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什麼要從中東戰略撤退?為了集中精力對付中國

天擇雜談 發佈 2022-12-10T04:34:10.998794+00:00

大家好,歡迎來到天擇雜談,今天我想和大家談論的話題是:美國為什麼要從中東戰略撤退?我們知道,最近一段時間,中國要在中東地區參加三場峰會,即中國和沙特的峰會,中國和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的峰會,以及中國和阿拉伯國家峰會。

大家好,歡迎來到天擇雜談,今天我想和大家談論的話題是:美國為什麼要從中東戰略撤退?其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最近一段時間,中國要在中東地區參加三場峰會,即中國和沙特的峰會,中國和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的峰會,以及中國和阿拉伯國家峰會。

估計很多人對這些峰會的區別也不一定分得清,但是只要我們知道,中國已經成為中東地區的新支點就行了。

中東地區比較特殊,它處於亞洲、歐洲和非洲的交界處,在陸地文明時代,中東是戰略要地,後來在中東地區發現了大量的石油,這使得中東地區成為全球頭號石油產地,被人稱為世界的加油站。

二戰結束以後,隨著全球製造業的發展,對石油的需求大幅度增加,美國在上個世紀70年代和沙特簽署了一系列協議,協議的內容主要有兩個:

一是沙特的石油交易以美元作為結算貨幣。

二是沙特的國家安全由美國來提供。

沙特作為中東最大的產油國,在中東地區有巨大的影響力,其他國家一看沙特用美元作為石油的結算貨幣,也紛紛採用美元作為結算貨幣,這直接奠定了美元霸權。

所以說,中東地區一直是美國的戰略重點,是美國重點把控的地區,凡是有不聽話的國家,美國都會修理,甚至出動武力干涉。

比如1991年的海灣戰爭,起因是伊拉克意圖吞併科威特並掌控石油價格,美國聯合一眾盟友毫不猶豫地發動了海灣戰爭,直接將伊拉克軍隊趕出了科威特,很多伊拉克軍隊被消滅,2003年,美國更是發動了伊拉克戰爭,直接推翻了薩達姆政權。

中東地區一直是世界大國的角力場,主要有兩股力量,一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第二便是俄羅斯,不過俄羅斯的力量比較弱,只在敘利亞有一定程度的存在。

中國一直沒有深度介入中東事務,因為中國的影響力十分有限,中國長期以來一直是一個觀望者。

如今的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美國一直警告中東國家不要和中國的關係走得太近,但是中東國家極力邀請中國參與中東事務,中東國家為什麼突然對中國客氣了呢?

這裡面一個重要的原因: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強大,能夠提供中東國家的各種需求,比如滿足沙烏地阿拉伯的經濟轉型需求,滿足卡達的基建需求,提供阿聯各種各樣的武器裝備等等。

另一方面,中國需要中東這一地區,目前中國正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如果中東國家,尤其是沙特把人民幣作為石油交易的結算貨幣,將會極大地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如果中東國家在政治上給予我們更多的支持,對於中國反對美國的霸權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關於這兩個原因,很多人都反覆提到過,筆者也認同這兩個原因,但是筆者認為還有一個非常重要原因:美國正在從中東進行戰略撤退,為什麼這樣講呢?

一是中東對美國的作用正在降低。

中東對美國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美元霸權上,在中東發現大規模的油田以前,美國根本看不上中東,美國在中東的存在幾乎為零。

1944年,美國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將美元與黃金掛鈎,使美元成為硬通貨,也使美元成為世界貨幣。

當時的中東對於世界大國來說可有可無,大家對中東根本不在乎,那裡滿地都是黃沙,只有少數頭裹白巾的阿拉伯人,連個像樣的城市都很少,整個中東地區貧窮落後,並沒有多少戰略價值。

美國人在一份資料中這樣描述中東:這一地區經濟發展非常落後,到處都是沙子和石頭,氣溫常年維持在40度以上,既不適合農業生產,也不適合發展工業,這裡屬於地球上為數不多的人類禁區。

很多人說中東是戰略要地,在陸地文明時代可以這麼說,在海洋文明時代,中東沒有多少戰略價值。

所以在雅爾達會議上,美國、蘇聯和英國三大巨頭劃分勢力範圍時,討論了德國、波蘭、遠東等問題,對中東提都沒提,大家本能地覺得那地方沒什麼用,那地方雖然能產點石油,但也僅此而已。

