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爆紅,百度、搜狗、360等搜尋引擎尷尬嗎?

郭靜的互聯網圈 發佈 2022-12-13T19:53:10.309870+00:00

最近,由人工智慧研究公司 OpenAI 發布的聊天機器人模型ChatGPT,開始在網上爆紅,僅用5天時間用戶數便突破100萬。

「ChatGPT好到嚇人,我們離強大到危險的AI不遠了」。馬斯克在社交網絡上發表了自己對ChatGPT的評價。

最近,由人工智慧研究公司 OpenAI 發布的聊天機器人模型ChatGPT,開始在網上爆紅,僅用5天時間用戶數便突破100萬。某電商平台平台上,一個ChatGPT帳號的價格賣到了5——40元不等,其中,銷量最高的店鋪顯示月銷6000以上。

ChatGPT在國內的爆紅,是因為它不僅能識別英文,它對漢語的理解程度也很高。有諸多網友都對ChatGPT進行了相關測試,結果讓人驚訝,甚至比知乎、百度知道上的很多答案都要「靠譜」。考慮到它目前僅僅只是一款內測期的產品,只要給予它足夠的時間去成長,ChatGPT未來會怎麼樣?誰會最先受到ChatGPT的衝擊?

谷歌、百度、搜狗、360等搜尋引擎很容易就淪為第一個被衝擊的對象。ChatGPT如果能夠為用戶提供足夠精準的內容,其他搜尋引擎自然就會被用戶放棄。搜尋引擎是典型的工具型產品,當更好用的工具出現後,用戶自然而然就會換新。頭條搜索、微信搜索剛出來的時候,用戶也對它們產生過美好的期待。

用戶對ChatGPT的期待,實際上也有一層隱性含義在,即對現有谷歌、百度、搜狗、360搜索、神馬搜索等搜尋引擎的表現不滿,ChatGPT越火,搜尋引擎似乎愈發尷尬。使用的人多沒什麼了不起,竟然會有那麼多人不喜歡這些搜尋引擎的用戶體驗。

對用戶體驗不滿

天下苦搜尋引擎久矣。

國內用戶對百度、搜狗、360搜索、神馬搜索等搜尋引擎的表現普遍不滿。一方面,廣告越來越多,以往廣告只會出現在頭部和尾部,現在不僅增加了頭部和尾部的廣告數量,而且還在中間內容頁出現廣告,搜尋引擎首屏展示的搜索結果中,非廣告內容沒幾條。

另一方面,搜尋引擎向用戶推送的結果越來越不精確,要麼搜不到,要麼翻好幾頁才能找到想要的結果。

在搜尋引擎尚是用戶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時,用戶不能拿搜尋引擎如何,但短視頻和社交網絡的出現,讓用戶不再受到搜尋引擎的掣肘,再加上每一個App幾乎就是一座「孤島」,搜尋引擎的地位日趨下降。

CNNIC發布的《第50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我國搜尋引擎用戶規模達8.21億,較2021年12月減少737萬,占網民整體的78.2%,2020年6月,我國搜尋引擎用戶的使用率為81.5%。2年時間,搜尋引擎網民使用率同比下降3.3%

用戶逃離搜尋引擎的做法,加劇了搜尋引擎對廣告的壓榨。搜尋引擎沒能力尋找新業務來擴大營收,只能在現有的基本盤業務上想辦法,最易操作且容易實現的方法,就是加大廣告的容載量,於是,廣告滿天飛

越是對廣告依賴的網際網路公司,越是在這方面沒有底線。某社交網絡平台,已經上線了所謂的「櫥窗廣告」,主素材和副素材的框已經搭建好,廣告主可競價購買。沒想到搜尋引擎搞出的競價排名廣告,竟然在社交廣告上復活了,再想想這家公司創始人提到的「克制」,是不是很諷刺?

實際上把廣告值拉滿,並不一定有用

百度2022年Q3季度財報顯示,百度第三季度總營收為325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2%。歸屬於百度的淨虧損為1.46億元。其中,網絡營銷營收為187億元,同比下滑4%。

搜狗母公司騰訊集團2022年Q3季度財報顯示,網絡廣告業務收入同比下滑5%至215億元;其中,社交及其他廣告收入下滑1%至189億元;媒體廣告收入下滑26%至26億元。

360公司2022年Q3季度財報顯示,360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69.35億元,同比下降18.79%。2022年前三季度網際網路廣告及服務收入同比下降11.21億,占營業收入降幅69.86%。

至於搜尋引擎結果頁的準確性,這一點搜尋引擎也算是「受害者」。搜尋引擎的作用是幫助用戶找到他想要去的地方,而最終的「結果」,歸內容方所有。

網際網路行業發展早期,網站是內容產品的主要形態。到移動端,各個內容提供方都是獨立的App,App Store排行榜前100名的內容類App中,有多少App是能夠被百度、搜狗、360搜索、神馬搜索等搜尋引擎搜到的呢?如果App的內容都不能被搜尋引擎搜到,用戶得到的結果就更少。

這些大型App為什麼不願意跟搜尋引擎合作呢?郭靜的網際網路圈認為:

1.想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2.App的形態決定,內容平台把流量留在自己手裡更重要;

