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勞動異化理論:先驗的人本主義思辨,還是哲學革命的發動? | 社會科學報

社會科學報 發佈 2022-12-13T11:59:33.173782+00:00

現代貧困既不是歷史上曾經有過的政治等級壓迫的產物,也不是勞動者的懶惰的結果,而是從勞動者的勞動本身中產生出來的,這個悖論本身提示了現代理性形上學的破產。

馬克思主義研究


現代貧困既不是歷史上曾經有過的政治等級壓迫的產物,也不是勞動者的懶惰(即不勞動)的結果,而是從勞動者的勞動本身中產生出來的,這個悖論本身提示了現代理性形上學的破產。


資本是現代的社會權力。權力之為權力,非思想,非觀念,而是在社會生活中實際地支配個人的感性力量。


原文 :《先驗的人本主義思辨,還是哲學革命的發動——也談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理論》

作者 |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王德峰

圖片 | 網絡


關於有沒有兩個馬克思——青年馬克思和成熟的馬克思(或稱「真正的馬克思」)——的區分,中外學界爭論已久,今天,這個爭論似乎還在進行。這樣的爭論自然會引起持久的興趣,因為人們總想獲得一個真正的馬克思。這樣的困惑因何而起?因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而起,亦即,如何認識馬克思在這部手稿中提出的勞動異化理論?它是不是馬克思早期進行的人本主義思辨,但在思想成熟時期被馬克思自己否定了?這是具有原則重要性的討論,因為它涉及到對馬克思的學說(歷史唯物主義和《資本論》學說)的根本性質及當代意義的理解。


究竟是不是有兩個馬克思?


筆者最近在《社會科學報》(2022年8月25日)第8版上讀到了兩篇商榷性文字,一篇是日本學者角田史幸先生對張一兵先生《回到馬克思》一書區分兩個馬克思所提出的質疑,文章標題是《割裂的馬克思》。另一篇是張一兵對角田史幸的回應,標題是《死的概念與活的話語格式塔》。兩篇文章圍繞一個焦點:勞動異化理論在馬克思整個思想發展歷程中的意義。其觀點的對立在於,前文(角田的文章)主張,勞動異化理論的意義是前後一貫的,角田認為,這個理論既表明了「馬克思從一開始賦予自身的思想課題」,也表明了馬克思「追求通往人的解放與自由之變革的意向性與意志」。後文(張一兵的文章)認為,馬克思留下的文本,在「話語構境」上是前後不同的,就「勞動異化」而言,先前的話語構境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人本主義話語構境」,後來的話語構境是在「中晚期經濟學研究中」的「基於不同信息編碼的話語格式塔整體中生成的異質性批判構境」,因此,結論就是,有兩種勞動異化理論,一種是早期的「人本學勞動異化邏輯」,即「《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那種人本主義價值懸設中的人Sollen(應該)存在的本真性類本質的異化」;另一種是中晚期的「科學的勞動異化批判構式」,即「歷史現象學構境中科學的勞動異化話語」。


比較此兩文,一致的地方是,都從馬克思原著的文本出發進行理論上的解讀,當然,在解讀的方法上,後文要比前文精緻得多了,這一點從後文的許多用語上即可看出來,特別是後文作者強調了必須有「前置的方法論自覺」。但是,筆者關心的仍然是結論,究竟是不是有兩個馬克思?按照後文,答案是肯定的:「在1845年的歷史唯物主義科學方法論誕生之際,馬克思徹底否定了人本主義異化史觀。」在這裡,「科學方法論」是與「人本主義」對立的,而這也就是兩個馬克思之間的區分。



令筆者困惑的是,如此逗留於文本解讀的層面,我們如何才能進入思想自身的事情中去呢?什麼是馬克思的思想自身之事?按馬克思本人的表達,這事情就是「從世界本身的原理中為世界闡發新原理」。這是馬克思在1843年9月寫給盧格的那封信中的話。馬克思寫道:「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不是以空論家的姿態,手中拿了一套現成的新原理向世界喝道:真理在這裡,向它跪拜吧!」馬克思很快就去實踐這一思想自身的事情,其結果就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在這部手稿中,馬克思展開了他所要做的思想自身之事的第一階段,即揭示世界本身的原理。這一揭示就是勞動異化理論。


本文試圖簡要描述馬克思思想自身的線索,從而指認勞動異化理論在此線索中的位置和意義,以為上述爭論提供一種可能的新視域。


發動一場推翻理性形上學的哲學革命


海德格爾在《關於人道主義的書信》中指出:「勞動的新時代的形上學的本質在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中已預先被思為無條件的製造之自己安排自己的過程。」這裡講的「新時代」,指的是資產階級時代,即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被確立起來的時代。海德格爾看到,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的勞動,具有形上學的本質,也即成了超感覺的「財富一般」——以貨幣形態存在的資本——的增殖活動。這一點,在科學的表達中,就是亞當·斯密的勞動價值理論。勞動價值理論所指的勞動是抽象勞動;它所指的價值是人類勞動產品作為商品的價值。因此,勞動價值理論講的就是抽象勞動創造價值一般,或曰「財富一般」,亦即,抽象勞動是現代財富(資本)的增殖。這樣,抽象勞動就是現代生產的主體,它構成現代私有財產(即資本)的主體本質。這就是從亞當·斯密開始的經濟學的哲學含義,即抽象勞動的主體化。這裡,黑格爾的理性形上學已經在場,黑格爾哲學中作為純粹自我意識的主體活動,就是「無條件的製造之自己安排自己的過程」。所以,馬克思說:「黑格爾站在現代國民經濟學家的立場上。他把勞動看作是人的本質,看作人的自我確證的本質。」這裡講的「勞動」,當然不是指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的具體勞動,而是指使「作為價值的價值的現實存在」——貨幣——得以增殖的抽象勞動。抽象勞動的主體化,正是現代資本世界的理性形上學原理。



