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債5.38億,天貓也有拿不回來的帳?

老高電商俱樂部 發佈 2022-12-08T12:57:12.929619+00:00

而這一次,債主身份由廣大網友轉變為了電商巨頭——天貓。原告是我們電商人所熟知的天貓,案件類型涉及一樁借款合同糾紛。

「已經不抱任何希望了」

「到我『入土』也還不了」

「排到自己要572年,往前翻這麼長時間,那會兒還是明朝」

...


早已淡出大眾視野的ofo小黃車再起波瀾,「死去」的熱搜再度席捲了網際網路。


而這一次,債主身份由廣大網友轉變為了電商巨頭——天貓。



1

First Point

催債5個億


12月1日,ofo小黃車的運營主體及其創始人戴威,收到了法院的起訴狀及開庭傳票。



原告是我們電商人所熟知的天貓,案件類型涉及一樁借款合同糾紛。


大致內容為,天貓要求ofo償還借款本金及利息共5.38億元且天貓對其關聯子公司的動產抵押物和質押的計算機軟體著作權享有優先受償權,要求其通過變賣、拍賣等方式清償債務。


事件起因很有可能是2018年,戴威通過動產抵押的方式,先後兩次將共享單車作為抵押物,換取了阿里17.7億元的融資。


很明顯,這則消息對於不少網友來講,是個壞消息。


因為天貓的討債優先權可能會比廣大網友的押金「長征路」要高。


據了解,目前仍有1500多萬位「冤種」用戶還在排隊等待ofo退還押金。


按照最低99元的押金計算,這筆債款也將達到近15億元。



不過,天貓雖擁有優先權,但想從ofo手中拿回這筆也沒那麼簡單。


因為在天貓之前,還有不少「前輩」。


就拿最近的11月來說,一家名為飛毛腿動力科技的企業起訴了ofo,涉案金額不及天貓5個億的百分之一——79.5萬元。


「已窮盡了財產調查措施,被執行人無可供執行財產」

這是裁決文書上的一句話。而就是這點錢,ofo也拿不出來了。




2

Second Point

債多不愁,「騷操作」頻出


截至目前,ofo創始人戴威已收到多達38條限制消費令。


ofo運營主體收到的法律訴訟達到了683條,開庭公告達到161條,收到的限制消費令更是達到171條。



看來ofo主體企業與戴威不在開庭,就是在開庭的路上。


不過,俗話說「虱子多了不癢,債多了不愁」。


正是有這番「戰績」,才引得ofo「騷操作」頻出。


在2018年前,共享單車先行者ofo風頭無兩,先後獲得金沙江創投朱嘯虎、經緯中國、滴滴等知名投資的青睞,總金額超20億美元。


圖源網絡


直到下半年,ofo面臨事業分水嶺。


不僅傳出資金鍊緊張的消息,還不斷有用戶反應退押金難等問題。


人都會有些「羊群效應」,如果說一兩個用戶的押金成不了氣候,那麼成群結隊的用戶一起來退押金就讓資金本就困難的ofo雪上加霜。


「為欠著的每一分錢負責,為每一個支持過ofo的用戶負責」

在戴威滿懷熱血地發聲後,ofo打著退押金的旗號,開始了各種營銷手段...


ofo直接搖身一變成為「返利平台」,只要用戶在APP內購物滿至上萬元即可退還押金。



這種謎之操作還出現在20年年底。


「賣好友」「拉好友,幫你退押」活動上線,顧名思義只要邀請好友入局,就能加快退押金的速度。


而且好友下單時,用戶還可享受「最高獎勵購物金額的40%」,且上不封頂。


回款壓力仍舊巨大的ofo,甚至還推出過「10元特惠充值」活動。


即用戶充值10元,平台立即退押2.5元。掐指一算,充值400塊和800塊即可全額退還99元和199元押金,簡直「超划算」。



很明顯,這類「割肉補瘡」的方式只不過是ofo延緩衰落的下下策方式罷了。


用戶不是「大冤種」,更不會上這麼簡單的當。


所以上鉤的用戶越來越少,ofo也無計可施,只能逐漸「躺平」。



3

Third Point

「燒」死自己


作為當紅炸子雞,ofo用一年九個月的時間拿下了單日訂單破千萬的傲人成績。


要知道,這般成績當年淘寶用了8年,滴滴用了3.5年,美團用了3年。


「持才傲物」的ofo令其產生了一股不缺錢的心態。


後起之秀摩拜登場與ofo打起了市場戰。


在國內,ofo向三四線城市投入了2000萬輛小黃車,可絕大部分都是不好騎的。



在國外,ofo瘋狂擴張,但因運營、推廣、支付等方面水土不服,最終從海外大撤退。


在營銷上,ofo花2000萬元冠名衛星,1000萬元請鹿晗代言,可訂單水花一點兒也見不著。



伴隨數據不斷地下滑,大股東滴滴派人進駐ofo。


大到執掌財務、市場等重要部門,小到幾百塊的報銷審批權限都要收歸CEO層面。


從而引發了不少員工的反感,認為滴滴不信任ofo員工,甚至產生了滴滴會奪權的心理。


最終在2017年裡,三名滴滴系高管被ofo創始團隊集體踢出局。


彼時雖然ofo團隊占據了上風,但大股東滴滴畢竟手握資金命脈,如果無法繞開它去找錢,ofo遲早會被滴滴蠶食。


而且,滴滴還正不斷向ofo方挖人。


「待遇double,你來不來?」

如此一來,戴威只能找到阿里,試圖制衡滴滴。


只不過,阿里在ofo的股份遠遠不夠威脅滴滴的地位。


面對外部押金,內部管理、資金鍊等問題,ofo逐漸支撐不住,才上演了各種迷之營銷操作。


最終踏上了一條漫長的被催債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ofo通過動產抵押的方式,換取了阿里巴巴17.7億元的借款。


3月中旬,ofo宣稱以「股權+債權」的方式,獲得阿里領投、螞蟻金服等跟投的E2-1輪8.6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0億元)的融資,其中包含之前的借款。



4

Fourth Point

警鐘長鳴


落得「人人喊打」的ofo,用創業半生的經歷闡述了共享經濟的殘酷。


就像這兩年無論是共享單車還是充電寶,提價都十分明顯,這預示著業務線盈利水平的欠缺。


而背靠大廠阿里的哈羅單車,也從原先的共享單車業務拓展為「哈囉出行」,增加了各類打車、本地生活等業務版塊。


看起來,共享經濟只有背靠大廠且以多業務線的方式才有可能形成一條完整的盈利鏈路。


無論是ofo,還是阿里的哈囉,無疑都在為後輩們留下了不少經驗典範。


希望未來更多的共享經濟業務,能夠在保障用戶利益的基礎上,達成企業願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