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載物的韶關古道(4)

南粵古驛道網 發佈 2022-12-08T02:13:30.082116+00:00

縱貫粵北大地的南粵古驛道,梅關古驛道是其中的骨幹,其往南與湞江水道接觸,經過韶關市始興縣境內的驛道,則以水靈古老著稱。

作者:廣東北江中學 黃玉美


  一、始興古驛道

  縱貫粵北大地的南粵古驛道,梅關古驛道是其中的骨幹,其往南與湞江水道接觸,經過韶關市始興縣境內的驛道,則以水靈古老著稱。以湞江古道為主流,墨江、清化河、羅垻河、澄江等支流共同匯成的始興古驛道,是粵北地方文化資源的重要載體。

  (一)形成背景

  1.獨特的生態環境催生始興古驛道

  (1)優越的位置是始興古驛道的重要區位資源。①緯度位置。始興縣介於北緯24.5-26度,東經113.5-114度之間,有適宜人類生存的綜合生態優勢,在地球最適宜人居住區域(北回歸線附近),良好的生態滋養始興古驛道。②相對位置。始興縣地處南嶺南麓,北江支流——湞江中游,利於水熱交流,物種繁殖,資源互通,人口遷移,文化交融,風俗滲透,這些加速了始興古驛道的發展。

  (2)平疇橫亘,緩丘經緯交織的地形給始興古驛道提供了天然的地貌模板。據《始興縣誌》載:「九姑突兀其東,天柱嵯峨其西,丹鳳枕其後,白牛障其前,群山環拱,三江合流,蓋百里之奇觀也。」這種獨特的始興山河格局,造就眾流歸宗的局勢,是始興古驛道誕生的天然根本。始興縣地勢周高中低,輪廓大體呈盆狀,峻岭環繞,溪流遍野,貫通綿亘;兼有山地、盆地、丘陵、平原,構成生機盎然的天然屏障。始興平原堪稱粵北最大(面積達10萬畝),利於蓄積水熱等資源,是理想的耕作區,有「粵北糧倉、南嶺明珠」美譽。其中,以墨江與湞江交匯,由馬市-黃田-水口-總甫等連串成東西長22千米、南北寬約5千米的江口盆地,是安居樂業的首選域。

  (3)宜人的溫度帶是始興古驛道形成的軟資源。據清《直隸南雄州志》載:(始興縣)「四時常花,三冬少雪,窮冬久晴,或至揮扇,陰濕常盛。」屬中亞熱帶山區型季風氣候,年均溫19.6℃,1月均溫9.4℃,7月均溫28.4℃;年降水量1825mm,多集中於4-6月。夏秋多雨,春夏少雨。太陽輻射總量102.1千卡/平方厘米。獨特的氣候優勢利於山區特產的生長,為居民生存提供豐厚的食源和用材,是理想的居住氣候帶。

  (4)充沛的水源是始興古驛道的重要命脈。水是生命之源、萬物之母,是運輸的重要動力。始興縣河流眾多,有大小河流220條,流域面積2190平方千米,其中,流域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就有6條,主要有湞江及其支流墨江、羅垻河、清化河、澄江、風度河,主河道長271.6公里,奠定了始興古驛道以水道為主的基礎。

  (5)豐厚的自然資源是始興古驛道的重要物資補給。始興歷來以「南山木、北山竹,遍地谷」著稱,有「古之福地」之譽;據《始邑新志》載,南山杉木待價良多,北境煙皮行售益廣,不獨此也,「沿村競種茶。」礦產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有鎢、錫、鋅、銅、鐵、石英、鉀長石、花崗岩、綠柱石、瓷土、稀土、高嶺土、煤炭等,以鎢礦儲量最豐;野生動物190多種;植物資源非常豐富,僅車八嶺自然保護區就有高等植物1642種,有「史前遺老」觀光木、伯樂樹、傘花木、野茶樹、金葉含笑、木蓮、山桐子、野大豆、白桂木等珍稀樹種,司前鎮溫下村後山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苦櫧林。豐富的自然資源既為居民生存提供了堅實的保障,也是主要財源,是始興古驛道存在的重要物資基礎。據民國十五年(1926年)資料載,是年出口菸葉2500擔,生油3000擔,黃麻2000擔。抗戰時每年水運大米、稻穀不下萬擔,據《始興縣誌》載,湞江、墨江沿岸扎排工人多達4、5千人,年水運木排約2000擔。民國35年木排稅收,僅杉木就達42萬根,木材出口5-6萬立方米/年,運往西南、佛山等地竹排超過300剪,土紙15000擔,柴炭8萬擔。這些「水上勞工」成為始興古驛道的人脈主力。

