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野生動物保護 中國經驗被國際分享

中國新聞網 發佈 2022-12-09T14:19:01.939497+00:00

中新網蒙特婁12月8日電 「中國一直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過去十年,中國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蹟和綠色發展奇蹟。

中新網蒙特婁12月8日電 「中國一直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過去十年,中國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蹟和綠色發展奇蹟。」

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錢勇在COP15第二階段會議「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共建清潔美麗世界」邊會上作視頻發言時如是表示。

當地時間12月7日,COP15第二階段會議「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共建清潔美麗世界」邊會在加拿大蒙特婁舉行,邊會由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中國新聞社主辦,中國新聞網承辦。

生態環境的惡化是野生動物減少、乃至瀕危的重要原因。邊會期間,來自中國的修復水系生態環境、保護野生生物方面的典型案例被分享。

長江是世界第三長河,各種珍稀生物千姿百態,是中國最重要的生物寶庫。長江江豚作為全球唯一江豚屬的淡水亞種,被稱為長江生態的「活化石」。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種群數量急劇下降,被列為中國一級保護動物,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也將其評估為瀕危級。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廳長王天琦在邊會上作案例分享。 尹靈 攝

「隨著全面禁捕、岸線清退等專項行動的不斷深入,水生物種種群逐步呈恢復趨勢,水生態健康狀況不斷向好。特別是長江江豚的「生活圈」,由原來的部分江段拓展至整個江蘇段。」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廳長王天琦介紹說。

王天琦表示,「長江江豚的』生活圈』由原來的部分江段拓展至整個江蘇段,並在揚中雷公島、南京潛洲等水域發現』母子豚』(母豚攜幼豚)蹤跡,成為長江』休養生息』過程中,生物多樣性逐步恢復的真實寫照。」

在錢勇看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積澱了豐富多樣的生態智慧,許多至今仍在傳承延續、發揚光大。保衛「海上森林」紅樹林,就是一個生動的案例。

「中國有3億人直接依靠濕地生產生活,濕地維護著食物供給,具有防災減災功能,調節氣候的功能,也孕育了源遠流長的濕地文化,提供了獨特的美學、教育和文化功能。」紅樹林基金會執行理事長劉明達說。

紅樹林基金會執行理事長劉明達在邊會上作案例分享。 尹靈 攝

據他介紹,通過生態保護宣傳,保護紅樹林已融入到當地傳統文化活動中,成為當地居民的新共識、鄉規民約的一部分。社區巡護員能夠及時發現、勸止可能損害紅樹林健康的行為,及時巡護、清除外來入侵物種。「當地社區與紅樹林緊密相依,他們的行動是最及時、最可持續的力量。」

中國在保護野生動物方面的努力,也吸引了國際的目光,國際合作更加緊密。青頭潛鴨是世界極危物種,被稱為「鳥中大熊貓」。2016年5月,《中德財政合作衡水湖濕地保護與恢復項目》啟動實施。

河北省衡水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張星在邊會上作案例分享。 尹靈 攝

據河北省衡水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張星介紹,該項目通過減少人工干預、營造自然生境的「近自然」模式進行生態修復;建設了生態館、水上教室、自然體驗島等可持續發展教育設施;開展了濕地體驗、地心漫遊、樹道天橋等可持續發展活動,讓青少年在自然活動中,接受可持續發展教育。

「我們期待『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為實施和主流化提供工具和解決辦法;減少對生物多樣性的威脅;確保生物多樣性得到可持續利用,以滿足人們的需要。讓人與自然都有可持續的未來。」劉明達說。(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