本紀、漢書恩澤侯表、周勃傳。〕深自謙愻以謝之,〔愻,與遜同,順也。〕並遺以車二乘,馬二駟。〔乘,繩證翻。〕冒頓復使使來謝,〔復,扶又翻。〕曰:"未嘗聞中國禮義,陛下幸而赦之。"因獻馬,遂和親。

【翻譯】惠帝以宗室女子作為公主,嫁給匈奴冒頓單于。當時,冒頓正強大,寫信派人送給呂太后,措詞極為褻污傲慢。呂太后大為憤怒,召集將相大臣,商議要殺掉匈奴來使,發兵攻打。樊噲說:「我願意率領十萬軍隊去橫掃匈奴!」中郎將季布卻說:「樊噲真該殺!從前匈奴在平城圍困高帝,那時漢兵有三十二萬,樊噲身為上將軍,而不能解圍。如今四方百姓哀苦之聲尚未斷絕,受傷兵士剛能起身,而樊噲卻想搞亂天下,妄稱以十萬軍隊橫掃匈奴。這是當面說謊!況且,匈奴好比禽獸一般,聽了他的好話不必高興,聽了他的謾罵也不值得生氣。」呂太后說:「說得對。」便派大謁者張釋送去回信,十分謙遜地致以歉意,並送給匈奴二乘車、八匹馬。冒頓接信後又派使臣前來道歉,說:「我們從不知道中國的禮義,感謝陛下的寬恕。」於是獻上馬匹,與漢朝和親為好。

【解析】《史記·匈奴列傳》中有:高祖崩,孝惠、呂太后時,漢初定,故匈奴以驕。冒頓乃為書遺高后,妄言。高后欲擊之,諸將曰:「以高帝賢武,然尚困於平城。」於是高后乃止,復與匈奴和親。

《漢書·匈奴傳上》記載了冒頓給呂后的信: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城,數至邊境,願游中國。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娛)。願以所有,易其所無!

冒頓給呂后的這封信,有人認為是基於冒頓曾與劉邦「約為昆弟」的關係和「兄弟死,盡取其妻妻之」的習俗。所有的人類文明都曾經歷過「女人是財產」的階段,受制於文明未曾開化的父系氏族社會,族群中女人與財產劃等號,作為男性成員的私人財產存在。匈奴是個十分矛盾的群體,一方面他們將氏族女人視為財產的一種,另一方面他們又確立以母係為財產繼承的主體。父兄在世時,寡母寡嫂本身是一種財產,等父兄亡故後,寡母寡嫂又脫離財產的屬性,成為財產繼承的第一人。若是她們改嫁他人,則會將父兄留下的財產一併帶走。為了保證家族財產不會流失,匈奴人便在父兄亡故後,將寡母寡嫂一併收養起來。而且若是寡母寡嫂改嫁其他的氏族,將來再生育的兒女,必然會出現「同母異父」的情況,如此會造成草原各部落間血緣關係變得更加複雜。但是,冒頓和劉邦根本沒有血緣關係,也不存在財產流失的問題。冒頓趁著劉邦剛剛去世,寫這封信試探漢朝。


《史記·季布欒布列傳》:「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只要是季布答應過的事,無論有多麼困難,他一定想方設法辦到,一諾千金由此而來。

《史記·季布欒布列傳》又有:孝惠時,(季布)為中郎將。單于嘗為書嫚呂后,不遜,呂后大怒,召諸將議之。上將軍樊噲日:「臣願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諸將皆阿呂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噲可斬也!夫高帝將兵四十餘萬眾,困於平城,今噲奈何以十萬眾橫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陳勝等起。於今創痍未瘳」,噲又面諛,欲搖動天下。」是時殿上皆恐,太后罷朝,遂不複議擊匈奴事。

收到這封信後,呂后很生氣,這是對她的侮辱,也是對大漢的侮辱。樊噲作為呂后的妹夫,就提議出兵攻打匈奴為呂后出氣。其他將領也都順著呂后的意思。唯獨季布力排眾議,竟敢當面說樊噲應該斬首。樊噲可是呂后的妹夫,敢當面說這話,剛正的性格和魏徵有一拼。劉邦32萬人尚且不敵,樊噲提議帶兵10萬出征,確實很可能失敗,是不利於國家的建議。而且秦末以來戰亂不斷,漢朝開國之後又不斷有內亂。如果說匈奴此時發兵攻打邊境,出兵保家衛國那是應該的。但是,僅僅是因為一封信就出兵則不是一個領導者應該做的事。每臨大事有靜氣,絕對不能因為個人情緒做出衝動的決策。呂后最終選擇委曲求全,繼續和親,修養生息,是正確的選擇。雖然在個人問題上,呂后快意恩仇很任性。在國家問題上,呂后還是相對理性的。季布的這個建議對於漢朝發展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貢獻。由於土地對於遊牧民族價值不大,冒頓接受了和親。