  2.「粵北第一古郡」賦予始興古驛道豐富的內涵

  始興縣歷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有先民繁衍。從近年在白石坪、總村、頓崗、沈所等地出土的春秋晚期陶窯遺址和銅劍,戰國鐵劍等文物可知,當時中原文化已傳入始興。周屬南交地,春秋屬百越,戰國屬楚,秦屬南海郡,漢屬豫章、廬陵郡,三國吳永安六年(公元263年)置縣,因「此地興旺,周而復始」,以「始興」為縣名,有1700多年歷史。甘露元年設始興郡,轄粵贛湘邊區各縣,晉屬廣州,南朝齊為正階縣,唐屬韶州,南漢屬雄州,元屬南雄路,明屬南雄府,清屬南雄州,民國屬廣東省,是粵北第一古郡。歷代朝政高度重視當地生活基礎設施以及對外溝通渠道的建築,為始興古驛道的興起奠定了紮實的行政基礎。墨江與湞江匯合,南航60多千米至韶關與武江匯合北江,是始興古驛道的主脈。據韶關東河壩「墨江會館」碑文載,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十一月,張九齡於開庾嶺;次年五月,前往南安府僱請船工到斜階縣城外備料造船。因河床深淺不一,灣多流眾。張派人深勘河情,鳩湞昌、始興兩縣2000多民工,歷時二年疏浚湞江、墨江航道,推進始興造船業的發展,江口、馬市、周所、羅垻、沈所、良垻等十餘家船廠。唐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船舶有100多艘,日載量達40-50萬噸,因貨客同載,故稱「客貨民船」。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在韶州成立「石上爺爺會」,管理湞江流域航事。船型由尖頭尖尾→雞胸底→喜鵲尾→方底型→三板船→客貨民船發生演變。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民船臻鼎盛,達1500艘,載量達2.4萬噸,同年創建「墨江會館」,內設民船同業公會,統一管理兩江民船運輸,年運量達72萬噸。南航錦江、武江、小北江至連州,至廣州、佛山;廣州北上南雄、贛各地。所運物資有棉紗、食鹽、海味、煤油、藥材、食糖、百貨、布匹、香菸及其他工業用品等;贛、南雄下有棉花、腊味、粗布、茶葉、竹木、瓜子、生豬、三鳥、菸葉、景德鎮瓷器、鎢沙、錫沙、南雄土紙、糧食、竹木及農副產品等物品。始興竹木南運,韶州設「杉木同業工會」,專事竹木交易。粵漢鐵路通車前為來往北江的龐大水運隊,助長了始興古驛道的聲威。

  3.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是始興古驛道形成的輔助因素

  始興縣自古是嶺南「通衢」,曾設立「兵寨、兵營、衛所」。據《始興縣誌》載:「始興是古代嶺南交通要衝,向為兵家必爭之地,自古在經濟、政治上占有重要地位。吳孫休置始興縣……孫皓設始興郡……南北朝時期,始興太守陳霸先亦以始興豐富的糧食和森林資料作為大後方,屯兵始興……由於歷代屯兵,蓄糧的需要,在始興小平原主要村落,逐步建立了儲糧、屯兵的所營。久而久之,這些村遂以所營定名,形成至今猶存的『五所』(吳所、周所、羅所、沈所、黃所)、『五營』(千家營、上營、高營、劉鎮營、外營)的格局。各所營沿墨江自東至西,每隔三、五里,或依山傍水,或隔河相望,組成了一條互為依託照應而又交錯統一的人口分布和農業生產線。」另有屯岡、水晶寨、酒埕寨、寨頭、上寨、營壕、古營圩、營盤腳下點綴於湞江、墨江河畔的古遺存。這些所營或山寨是當地人口密度最大區,為了保障最基本的生存安全之需,需要互相照應,相互溝通需求增加,陸-水聯運成為必需,是始興古驛道存在的活水源。

