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它存在,卻始終找不到,詭異的太陽系第九大行星——「X」

怪奇說 發佈 2022-12-10T00:32:06.421243+00:00

傳說,除了八大行星之外,在太陽系中還隱藏著一顆神秘星球。而有的人則說,它是西琴筆下,那顆人類造物主所在的星球——尼比魯。


傳說,除了八大行星之外,在太陽系中還隱藏著一顆神秘星球。



有人說,它是人類尋找了一百多年的第「第九顆行星」。


而有的人則說,它是西琴筆下,那顆人類造物主所在的星球——尼比魯。


這背後的真相究竟是什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故事。



時間回到1894年,一位叫做帕西瓦爾·羅威爾的人,在讀了一本關於火星的書後,對天文學產生了強烈的興趣。


就像大部分天文愛好者,最開始都會買幾本天文星象方面的書,然後再買一個簡單的天文望遠鏡一樣,羅威爾興趣的發展過程也和這差不多。

但他擁有一個,當時幾乎所有的天文愛好者,都不具備的一個條件——「鈔能力」。

·

所以他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在亞利桑那州弗拉格斯塔夫市(旗手市)的山頂上,建造了羅威爾天文台,開始了他的觀星之路。



在當時的人看來,羅威爾非常聰明,他在很短的時間裡,就掌握了大量天文學知識,什麼確定天體位置,計算天體運行軌跡、通通不在話下。


可真正讓他在後來火「出圈」的,卻並不是他的智慧,而是他的兩個瘋狂想法,比如火星上存在生命。


現在來看的話,這個想法真算不上「瘋狂」,畢竟我們已經在那裡發現了液態水,以及很多構成生命的基本元素,在這種環境下孕育出生命,也在意料之中。



但別忘了,羅威爾有這個想法的時候是19世紀末,那時候的人可不知道火星的環境。


更何況,羅威爾所說的「生命」,還不是像細菌和真菌這樣的微觀生命,而是人類這樣的智慧生命,所以可想而知,他當時會受到怎樣的嘲笑和諷刺。


而除了認為火星上有外星人之外,他還堅信太陽系中,隱藏著第九顆行星,它的位置在海王星和天外星的外側。


因為這兩顆天體的實際運行軌跡,跟計算出來的軌跡略有不同。



就好像背後有一隻「神之手」,正在不停的拉扯它們,將它們拽離了正常軌道。


羅威爾將這隻「神之手」命名為「X行星」,並開始瘋狂尋找,它存在的確切證據。


1906年,他將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這項工作中,但始終毫無收穫。



這種求而不得的情況,極大的損耗了羅威爾身體狀況和精神狀態,最終在1916年因勞累中風,抱憾離世。


不過,對X行星的尋找並沒有因他去世而停止。


一方面,人們對它的尋找熱情已經被徹底點燃,另一方面「鈔能力」也在持續發揮著穩定作用,不斷激勵著一位又一位探索者。



終於,在他去世14年後,也就是1930年,當時年僅24歲的克萊德·湯博(Clyde Tombaugh),在羅威爾天文台用羅威爾留下的天文望遠鏡,發現了太陽系的第九顆行星——冥王星(Pluto)。


之所以會叫這個名字,也有部分向羅威爾致敬的意思,因為Pluto的前兩個字母是 Percival Lowell 的首字母。

這個發現讓羅威爾天文台的人非常激動,他們覺得,冥王星應該就是一直在尋找的X行星,如果羅威爾泉下有知的話,現在應該能夠無憾了。


但很快他們就發現,事情的發展好像有些不對。

天文學家們之所以花了幾十年才找到冥王星,主要是因為它在夜空中非常的暗淡,運行的速度也非常慢,慢到從被發現至今,它還沒有完成,繞太陽一周的運動,因為冥王星的公轉周期是247.68年。


光芒暗淡、公轉周期長,這兩個特徵湊到一塊,意味著一種可能——冥王星要比其他行星小得多。



這個懷疑,最終在1978年得到了證實,當時冥王星的衛星卡戎被發現,讓科學家們測定出了冥王星的質量。


這時人們才發現,原來所謂的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就是個「笑話」,因為它的質量僅為月球的6分之一左右。

質量小,距離又很遙遠,它顯然沒有辦法對天王星和海王星這樣的巨大天體造成影響,更別提將它們拖離預測軌道了。


就像一隻螞蟻,無論它怎麼努力,也沒有辦法挪動幾米外的一隻大象。


那問題來了,如果不是冥王星擾動了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軌道,那會是誰呢?