隨著石油勘探技術的發展,美國人發現中東地區有海量的石油,於是搶先一步和沙特進行了戰略合作,確保了美元霸權。

但是在2014年,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美國在頁岩油技術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原先不具備開採價值的地區瞬間有了開採的價值。

美國的頁岩油探明的儲量達到580億桶,位居世界第二,大批的美國資本進入頁岩油開發領域,美國石油產量快速提升。

2019年的時候,美國的頁岩油產量達到每日1200萬桶,超過了產油大國沙特,美國也由石油進口國變成石油出口國。

美國和中東由盟友關係也變成競爭關係,雙方圍繞油價問題展開角逐,美國對中東的石油不再依賴,中東對於美國來說沒有以前那麼重要了。

所以我們看到,美國從伊拉克撤軍,在卡舒吉案上打壓沙烏地阿拉伯,在世界盃問題上對卡達發難。

第二是美國的戰略正在進行調整,把主要精力用在對付中國身上。

美國這個國家有一個非常厲害的地方,總是會根據世界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國家戰略,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來解決主要的矛盾。

冷戰時期,美國把蘇聯當作頭號敵人,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美國並沒有占多少上風,隨著軍備競賽的進行,蘇聯陷入了財務危機,美國也陷入的經濟危機。

1971年的時候,美國的經濟已經衰退到無法維持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程度,美國被迫將美元與黃金脫鉤,同時依靠中東國家的力量,將美元與石油交易綁定,從而維持住了美元霸權。

而蘇聯則由於石油價格漲價,財政收入充足,一度在競爭中占據上風。

美國很快找到了辦法,聯合中東國家加大石油的產量,僅在1985年,沙特的石油產量便從日產200萬桶飆升至900萬桶,而石油價格從35美元一路狂跌至12美元,最低的時候不足8美元。

一時之間,世界各國紛紛拋棄蘇聯的石油,轉而採購中東的石油,蘇聯的石油開採成本遠比中東國家要高,無法大幅降價銷售,蘇聯石油陷入滯消,國家財政幾乎崩潰,並在1991年導致蘇聯解體。

可以說,冷戰時期,中東是美國重點經營的地方,因為中東事關美國的霸權。

冷戰結束以後,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失去蘇聯的威脅,中東地區對於美國來說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那時的中國還非常弱小,對美國的霸權構不成挑戰,美國也沒有把中國當回事。美國充當世界警察,中東地區雖然也受到美國關照,但美國並沒有投入多少精力。

2001年,911事件發生以後,美國迅速調整了國家戰略,美國人認為,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對美國的國家安全構成威脅和挑戰,美國最大的威脅來自於恐怖襲擊。

之後美國出兵阿富汗,並賴在阿富汗不走,然後美國又打了伊拉克戰爭,推翻了薩達姆政權,美軍也賴在伊拉克不走。

這時的美軍自以為天下無敵,中國和俄羅斯的力量都不能有效介入中東,中東仍然處於美國的控制之下。

201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中國的製造業規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中國的發展壯大令美國吃驚不小,從這時美國便開始將中國視為頭號敵人,美國提出了亞太再平衡的戰略。

所謂亞太再平衡戰略,就是美國認為由於美國專注於反恐戰爭,使中國漁翁得利,經濟實力不斷增加,綜合國力不斷提升,要遏制中國的發展,美國必須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亞太地區。

當時中日韓自貿區即將談成,如果三國在經濟上結成一體,美國的勢力就會退出東亞,於是美國挑起了中日釣魚島危機,日本也由中國的合作夥伴變成對手。

從歐巴馬開始,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美國圍堵中國的力度越來越大,美國知道在世界各地撒胡椒麵的戰略,根本無法遏制中國,必須集中整個國家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對付中國。