  (二)始興古驛道的文史遺存

  湞江古道的文物遺存有黃塘村、陸源村李屋、聯俄村等古村,馬眼林屋圍、馬眼細圍、馬眼鄭屋圍、馬眼圍、慶肇鴻圖圍、老虎板大圍、老虎板細圍、永享昇平圍(2座)、圍背圍、柴塘老賴圍、聳映龍洲圍、昌福來圍、聊固吾圉圍(2座)、金石其室圍、居仁由義圍、張公祠圍、企雞坪圍、餘步遺風圍、石圍俚、全圍俚、花園龍村圍、寶華閣圍、福地長春圍、仁安閣、苦竹萬圍、下塘圍、老屋家圍、水口對門圍、水口圍、永安居圍、周屋圍、張屋圍、上台圍、天台閣等,寡婦橋、高橋、溪心橋、楹塘石拱橋、黃沙坑橋、老黃塘石拱橋、羅圍橋、八條橋等古橋,湯氏宗祠、聯俄村彭氏宗祠(2座)、饒氏宗祠等宗祠,另有老黃塘大廟、羅圍廟、羅圍城堡等;墨江古道的文物遺存有九棟十八廳、羅所村、石下村、石內村、興仁里村、河北村新屋、周前村等古村,河北村新屋、周前村、魁星閣圍、銅鑼嶺大圍、銅鑼嶺細圍、棟護晴嵐圍、春風滿園圍、安靖樓、土陂村圍樓(4座)、富里坑圍、白墓前圍、紅圍、仁和閣圍、沈南圍、忠恕堂圍、炭街圍、沙田圍、沙田三圍、三棟屋圍、新屋圍、迎曦樓、宅安居圍、嶺頭村圍、安靖圍、三槐堂圍、羅陂大圍、羅陂細圍、保安圍、黃所圍、保安居圍、劉屋嶺圍、上謝圍、群豐圍、獨豐饒屋圍、永興圍、保障圍、外營圍、聖光廟圍、保合太和圍、國瑞居廬圍、松竹長春圍、陳氏唐廬圍、範圍如許圍、茶坪圍、憩春閣、崇益堂、百世榮昌圍、永安坊圍、居安圍、頌太平圍、苞桑樓、同安閣圍、永固安居圍、茶頭碰圍、保民安圍、文均造圍、三和祥圍、福地長春圍、城郊上營圍、匯川別墅圍、永享昇平圍、水田垻細圍、發祥流慶圍、磐石之安圍、固若金湯圍、梘頭圍、水村圍、下門圍、地利人和圍、溜坪圍、東南老屋圍、東南新屋圍、安弟居圍、皇沙王屋圍、皇沙陳屋圍、其樂昇平圍、長安圍、河南吳屋圍、肖屋圍、上街圍、肖屋細圍、大坑山圍、細伙圍、下南塘圍、興隆圍、泰階星平圍、謝屋圍、周前圍、東一圍、前山李屋圍、賴屋圍、湖芳林屋圍、得其所圍、愛得我所圍、鴻基華閣圍、謝屋圍、周前村圍、選陂圍、苞桑永固圍等,城南橋等,富教軒、榮公祖廳、石下李氏宗祠、鄧氏宗祠、羅家祠、曾氏宗祠、曾氏祖祠;周所塔、沈所塔等;清化河古道的文物遺存有井下村、滿堂客家大圍、劉屋、彩嶺村、禾花塘、筆子藪、荔竹垻、坪田村等古村,馬口圳圍、圍背圍、達榜公祠、水閣樓村圍、細新屋村圍、新屋家大廳、月光圍、五頭門圍、泥圍、新曾屋圍、紹芬圍、華屋磚圍、華屋石圍、筆子藪圍、榮光圍、燕翼圍、永保安居圍、天保孔固圍、黃泥田圍、保障峙儲圍、涼口圍、居之安圍、良塘圍、勒竹垻泥圍、勒竹垻石圍、材成勳業圍、長治久安圍、朱崖保障圍、王屋村圍、崗陵映秀圍、水田垻圍等樓,華屋村石拱橋、黃沙橋、劉屋村石拱橋、竹溪橋等,張九齡故居祠堂、張文獻公祠、八家宗祠、司前劉氏宗祠、深渡水荔竹垻丘氏宗祠、坪田村謝氏宗祠,另有華佗廟等。羅垻河的文物遺存有有燎原村、水城、田心村、白圍村、千家營、桃源村等,廖屋上圍、廖屋下圍、白圍、長圍、積厚流光圍、忠厚傳家圍、三省堂圍、仁讓生輝圍、田心圍、賀坪圍、楊屋圍、李屋圍、老圍、河山下圍、永樂安居圍、廖屋圍、水城圍、南蛇亨圍、河背圍、上屋圍、三洲田圍、朱氏圍、清流映帶圍、固吾竹林圍、沙子垻圍、竹苞松茂圍、竹林同慶圍、咸臨貞吉圍、永樂長春圍、高留老屋圍、高留林屋村圍、譚屋村圍、保合大和圍、高留圍、永安樓圍、劉屋圍、萬古觀光圍、聊固吾圉圍、蓮光普照圍、大富圍等,桃源石拱橋等,桃源村林氏宗祠、華氏宗祠、千家營陳氏宗祠、張氏宗祠等;澄江古道的文物遺存有有方洞村、善亨村黃屋、大安坪村等古村落,新圍村圍、包屋場村圍、下洞圍、盧屋圍、竹苞松茂圍、於萬斯年圍、竹林別墅圍、鳳儀來朝圍等,方洞村橋、上圍橋、俄子坵橋、碓頭洞村橋、黃屋村石拱橋等古橋,祠堂下李氏宗祠、雷氏宗祠、黃氏宗祠-祖堂等宗祠。