任何一個組織都需要一個季布、魏徵這樣敢說反對意見的人,才能避免公司做出錯誤的戰略抉擇。當然,這也需要一個能聽取不同意見的決策者,若是遇到袁術袁紹那樣的領導,還是良禽擇木而棲為好。

【原文】夏,五月,立閩越君搖為東海王。搖與無諸,皆越王句踐之後也,〔句音鉤。〕從諸侯滅秦,功多,其民便附,故立之。都東甌,世號東甌王。〔閩越王無諸,高祖五年受封,都冶,今福州侯官是也。帝又封搖於東海。東海,即東甌,今溫州永嘉是也。應劭曰:搖封東海,在吳郡東南濱海,此閩越、東越所由分也。〕

【翻譯】夏季,五月,朝廷立名為搖的閩越君為東海王。搖與無諸,都是越王勾踐的後代,曾跟隨諸侯推翻秦朝,功勞不小,當地百姓歸附,所以立他為王。建都東甌,世人稱之為東甌王。

【解析】前202年,漢高祖稱帝後就封了在楚漢戰爭中的盟友吳芮為長沙王,無諸為閩粵王。搖與無諸,都是越王勾踐的後代,曾跟隨吳芮一起滅秦。公元前192年,封搖為東甌王,和公元前前195年劉邦分封南越的貴族世家南武侯織為南海王,從內部分化南越,避免南越做大形成威脅一樣,是為了分化閩越。

【原文】六月,發諸侯王、列侯徒隸二萬人城長安。〔自元年始作長安城西北方;今年春,又髮長安六百里內男女就役;不欲復勞之,故發王侯徒隸。〕

【翻譯】六月,朝廷徵發各封國的王、侯屬下刑徒奴隸二萬人修築長安城。

【原文】秋,七月,都廏災。〔都廏,大廏也,屬太僕。〕是歲,蜀湔氐反,〔班志,湔氐道屬蜀郡崏山,在西徼外,江水所出。又百官表:有蠻夷曰道,則其地蓋湔氐居之,故曰道也。湔,則前翻;裴松之音翦。氐,丁奚翻。〕擊平之。

【翻譯】秋季,七月,太僕的馬廄起火。本年,蜀郡湔氐部族反叛,朝廷出兵平定。

【解析】秦漢時期,中央政府對於西北及西南地區的某些「蠻夷」聚居區域常以設「道」的方式進行管理,後世學人稱其為「道制」。湔氐道就是蜀郡的一個縣級行政單位。至於反叛的原因,史書沒有記載,大抵是民族政策沒做好。

【翻譯】四年(庚戌,公元前191年)。冬季,十月,惠季立張氏為皇后。張後是惠帝姐姐魯元公主的女兒。呂太后想親上加親,所以將她嫁給惠帝。

【解析】各國古代均十分重視血統的問題,認為近親結婚是喜上加喜的事情,但是古代是「一夫多妻」制,即使屬於近親結婚,其實也不是真正的直系血親關係。因而惠帝對這門婚事其實是不滿的。

【原文】春,正月,舉民孝、弟、力田者,復其身。〔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弟;力田者,取其竭力服勸于田事。孝、弟,人倫之大;力田,人生之本;故令郡國舉之。復其身,以風厲天下也。弟,讀曰悌。復,方目翻。〕