謎底在1992年被揭開了。



數學天文學家邁爾斯 斯坦迪什(邁爾斯斯坦迪什),通過旅行者2號在1989年飛躍了海王星時得到的數據,重新計算了海王星對天王星的引力作用。


而計算出的結果,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因為兩顆天體的軌道都沒有任何問題,也就是說,之前的所有異常,只是因為數據不夠精確,導致的誤判。

同時這也意味著,不需要在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外側,設置一顆行星,來解釋它們倆的軌道異常。


至此,有關第九行星的討論逐漸銷聲匿跡,大多數天文學家認為,根本不存在所謂的「X行星」。


可事情卻在近十年發生了轉變。



2016年,美國天文學家康斯坦丁·巴蒂金(Konstantin Batygin)和邁克·布朗(Mike Brown)在一項研究中,將已經沉寂了十幾年的第九行星理論,再一次拉回了人們的視線中。


他們的假設和一百多年前羅威爾提出的假設,基本上沒什麼區別,他們也發現了軌道異常,並且根據我們目前對太陽系的理解,很難解釋這種異常。

唯一不同的是,這回出現異常的不再是行星,而是極端跨海王星天體( ETNO )。


所謂的「極端跨海王星天體」,指的並不是某一個具體的星球,而是一些在太陽系最外層區域中,繞太陽運行且距離海王星很遠天體的統稱。


它們所在的區域,最遠處被稱為柯伊伯帶。



根據科學家的推測,那裡至少有數十億顆大小不一的小行星,但迄今為止,我們登記在冊的只有2000個左右。


而這其中,有包括賽德娜在內的6個矮行星和小行星,表現出了不同尋常的特性。


比如它們的運行軌道都是橢圓形,並且指向了相同的方向,但運動的速度卻不同。



這就像在時鐘里,6根指針分別以不同的速度轉動,但當你碰巧抬頭看它們時,它們卻在完全相同的位置。


這詭異的種情況,在現實中出現的概率極低。


而更重要的是,這六個天體的軌道,以八個已知行星的軌道為基準面,朝同一個方向,同時向下傾斜了30度。

這種情況出現的概率僅為0.007%。


用布朗的話來說,這種情況幾乎不會隨機出現,除非有什麼東西在影響著它們。


那麼影響它們的東西究竟是什麼呢?沒錯,就是第九顆行星。



其實一開始,巴蒂金和布朗曾懷疑過,是不是柯伊伯帶的邊界附近,存在某些尚未被發現,擁有巨大引力的小行星。


但很快,這種猜想就被排除了,因為如果是這樣的話,柯伊伯帶的質量應該是現在的100倍以上。

所以,或許是秉承著當排除一切不可能的情況,剩下的,不管多難以置信,那都是事實的原則,巴蒂金和布朗認為,那裡有99.8%的概率,隱藏著一顆未知行星。


而且還是一個直徑是地球4倍,質量是地球10倍的龐然大物。


那麼,關鍵的問題,如果這個龐然大物真的存在,為什麼我們到現在,還沒真正找到它呢?


這就要說到我們在宇宙中尋找行星的方法了。



目前,人類已知的,距離我們最遠的系外行星,是27710光年外的SWEEPS-11和4。


如果第九行星,現在真的在巴蒂金和布朗推測的位置,那麼,這兩顆系外行星到地球的距離,將是地球到第九行星距離的300萬倍。

這是個誇張的數字,以至於我們很難想像出,它究竟意味著什麼。


所以為了更直觀的感受,我們可以將它縮小,放到正常尺度下進行比對。


假如你現在代表著地球,站在法國的巴黎,而SWEEPS-11和4位於俄羅斯的莫斯科。



你覺得第九顆行星應該在哪?


答案是,也在柏林,只不過比你離兩顆行星,近了約一個鼻尖那麼長。


肯能有人要問了,為什麼人類連遠在莫斯科的行星都能找到,卻找不到幾乎和自己面對面的第九顆行星呢?