然而,這個理性形上學原理並不是世界本身的原理,而是一個本身異化了的現實世界的哲學表達,如馬克思所云:「哲學家——他本身是異化了的人的抽象形象——把自己變成異化的世界的尺度。」因此,問題在於,是否能夠指認現實世界自身的異化,也即,無需預先訴諸先驗的人本主義思辨。回答是肯定的。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的勞動,其自身就是一個存在於現實中的悖論:它一方面是創造社會財富的活動,另一方面又是創造貧困的活動。對此,馬克思說得明了:「在社會財富增進的狀態中,工人的淪落和貧困化是他的勞動的產物和他生產的財富的產物。就是說,貧困從現代勞動本身的本質中產生出來。」現代貧困既不是歷史上曾經有過的政治等級壓迫的產物,也不是勞動者的懶惰(即不勞動)的結果,而是從勞動者的勞動本身中產生出來的,這個悖論本身提示了現代理性形上學的破產。馬克思自己的思想的起點,就是公開揭示這一破產,也即發動一場推翻理性形上學的哲學革命。


揚棄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對立


這一革命就是揭示現代私有財產(資本)的主體本質不是可以用經濟學理性來把握的「抽象勞動」,而是非理性的「異化勞動」。馬克思所用的「異化」概念,並不需要通過人本主義思辨為人預先設定一個「本真性類本質」,雖然馬克思採用了費爾巴哈的「類本質」術語。馬克思勞動異化理論的核心思想恰恰要求揚棄先驗的人本主義思辨,在這一點上,馬克思的明確表達是:「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正是由於這一點,人才是類存在物。」這就是說,勞動的前提不是人作為「類存在物」而擁有「類本質」,而是相反,人作為類存在物、擁有類本質乃是勞動的產物。


但是,人的類存在、類本質以之為前提的勞動,其本身又是如何可能的呢?對此,馬克思的全部答案包含在如下概念中——「對象性的本質力量的主體性」


這個「主體性」是怎麼回事?對馬克思的哲學革命的理解的全部困難集中於此。主體性一旦與對象性分離,就立即成為「主體」,即成為黑格爾哲學所要求的作為純粹的自我意識的主體,在這種情況下,「對象性」便成為與主體性相對立的「物性」。而這就是對近代以來的資本世界作理性形上學表達的來歷。馬克思的哲學革命要求推翻這種對於勞動之異化在哲學上所做的肯定的表達。其推翻之力,正源於「對象性與主體性的統一」這一關鍵原理。其革命之意義有以下四點。


一,始終存在於對象性中的「主體性」是生命活動,因此是理性前的,或直言之,是非理性的。

二,在對象性中存在的主體性是產生主體的活動,而非產生活動的主體。

三,這個與對象性相統一的主體性正是語言,語言與勞動一樣古老,馬克思明確指出:「語言是感性的自然界」。

四,與對象性相統一的主體性是一個歷史過程,因此,作為人的人,即在人本主義思辨中的人之主體存在、人之類本質,並非邏輯上在先,而是歷史性的感性活動的結果。



現在回到勞動的異化這個問題上來。創造商品的價值的抽象勞動和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的具體勞動,在現實中當然不是兩種不同的勞動,它們本是同一個勞動。因此,勞動的異化,即意味著勞動使自身與自身相對立,即勞動的抽象的一面支配和統治其具體的一面,其現實形態就是資本(積累起來的抽象勞動)支配和統治勞動者(具體勞動的執行者)。抽象勞動對具體勞動的統治關係,是抽象勞動主體化的必然結果。抽象勞動的主體化,是從社會勞動之積累的歷史必然性中形成的,這種必然性要求原是從勞動自身的社會性中形成起來的感性的類力量與個人分離,即超越感性,從而實行其對個人的統治。這就是勞動的異化。


支配和統治個人的類力量,即是社會權力。資本是現代的社會權力。權力之為權力,非思想,非觀念,而是在社會生活中實際地支配個人的感性力量。由於它是與個人相異化的類力量,對個人來說,就是異己的、統治著自己的感性力量,故可稱之為「社會物質力量」。關於社會物質力量的哲學,正是馬克思所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社會物質力量是異化的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的統一體,生產力在異化的生產關係中成為一種物質的力量。以這種物質力量作為研究對象的哲學,就是馬克思創立的新哲學。這種新哲學要求從根本上揚棄舊哲學的形上學性質,亦即揚棄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對立,這也就是要求一場哲學上的革命,而這場革命就是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勞動異化理論的提出。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31期第3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拓展閱讀

回應 | 張一兵:死的概念與活的話語格式塔——兼答角田史幸先生

角田史幸:割裂的馬克思 | 社會科學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