【翻譯】春季,正月,朝廷下令推薦民間孝順父母、和睦兄長、努力耕作的人,免除他們的賦役。

【解析】很多事情都是有因果的,這是漢朝通過政府的政策激勵來引導人民的行為。

【原文】三月,甲子,皇帝冠,赦天下。〔帝年十七即位,至是始冠。孔穎達曰:案略說:周公對成王云:古者冒而句領。注云:古人,謂三皇時以冒覆頭,句領繞頸,至黃帝時則有冕也。世本謂黃帝造火食、旃冕,是冕起於黃帝也。但黃帝以前,則以羽皮為之冠;黃帝以後,乃用布帛。其冠之年,則天子、諸侯十二而冠。故襄九年左傳云:古者國君十五而生子;冠而生子,禮也。其士則二十而冠。古者行冠禮於廟,初加緇布冠,次加弁冠,三加爵弁冠,所謂"三加彌尊,加有成也"。諸侯則四加而有玄冕,,故大戴禮雲"公冠四加"也。諸侯尚四加,則天子當五加,袞冕也。鄭樵曰:漢改皇帝冠為加元服;初加緇布進賢,次爵弁,次武弁,次通天冠;冠訖,皆於高祖廟如禮謁見。〕

【翻譯】三月,甲子(初七),皇帝行成年加冠禮,大赦天下。

【解析】在古代,依周禮,貴族子弟之加冠,一共三次(在舉行冠禮的當天依次進行)。先加緇冠,次授皮弁,後授「爵弁」。加「緇冠」,表明人已成年,可以管理家政了,叫有「治權」;加「皮弁」,說明人已成年,能夠服兵役了,叫有「兵權」;加「爵弁」,證明人已成年,有權參加祭祀了,叫有「祀權」。

《儀禮·士冠禮》有: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冠禮的同時會請有文化的人取字。卑者對尊者說話,只能稱字,尊者對卑者說話,可直呼其名。

【原文】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挾書律。〔應劭曰:挾,藏也。張晏曰:秦律,挾書者族。今始除之。〕

【翻譯】檢查法令中對官民有防害的條目,廢除秦律中禁止攜帶、收藏書籍的「挾書律」。

【解析】完善法令有助於生產生活,廢除挾書律有助於文明進步。這是蕭何的功勞了。

【原文】帝以朝太后於長樂宮及間往,數蹕煩民。〔師古曰:非大朝見、中間小謁見曰間往。天子出入警蹕,辟止行人;數蹕,則人以為煩。鄭氏周禮注曰:國有事,王當出,則禁絕行者,若今時衛士填街蹕也。賈公彥疏曰:漢儀:大駕行幸,使衛士填塞街巷,備非常也。蹕,壁吉翻。〕乃築復道於武庫南。〔武庫在長樂、未央之間,故築復道始於武庫南。〕奉常叔孫通諫曰:"此高帝月出遊衣冠之道也,〔服虔曰:持高廟中衣冠,月旦以游於眾廟,已而復之。應劭曰:月旦,出高帝衣冠,備法駕,名曰游衣冠。如淳曰:高祖之衣冠藏在宮中之寢,三月出遊,其道正直今之所作復道下,故言"乘宗廟道上行"也。晉灼曰:黃圖:高廟在長安城門街東,寢在桂宮北;服言衣冠藏於廟中,如言宮中,皆非也。師古曰:諸家之說皆未允也。謂從高帝陵寢出,衣冠游於高廟,每月一為之,漢制則然。而後之學者不曉其意,謂以月出之時,夜遊衣冠,皆非也。〕子孫奈何乘宗廟道上行哉!"帝懼曰:"急壞之!"〔壞,音怪。〕通曰:"人主無過舉;今已作,百姓皆知之矣。願陛下為原廟渭北,〔師古曰:原,重也;先已有廟,今更立之,故云重也。〕月【章:甲十五行本"月"上有"衣冠"二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出遊之,益廣宗廟,大孝之本。"上乃詔有司立原廟。〔鄭氏曰:廟之言貌也;死者精神不可得而見,但以生時之居,立宮室象貌為之耳。孝經註:宗,尊也。廟,貌也。〕

【翻譯】惠帝認為去長樂宮朝見太后及平時前往時,經常清道警戒,使百姓驚憂,便在武庫的南面修築了一條空中道路。奉常叔孫通勸阻說:「那是每月舉行高帝衣冠出巡儀式的道路啊!子孫後代怎麼能在祖宗的道上行走呢!」惠帝驚懼地說:「快快拆去!」叔孫通又說:「天子沒有錯誤的舉動;現在路已經修了,百姓也都知道。希望陛下在渭河北面再建個原廟,可以到那裡去舉行高帝衣冠出巡儀式,這樣也擴大了宗廟,是大孝的根本。」惠帝便下令有關部門修建原廟。