其實,這是兩種不同的尋找方法,彼此之間也沒有什麼相關性。

我們尋找SWEEPS-11和SWEEPS-4,使用的是「凌日法」。


就是長時間監測一群恆星,掃描並記錄每一顆恆星在不同位置的亮度。

一旦某一顆恆星的亮度發生了變化,就意味著,可能有行星從它對著我們的那一面飛過。


而之所以使用這種方法,是由於行星本身不發光,再加上距離遙遠,我們在地球上基本上看不到。


因此只能通過觀察它們對母星造成的影響,來探測它們,這就讓尋找系外行星成了一件非常碰運氣的事情。

具體怎麼碰呢,就是地球、行星以及恆星,這三者必須完全在一條直線上,才能觀察到凌日現象。


如果我們在天空中,隨機選一個類似太陽的恆星觀察,能夠使用凌日法找到行星的概率非常小,只有不到0.5%。


尋找系外行星,凌日法非常關鍵,但尋找第九行星,它就毫無用處了。


因為第九行星位於太陽系的邊緣,光線到達那裡時已經非常暗弱,沒辦法照亮那個區域。



而即便是周圍最近的恆星,也要遠於到太陽的距離,因此其他恆星更不可能照亮那裡,所以它是處於一片幾乎完全黑暗的地帶。


在這樣的環境中尋找,只能使用最常規的方法——光學望遠鏡。


去年年初,天文學家們證實,使用光學望遠鏡發現了一個,目前距離地球最遠的太陽系天體——「很遠很遠(far far out)」。

它是一個直徑400多公里的冰質小行星,距離地球約140AU,也就是地球到太陽平均距離1.5億公里的140倍。


對於人類來說,這個距離已經非常遙遠,但第九行星距離地球大約600AU,足足是它的4倍多。


也就是說,我們從沒有在太陽系中觀察到,像第九行星一樣遠的天體,甚至都沒有探測器到達過。


這也就意味著,第九行星遲遲沒有褪下神秘面紗,只是因為我們還沒找到它,並不代表著它不存在。



要知道,太陽系很大很大,人類已經了解的部分,只是滄海一粟罷了。


此外,布朗和巴蒂金認為,第九行星非常暗淡,在人類目前的技術水平下,只有在非常完美的大氣條件下才能夠觀察到,而這樣的條件每年可能只會出現幾次而已。


所以,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嘗試預測它可能出現的位置,然後架上最好的望遠鏡,靜靜的等它出現……


另一種可能



其實除了第九行星的擾動以外,關於軌道異常的原因,還有一種非常有趣的解釋——黑洞。


先別擔心它會把整個太陽系吞噬,因為它並不是恆星坍縮形成的常見黑洞,而是一種出現在恆星之前的「原始黑洞」。


目前主流理論認為,原始黑洞的本質是被暴脹放大的能量密度漲落。


根據熱大爆炸模型,宇宙大爆炸發生後的一秒內,有著極高的溫度和壓強。



這時候,如果空間密度出現了一些擾動,這些局部區域的波動就會被暴脹過程迅速放大。


當暴脹結束之後,一些密度漲落較大的區域,就會因為質量很大,直接坍縮成一個黑洞,這個黑洞就是所謂的「原始黑洞」。

這種黑洞的體積大小不一,比如物理學家詹姆斯·昂溫(James Unwin)就認為,這個讓軌道異常的原始黑洞,應該只有一個網球那麼大。


但千萬別小看它,它的質量可足足是地球的5~10倍。


看到這裡,我不得不提醒一下,讓羅威爾相信X行星存在的證據,後來被證明是一個計算錯誤。


所以哪怕巴蒂金和布朗認為,第九行星存在的概率高達99.8%,並相信,發現它只是時間問題。


但在真正發現它之前,誰也不能確定,這次會不會也是一場因觀測條件限制,導致的烏龍事件。


所以,拭目以待吧。


尼比魯



其實關於這第九顆行星,有很多人懷疑,說它可能是蘇美爾文明中提到的「尼比魯」,也就是西琴筆下,人類造物主阿努納其生活的星球。


但我個人認為應該不是的。

按照西琴的說法,尼比魯的公轉周期是3600年,而第九行星的公轉周期大約在1萬~2萬年之間,光憑這點就能夠排除兩者之間的關聯性了。


更何況,根據第九行星所處的位置判斷,它應該是一顆像木星和土星那樣的氣態巨行星。


如果阿努納其跟我們一樣是碳基生命,那麼根據碳原子的化學性質,他們根本沒有辦法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

就算他們是矽基生命,應該也沒有辦法抗住氣態巨行星內部恐怖的高溫和高壓。


至於其他生命形態就不提了,在太陽系中基本上沒有形成的可能性。


所以我認為,相比說尼比魯是第九行星,倒不如說它是一艘定速巡航的星際飛船更靠譜一些,畢竟在蘇美爾語中,「尼比魯」這個詞,本身就是渡船的意思。


你認為呢?


(主頁視頻版更精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