  (三)始興古驛道的開發利用策略

  作為承荷運輸、戰略、經濟、文史等諸多功能的始興古驛道,對它的開發利用有深遠的意義。

  1.健全保護始興古驛道機制,加強組織領導,加大宣傳力度,營造保護始興古驛道的良好氛圍。

  2.保護始興古驛道應與建設新航道和諧發展,實行特色化,個性化,可持續性保護。有關部門應向村民進行技術性指導,進行挖掘性保護。

  3.多方籌集資金,夯實保護始興古驛道的物質基礎,加大保護始興古驛道力度。

  4.舉辦「始興古驛道文化節」等活動,提升始興古驛道的知名度。始興古驛道文化是一項系統的民間文化。舉辦始興古驛道文化節是對其文化內涵的深層次挖掘,有明顯的現實效益和社會效益。

  5.努力拓寬保護始興古驛道渠道,與其他景點嫁接開發,使始興古驛道文化動態發展。始興縣已列入「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中國圍樓文化之鄉」「中國最美小城」,主要名勝古蹟有「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的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滿堂客家大圍、東湖坪民俗文化村、沈所銅鐘寨、漢代城堡、秦漢烽火台等。這些豐厚的旅遊資源無疑是保護始興古驛道的堅強後盾,應積極創造良機。建立「始興古驛道保護網站」,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群策群力,交流保護古驛道經驗,壯大保護古驛道的強大動力。

  6.建議制定《始興古驛道保護條例》,實行始興古驛道保護問責制,用法制武器給始興古驛道保護提供保障。

  7.成立「始興古驛道文化研究會」,使古驛道文化得以有序發展,提高保護效益。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黃玉美,韶關人,韶關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作家。

  相關連結:

  厚德載物的韶關古道(1)

  厚德載物的韶關古道(2)

  厚德載物的韶關古道(3)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自南粵古驛道網,歡迎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