【解析】西漢承襲秦制,皇帝與太后分居。漢朝劉邦在位時居長樂宮,漢高祖之後為太后居所,惠帝以後的漢帝居未央宮。據北宋宋敏求的《長安志》記載,兩漢以後,一度有百姓住在皇宮旁邊,和皇帝做鄰居。隋文帝「以為不便於民」,更為自身安全,才把這些釘子戶遷走,規定「皇城之內,惟列府寺,不使雜居止」。後來,唐高宗李治出巡,路過長安故城,有:「朕觀故城舊址,宮城似與百姓雜居」。

正是因為皇宮與百姓雜居,皇帝與太后分居,漢惠帝去見呂后時要警戒維繫安全,有點擾民,漢惠帝修築了一條天橋。依照禮制,每月要將高帝生前穿戴過的衣冠從其陵寢中取出巡遊,一直送到祭祀高帝的宗廟。天橋走在高帝衣冠出遊之路的上面,叔孫通認為不符合禮制。惠帝就想拆掉。叔孫通則認為天子的言行要一致,不能反覆失去信義,類似君無戲言,天子不會做錯,哪怕是錯誤的決定也要繼續下去。於是新建了一個宗廟來改變高帝衣冠出遊的路線。

【原文】臣光曰:過者,人之所必不免也;惟聖賢為能知而改之。古之聖王,患其有過而不自知也,故設誹謗之木,置敢諫之鼓;〔後漢書曰:堯置敢諫之鼓。賈誼曰:三代之君,則有進善之旌,誹謗之木,敢諫之鼓。〕豈畏百姓之聞其過哉!是以伸虺美成湯曰:"改過不吝。"傅說戒高宗曰:"無恥過作非。"由是觀之,則為人君者,固不以無過為賢,而以改過為美也。今叔孫通諫孝惠,乃雲 "人主無過舉",是教人君以文過遂非也,豈不繆哉!

【翻譯】臣司馬光曰:錯誤,是人人都必定無法避免的;但只有聖賢能知而改正。古代聖明的君主,怕自己有錯誤不知道,所以設置批評君主的誹謗木和勸阻君主的敢諫鼓,哪裡會怕百姓知道自己的過錯呢!所以仲虺讚美商湯王說:「改正錯誤決不吝惜。」傅說勸誡商王武丁道:「不要因為怕別人恥笑便不改正過失。」由此而見,做君王的人,本來就不是以不犯錯誤為賢明,而是以改正錯誤為美德。這裡叔孫通卻勸諫漢惠帝說「天子沒有錯誤的舉動」,正是在教做君主的文過飾非,豈不太荒謬了嗎!

【解析】所有人都會犯錯,這個觀點是對的。古代天子言出法隨,天子言行就和制度一樣,不能隨便更改,這是人治時代的要求。在君無戲言和知過能改之間要如何選擇呢?在現代民主集中制下,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式可以儘量減少錯誤的發生。李世民稱帝後在要違反法制為下屬求情時,選擇了自己接受懲罰,也就是天子罪己。因而,叔孫通應該一方面指出漢惠帝的錯誤,讓其下罪己詔,一方面改建宗廟修正錯誤。而不是說天子不會犯錯。這也是漢惠帝,如果是其他領導,可能會助長帝王剛愎自用的性格。

【原文】長樂宮鴻台災。〔三輔黃圖:鴻台在長樂宮中。秦始皇二十七年築,高四十丈,上起觀宇;帝嘗射飛鴻於台上,故曰鴻台。〕秋,七月,乙亥,未央宮凌室災;丙子,織室災。〔凌室,藏冰之室;織室,掌織作繪帛之處。班表:少府有東織、西織。凌,力證翻,又音陵。〕

【翻譯】長樂宮中鴻台發生火災。秋季,七月,乙亥(二十日),未央宮的藏冰室發生火災。丙子(二十一日),織造室發生火災。

【原文】五年(辛亥,公元前一九零年)。冬,雷;〔洪範論曰:陽用事百八十三日而終,陰用事百八十三日而終。雷出地百八十三日而入地,入地百八十三日而復出地,是其常經也;冬雷為失常。〕桃李華,棗實。春,正月,復髮長安六百里內男女十四萬五千人城長安,三十日罷。夏,大旱,江河水少,溪谷水絕。秋,八月,平【章:甲十五行本"平"上有"己丑"二字,乙十一本同;孔本同。】陽懿侯曹參薨。〔諡法:溫柔賢善曰懿。〕

【翻譯】五年(辛亥,公元前190年)。冬季,雷聲響起,桃樹、李樹開花,棗樹結果。春季,正月,再次徵發長安周圍六百里內男女民工十四萬五千人修築長安城,三十天後結束。夏季,大旱,長江、黃河水少,溪谷乾涸。秋季八月,平陽侯曹參去世。

【原文】六年(壬子,公元前一八九年)。冬,十月,以王陵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齊悼惠王肥薨。夏,留文成侯張良薨。〔周公諡法:安民立政曰成。賀琛臣諡:佐相剋終曰成。〕以周勃為太尉。

【翻譯】六年(壬子,公元前189年)。冬季,十月,任命王陵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齊悼惠王劉肥去世。夏季,留侯張良去世。任命周勃為太尉。

【解析】周、秦、漢、元時,中國以右為尊;從東漢至隋唐、兩宋、明清,中國以左為尊。這個時候陳平是第二丞相。

《史記·韓信盧綰列傳》有:及高祖初起沛,盧綰以客從,入漢中為將軍,常侍中。從東擊項籍,以太尉常從,出入臥內,衣被飲食賞賜,群臣莫敢望,雖蕭曹等,特以事見禮,至其親幸,莫及盧綰。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有:以將軍從高帝擊反韓王信於代……因擊胡騎平城下,所將卒當馳道為多。勃遷為太尉。……燕王盧綰反,勃以相國代樊噲將。

太尉作為三公之一,相當於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因而劉邦一開始交給了最信任的盧綰來當。公元前202年,封太尉長安侯盧綰為燕王,空缺。公元前200年,因功勞周勃遷為太尉。公元前195年,劉邦派周勃去殺樊噲,周勃接替了樊噲的相國位置,太尉又空缺了。直到公元前189年再次任命周勃為太尉。

雖然呂后的本意是任命樊噲為太尉,但是劉邦去世前,呂后曾問相國人選,劉邦主動說了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這個重要時刻,史官肯定會記錄劉邦的話,呂后也就只能是遵照遺命了。當然,有一個考驗期,期間周勃比較聽話,表現讓呂后安心,才最終給了他這個位置。譬如,之前樊噲提議出征匈奴,想來周勃也是支持的。

【原文】七年(癸丑,公元前一八八年)。冬,發車騎、材官詣滎陽,太尉灌嬰將。〔將,即亮翻。〕春,正月,辛丑朔,日有食之。夏,五月,丁卯,日有食之,既。秋,八月,戊寅,帝崩於未央宮。大赦天下。九月,辛丑,葬安陵。〔臣瓚曰:壽二十四。安陵在長安北三十里。師古曰:去長陵一十里。〕

【翻譯】七年(癸丑,公元前188年)。冬季,徵發戰車和騎兵、步兵前往滎陽,由太尉灌嬰統率。季,正月,辛丑朔(初一),出現日食。夏季,五月,丁卯(二十九日),出現日全食。秋季,八月,戊寅(十二日),漢惠帝劉盈在未央宮駕崩。大赦天下。九月,辛丑(初五),惠帝下葬在安陵。

【解析】根據史記,灌嬰是在誅殺呂氏擁立文帝後,因功勞被封為太尉,同時周勃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派灌嬰為大將守衛滎陽可能是因為漢惠帝快去世了,諸侯王可能有異心,導致政局不穩定。

【原文】初,呂太后命張皇后取他人子養之,而殺其母,以為太子。既葬,太子即皇帝位,年幼;太后臨朝稱制。〔師古曰:天子之言,一曰制書,二曰詔書。制書者,謂制度之命也,非皇后所得稱。今太后臨朝,行天子事,故稱制。〕

【翻譯】當初,呂太后讓張皇后找個別人的孩子來撫養,殺死他的母親,以他為太子。惠帝下葬後,太子登上皇帝之位,因為年幼,便由呂太后在朝廷上行使天子權力。

【解析】由於惠帝反感娶自己的外甥女,因而張皇后直到去世還是處子之身。為了維繫她的皇后地位,呂后李代桃僵,找了其他妃子的兒子作為張皇后的兒子,並任命為孩子。等惠帝去世後,皇帝年幼,呂后開始執政(垂簾聽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