為此,美國開始了全球範圍內的戰略收縮,比如美國從阿富汗撤軍、美國從伊拉克撤軍,美國減少在歐洲的駐軍規模。

但是同時,美軍在亞太地區的力量增強了,美國政府今年還發出報告稱,未來會在中國周邊大規模部署殺傷性的武器裝備,甚至可能部署戰術核武器。

為了遏制中國,美國明顯加強了和東協國家的聯繫,美國領導人又是訪問越南,又是訪問菲律賓,又是和印度搞軍演,其目的當然是想圍堵中國。

美國把主要力量放在亞太,就必須要收縮其他方向的力量,中東地區就是美國收縮的地區之一,美國放鬆對中東的管控,為我們進入中東創造了客觀條件。

三是拜登政府的執政訴求。

美國的國家戰略,會隨著美國總統的交替,出現根本性的變化,與富二代出身的川普不一樣,平民出身的拜登對美國的認識與了解要遠高於川普。

近年來,隨著美國經濟的衰退,美國兩黨矛盾的加劇,美國國內的種族問題日益嚴重,美國貧富差距更加懸殊,拜登認為美國政府應該把解決國內問題作為首要問題。

所以拜登就任美國總統以後,把修復美國經濟作為首要任務,提出內政大於外政,其外交的思路是修復盟友的關係,進行戰略收縮。

美國認為最重要的盟友是歐洲,以及五眼聯盟等國家,中東除了以色列以外,但是卻不包括中東各國,因為中東除了石油,其他啥也沒有。

拜登上台後,立即通過了1.9萬億的美國紓困法案,主要是給貧困人口補貼,然後又通過了一項1.8萬億美元的美國家庭計劃,主要是給貧困家庭補貼。

接著拜登又通過了一項1.2萬億美元的基建計劃,要在美國修高鐵,整修公路、地鐵等基礎設施。

為了維持美國的晶片霸權,拜登又簽署了晶片法案,總金額高達2500億美元。為了提高美國的製造業水平,拜登又搞了一個通脹削減法案,該法案將提供高達3690億美元補貼,以支持電動汽車、關鍵礦物、清潔能源及發電設施的生產和投資。

拜登上台以後,在國內建設上是捨得花錢的,可以說得上是大手筆。

一方面美國經濟在衰退,一方面國內又需要大把的花錢,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拜登只能減少對外方面的費用。

比如美國為了拉攏東協國家制約中國,白宮宣布向東協投資1.5億美元,用於加強東南亞清潔能源建設、海上安全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工作。

東協有10多個國家,區區1.5億美元根本沒什麼用,財大氣粗的美國為何如此吝嗇了呢?根本的原因是地主家裡也沒有餘糧了,把主要財力放在國內。

對於中東,美國的戰略是出工不出力,意思是務虛的東西都好說,出錢的事情不干。

所以說,美國正在有意地放棄中東,中東出現了權力的真空,中東國家利用這個機會,尋找中國作為新的支點。

客觀來講,當今的世界體系,無論是政治體系、經濟體系還是文化體系,都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主導建立的,一個新興的國家要想進入一個地區,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美國的國家戰略。

隨著美國國家戰略的調整,很多美國有意放棄的地區,正是我們的機會,但是我們要把握好度,即以國家利益為主導,有利的事多做,吃力不討好的事少做或者不做。

美國有意在中東進行戰略撤退,但並不意味著美國會徹底放棄中東,只不過手段更加高明一些,那就是有意製造中東的矛盾,這樣美國就可以隨時重返中東。

一是美國大力扶持以色列,以色列是美國在中東地區的頭號打手,也是美國在中東地區的戰略支點,只要有這個支點,美國就可以利用以色列來制衡中東的力量。

二是大力扶持各類反政府武裝,主要包括敘利亞的反政府武裝,庫爾德武裝力量以及胡塞武裝力量等等。

三是利用科技的力量控制中東,比如中東都在美國的衛星監控之下,這就是美國手上的籌碼,還比如美國可以通過軍貿干涉中東事務。

美國的這種手法類似於英國,英國當初離開印度時,就製造了很多矛盾,以便為英國重返印度埋下伏筆,只不過隨著英國的衰落,英國力量徹底退出了南亞。

但是美國則不一樣,美國利用手中的籌碼,可以隨時重返中東,大不了就拿人權問題說事。

筆者一直認為,拜登政府是一個非常務實的政府,拜登、布林肯、沙利文等人都是戰略家,對這些人千萬不可小瞧。

雖然中國成為中東地區的新支點,但是我們要清醒認識到,中美兩國的較量,首先決定於各自國內內部事務的解決,這是核心問題。

只要我們保持穩定,國家穩步發展,綜合國力越來越強,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加入到我們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目標中。

以上只是筆者個人的一點思考,不一定對,僅僅是給大家提供一個分析問題研究問題的視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