3.搜尋引擎能提供的價值有限。

過去是內容方需要搜尋引擎來幫忙展現,從而獲取更多流量,現在則是搜尋引擎需要App的內容,來擴充內容庫。

為了彌補搜尋引擎在內容方的不足,百度、搜狗、360搜索、神馬搜索紛紛推出力推自己的內容平台,百度有百家號,360有快傳號,搜狗有搜狗號(與騰訊合併後,搜狗號已關停)。

搜尋引擎擴大了內容庫,但也讓其他內容方失去了從搜尋引擎平台獲取流量的機會,這就更加大了雙方的對立,越來越多的中小站長看到通過搜尋引擎無法賺錢後不得不關閉站點。

據郭靜的網際網路圈觀察,10年前甚至更久之前的網際網路內容在搜尋引擎中越來越難看到了,這裡面固然有搜尋引擎的因素,關站也是一方面原因,新的內容又去哪裡了?它們都成了獨立的App「孤島」。所以,在用戶端呈現的就是搜索結果不精確,垃圾信息越來越多。

ChatGPT無法衝擊搜尋引擎

不可否認的是,從用戶測試的結果來看,ChatGPT展示的結果,比搜尋引擎推薦的結果要好得多,與「傻乎乎」的搜尋引擎相比,ChatGPT能根據既有的內容進行分析和學習,從而給出答案,這比只知道展示內容頁的搜尋引擎,整整高了一個段位。但是,ChatGPT無法衝擊搜尋引擎的地位。

就目前的案例來看,ChatGPT回答問題的質量很高,但ChatGPT給出的就是標準答案嗎?另外,用戶通過搜尋引擎獲取信息,其實是想要通過搜尋引擎將信息相互聯繫起來,用戶需要多次搜索,才能獲取「最終」或者說心裡想要的答案,這種關聯性,並非簡單地對語義進行分析就可以做到。

如果你是懷著對「ChatGPT能告訴你答案」這種想法,最終必然會對ChatGPT失望。AI不是裁判,只有用戶才能判定哪個是「標準答案」。想必不少人都或多或少用過百度、騰訊、阿里巴巴這些大公司的人工智慧產品,在某種程度上,這些產品確實非常智能,但經常會出現「人工智障」,這種情況下,你就會想念人工服務。

與ChatGPT相比,百度、搜狗、360搜索、神馬搜索等搜尋引擎的優勢在於:

第一,內容庫存量。儘管百度、搜狗、360搜索、神馬搜索們擠壓了其他內容平台的空間,但是它自身的內容此時就成為一種優勢,比如百家號、百科、文庫、知道、貼吧等,如果這些內容庫不對ChatGPT開放,ChatGPT的內容庫就不夠,這樣答案就很難精準。

第二,用戶習慣。好的產品一定能打敗差的產品嗎?在傳統生產力工具上,確實會這樣,但網際網路行業的產品並沒有一個衡量標準,「好產品」本身是一個很虛的概念,就像聽歌App,確實有App在用戶體驗上做得夠好,但是它卻沒有某些歌曲的版權,而用戶就是想聽某些歌曲,只要給用戶時間,它很快就會適應「差」的用戶體驗,畢竟此時版權也成為衡量用戶體驗的標準之一,而版權只與錢相關,與用戶體驗無關。

俞軍曾提到過一個等式,即用戶體驗=新體驗-舊替成本。在當前的網際網路環境下,舊替成本需要花錢砸才有可能出成績,並非依靠產品的新體驗就能完成代替。就像某「App工廠」最近推出的一款內容社區產品,其產品非常好用,也沒廣告,按道理這類產品會非常好做,但App想出成績,就要花錢推廣拉新,在沒有預算且自身沒有盈利能力的情況下,這款產品最終悄然關閉。

ChatGPT如果想跟搜尋引擎搶生意,那同樣需要跟其他所有App一樣花錢拉新,對ChatGPT來說,就會花費較高的成本。

實際上頭條搜索、微信搜索推出的時間也不短,但百度、搜狗、360搜索依然有許多人在用,僅靠用戶體驗或用戶習慣上的自然增長,很難代替舊產品。

第三,商業化難題。工具型產品的難點之一就是商業化變現,2013年,某搜尋引擎推出後,其創始人提到稱,堅決不接某類廣告,但幾年過去後,它們接的某類廣告一點不少,該賺的錢一分沒少賺。

ChatGPT同樣面臨商業化的問題,就現階段而言,提到商業化為時尚早,但商業化是工具型產品必然要經歷的階段,如果它延續谷歌、百度、搜狗、360搜索的老路,那麼,它現在的用戶體驗優勢就會迅速下降,而新的盈利點並不容易找到,大量網際網路公司兜兜轉轉之後,還是回到了電商、遊戲、廣告這三大主要盈利模式上。

就ChatGPT目前的表現來看,它的優勢是技術方向,但具體到搜尋引擎、繪畫、寫作、營銷等領域,最終究竟能否可以成,要看這家公司的能力,OpenAI 的ChatGPT更像是為科技行業提供一種新的思路和方向,並不關乎商業問題。

對於谷歌、百度、搜狗、360搜索、神馬搜索等搜尋引擎而言,或許他們並不在意尷不尷尬,他們只想「搞錢」。

關鍵字: